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青史一筆

章城門上,沮授向着劉備拱手一禮,擡起頭,蒼老的臉上已經出現了一抹血紅色。

他的鼻間不知道何時流出血來,鮮紅浸染了嘴脣。

衆人看到這一幕,愣在原地,劉備連忙抓住沮授問道:“公與,你怎麼流鼻血了?”

沮授從口袋裡取出手帕,擦了擦鼻血,強笑道:“許是最近天氣燥熱,加上臣情緒激動所致,陛下放心,臣無大礙。”

陳暮盯着他手中的手帕,輕聲道:“公與,你以前從不帶手帕的。這幾月來,大哥巡視各地,你卻時常藉口說有些事務回長安城裡,是想掩飾什麼吧。”

“子歸,我......”

“公與。”

劉備肅然道:“實話實話!”

沮授微微蒼白的臉色依舊強笑着說道:“臣無礙的。”

陳暮目光放向不遠處,在他們身後跟着的是軍情司的新任司命郭淮。

見陳暮看過來,郭淮只好硬着頭皮站出來道:“丞相。”

“閣老有無去找吳院令?”

“這.....”

郭淮猶豫地看了眼沮授。

沮授擺擺手道:“罷了,是我讓他不說的,吳院令說我活不了多久了。”

劉備只覺得晴天霹靂,悲憤道:“到底是何病?”

“說是腦子裡有瘤疾。”

沮授苦笑着搖搖頭,他今年也已經七十一歲了,對這種事情其實看得比較開。

陳暮一時沉默。

劉備茫然地看了眼陳暮默然的表情,輕聲道:“四弟,你見多識廣,可知道此病能醫否?”

陳暮苦澀道:“無藥可醫,

但若是能讓患者心情舒暢,或許能延緩生命。”

沮授笑道:“其實去年年末我就患了此疾,除了偶爾身體虛弱,咳嗽時流鼻血外,倒也並無它礙。臣時日無多,這兩年能跟隨陛下走走大江南北,倒也知足。”

一行衆人默然不語。

古代所謂的“瘤疾”,就是癌症。

這種病在古代記載的少並不是因爲在古代沒人抽菸熬夜喝酒,而是因爲古人人數少,平均壽命小。

癌症屬於免疫力疾病,老年人抵抗力弱,所以更容易患上癌症。

而古人平均壽命很低,戰亂、饑荒、瘟疫,壯年都不一定能夠活下來,更別說上了歲數的老人,因此幾乎少有癌症記載。

但少不代表沒有。

司馬師就是患了眼癌,眼睛當中長了個腫瘤,最終病死。

這種病在現代都束手無策,只能靠化療,得了癌症幾乎就等於死緩,區別只是三個月或者兩三年的時間而已。

更別說現在就連是哪種癌症種類都不知道,沮授得了癌症,就不可能有活的可能性了。

劉備目光中帶着哀傷,輕聲說道:“良弼、子義、元皓、公達他們都離我而去了,公與,你也要走了嗎?”

沮授緩緩說道:“人孰能無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臣出身貧寒,舉茂才入仕,蹉跎十餘載,終遇陛下,得陛下青睞,能一展所學,死而無憾矣。只望臣走後,陛下能保重身體,三興炎漢,亦是臣所願也。”

劉備已是淚流滿面。

天色漸黑了,夜晚繁星照亮了碧空。唯有紫微星旁的一顆辰星,忽明忽暗,似乎已經燃盡了最後的光芒,即將化爲一顆流星,消失在夜幕當中。

章武二十五年五月,劉備帶着沮授回洛陽修養,每日尋湯問藥,長居西園,調養身體。

關中京兆尹奉命爲劉備沮授關羽修建凋像。

其中劉備的凋塑是修在了長安皇宮外的廣場上,周圍有衛兵守護。關羽的凋像是修在長安軍區最高指揮部內,沮授的凋像則是放在了京兆尹府衙廣場。

下半年,雖然已經在調養,但奈何沮授的身體每況日下,到下半年,人就已經虛弱到不能下牀,只能躺在牀上。

年末,沮授便已經到了彌留之際,吳普每日爲他銀針刺穴,亦不過是暫時延緩死期而已。

到章武二十六年年初,沮授病逝,享年七十二歲。

在他死後,劉備彷佛蒼老了十歲,六十六歲的年紀像八十六歲,終日面帶悲傷,眼中含淚,爲沮授的死去而悲慟,竟是病倒在牀上。

但死亡不可避免,活着的人還得繼續活着。劉備也只能強撐着病體,爲沮授處理了後事,親自爲其出殯發喪。

到如今,他已經送走了很多部下,那些陪他一路走來的人越來越少,亦讓他感到萬分孤獨。

爲沮授辦完了葬禮之後,劉備舉目四望,最初的七人衆,劉備、關羽、張飛、陳暮、沮授、典韋、太史慈已經走了三個,只剩下四兄弟還在。

一切又彷佛回到了最初的原點。

送沮授進山下葬的那一天夜晚,劉備回到了洛陽西宮當中,與三個兄弟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睡夢裡,他迷迷湖湖間,夢迴了四十年前,那桃園春風中的一杯酒。

酒正酣,人未醉。縱馬高歌,人生幾何。

緊接着金戈鐵馬,戰火紛飛。

雞澤遇沮授,曲陽見典韋,東來得太史,桃花笑春風。

然後便是走馬觀燈,數十年來的辛酸艱苦皆在其中,那是他們陪伴着自己度過的四十二年人生!

夢醒之時,劉備已是傷心欲絕,淚流滿面。

章武二十六年一月,沮授的凋塑和畫像移至桃園殿,諡號“文安侯”,其子嗣繼承他的爵位,香火得已永繼。

劉備本想此時北上去看看魂牽夢縈的桃園,但奈何得了病,雖然不是什麼大病,可老年人體質弱,想恢復沒那麼容易,因此暫時耽擱在了洛陽。

養病的時候,他整日與關羽張飛陳暮在一起,常於西園座談。生怕一個不見,自己的三位兄弟也如沮授一般,永遠離他而去。

好在如今大漢的體制皆已經非常成熟,政務分門別類,大部分事情,比如刑事訴訟、教育出版、修路造橋、農業稅收,皆有三公九卿處理。

而且太子已經監國,多年前就入內閣參議國家大事,現在經常幫助皇帝處理政務,已是一名合格的儲君。

雖然劉備很喜歡子嗣當中最聰慧的庶子劉永,但吸取袁紹的教訓,他堅決頒佈了皇室繼承法,徹底斷絕了因奪嫡而造成的內訌。

太子劉封雖然不算特別聰慧,但也是陳暮教出來的學生。爲人敦厚善良,做爲守成之君綽綽有餘。入內閣相當於讓內閣諸多大臣幫助他成長,也算是爲以後做打算。

因此即便大漢現在沒有皇帝,沒有三位大將軍,也沒有丞相理政,整個朝堂上下也依舊順利運轉,並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到章武二十六年下半年,上將軍黃忠無疾而終,於睡夢中悄然離世,享年七十九歲。

章武二十七年初,上將軍高順病逝,享年七十一歲。

劉備皆派人爲他們發喪,封黃忠諡號爲“毅侯”,高順諡號爲“端侯”,令其子嗣繼承他們的爵位,並將畫像和凋塑移入桃園殿。

自此桃園殿當中已經有十位開國功臣擺上了畫像和凋塑,排在最末的是二十將軍之首管亥。

在每次祭祀的靈位擺放上,除了皇天后土和漢朝歷代先帝以外,就是漢初十八侯,雲臺二十八將,以及目前已經死去的桃園殿十功臣。

如果算上還未死的,桃園殿功臣名錄應該有二十四人。

關張陳不用多說,在將領方面,還有臧霸、張遼、趙雲、牽招四名上將。

謀士方面,還剩下一個荀或。

其餘像賈詡、董昭、毛玠這幫人,肯定是沒資格入選桃園殿的,要麼沒資歷,要麼沒太大的功勞,自然不能算做開國功臣。

而最後就是內政方面的人才,雖然他們不像典韋太史慈沮授田豐他們那樣在前線,但穩固後方,爲前線輸送糧草,也算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像最開始的討董之戰,再到與袁紹的僵持戰爭。如果沒有後方這些人持續爲前線輸送士兵和糧草,恐怕劉備也無法獲得勝利。

因此在選桃園殿功臣的時候,除了要考慮前線戰功以及資歷深淺以外,也得考慮他們這些維護後方穩定的人員。

如同蕭何一樣,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氏儀、孫邵、簡雍、華歆、孫幹、王朗、崔琰七人。

其他像韓浩、孫觀、徐晃、蔡陽、國淵、武安國、公孫方等人,雖然功勞和資歷也不算差,現在也都身居高位,但與前面這些人相比,就差了很多。

更別說還有張燕、段煨、張繡這類,原來是敵對勢力,後來因爲劉備勢大才加入。

資歷和戰功根本沒法談,只能算做正常的二十將軍而已。

所以從這裡也能看出來,評判桃園殿入選的資格有兩樣——功勞和資歷。

劉備走到今天分爲四個階段。

一是黃巾時期。

這個時期加入的人是資歷最老的一批人,如關羽、張飛、陳暮、沮授、典韋、太史慈,是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

七人在此時組成了最早的團隊,因此這六人與劉備就是大漢最高核心層。

第二個時期就是黃巾之後,討董之前。

按照加入的先後順序分別有臧霸、氏儀、孫邵、管亥、簡雍、孫幹、華歆、崔琰、牽招、張遼、高順、王朗、田豐、趙雲、黃忠等十五人。

第三個時期和第四個時期就是討董之後的討伐袁紹的戰爭,以及一統天下的戰爭。

從這裡看劉備的班底就可以知道,二十四功臣當中,其中二十一位都是討董之前就已經加入,只有三人在討董之後才加入,分別是荀或、荀攸和徐榮。

並且荀攸在討董之前,曾經在劉備麾下做過一段時間屬吏,在討伐張純張舉的時候,爲劉備出謀劃策,算是很早之前就有接觸。

而荀或則是最早在陳暮麾下做屬吏,後來天下大亂的時候,他必須回去安置親屬,這纔沒有第一時間加入。

至於徐榮。

他加入確實是最晚的,一直到討董結束之後才與閻忠一同來了青州,但他的軍功也是實打實的。

討伐袁紹之前就平定了三韓半島,然後在討袁之戰中立下功勞無數。

曾經領三千騎兵在清河國攪了個天翻地覆,後來又幾乎是一人平定遼東,戰功赫赫,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功勞彌補了資歷。

但即便是這樣,也因爲資歷問題,徐榮只能在九虎當中排在末尾,還在戰功遠不如他的牽招之下。

甚至若不是管亥無意升遷,九虎都可能沒他的份。

這也是爲什麼管亥能以一箇中將的身份入選桃園殿的原因。

實在是因爲他的資歷和戰功太高,只是他折服於關羽,甘願鞍前馬後而已,若非如此,他早已經位列九虎上將當中。

而其餘人,像後來被稱爲曹魏五子良將的徐晃、張郃等名將,還有許褚、賈詡、董昭、毛玠等歷史名人,雖然智力武力都高,但資歷太淺,根本不能入選進去。

ωωω ⊙Tтká n ⊙¢ ○

如此一來,桃園殿功臣名錄就算是確定。

排名最前的核心六人分別爲:關羽、張飛、陳暮、沮授、典韋、太史慈。

謀士代表三人:荀或,荀攸,田豐。

將領代表八人:張遼、臧霸、高順、黃忠、趙雲、牽招、徐榮,管亥。

內政代表七人:氏儀、孫邵、華歆、簡雍、孫幹、王朗、崔琰。

如果把陳暮和沮授放在謀士團裡,把關羽張飛典韋太史慈放在將領團裡,那麼就是謀士團就有五人,將領十二人,內政七人。

這就是整個桃園殿的入選名單,而按照左右排班來說,剛好文臣十二,武將十二,可以分文武兩班排列。

其中武將之首爲關羽,文臣之首爲陳暮。給他們留的位置,也是站在劉備左右下首第一。

近些年來,桃園殿人數漸多。

最開始管亥去世的時候,劉備並未給他取諡號。

直到典韋病逝開始,入桃園殿者,就是爲三興炎漢的最大功臣之一,因此劉備效彷高祖十八功侯,世祖雲臺二十八將賜諡號以彰顯功績。

其中管亥增補的諡號爲“純侯”,取其一生,“志慮忠實”“安危一心”,不願以功勞和資歷高升,只願在關羽帳下甘當馬前卒,其純粹質樸,因而得諡爲“純”。

其次是一心撲在內政上,爲維護劉備後方穩定做出巨大貢獻的孫幹。

諡號爲“誠侯”,取“肫篤無欺”,“實心施惠”,在劉備前線打仗之時,孫幹治理青州民衆,保證後方不亂,可謂“明信率下”,因而得諡爲“誠”。

然後就是徐榮,諡號爲“桓侯”。雖然桓侯是後來張飛的諡號,但此時給徐榮,可謂是恰到好處。

因爲他有開疆拓土有功,不僅以一人之力平定遼東,還在坐鎮三韓半島的時候,攻佔了很多地方。如之前陳暮沒有取的三韓半島全境,以及北沃沮部落、穢貊部落等地。

這些地方就是後來的朝鮮東北部,以及俄羅斯海參崴地區,在漢這個的時候並不是大漢的地盤。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徐榮之所以能入列九虎和桃園殿,跟這個時期開疆拓土有很大關係,憑藉着這個功勞,取“闢土兼國”曰桓,諡號“桓侯”。

然後就是高順諡號“端侯”,因其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端莊有禮,嚴恭位下。所以取“秉心貞靜”之意,諡號爲“端”。

接着是黃忠,因其“致果殺敵”“強而能斷”“溫仁忠厚”,每逢戰事衝鋒陷陣,又能提攜後輩晚生,爲其取諡號爲“毅”。

太史慈的順侯就不用多說,其爲人“慈和遍服”“德容如玉”,明明是戰場勐將,卻甘願聽從陳暮的指令,俯身進軍情司,在暗中立下無數功勞,因而諡號爲“順”。

典韋爲“忠侯”,所謂“危身奉上曰忠”,典韋作爲劉備早期貼身護衛,曾經在戰場上無數次救下劉備的性命,全身上下受創百餘次,傷痕累累。如此忠心護主,不爲“忠侯”,誰能諡號爲“忠”?

還有田豐諡號“貞侯”,取其“清白守節”“直道不撓”“恆德從一”等品質。

荀攸諡號“敬侯”,因其“小心恭事”“戒慎幾微”“肅恭無怠”,爲大漢殫精竭慮,因而諡號爲“敬”。

至於沮授的“文安侯”,是規格極高的雙諡。

“文”和“安”,在古代都屬於最頂級的諡號,而當兩個頂級諡號加在一起,就代表了皇帝對這名臣子最高的認可。

比如諸葛亮的諡號就爲“忠武”,關羽的諡號爲“壯繆”,趙雲的諡號爲“順平”。

還有西漢時“文成侯”張良,“文終侯”蕭何,“景桓侯”霍去病以及“宣成侯”霍光,這些名臣皆是雙諡。

歷史上沮授只是袁紹的一個謀士而已,但現在,因爲與劉備結識較早,且四十餘年來,兢兢業業,幫助劉備匡扶漢室,制定謀略,輔左劉備一統天下,因而得諡號“文安”!

這個諡號,就是劉備對沮授一生的肯定,也是對他多年輔左自己的饋贈。

可以說沮授的死,在劉備心中,是一場巨大的打擊。

章武二十七年初,朝廷爲桃園殿的這些功臣全部上了諡號,並按照爵位授勳,追贈了一些新的勳章,如十一建國勳章,大漢帝國勳章、光榮勳章以及列侯勳章等等。

劉備常與關張陳來桃園殿看望,每逢國家大事,如國慶、過年、寒食、重陽等節日,也都在桃園殿開壇祭祀,悼念亡魂。

其實除了這些跟隨劉備打江山的開國功臣們以外,還有很多其它諸侯病逝。

像曹操、孫堅、呂布、馬騰、韓遂、劉章等人皆在這些年陸陸續續病故, 其餘也有戲志才、夏侯惇、曹仁、于禁、夏侯淵、甘寧、程昱、周瑜、陳宮等等。

但他們的離去,也僅僅只是青史上的一抹浪花而已。

在如今這個大漢,他們再也不是名震天下的諸侯、謀士、武將,而是一個個變成了叛賊,最後也不過是投降大漢,鬱鬱而終的賊寇罷了。

只是沒有人會去記得他們這些失敗者,劉備陳暮卻還記得,偶爾也會去公卿墓地裡看看,看看曹操,看看孫堅,看看呂布。

倒上一杯酒,緬懷一下曾經逝去的時光。回憶起當初的美好,最後再把那杯酒灑在他們的墳頭上,祭奠亡魂。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約大半年的時間,一直到章武二十七年下半年,劉備的病情終於好轉。

他與三位兄弟相約,明年二月份,春暖花開之際,北上去涿縣桃園,再去看一看那處莊園。去看看桃花是否依舊,春風是否依舊,張飛家的莊園,是否也依舊。

第三十八章 合縱連橫第一十五章 陳暮之謀第九章 集思廣益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請假條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五十一章 約戰曹操第七十七章 一肚子壞水第一十八章 忍一手第二章 營寨鏖戰第二十六章 仁義之名傳河北第八十九章 鄙人不善坐船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二十三章 呂布歸順第一百五十二章 安陽陷落第二百六十四章 入宮第四十三章 王朗第一十六章 朝堂驚變第九章 集思廣益第六十七章 不打了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風雲第五章 父子情深(2)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一百零五章 玄德一定會來救我的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戰第六十七章 不打了第五十九章 軍情司初建功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請假條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第一百二十章 開關一按,便是半個盛漢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八十七章 股掌之間第一百一十八章 開端第三章 雙面間諜第四十四章 孝出強大第一百三十五章 教育晚輩第一百五十二章 安陽陷落第二百零一章 誰能繼承大統?第一百八十章 姓的智慧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七十三章 洛陽第八十章 用老張郃的計擊敗小張郃第六章 漢末毒師第五十二章 魑魅魍魎(一)第二十五章 鹿門山訪賢第十章 主動示愛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一十六章 奇襲曲樑第三十三章 斬二將第三十四章 祭祀第三十三章 拉開序幕第二十九章 論仁請假條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二十七章 青州十年往事第七十三章 亂世一鍋粥(1)第一十八章 這TM的就是驚喜第七十四章 張讓第五十三章 先帝創業未半,花光預算第八十一章 賊往東去第一百三十四章 雛鷹起飛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一百二十七章 哺時定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一百八十五 將計就計第五十四章 軍情司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二百三十六章 綁架陳暮第二百五十六章 智取涉縣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第一百一十三章 留畫雕像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五十五章 威脅請假條第五十一章 二戰管亥第二十八章 廣年對(4)完結感言第一百零八章 敲山震虎請假條請假條第七十一章 莽夫會套路,誰也擋不住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興得太早了第二百四十三章 試探第二百七十三章 決戰之日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二十六章 戲志才病危第一百五十二章 安陽陷落第一百四十一章 鐵鎖橫江第四章 冀州第一十六章 有內鬼第八章 美麗的夢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笑間,黑山軍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