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董卓之死

兩天後,朝堂之上,滿心歡喜的董卓不出意外的死了,死在了呂布的手上。

臨死前的那一聲“吾兒奉先何在?”顯得如此的諷刺。

曾經的一代西涼英豪,卻依舊逃不過美色的腐蝕。做了無數滔天罪行的他,最終死的極慘。曝屍東市,以臍點燈,連帶着董卓三族都被夷滅。

wωw▲ TтkΛ n▲ co

與此同時,呂布的名聲也徹底的臭了。明面上王允和劉協讚揚他有功於社稷,還加封他爲前將軍,但暗地裡所有人都對這個兩次弒父的三姓家奴充滿了鄙夷。

王允想要搶在呂布之前派遣皇甫嵩前去收攏李榷和郭汜手下的西涼兵。卻不曾想到,皇甫嵩突然病重了,躺在牀上不省人事,看着跟快要西去了一樣。別說是前去納降,就是下牀都做不到。

漢末三大名將,盧植已經死了,皇甫嵩抱病在牀、眼看就要不行了,現在在長安的只剩下一個朱儁了。

可是朱儁的威望和能力雖然不錯,但相較於皇甫嵩還是差上不少。而且不像皇甫嵩曾經是董卓和李榷郭汜的老上司,朱儁和他們雖然同在皇甫嵩麾下作戰過,但關係並不好。

想要派朱儁前去收攏西涼軍,根本不可能,他們本來就不是一路人。

在這種情況下,王允也不知是真的被滅掉董卓這場大勝衝昏了頭腦,亦或者是有其他原因。

爲了不讓這羣士卒落入呂布手中,避免他成爲另一個董卓,王允竟然下令要處死包括李榷郭汜在內的所有的董卓麾下將領。意圖將這些將領一一剪除,讓朱儁前去接管西涼軍,從而制衡和壓制呂布。

雖然有不少大臣還保持着理智,知道董卓的大軍主力都不在長安城內,如此做法恐怕會招致西涼軍的再次反叛,不停的勸阻着王允。

但初掌大權的王允完全無視諸多大臣的勸阻,剛愎自用的代劉協下了令。

劉協在王允的幫助下,終於成功地消滅掉了董卓大魔王,自然對於一心匡扶漢室的大忠臣王允言聽計從了!果斷同意了王允的命令。

於是不在長安內的李榷和郭汜當時就準備跑路了。但剛準備逃跑就收到了李儒寫的一封信,對於李儒極爲崇敬信賴的他們立刻轉頭調集了西涼的大軍前去攻打長安。

面對十多萬如狼似虎的西涼軍,即使是呂布也得認慫,慌不擇路的就逃跑了。而剩下的王允面對李榷郭汜的逼迫,最終選擇從城牆上一躍而下,跳樓身亡。

王允爲了劉協的尊嚴和漢室的顏面選擇了自盡身亡。而劉協面對這樣的情況,噤若寒蟬,顫顫巍巍的連話都沒說一句。

本以爲王允的死就代表事情過去了,李榷郭汜會成爲另一個董卓,一切又會恢復原來的情況。卻不曾想到,就在王允跳樓後,無數箭矢從暗中對準劉協射了過去。

好在王越也不是吃乾飯的,立刻現身挑飛了箭矢。就在這時,站在劉協身後的一位大臣悄悄的伸出一隻手,將一把塗了劇毒的短刃插入了劉協的心臟。

在所有人不敢置信的眼神中,劉協死了。死的如此乾脆,如此突兀。

李榷郭汜最後還是佔據了長安,但不同的是,劉協死了!

後經查證,殺死劉協的那名大臣是益州新晉的官吏,而向劉協射箭的那些刺客則是幽州軍打扮。

很快,劉協身死的消息傳遍了天下。漢室最後一個嫡系繼承人就這樣死去了。

整個天下頓時暗潮洶涌,無數有心人或是欣喜、或是震驚,一個個都動起了其他的小心思。

天子駕崩,九五至尊的位置就空出來了。無論是益州的劉焉還是幽州的劉虞,論及身份都有競爭這個寶座的資格。

亂世之初,原本有些平靜的天下頓時變得混亂起來,熱鬧無比。

“劉虞、劉焉乃是逆賊,弒殺天子,罪大惡極!”

最先發出聲音的自然就是當事人李榷郭汜。天子死在他們的眼前,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是一定要把髒水潑出去的。

不管這事是誰做的,他們都得先把這個黑鍋先甩出去。劉焉和劉虞自然成了他們眼中最好的背鍋俠。

畢竟天子駕崩,參與刺殺的兩撥人明面上來自益州和幽州。二人身爲兩州的州牧,自然逃不掉干係。

更何況天子駕崩後,最有資格和實力成爲下一任天子的人就是他們倆。

證據、動機都確鑿無疑,這鍋他們不背誰背?

隨後響應的是距離最近的中原衆多諸侯。

曹操、劉備、陶謙、孔融四人震驚之後,憤怒或慶幸之餘卻也對於此事並沒有發表什麼過激的言論。

劉備和曹操還宣稱此事恐怕還有陰謀,證據和動機都太明顯了,劉焉和劉虞應該不會做這種事,一定是有人栽贓,號召天下人一定要冷靜。

他們倆可是看得十分明白,這件事表面上是對劉焉和劉虞有益。但實際上這事對於二人是有害無益。

在這亂世之中,劉協駕崩,他們二人絕無可能順理成章的成爲下一任天子。

而且就算成爲天子又如何?有名無實,誰會認可?不過是一傀儡罷了。

更何況天子駕崩是一件對於漢室的聲望有着重大打擊的事,使得原本就衰弱的漢室聲望再次大跌。

這對於二人來說有害無益,更不可能是他們做的了。

明眼人都清楚,這二人恐怕是替其他人背了黑鍋。深思之後,曹操和劉備同時把目標鎖定在了袁術的身上。

這件事情中得益最大是誰?

袁術!

將污水潑在劉焉和劉虞身上,最大的可能是對於二人有所企圖。

對於劉虞有所企圖的是公孫瓚。這事可以讓他名正言順的除掉劉虞,順理成章的徹底掌控幽州。

不過由於刺客來自幽州,並不一定是劉虞的手下,也可能是公孫瓚的。若是公孫瓚所爲,恐怕會派遣劉虞麾下在冊的士卒前去刺殺,這樣纔好定下罪名順便撇清自己。

所以說此事是公孫瓚乾的的可能性不大。更何況公孫瓚那個性情暴躁的大老粗,恐怕也不會想到做這種事情。

相較於公孫瓚,袁術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袁術早就對益州垂涎三尺了,現在完全可能借此機會名正言順的輕鬆拿下益州。

不過這種推測完全沒有證據,而且沒有說服力。這種類似於陰謀論的想法,除了少數的聰明人會深思一下外,其他人肯定是不會信的。

更何況就是曹操和劉備也不確定此事究竟是不是袁術所爲。只不過比較懷疑他而已。

第三百八十二章 追殺第三百八十章 攻其必救第三百三十七章 武器裝備第七百八十三章 暗謀第五百一十四章 突圍第五百八十七章 抉擇第七百一十一章 關羽的決意第一百一十二章 剽悍的徐庶不需要解釋第七百四十二章 蹤跡第一百七十二章 各方反應第一百五十一章 荀家的選擇第七百二十五章 鬧劇第一百二十五章 書院開學第三百五十六章 分兵第一百七十一章 董卓之死第九百五十七章 好的開始第七百八十一章 真正面目第五百一十六章 撤軍第五百八十二章 河北之戰第三百九十九章 心在滴血第七百八十四章 自絕世家第七百三十一章 劃地第一百三十六章 迷茫的趙雲第三百五十二章 氣運第五百零二章 決斷第一百九十章 掌控軍隊第七百八十七章 出兵之爭第四百一十二章 長安異動第八百九十章 曹操的謀劃第二百四十六章 生路第五百四十三章 訪賢第九百六十二章 從簡第一百一十四章 敗家第三百五十六章 分兵第六百八十八章 世家心向第四百七十一章 憋屈第六百八十四章 司馬之謀第六百二十四章 爭將第九十六章 遷都第三百二十八章 司馬懿之謀第三百七十三章 戰前佈局第八百六十九章 犧牲第六百零五章 兵敗第六百八十章 與虎謀皮第九百三十四章 班底第五百八十九章 對峙第三百五十一章 博弈第一百零二章 補償第四百二十三章 功高蓋主第六百一十九章 貿易城市第一百零八章 弊端第六十六章 商會第七百八十二章 妥協第九百二十三章 規則第八百一十八章 打招呼第四百八十七章 血戰第十章 資質第三百六十三章 決戰狼居胥第五百五十九章 離遼東第四百三十七章 金城之下第二百三十二章 搶土豪的時候到了第七百七十七章 無爲第八百六十五章 碰撞第六百五十六章 瘋子第六百五十章 缺人第八百七十六章 別無選擇第三百四十一章 人口戰爭第五百一十五章 追逃第四百七十六章 陳登之能第七百五十二章 情義第二百六十九章 以命相搏第四百五十九章 驚喜第五百二十章 水淹黃縣第四百六十六章 佈置第三百八十五章 長安水深第六百九十章 戰始第六百九十一章 江東猛虎第二百四十八章 拿下CD第二百六十三章 支援宛城第四百六十八章 討價還價第一百二十九章 世家內鬥第一百一十三章 藏書閣第一百三十八章 安排第七百七十五章 捕鯨第二百三十三章 曹操的妥協第六百九十九章 危境第二百九十五章 南蠻內亂第七百五十六章 阻攔第六百五十六章 瘋子第三百八十六章 暗流第三百一十六章 揹負罵名第八百一十二章 未雨綢繆第五百四十六章 歸心第四百零八章 連環計第九百一十八章 生存和毀滅第四百三十一章 軍魂軍團第七百零一章 勝局第二百二十九章 荀氏兄弟第八十三章 無賴戰術第四百七十七章 破關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