第四百一十五章 戰意已決

劉範說道:“西線如此兇險,元皓可有計爲我解憂?”

田豐穩重地說道:“豐對此早有計策。西域之困境,是內憂外患,又是兩線作戰,敵軍有黃巾賊、三國聯軍、大月氏軍,一共三支大軍,大約數十萬之衆。對於如此之強大的敵軍,豐以爲,伐謀伐交,沒有任何用武之地。因爲黃巾賊是亂匪賊寇,絕不是能用財貨賄賂其退兵的。要徹底打敗黃巾賊,才能維護西域開發不受影響,才能保持大軍之糧道暢通無阻。而烏孫、大宛和康居,早已視我西涼爲血海深仇,勢必要趁機打敗我軍,收復失地。所以,三國聯軍也不是能說動之、賄賂之退兵的。大月氏爲大國。大國者,多奸詐。且大月氏覬覦西域,財貨對於西域來說,不足爲道,故而大月氏必不會因此而退軍。既然伐謀伐交不成,豐以爲,對待西線之敵,除了伐兵攻城之外,別無他法。

而要想徹底將西線之敵打敗,則必須分清攻擊之順序。大軍最優先打擊者,就是黃巾賊。攘外必先安內,雖黃巾賊之軍,應不會超過數萬,然而他們卻在西域之內。屆時黃巾賊爲亂西域,將會對西域之開發造成重大損失,會讓主公元氣大傷。而且,若大軍攻擊大月氏和三國聯軍時,黃巾賊在後方作亂,就會掐斷我軍的糧道,斷了我軍的後路,視我軍在西域之地也陷入兩線作戰之泥潭,東有黃巾,西有大月氏。所以,爲了徹底減除大軍後方之威脅,黃巾必須第一個蕩平。然後糧道安全,後方無憂,我軍方可遊刃有餘地攻擊大月氏和三國聯軍。此外,黃巾賊在西域,勢單力薄,分散在廣闊的西域之地上,很難集結起來,利於各個擊破。黃巾賊也較難獲得兵器,最多不過搶奪來鐮刀來做武器,較爲弱小。出於先弱後強、先易後難之考慮,黃巾賊最應先破。”

劉範十分贊同,這就跟做試卷是一樣的,都是要先易後難地做試卷。不然,先將精力用於解決難題,最後難題沒解開,送分題都沒有時間寫完,白白浪費時間,一無所獲。

田豐說道:“既然是要先易後難、先弱後強,我軍第二優先進擊的,就是三國聯軍。三國聯軍這次凝心聚力,不易攻破,然而,主公可與伊列聯盟,使伊列人襲擾烏孫後方,使烏孫陷入兩線作戰之困局,而我軍從中取利也。至於大宛和康居,此二國之主力軍在西域之戰中損失大半,餘下的都是老弱病殘之軍。以西涼軍之驍勇善戰,大宛、康居兩軍不過是給我軍送來首級罷了!以丰度之,我軍必能在決戰中,將孱弱無力的三國聯軍一鼓而下,一擊必殺!”

趙雲等將軍十分認同地點點頭,雖然西涼軍屆時要分兵,用於對付三國聯軍的部曲,必然是少之又少。但西域之戰中,西涼軍大敗三國聯軍,僅僅傷亡五千多人,就將三國聯軍殺得幾乎全軍覆沒,還有一大半的聯軍投降。三國聯軍,在諸將看來,還不如官軍之州郡兵善戰。

田豐說道:“在我軍進擊三國聯軍時,大月氏軍很有可能趁機包抄我軍,襲擊我軍。爲給我軍徹底打敗三國聯軍留下時間,豐有一計,可讓大月氏軍坐觀我軍將三國聯軍擊敗,而不敢輕舉妄動,甚至他們要退兵回去。豐之計,就是令錦衣衛在大月氏國內散步謠言,稱大月氏西方的安息已經得知大月氏出兵西涼,將要趁機偷襲大月氏。大月氏與安息是爲世仇,常年相互交戰。大月氏聽聞安息來襲之謠言,必定不敢不信,而將西攻西域之大軍退回,用之防備安息偷襲。等大月氏查出安息來襲是爲謠言時,已經過去至少半個月時日。在這段時間裡,我軍可盡情盡興地進擊三國聯軍,甚至趁勢將大敗之三國收入囊中,化爲國土。我軍還可趁大月氏不敢輕易西進,在蔥鈴上選擇險要關隘,以拒強敵。”

劉範說道:“元皓之計,當可施行。如此一來,曹孟德之十軍會攻,四條戰線,都有了明確的應對方法。在南線和北線,由於奉孝之計,已無危險。所以,我要將我軍分爲兩部,一部由我親自統領,出戰街亭與大散關,另一部就由田豐率領,出戰西域。衆人聽令!”

衆人皆肅立。劉範說道:“東部,由我親征,左軍師賈詡、長史郭嘉隨軍,領軍大將有典韋、黃忠、張遼、文聘、魏延、閻行、高順、馬超,領步兵十萬,重騎兵五千,輕騎兵八萬。西部,由右軍師田豐指揮,統兵大將有趙雲、張頜、龐德和馬岱,統領輕騎兵七萬。”

衆人皆道:“遵命!”

賈詡又說道:“主公之將戰,則必須先清除內憂。朝廷此次十軍會攻,必定會使三州之中有官吏暗中投敵。主公不如先設一宴,告知他們朝廷十軍會攻之計,然後再詢問他們是否同意出戰,或者請降。若有提議請降者,主公可斬之。”

劉範想了想,還是認爲賈詡說的不錯。於是,在這次軍政會議後的第五天,終於集齊了三州除了州牧以外的所有中上級官吏,因爲三個州牧分別是劉焉、劉虞和黃琬,這三個人絕不會背叛劉範。在宴會上,劉範將朝廷即將攻伐西州一事陳述了出來,包括曹操的妙計十軍會攻也一併告知。然後,就是考驗劉範演技的時候了。

劉範故意裝作十分猶豫不決的模樣,不知是戰是降,徵求在場的官吏們的意見。結果,絕大多數官吏堅決反對劉範投降,認爲劉範手裡還有二十數萬大軍,還有西州三州之地,決不能無任何抵抗就投降,而應該奮起反抗,殊死相抗。但不出意料的是,果然會有一批膽小如鼠的官吏站了出來,極力勸服劉範投降於朝廷。因爲這樣,朝廷或許就可以寬恕他割據西州之罪,西州也就沒了戰火連天之險。

劉範一直不做聲,等到投降派基本上都站了出來,再無人主張投降之後,突然將手中的瓷杯奮力摔在地上。一聽到摔杯之號,宴會廳兩旁的帷幔後,轉出數十個刀斧手。在場的官吏都是些文人,哪裡見過如此架勢?在驚詫之中,那些投降派一一被刀斧手拖了出去。刺史府中,刀光劍影,血腥味久久未曾散去。等刀斧手一個個拎着人頭前來給劉範覆命時,那些主戰派這才恍然大悟。一扭頭,劉範顯露出了一個微笑。

劉範這才向他們解釋,說他早已決意開戰。只是懼怕開戰後內部有人暗通朝廷,又爲了讓全西州的官吏萬衆一心,所以這才設下一個鴻門宴。主戰派驚魂未定,在劉範撫慰之後,這才平復一下。由此,劉範之下,再無投降派。

第六百二十三章 鳳宮求官第二百三十三章 離京返家第八十二章 道破天機第七十七章 訓練成果第五百四十六章 突遭伏擊第四百一十二章 兵不血刃第四百五十章 內訌初起第三百八十一章 貂蟬之子第七百七十七章 再次受挫第五百三十二章 盟軍中計第三百一十五章 劉虞之子第五百六十三章 取或不取第四百三十六章 勢不可擋第二百五十章 烏孫昆彌第七百八十三章 求援涼國第兩百章 萬國衣冠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獲成功第五百七十四章 確定合約第五百八十一章 誅殺宦官第七百四十三章 農耕放牧第七百三十六章 關鍵工作第四百一十五章 戰意已決第七百零八章 大怒未休第五百八十章 捉拿奸佞第二百三十九章 纏綿悱惻第二百二十九章 劇情反轉第六百三十四章 中平新政第二百六十八章 帥帳策論第五十二章 毒士入彀第八百零六章 馬市見聞第二百三十一章 一見傾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看破一切第九十九章 妻妾成羣第六百八十章 共乘一馬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氏長計第八百二十五章 秩序之爭第七百九十三章 師徒一戰第五十二章 毒士入彀第六百一十九章 盧植點化第七百七十六章 脫身遁逃第三百三十九章 反應過度第八十八章 勝利果實第二百一十五章 張讓倒戈第八百二十五章 秩序之爭第四百四十七章 盟軍潰敗第十八章 城破前奏第九百零四章 諡號爲靈第七百七十六章 脫身遁逃第三十一章 董卓刁難第八百五十章 戰象出擊第四百九十六章 田豐定西第四百零三章 新任長史第一百七十六章 董卓之怒第八百二十六章 騎兵出擊第五百二十八章 軍糧再斷第三百六十二章 黑山危機第三百一十一章 意見相左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政之行(還下)第一百七十六章 董卓之怒第三百零五章 流民利益第十五章 張角的對策第九章 迎戰妖兵第八百七十六章 驚天交易第六百八十九章 嶺西之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碰上叛軍第一百九十五章 名由天定第三百五十一章 天衣無縫第二百一十四章 趙忠救星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北無戰第六百九十九章 萬衆迎接第七百六十三章 伏擊戰成第四百五十八章 挽回威信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戰略第四百二十六章 噩耗頻至第四百一十章 大難將至第八百五十七章 達成一致第六百零一章 兒女雙全第四百八十九章 張燕再亂第三百零四章 談判要點第二十五章 父子談話第二百二十一章 勝券在握第二百三十一章 一見傾心第四百四十二章 曹劉交談第六百五十一章第七百九十九章 銀刀制敵第七百二十七章 新政之行(再下)第七百六十六章 頂級神射第五十四章 袁氏家醜第七百八十章 囤積困境第三百七十三章 陰謀始作第七百八十九章 國之重器第六百三十章 四王相見第九百一十二章 紹之謀算第四百一十四章 兩線作戰第二百五十八章 敵人相見第二百二十四章 相愛相殺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大突破第三百四十五章 風聞風語第七百八十章 囤積困境第四百九十三章 坑殺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