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任事多勞宣政郎

做爲統帥一軍的將領,該不該有自己的主見?是不是一定要對上級的命令唯唯諾諾?劉琮認爲,在戰場上將領可以而且必須有自己的主見,不僅僅因爲“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而是因此戰場之上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所謂戰機瞬即萬變,若是事事請示,全無自己的判斷的決定,不打敗仗才見鬼了。

這方面的反面教材實在太多,那些庸庸碌碌唯命是從的將領,只能匍匐在勝利者腳下成爲其史書上的註腳。

至於上級的命令,那也要看是否是亂命,昏招。劉琮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多數情況下,他是不會在戰場上對正在指揮作戰的將領們指手畫腳,越殂代皰的。

然而在戰略方面劉琮卻不願意看到將領自作主張,這並非對他們能力的質疑。做爲帶兵的將領,可能在戰場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因其一直統兵作戰,對於整個大局的瞭解和把握,自然不如總攬全局,一直爲此謀劃佈局的劉琮、賈詡等人認識那麼全面,瞭解那麼清楚。

後世讀史,劉琮一直不太理解的是爲何被劉備信任有加,破格提拔的魏延爲何總是被諸葛亮所壓制。及至後來他慢慢明白了,所謂的壓制並不存在,如果說有跡可循的話,最多也只是諸葛亮反對魏延自子午谷出兵之計。當然這種軍事上的左傾機會主義冒險是被很多後人所批判過的。至於後來魏延招禍取咎被兵敗身死,歷來有很多種說法。但是現在的劉琮纔算徹底清楚,爲何魏延在原本的歷史上,會落得那樣悽慘的下場。

這其中固然有其性格上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恐怕還是他“不在其位而謀其政”的緣故。

任何一個國家也好,集團也罷,在決定國計民生這樣的大事上,必須而且只能有一個聲音。在此之前怎麼商議、吵架、妥協、拉攏都行,但是在重大問題上,必須保持步調一致。唯有如此才能談得上合力,才能談得上衆志成城。否則你說往東他說往西,又沒有一個權威來做出最終裁斷,大夥不亂套、不離心離德,不各自爲政,可能嗎?

不過這次鼓動出兵許都以迎天子的,並不是魏延,而是荊州軍中的少壯派。這些人多爲校尉、牙門將等中下級軍官,對於劉琮的忠誠自然無可置疑,但他們所掀起的這股暗流,卻已經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並且已在荊州軍中,形成了一股風潮。

宣政郎們最先注意到這個情況,起初只是幾個從交州返回的將校在相聚飲宴時談及,因謀取西川的戰略只有劉琮、賈詡、徐庶等少數人知道,所以在他們看來,現在就是出兵攻打許都的最好時機。

曹操不是剛和袁紹經過一場大戰嗎?袁紹雖敗,曹操的日子也不好過啊,那還不趁此良機出兵北上,難道要等曹操緩過這口氣?如今咱們已佔了江東,側面之敵已去,又平了交州,後顧之憂已除,還怕什麼呢?

益州?益州不是也剛剛纔平定了內亂,哪兒有心思對付咱們?更何況借他劉璋兩個膽,他敢派兵來嗎?

漢中?張魯那神神叨叨的傢伙,只怕打定主意縮在漢中那個烏龜殼裡,不打算出來了吧?

如此種種言論,經過他們的大嘴巴四處宣揚,着實蠱惑了不少急於建功立業的軍中將校。他們能有今時今日的地位,還不都是因爲戰場上撈了軍功,才得以升官的嗎?

眼下荊州和揚州雖然遭了水災,可總不至於連出兵許都的糧食都拿不出來吧?若是依着他們的想法,也不用多,步騎三萬足矣!

最初聽到這些言論的時候,劉琮並沒有太放在心上,反倒覺得將士們沒有因爲連年征戰而生出懈怠之心,頗感欣慰。但是隨着這股風潮愈演愈烈,劉琮便覺得不能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了。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他對於軍隊的控制力,有所下降!所謂下降,並不是指劉琮指揮不動,而是這些軍官有了自己的想法,雖然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但若是關鍵時刻,先慮自己後慮大局,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如果認真追究起來,出現這樣的原因,也有劉琮自己的功勞。如今荊州軍中的中下級軍官,多是識字讀書的,而這個識字讀書也正是劉琮在軍中一力推行的結果。腦子開竅了,有了自己的想法,這並不是壞事,但如果因此而影響大局,那就是壞的不能再壞的事情了。好在通過向各部宣政郎瞭解之後,劉琮還沒有發現這批人有拉幫結派的行爲。若是一旦發現,劉琮是斷然不能容許的。

怎樣將這場風潮平息下去?劉琮並未就此詢問旁人的意見。即便對賈詡,他都只是知會其事而不加諮詢。以賈詡的心機,也自然不會主動在此事出謀劃策。告訴諸葛亮此事而不問怎麼處置,也是同樣的道理。

劉琮沒打算動用特衛營,難道就因爲將士們立功心切,加以懲處?劉琮除非瘋了,纔會動用特衛營去處置此事。

關於這件事如何處理,劉琮其實心中已有定計。

在諸葛亮回到襄陽後的第二天,各部宣政郎便陸續從各地趕到襄陽,在城北軍營內,劉琮將他們召集起來,一連數日上起了“政治課”。

宣政郎之設,在如今這個時代唯有荊州軍獨有。隨着劉琮有意識的不斷給他們加品級加俸祿,宣政郎在軍中的地位,也日漸提高。現在宣政郎們也多加了雜號將軍,雖然沒有指揮軍隊作戰的權力,但軍中其他大小事務,多由宣政郎主持。最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如今這批中下級軍官,多數都曾經是他們的學生。

什麼?誰說教你認字的就不是先生了?更何況宣政郎們還不僅僅是教其識字這麼簡單。對於軍令政令的解讀,是他們,耳提面命督促其讀兵書的,也是他們。參贊軍務,安撫士卒的,還是他們。在各部軍中的影響力,除了統領該部的主將,就數他們了。

而且這種事劉琮出面並不合適,難道要讓他下一道軍令,讓諸將校勿論軍機大事嗎?又或者說,都給我老實待着,明年哥帶你們殺奔益州,到時候有的是戰功可得?

第266章 已得二州謀全局第403章 陷入重圍豈能擋第442章 再戰胡質奪曲陽第183章 一夜之間破許都第481章 識破詐降急圍攻第197章 奉命討賊敢不從第45章 嬉笑怒罵斥漢賊第448章 井闌高聳逼城下第224章 一視同仁山越兵第202章 可有良策平內亂第154章 大軍將至開城降第433章 兵馬未動糧草行第233章 生平之志掃殘穢第35章 連環毒計套連環第362章 亂軍紛擾出城難第563章 略吃小虧不服輸第283章 速攻交州先擒王第183章 一夜之間破許都第515章 大軍忽至意圖晦第168章 各擅勝場鬥不休第441章 陣斬秦翊初告捷第30章 此生死敵唯荊州第407章 掌控戰機待總攻第182章 冒雨突擊追殘敵第159章 廝殺至今爲何故第519章 另有準備攻水寨第123章 街頭邂逅解君惑第333章 誘敵深入甘冒險第263章 何爲本分論高下第174章 兩不相幫豈可成第529章 稍作休息待再戰第645章 亂世大族悲末路第433章 兵馬未動糧草行第3章 言辭如刀可誅心第220章 破城在即無計施第22章 巨石爲彈何以拋第219章 還有何人相制衡第332章 飛矢如雨阻敵軍第548章 飽食餐飯躍城頭第395章 戰事膠着登山眺第179章 鏖戰多時終破營第339章 敬謝不敏鴻門宴第55章 鋒銳狂濤誰可擋第24章 夜漏無聲枕戈眠第41章 吉兆解夢匿忠言第1章 一夢千年至荊州第12章 遣使千里意如何第62章 千古名城第一樓第310章 剛烈狠辣法孝直第514章 其意已知難應對第156章 藉故吞兵誠可慮第5章 天生鬼才郭奉孝第157章 自亂陣腳棄城走第322章 不忍兄弟相殘害第285章 疾風驟雨定南國第150章 師出無名又如何第411章 宛如天神降凡塵第238章 岌岌可危守堅城第113章 九州鼎沸欲奮起第459章 上陣仍需父子兵第126章 變故突生冷眼觀第195章 有死無生陷陣營第259章 三營之設取精兵第244章 禍從口出劍光寒第46章 草廬陋室惟德馨第22章 巨石爲彈何以拋第396章 兩軍相持何能久第402章 揮軍反擊墜冰河第220章 破城在即無計施第281章 借刀殺人名結盟第6章 夜宿深山逢異人第536章 名正言順事可成第446章 心生警兆遭箭襲第364章 走投無路向何處第147章 敵軍已至大營外第424章 謀定方略平天下第376章 再臨堅城試鋒芒第623章 竟有援軍忽入營第403章 陷入重圍豈能擋第24章 夜漏無聲枕戈眠第124章 何不親征討逆賊第476章 將士歡騰援軍至第47章 君以此始必此終第119章 反客爲主一念生第457章 已至城下費思量第40章 愁雲慘淡罩殘城第41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283章 速攻交州先擒王第226章 一錘定音判真僞第357章 何不棄城遷綿陽第181章 或可以此爲開端第162章 山道密林遇敵襲第151章 形勢雖急卻緩行第173章 雨歇天明烽煙散第642章 結陣舉盾似龜殼第15章 問心豈能無愧乎第153章 內亂漸生如危卵第409章 未知敵軍將如何第439章 走叛將戰雲密佈第502章 消息走漏當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