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朝堂地震

劉範者,涼州牧也!作爲一個坐鎮萬里國土、遠離朝廷掌控的封疆大吏,手裡還牢牢掌握着一支冠絕天下、威名遠揚的大軍,在遠離雒陽的偏遠之地——涼州鬧騰得如此厲害,要說朝廷絲毫不會理會,不作任何反應,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涼州離雒陽再遠朝廷再怎麼難以插手涼州事務,就算朝廷再怎麼陳腐無力,貪污腐敗,但朝廷依然是朝廷,天下唯一正統的朝廷。雖然朝廷已經老朽了,但朝廷仍然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面對劉範的改革,朝廷在第一次改革時,反應就十分強烈,只是熱衷於招攬美人和建立宮殿的漢靈帝劉宏還需要劉範的進貢;朝廷除了徹底和劉範翻臉之外,也根本不能干涉涼州半分。自然朝廷也不敢和劉範翻臉,因爲現在朝廷的財政都要靠劉範的進貢,本着皇帝不差餓兵的原理,朝廷要想對劉範動武是很難的。所以朝廷上的大臣們爭論幾次後,也就沒有下一步動作。

但當劉範實施的第二次改革公之於衆後,朝廷真的是忍不住了。首先,劉範重用商人和工人,這個小問題就是朝廷所不能忍受的。因爲自從大漢孝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專制之後,經過幾百年的代代相傳,儒家思想已經深深地根植在天下人的心中,不可動搖半分。

特別是儒家思想所規定的社會四個階級,士農工商,那更是不可逾越半分的天涯。工人雖然有一技之長,商人縱使有家財萬貫,但他們的地位也不比那些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農人高貴,就連農人們也對他們嗤之以鼻,那更別說士人了。士人就是社會精英,在他們眼裡,工人和商人,都是和蠻夷一般的存在。

而如今,劉範卻讓涼州的社會秩序來了個翻天覆地,工人和商人的地位竟然比農人和士人高!這怎麼行呢!這簡直是在社會層面上的一次造反啊!朝廷其實就是由士人和農人主導的統治機器,國家的主人其實是由士人和農人合成的地主階級,所以朝廷立即發聲,譴責劉範重視工商的改革,責令涼州立即反正,否則必將嚴懲不貸。就連劉範的擁躉們,也對此頗爲不解,劉焉、盧植等人紛紛私信劉範勸他趕緊反正。但劉範不。

靈魂是後世人的劉範,清楚地瞭解,後世的天下,就是這兩個階級的天下,兩個階級,一個控制了社會主義國家,一個控制了資本主義國家,世界被他們所瓜分,形成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同時,工商就是生產力的代表。於是,劉範又回信讓他們稍安勿躁,守住陣腳。

朝廷中、各州郡的刺史太守中,以何進和劉表爲代表的“倒劉派”,開始了對劉範的彈劾,並串聯之前他們無法勾結的清流派,一同上彈劾奏章。贊成罷免劉範的州牧官職的大臣和宗室,佔朝廷全體的四分之三。一時間,針對劉範的奏章,堆滿了劉宏的御殿。

還有的老臣,都是儒家思想的堅定的信徒,不惜以性命相要挾,絕食者有之,叩頭者有之,請纓者有之,逼迫漢靈帝早下決定。這個場面,比當年羣臣一同上奏,要求殺掉十常侍、給陳蕃等黨人平反的聲勢還要浩大。劉焉等人用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擋不住大臣們的攻勢,就連劉焉等人的手下,也有不少宗親官員倒向何進一派,形勢對劉範十分不利。劉宏差點就控制不住了,只好躲進深宮之中,朝會之日也不上朝。

同時,大漢的文壇上,也開始了對劉範的一番議論。名士們和一些地方官員,紛紛聚集在一起,一起議論劉範的功過,當然,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議論他的過失。在名士們看來,他重視工商,就是最大的錯。其中最著名的,又以許邵和許靖的“月旦評”最爲引人關注。許靖是許邵的堂兄,兩人併爲天下名士,在文學圈子裡都是叫得響的,地位只比盧植和蔡邕低一些,因爲盧植師從馬融,得其真傳;蔡邕能修撰史書,創造出“飛白體”書法。

“月旦評”,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月開一次。許邵和許靖在五月和六月的月旦評中,竟然都評論劉範爲奇雄、英雄。名士們紛紛不解,但折服於二許言論的權威性,都不再那麼仇視劉範了。

何進聽聞後,大怒,不聽鄭泰、袁紹等人的勸告,竟下令讓太守派兵圍捕許邵和許靖。因爲何進本來已經在朝廷中壓倒了劉焉一派,但許靖和許邵這麼一來,倒讓朝廷上的風向改了,清流派在立場上已經有些動搖。這對何進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於是,許邵和許靖胳膊擰不過大腿,只得逃跑。但士人因此也恨極了何進,暫時將目光從劉範身上移開,對上何進。就連一直都支持何進的太學生都集體罷課,和太學的博士祭酒等,一起圍攻何進的國舅府。

何進這麼一鬧,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但把代表着輿論的士人們都給得罪了,還讓朝廷的注意力轉向他自己,本來是輿論漩渦的劉範卻被朝廷大臣們和刺史太守們所忽視了;而且,皇帝劉宏看到衆多太守都如此服從何進的命令,心裡憤怒極了,本來決定對劉範下手的他,又改了主意。勝利的天平,又向劉範這一方傾斜。

何進懊悔不已,但命令已下,覆水難收,朝廷和民間,對劉範的譴責越來越淡薄,天下人反而對何進的張揚跋扈越來越感興趣了。面對如此窘境,何進發燙的腦子終於冷卻下來了,他聽從曹操的獻言,不再主動攻扦劉範,也命令他的部下停止對劉範的圍攻。只在一夜之間,局勢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劉範一派又佔據上風了。此時,只要劉焉一派不再在朝廷上刻意提起已經被忽略了的劉範,那隻要等一段時日,等風頭過了,劉範就自然解除危機了。人都是這樣,很多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過後就沒了興趣。大臣們也是這樣,之前圍攻劉範夠了,他們已經興趣全失,風頭一過,他們再也不會對劉範有興趣了。

蟄伏了很久了的劉焉等人,也深知這個道理,於是他們讓手下的地方官上奏章,大談饑荒民亂。不久,朝廷又把注意力轉向天下事去了。之後,劉焉等人又暗中派人在民間宣傳劉範的功勞,如曲轅犁大大減輕了耕耘的難度;造紙、印書等,大大方便了文化的傳播,降低了貧寒士子們求學的成本。農人們和士人們聞此,又開始稱頌劉範的功績。這兩步措施,又使劉範轉危爲安。

一次大朝會後,漢靈帝劉宏宣佈,扣除劉範三年的俸祿。何進與其黨羽聽完,當場就傻眼了;劉焉等人俱是歡喜。明眼人都懂,劉範還有三年的州牧任期。劉範的地位再次穩固如山。經此一事,何進怕是很難再對劉範產生威脅了。

第三百一十章 人心天下第六百四十章 陣前誓師第八百一十四章 不情之請第五百零二章 殺人比賽第八百二十九章 勁弩顯威第六百七十三章 絕望逃亡第五百零三章 馬槊之威第三百八十八章 光武在世第一百三十章 別無選擇第七百四十九章 科學進步第八百六十一章 脣槍舌劍第一百二十七章 羌氐末日第七十一章 萬里挑一第五百七十六章 你爭我奪第七百六十六章 頂級神射第四百七十八章 危機四伏第九十章 打定主意第六百六十一章 佳人投心第四百八十五章 遁地之術第八百二十一章 三軍對陣第八百六十章 爭執又起第八百六十六章 大戰落幕第六百四十九章 突圍妙計第四百六十五章 青出於藍第六百五十一章第五百九十七章 主臣相認第八百零八章 對策長秋第二百八十四章 文人原罪第二百六十章 戰法奏效第一百一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三十四章 長社首戰第六百一十三章 安息公主第六百九十九章 萬衆迎接第三百七十三章 陰謀始作第五百五十四章 南鄭大捷第八百二十二章 弓與重甲第一百五十六章 巨大轟動第六百九十一章 臨別贈言第三百八十章 能屈能伸第八百二十八章 無邊箭雨第八百四十八章 暫告段落第六百二十章 驚夢之助第一百一十三章 歷史重演第六百四十七章 敗局已定第三百零五章 流民利益第二百六十八章 帥帳策論第一百四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四百一十八章 各方雲動第五百六十二章 徘徊不前第一百四十七章 交流心得第五百四十五章 圍點打援第一百四十一章 佳人解憂第一百一十一章 馴馬高手第六十七章 甄家買馬第二百四十九章 備戰西域第八百零四章 全面落敗第二百四十九章 備戰西域第四百三十三章 火燒街亭第四百九十章 …西域守禦第一百八十一章 喜從天降第五百八十八章 關下笑談第八百四十六章 元老塞氏第六百四十三章 好戲上演第十九章 世家反叛第五百九十二章 再見梟雄第六百九十二章 新的領土第三百一十四章 楊彪上鉤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反制第五百四十八章 詐取陽平關第一百七十八章 幷州軍事第六百八十章 共乘一馬第二百五十八章 敵人相見第八百九十七章 大限將至第四百四十五章 致命循環第五百五十五章 大城長安第三十章 盧植蒙冤第三百二十三章 天州昆州第六百二十九章 豪言壯語第一百零四章 喜事臨門第三百九十三章 平虜將軍第四百八十六章 巧毀箭樓第二百九十九章 底線所在第五百八十三章 逼之媾和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德破局第三百七十二章 足球馬球第七百三十八章 新宮之議第七百五十九章 最壞打算第一百九十三章 比賽結束第五百三十六章 偷襲失敗第八百七十四章 使團進城第八百二十一章 三軍對陣第八十一章 鮮卑無謀第七百七十九章 處置鐵礦第二百一十二章 危急關頭第七百九十章 羅馬帝國第七百六十三章 伏擊戰成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認大勢第一百九十六章 冤家路窄第三百七十七章 賈詡破計第五百零六章 首級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