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曹操之思

出了朝堂,黯然神傷、行屍走肉地走下大殿的臺階,曹操不禁仰天長嘆。曹操知道,如果朝廷不聽從他出兵西涼的建議,必然會讓劉範得以休養生息。等劉範緩過三五年,實力定然會再次膨脹。到那時,別說朝廷已經無力征討西涼,朝廷還在不在都不一定了。

曹操回憶起上次與劉範見面,劉範向他談起匡正天下之方法,便是順應天道,順其自然,讓陵遲已久、喪亂已久的漢室自然地滅亡,然後隨之而來的便是天下大亂。再然後,劉範再蕩平天下的禍亂,一一剪除天下亂首,就可使天下重歸太平。這就是劉範救亡天下之策,正所謂不破不立,先破後立。

但曹操極爲懷疑劉範之策。曹操無疑是忠於大漢王朝的,雖然漢室陵遲是不假,但劉範收納流民、反軍之後,關東不再患於叛亂,朝廷不必將精力花在鎮壓此起彼伏、遍地開花的農民起義上,而大可以抽出精力來對付必比農民起義更爲危險的西州劉範。

由此,曹操相信,漢室,朝廷,都還是有機會復興的。在曹操看來,天下之所以有如今之衰敗,只因朝廷昏庸無道,肆虐生民。而朝廷之昏庸,又是因宦官掌權而亂政所引起的。所以,要使天下重歸清平,必先血洗宮廷,誅殺宦官,剷除奸佞,以正朝綱。而憑藉曹操一校尉之力,不足以與盤踞在東漢政局上一百多年的宦官集團相抗衡。唯一有實力有可能除滅宦官者,只有劉範和何進。

但劉範絞殺宦官的同時,也必然會謀權篡位,問鼎輕重。在曹操眼裡,劉範已然是個軍閥,是個篡位者,而非天下之主。曹操絕不會容忍劉範的篡漢自立,所以曹操只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何進身上。而劉範卻執意要使漢室走向滅亡,使天下陷入大亂,這就是與曹操背道而馳。

只要曹操能輔佐何進,將宦官清除掉,則大事可成。宦官集團覆滅後,就是外戚當權之時。只需何進選賢舉能,任用世家子弟,朝廷必能重振旗鼓。然後,曹操再設法安民練兵,富國強兵。曹操自信,他的才略絕不會輸給劉範。他有十足的把握能將關東十二州給治理好。等關東民足食,兵可用,曹操就可舉兵西進,攻滅西涼,擒殺劉範,收復失地。這是千秋萬代都書不盡的豐功偉業,而曹操也便可實現他的夢想——在墓碑上刻上“漢徵西將軍曹侯”幾個大字。

不得不說曹操的這一謀略,與劉範之戰略雖背道而馳,卻也十分地高明。若能付以成功,劉範確實難逃一劫。但曹操也知道,現在他連實踐這一戰略的初步都還沒有完成。要想達到最終目的,曹操始終繞不開誅殺宦官這一條。走在宮中,迎着冷風,曹操思前想後,他仍然是要藉助於何進的力量,才能扳倒宦官。

但曹操剛想等何進下朝之後再去求見,又想起何進並不是很重視他,這讓他十分頭疼。曹操雖然屬於外戚集團,但無情的命運給曹操下了一個詛咒——他永遠都洗脫不了閹豎之後的罵名。而何進最痛恨的就是宦官,若不是見曹操真心輔佐,又曾殺了蹇碩的叔父來正名,何進都不會正眼看他。曹操又長嘆一口氣,對自己的命運十分不平。憑什麼劉範一生下來就是漢室宗親,而他卻一生下來就要忍受閹官之後的名聲?

但曹操始終是曹操,他沒有過多的抱怨自己出身不好,而是努力地用功績來慢慢淡化他的閹豎之後的出身。外人都說,曹操任北部尉的時候,以五色棒棒殺了中官蹇碩的叔叔,爲洛陽城、爲天下除了一大禍害,曹操是英雄,是豪傑。其實只有曹操知道,殺蹇碩的叔叔除了曹操執法無情之外,也是曹操有意爲之。曹操要借殺宦黨來向天下證明,他雖出身不好,但卻不是與閹豎沆瀣一氣,蛇鼠一窩。

但曹操低估了天下人對中官的痛恨和鄙視,他以爲殺個人就能爲自己正名,這太天真幼稚了。天下人依舊會讚揚他的勇敢無畏,但還是會把曹操視爲閹豎後代。何進也是如此。這也是爲什麼何進看重袁紹,而非他。因爲袁紹四世三公,遠比一個曹騰的孫子來得高貴。

曹操知道何進對他有所隔閡,多半也不會同意他的建議,可能連見他一面都懶得召見。想要引起何進的重視,使何進採納他的建議,曹操認爲,只有找到一個在何進眼裡分量足夠的引薦人才行。於是,曹操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荀攸荀公達。荀攸同曹操一樣,是何進的謀臣,而且荀攸還是潁川荀氏出身,現任黃門侍郎。雖官小,但重在潁川荀氏在世家大族中號召力不下於汝南袁氏,何進應該對他很器重。

更重要的是,當初朝議是否西遷流民時,荀攸也同曹操站了出來堅決反對,但兩人的官爵太低,公卿們也是另有所圖,所以朝廷最後還是進行了西遷。而且,荀攸也主張開戰。於是,曹操決定去勸服荀攸。

就在曹操決意要去尋訪荀攸的同時,朝堂之上仍然在進行朝議。曹操主張趁機進擊劉範被張讓斥退,主戰派就偃旗息鼓了。不因爲別的,只因目前爲止,主戰派只有曹操一人。而其他公卿大臣,要麼是懼怕劉範反擊,要麼是在是戰是和之間猶豫徘徊。

王允、楊彪、朱儁等人雖有意開戰,但依舊放不下記憶中劉範兵鋒之犀利。僅僅在兩三天之內,就馬不停蹄地從涼州奔至潼關之下,橫行八百里秦川。這等事,就連匈奴人等遊牧民族都不敢想,而劉範卻做到了。他們不知道,這是因爲劉範效仿蒙古大軍,每名軍士配有副馬幾匹,一戰二馱,甚至一戰四馱,戰馬也可以隨時換乘。

劉宏看除曹操之後,朝堂上都沒了出戰之聲,於是便退朝。

第八百五十九章 氣憤填膺第八百九十一章 飛鴿傳書第八百六十九章 班師回國第一百二十一章 半信半疑第六百四十一章 鼓舞士氣第一百四十八章 問政於野第七百零一章 凱旋慶典第十一章 籌謀再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梟雄臣服第三百八十九章 纔多異人第七十八章 大戰將起第八百四十七章 栽培新人第七百五十四章 家之溫馨第二百四十九章 備戰西域第二百七十八章 獄中之會第五百五十八章 攻入長安第九百零一章 主謀自盡第六百三十四章 中平新政第三十一章 董卓刁難第八百零三章 亮出底牌第三百章 主僕合謀第一百零九章 馬氏子弟第五百五十六章 獻計獻策第四百八十三章 袁紹暴走第一百二十九章 降或不降第一百一十六章 困獸猶鬥第八百零七章 民心向背第八十六章 大雕隕落第七百一十一章 無限苦衷第九百零七章 曹操之思第四百八十三章 袁紹暴走第三百三十一章 水泥出世第六百五十四章 設計退敵第三百三十一章 水泥出世第一百零三章 女神來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將遇良才第八十四章 鎮北軍首戰第五百九十一章 爲長遠計第五百八十七章 戰後餘威第六十三章 衣錦還鄉第五百一十五章 崑蘇耶伽第六百三十七章 大戰開啓第一百六十六章 黃氏搬家第八百四十七章 栽培新人第三百零四章 談判要點第二百三十七章 童言無忌第七百三十一章 新政影響第三百零四章 談判要點第一百八十四章 反戈一擊第二十六章 忽悠劉焉第七百七百三十二章 劍客史阿第五百六十三章 取或不取第八百四十八章 暫告段落第四百五十八章 挽回威信第三百三十六章 欒提羌渠第三百六十六章 李儒妙計第二章 新的征程第六百九十三章 歸途所見第二百六十七章 休戰條件第二百九十一章 朝廷軍力第五百四十二章 朝議計策第四百一十七章 稱以涼王第五百九十一章 爲長遠計第九十七章 父子夜謀第八百零一章 落下帷幕第四百四十二章 曹劉交談第七百四十二章 土地之憂第六百九十四章 途中問政第三百五十八章 準備就緒第六章 定計破鄴縣第二百一十三章第二百五十二章 誓師大會第二百二十四章 相愛相殺第八百四十八章 暫告段落第七百二十四章 新政之行(下)第七百七十七章 再次受挫第三百二十四章 州牧刺史第四百三十三章 火燒街亭第四百九十三章 坑殺降兵第四百一十五章 戰意已決第六百一十二章 沃洛吉斯第六百六十三章 姐弟再見第八百九十六章 死前回憶第一百九十八章 貢品驚人第五百二十三章 火中灰燼第二百三十七章 童言無忌第五百五十七章 妙計奪城第七百一十三章 噩耗傳來第六百四十八章 闖陣擒將第八百五十七章 達成一致第九十四章 涼州之牧第四十九章 交易達成第八百九十八章 劉宏之死第五百二十九章 真假軍糧第六百三十五章 月國中計第六百八十二章 捷報兩至第兩百零二章 大戰之始第六百三十二章 最後準備第一百零四章 喜事臨門第四百六十四章 十將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