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東征高句麗

到章武十九年末,化名爲徐正的東北將軍徐榮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其餘又有太常蔡邕,於章武十九年八月病逝。鎮南將軍武安國,於章武二十年初病逝。平西將軍楊奉,於章武二十年四月病逝。

最近五年內,去世的開國高級將領和高級官員, 達到了十餘人,年齡基本都是在50-80歲之間。

特別是武將,因爲早年戰場出生入死,一身傷病。晚年多有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高級將領就病死了七八人,中高級將領,像中將少將級別, 已經死了二十餘人。

目前還健在的九虎上將有臧霸、張遼、高順、黃忠、趙雲、牽招,其中年齡最大的是黃忠, 今年已經七十二歲,年齡最小的是張遼,五十一歲。

其餘臧霸、高順、趙雲、牽招等人都在五十到七十歲之間,像高順就比呂布小兩歲,比劉備大三歲,今年已經是六十三歲高齡。

整個朝堂內部的高級官員和高級將領的形勢趨於老齡化比較嚴重的現象,唯一的好消息是中堅力量比較充足。

在將領方面有許褚、郭淮、文謖、徐盛、呂蒙、丁奉等一批30-40餘歲的中層,文臣方面,如諸葛亮、司馬懿、龐統、徐庶、馬良、楊修、陳羣、陸議等這批人也在成長。

因此以現在的情況看,倒也不用擔心大漢老一批人去世之後,會出現斷層。只是如今和平年代,沒有戰事打響,想要快速晉升也不容易。

唯一在之前戰亂當中有軍功,中後期晉升較快的就是許褚、文謖二人了, 如今許褚補了上將銜,文謖則是中將。

不過嚴格來說, 許褚也不算年輕一批的將領, 因爲他只比張遼小一歲,今年也五十歲了。

歷史上許褚於公元227年病逝,享年57歲,現在也許能多活幾年。

到章武二十年下半年,大漢國力再上一層樓,一年風調雨順,糧食滿倉,糧價跌落到了谷底,人民百姓生活富足,曾經那種餓死的情況幾乎不可能出現。

正所謂“谷貴傷民,

穀賤傷農”,糧價過低也不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因此朝廷最近幾年也在出臺一系列政策,平穩糧價。

比如在南方產糧地區開設工廠,吸引勞動力參與進去,減少種田人口,增加工業與製造業人口。

其次是陸續把南方的產糧地區繼續往東南亞推移,因爲後世越南、老撾有一部分沿海地區是大漢的領土,叫做交趾郡、九真郡以及日南郡。

大漢便在這些地方繼續開疆拓土,把當地人吸納爲漢民,然後開墾田地, 擴大稻米生產,等到這裡的糧食產業成型之後,就把兩湖流域以及長江中下游流域的糧食產地減少,轉種經濟作物。

這在經濟學上叫做產業轉移,國內的糧食產量已經非常充足,因爲大漢目前人口不像明清時期有幾億,所以在高產作物的幫助下,生產力是成倍提升,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

而多餘的人口如果繼續從事農業的話,糧食產量會過剩,丟在倉庫發黴也是浪費。因此還不如把這部分人口轉移到工業和製造業領域,繼續增強工業與製造業。

早在十多年前,陳暮就已經計劃好了產業轉移。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他就先在全國推廣高產作物,等到糧食產量暴增,再把農業重心往南推。

北方的土地大部分則開始種植經濟作物,比如美洲棉花、玉米、紅薯、桑、麻、豆等,用於紡織業、餵豬的養殖業等等,發展農業經濟。

等到現在南方的糧食產量已經達到了極高的地步,開始溢出的時候,農業重心也就會繼續往南推移,轉移到東南亞地區去。

不過目前只是一個開始,在未來十到二十年內,兩湖流域和長江中下游流域依舊會承擔着國家主要產糧地。

等到十多二十年後,東南亞的開發成型,那麼兩湖流域和長江中下游流域將會逐年進行減產,預計五十年後,整個國家的糧食可能兩成來自東南亞,其餘則分散至國內其它地區。

別看只是兩成,但也是個驚人數字。而且現在東南亞就是大漢的後花園,也是自己國內領土,目前主要開發地區爲後世越南的河內區域,大概是大漢一州之地。

以一州之地供養全大漢兩成的糧食,差不多相當於宋朝太湖流域的地位,就可以知道東南亞地區在未來百年之內,爲大漢承擔着怎樣的責任。

當然。

東南亞確實是後世最好的水稻生產地區。

但水稻本來就只有南方人喜歡吃,北方人更喜歡吃小麥製作的麪食。

現在大漢的經濟和工業重心在北方,如果糧食產區一路往南移,對於北方人來說,顯然有些不公平。

畢竟水稻是管飽,可北方人不愛吃呀。國家富裕之後,人民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

這一點陳暮也考慮過。

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東北地區,特別是黑龍江地區。

作爲後世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地之一,東北的黑龍江黑土地可是一塊肥得流油的寶。

現在被夫餘、挹婁兩個原始部落一樣的國家佔據,顯然是有些暴殄天物。

因此從很早之前,他就對東北虎視眈眈,想要把這些國家吞併。

但之前是時機不對,東北地區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實在是太遙遠了,後世很多南方人以爲東三省離北京很近。

然而從湖北武漢到北京直線距離大概是1000公里,而從東北哈爾濱到北京1200公里。

在漢朝更不用多說。

漢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洛陽,經濟和人口重心在河南跟河北,能夠控制幽州地區,也就是後世河北承德、唐山以及遼寧省都不容易,更別說打到吉林和黑龍江去。

因此在唐朝李世民滅高句麗之前,東北都不通中國。甚至即便是唐朝滅高句麗,也僅僅只是勉強控制,真正融入要到明清時期。

現在後世的東北三省當中,一半遼寧省和一半吉林省被高句麗國佔據。

歷史上它曾經與曹魏集團發生過戰爭,曹魏攻破了高句麗都城丸都城(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王東逃到沃沮,曹魏以爲高句麗已經滅國,因而罷兵回朝。

結果高句麗捲土重來,重建了丸都城,一直到唐朝才被滅掉。

而另外一半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則分別被夫餘國和挹婁國佔據,因爲過於偏遠,除了偶爾內戰或者跟高句麗以及西部鮮卑打打之外,其餘時間都是正常發展。

這些年來陳暮對東北確實有想法,但奈何沒什麼機會。

不過隨着最近幾年京杭大運河的全面開通,再加上蒸汽船隻的流行,不管是從青州前往遼東半島,還是從幽州過去,都方便了許多。

以前從臨淄去遼東半島,坐船得好幾天時間,而且當時漢朝的船隻技術也不利於海上航行,容易迷失或者遇到風浪。

現在情況好了不少,如果從洛陽出發,船隊到臨淄只要一天時間,再從臨淄到遼東半島,只要半天時間。

而且還有另外一個好消息,那就是臨淄和涿縣發展之後,輻射了三韓半島以及東北遼州地區。

這些地方逐漸繁榮昌盛,吸引了不少高句麗人、夫餘人、挹婁人、穢貊人、沃沮人前來生活,東北土著部落百姓並不抗拒成爲大漢的一部分。

想也知道。

現在大漢對於民族融合政策非常寬鬆,周圍少數民族願意融入的,往往都會給予優厚條件,讓他們享受跟漢朝百姓一樣的對待。

更何況如今漢人在醫療、教育、生活、飲食、居住上享受的資源遠不是還處於原始社會時期的部落土著可以相比。

與其在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沿岸漁獵爲生,過着朝不保夕的生活,還不如南下去遼東進廠打工來得安逸。

另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隨着大漢的社會發展和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對於原始部落來說,就是一種降維打擊。

社會差異的巨大化,會導致漁獵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會加強。

就好像農村人口大量減少,是因爲務農帶來的經濟收益非常低,進城打工的收益是務農的好幾倍。

那麼農村人就會蜂擁涌入城市,成爲所謂的農民工,自然也就會成爲一種趨勢。

後世無數人嚮往去美利堅,不也是抱着這樣的心理嗎?

所以現在遼東地區其實吸納了大量的東北各國人口,在民族融合方面,並沒有產生很大的問題。

這樣一來,如果朝廷決定拿下東北,至少在民心上,不用擔心成爲阻礙。

於是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情況下。

陳暮暗中籌備奪取東北的計劃。

章武二十年初,臨淄火器局開始大量打造火器。

爲了保持競爭力和火器更迭速度,防止出現清朝那種火器僵化的局面,朝廷在各州都設立了國企兵器製造公司。

每十年六大軍區就會更新一批火器裝備,而對這些火器的要求也會日益增加。

如果青州兵器裝備製造公司的研發更迭速度變慢,那麼各個軍區的訂單自然也會流向那些設計更先進的武器製造公司,不去臨淄下訂單。

這無疑會讓青州兵器裝備製造公司增添幾分危機感,從而更着重於武器的研發和設計工作,從而保證技術的領先。

後世各國都是這個套路,不算新鮮。不過至少目前來說,青州的火器裝備還是最先進的,各個軍區進行裝備採購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臨淄的火器製造。

而爲了奪取東北,首先進行火器批量裝備的自然是東北軍區。

東北軍區設立在遼東郡,輻射範圍是遼州、韓州、以及大漢目前控制的倭奴島,範圍大概在後世內蒙赤峰、通遼、遼寧省、朝鮮、韓國以及日本九州島。

火器更迭也需要循序漸進,很多士兵才從冷兵器時代轉換到火器時代,根本不適應,因此東北軍區五萬人,只裝備一萬五千火器軍。

其餘三萬五千人,由步兵、弓兵、騎兵、水軍組成,目前主要集中在遼東郡、樂浪郡一帶,針對的誰自然不言而喻。

高句麗東川王也憂心漢朝會攻打他,因此不僅禁止高句麗人去漢朝生活,還在邊境陳設了不少兵馬。

實際上因爲離遼東最近,高句麗的社會發展程度遠高於夫餘和挹婁,他們已經到了封建社會,有自己的文字、語言、習俗,在集權上也高於夫餘和挹婁這兩個部落國家。

只是此時的東北條件確實比較惡劣,冬天零下二三十度是常有的事情。生存比較艱難,也讓高句麗不容易滅了這兩個國家,雙方纔一直相安無事。

但高句麗一直對北方的夫餘和挹婁以及南方的三韓地區採取小規模軍事行動,如果沒有大漢的話,它也算是個東亞小霸主了。

到了章武二十年年中,不管是糧草還是武器裝備,東北軍區都已經準備充分,接下來就要開始爲奪取東北做準備。

值得一提的是,原來的東北軍區總督軍是公孫瓚,大將軍銜,與關羽張飛陳暮地位相當。

前些年他病逝了,東北軍區的總督軍就開始實行輪流制度。

最早的時候陳暮只設置了四大軍區,分別是揚州的東南軍區,遼州的東北軍區,蜀州的西南軍區以及關中的西北軍區。

後來因爲要討伐鮮卑人和匈奴人,佔據漠南地區,也就是內蒙的草場,於原州設立北方軍區。

等到西域出亂子之後,西北軍區移至涼州,又於洛陽設立司隸軍區。

六大軍區除了司隸軍區屬於中央主力軍,由劉備和三名大將軍共同控制以外,其餘軍區的總督軍三年一輪換,而今年東北軍區剛好是趙雲輪值。

對東北這幾個部落國家還用不着舉國之力,因爲火器時代以及蒸汽輪船時代到來的緣故,進攻高句麗也沒李世民時期那麼艱難。

唯一要考慮的就是天氣因素,畢竟東北地區天氣寒冷,李世民幾次徵高句麗失敗,也跟天氣較差的原因有很大關係。

因此前期的籌劃工作持續了很久,一直等到裝備齊全之後,陳暮才最終決定對東北的高句麗動手。

章武二十年,西曆220年,大漢公曆360年五月,夏季最好的時候,大漢內閣次相之一的荀攸,坐船親往遼東郡,正式開始籌劃對高句麗的進攻。

荀攸到了之後,在趙雲的陪同下檢查了全軍的武器裝備和戰鬥意志。

這一批士兵早已經不是當初跟着劉備打天下的士兵,士兵們多是90後,也就是西方公曆190年後生人,年齡在20-30歲之間。

他們生長的年代倒是四處打仗,但成年後就已經天下太平,因此多沒有見過血,也沒有戰場廝殺過。

但軍中的中層軍官骨幹可都是戰場老兵,年齡多在30-50歲之間,40歲左右居多。

在他們的訓練下,新兵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都非常不錯。

而且由於這些年生活條件比較好,北方多有肉食,一個個也是十分健壯,比四十年前黃巾之亂時,各路諸侯都徵瘦弱不堪的饑民入伍爲兵丁好了太多。

確定了軍隊戰鬥意志之後,荀攸又總結了軍情司在高句麗刺探到的情報,認爲高句麗國被四面大山環繞,想強攻並不容易。

唯一的道路就是順着馬訾水,也就是鴨綠江一路東去,直撲高句麗的老巢丸都城,打一個直搗黃龍戰術。

但高句麗顯然也清楚這是外界攻打他們的唯一道路,所以在沿途佈下重兵,硬攻不容易。

當然。

這裡說的不容易是指面對沿河的城池。

正面對壘即便不靠火器,光大漢精良的裝備也能一萬滅掉幾萬高句麗軍。

可高句麗應該也不傻,不可能野外跟大漢的軍隊硬碰硬。

所以強攻的話可能會比較耽誤時間,大漢朝廷是希望在夏季結束之前滅了高句麗,而不是要拖延太久。

事實上高句麗的軍隊攏共也就兩萬多人,歷史上毌丘儉徵高句麗,只帶了步騎一萬人,高句麗兩萬多人的軍隊直接被滅了一萬八,可謂是不堪一擊。

但即便如此也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把高句麗滅掉。

而朝廷是希望在三個月內結束,因此荀攸思考半響,決定正面佯攻,吸引高句麗的主力,然後從遼山一路繞後突襲,直接殺到丸都城外。 Wωω● TTKдN● c○

具體進攻路線也很簡單,漢軍佯裝從玄菟郡、樂浪郡以及馬訾水三路共擊高句麗。

這三路也就是後世從我國東北遼寧的瀋陽市,遼寧省的丹東市,朝鮮的平壤市,翻越長白山、鴨綠江進攻吉林省集安市。

而實際上斬首小隊大概幾千人會從玄菟郡東面的遼山小道,直插高句麗的後方的紇升骨城一帶。路線爲後世瀋陽市——梅河口市——通化市——桓仁縣——集安市。

如此一來,高句麗的軍隊主力肯定被漢軍主力吸引,疏於防範身後的敵人,此事繞道後方,突襲丸都城,則高句麗必破。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與鄧艾偷襲陰平有異曲同工之妙。

趙雲欣然採納了荀攸的計策,開始實施。

大漢章武二十年六月,朝廷東北軍區以高句麗國王禁止國人來漢務工爲由,悍然入侵高句麗。

第四十九章 權謀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一章 婚姻價值觀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二十六章 坐而論道第二章 活着第四章 漢末羣雄之黑馬劉玄德第一百四十二章 誘餌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條命第九章 集思廣益第五章 定策第五十七章 火燒曹營第五十章 弔唁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八十六章 翻手爲雲覆手雨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一百零五章 哥幾個,騎着第三章 得兗州第八十一章 賊往東去第三十章 東漢門閥第一十九章 年輕袁紹,雄主之姿(感謝魯比大佬盟主)請假條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佈局第二十五章 一聖一龍一虎一狐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八十五章 炮!第一百二十二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七十章 出兵第五十八章 呔,看法寶第六十四章 給年輕的虎癡上一課第四十九章 曹呂之戰(感謝歆帥帥的盟主)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五十八章 魚死網破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佈局第九十一章 張飛戰呂布第六章 馬鈞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四十六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章 陳丞相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三十一章 暗處交鋒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一十二章 尚書檯第四章 乃祖之風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九十七章 漢口水戰第八十章 土崩瓦解第二十一章 曹操刺董古無雙,國之功勳。第九十九章 二聲巨響第七十五章 進山第三十三章 學宮最後一天(1)第三十二章 關羽的眼鏡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五十二章 劉曹會晤第七十四章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第一百四十二章 誘餌第五十一章 分崩離析(新年快樂)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九十六章 袁術.....不用死了第二章 營寨鏖戰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一十八章 溫柔鄉,英雄冢第二十三章 身不由己第四十章程昱陳宮戲賢與聯盟破滅第二十六章 試探第二百五十四章 將計就計第七十七章 你要和我打嗎?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五十一章 約戰曹操第五十五章 你埋伏我,我也埋伏你第一十三章 出頭鳥第一十三章 宦官之友陳子歸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九章 壽誕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六十七章 遠洋船隊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三十二章 仁義無雙劉玄德,忠孝二全陳子歸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一十九章 年輕袁紹,雄主之姿(感謝魯比大佬盟主)第一百零四章 軍萬馬自北來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訪第一百零八章 敲山震虎第一百二十章 開關一按,便是半個盛漢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三十二章 關羽的眼鏡第二百六十三章 交易第八十五章 取勝!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戲亭,關雲長萬軍衝陣第五十九章 只要那個男人不在第一百四十一章 鐵鎖橫江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