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一章 人算不如天算

章武元年五月末,進入夏季,氣候日益炎熱,洛陽的平均氣溫每天都在20度以上。

得益於從七八年前開始,河南尹河內郡等地就開始修建水渠、挖槽築壩,因此到夏季來臨的時候,並沒有因爲突然的升溫而引發旱災。

百姓們在田地裡幹得熱火朝天,正所謂農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北方和南方收割的季節不同,河北的華北平原地區從前漢代開始,就種植宿麥,這一點即便是到了幾千年後世也一如既往。

宿麥就是冬小麥,從去年的九、十月份開始播種,到來年的五六月份收割,生育期大概是230-270天,因此當洛陽出動軍隊的時候,就能看到城外一片黃燦燦的麥田。

一列列軍隊緩緩走出城去,陳暮騎在馬上,感受着夏日徐徐吹來的微風,陽光正濃烈,暖洋洋地曬在他臉上,遠處一望無際的麥田中充滿了勃勃生機。

無數農民在田間忙碌,一隻只稻草人豎立在田野裡,空中盤旋着從邙山飛過來的鳥兒,趁人不備,總能啄幾粒收割遺留下來的幾顆麥粒。

陳暮四下眺望,微微眯着眼睛享受着這清涼的微風。他的左右有許褚、阿大阿二、張龍趙虎等部將相隨,身後有千軍萬馬。

劉備走之前,把許褚留給了他,讓許褚對陳暮貼身保護。

當年許褚投軍的時候,戰鬥力還不強悍,除了力氣大點之外,技巧方面嚴重不足,被久經沙場的張飛耍得團團轉。

如今行伍多年,又時常受到軍中諸多大將點撥,武力值飛漲,如果說當初出道的時候才七八十點武力值的話,那現在已經94左右,非常接近超一流武將的實力。

更重要的是他還年輕,今年纔剛滿三十歲,再過幾年,等到三十五歲左右的時候,就能達到武將巔峰期,比肩五虎上將,也是遲早的事情。

身邊除了許褚阿大阿二張龍趙虎以及一千玄甲重騎以外,部下有馮楷文謖兩名郎將擔任部隊指揮官,還有於毒、劉石、鄧升、夏昭等幾名黑山軍或者袁紹降將擔任偏將,率領一萬大軍南下。

如果按照原來的軍制的話,那麼馮楷和文謖可以算是校尉,各領一部人馬,也就是五千人。而於毒、劉石、鄧升、夏昭等人則算是軍司馬,每人領五曲,也就是兩千五百人。

現在改制之後,可以把郎將當成校尉,偏將當成軍司馬來看。

實際上到漢末的時候,

各路諸侯基本都已經改制,比如曹操在官渡之戰後,把偏將和裨將當作軍隊副官,相當於校尉和軍司馬,已經基本不設這兩個職務。

所以目前的改制只是初步階段,將來等國家逐步統一,軍隊數量開始攀升的時候,再重新進行規劃,固定軍隊各級將領擁有的士兵數量。

值得一提的是,張郃也在其中。

袁紹有不少降將投降了劉備,這些降將過來自然不可能一開始就擔任高位,即便是歷史上張郃帶着數萬人投降了曹操,也只是被安排爲偏將軍,所以陳暮也是給他安置爲偏將,跟隨左右參戰。

這一萬人馬的來源是從弘農調了三千,從河南調了兩千,又從從河內調了五千。一半是精銳老兵,而從河內調來的五千是鞠義那邊新訓練的新兵,戰鬥力可能不強。

不過進攻南陽的難度並不是很大,趙雲部下的士兵可都是精銳,所以陳暮並不在意士兵的質量,他現在正在思索着前些日子賈詡給他的回信。

閻忠早年就曾經招攬過賈詡,讓他跟着自己去青州。但當時的賈詡顧慮重重,最終還是婉言拒絕,留在了張濟的部隊裡。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賈詡跟陳暮一樣是同類人,說得好聽叫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說得難聽點就是貪生怕死。

當年賈詡的身份是什麼?

是跟着董卓作亂的西涼人,而且還是董卓麾下的輔軍校尉,與劉備勢力是敵對關係。

他不像閻忠那樣,早就投靠了青州,所以過去沒有顧慮。

畢竟董卓乾的那些破事實在是天怒人怨,讓關東軍恨之入骨,賈詡害怕劉備攻入長安之後,遭到清算。

因此在董卓死後,便立即攛掇李傕郭汜搞事,亦不敢跟着閻忠去青州。

最終兜兜轉轉,還是去了張濟部,來到了南陽。

他之所以選擇張濟不僅因爲張濟跟他是武威同鄉,還在於賈詡識人很準,他知道段煨會猜忌自己,害怕自己奪取他的軍隊。而張濟不會,因此纔會選擇實力更加弱小的張濟。

跟着張濟從武關進入南陽之後,張濟的部隊就過得十分艱難,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去攻打劉表,結果張濟身死,張繡接替了職務。

而在賈詡的策劃下,張繡最終與劉表講和,得到了劉表的資助,暫時在南陽宛城站穩腳跟。

但誰都知道,劉表只是利用張繡替自己看守門戶而已。

荊州雖然安穩,可劉表內部還有很多問題,他既覬覦江東,曾經派黃祖進攻袁術,想把江東奪下。又要對付荊南各路反叛勢力,分身乏術。

因此留下張繡在南陽,充當北方門戶。這樣劉表就可以安心處理後方,以及對江東用兵,不用擔心北面諸侯南下。

陳暮這些日子也給張繡賈詡寫了不少信,二人回信頗爲耐人尋味,內容令人感到意味深長。

思索着信件中傳達的意圖,不知不覺,就已經到了尹闕關,再往南走,就會進入了後世的汝州市,等到明天應該可以抵達郟縣,正式進入潁川境內。

到尹闕關時,天已經黑了,大軍在關內休息一日。

陳暮令諸將好好休息,不用安排巡營,尹闕關本身就有守軍,且這裡還是洛陽腹地,趙雲的三萬大軍就在前面的潁川郡,不可能有敵人出現,警戒的話,自然有尹闕關守軍巡邏警衛。

命令下達之後,陳暮就召來諸葛亮、楊修、陳羣等幾個一直跟隨他的年輕後生過來議事。尹闕關內一處府邸當中,衆人落座,屋內點滿了蠟燭,照得通亮。

“今日召集你們過來,是有兩件事情。一是跟大家商量一下,該如何對付張繡。二呢,你們看看這個。”

說罷陳暮將一份公文遞給了離他最近的諸葛亮。

諸葛亮先看完之後,又傳給楊修陳羣姚博黃琦孔儉等人,幾人一一看過,除了諸葛亮和陳羣以外,衆人都露出明顯的喜色。

這份公文的內容很簡單,長沙郡的郡功曹桓階向朝廷上表,說已經勸說長沙太守張羨向朝廷臣服,張羨打算起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武陵郡四郡兵馬起兵對抗劉表,並派使者前往洛陽,詢問朝廷的意見。

“你們怎麼看?”

陳暮見大家已經看完之後,便開口詢問道。

楊修馬上說道:“這是一件好事,如果能夠成功的話,那劉表就無暇支援張繡,我們就可以輕易拿下南陽。待破了張繡之後,便可以與張太守南北夾擊劉表,有望收復荊州。”

“沒那麼簡單。”

陳羣搖搖頭道:“劉表經營荊州十載,根深蒂固,襄陽城堅如磐石,豈是那麼容易撼動?而且我們若是直撲襄陽,曹操和孫堅怕是會有異動,孫堅雖向朝廷上表稱臣,可其子一直在壽春對江東虎視眈眈,恐怕未必沒有稱霸的野心。”

“哦?”

陳暮笑着說道:“看來長文似有深意呀,說說你的想法。”

“師君,我認爲可以順水推舟,讓朝廷以天子的名義迴應張太守的使者,同意他以四郡兵馬起兵對抗劉表。”

陳羣說道:“我軍兵少,進攻南陽本就很勉強。甚至有可能要遭受張繡與劉表的夾擊,因而張太守起兵後,就可以幫我們分擔劉表壓力,劉表後院起火,只能派人前往鎮壓,無暇顧及張繡。我們便可以趁機奪取南陽,佔據宛城,以扼守咽喉。”

“你的意思是?”

楊修一臉詫異道:“煽動張太守起兵,但只是利用他吸引劉表的兵馬,實際上我們奪取南陽之後,按兵不動,就這麼看着張太守與劉表對戰?”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陳羣搖搖頭。

楊修的想法是同意張羨起兵,先讓張羨牽制劉表,此時陳暮大軍南下,攻取南陽,再順勢進攻襄陽,奪取整個荊州。

但陳羣認爲他們目前的實力還很難做到這一點,且旁邊還有曹操孫堅兩名實力不弱的諸侯在河南,進攻南陽可能還不會引起他們的反彈。

因爲南陽離潁川實在是太近了,趙雲、典韋以及黃忠太史慈臧霸蔡陽他們的軍隊同樣在他們周圍,二人不敢輕易動手。

可如果進攻荊州襄陽的話,就是深入敵人腹地作戰。離潁川太遠,趙雲他們不一定能夠那麼快支援。

而孫堅卻可以直接從中陽山插過來,中陽山位於後世泌陽縣東北,駐馬店市西南,與薄山之間有大片寬數十里的平原區,道路好走得很,離南陽不過二百里。

所以陳羣覺得,張羨起兵沒問題,剛好可以幫助他們牽制劉表的軍隊,至於南下進攻襄陽,那顯然是有些過於理想化,有時候該賣隊友還是得賣。

衆人聽了陳羣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但想了想,又覺得這樣對張羨很不公平,人家畢竟是朝廷忠臣,打算起兵協助朝廷收復荊州。

結果你眨眼間就把人賣了,讓天下人怎麼想?

想到這裡,孔儉說道:“我軍確實實力有所不濟,但放任着張太守不管,怕是讓天下其餘想效命於朝廷的忠臣寒心,我覺得不可取。”

“深入荊州腹地也很難呀。”

陳羣嘆息道:“襄陽地處漢江以南、襄江以北,四面環水,又有峴山要塞,城高牆厚,易守難攻,即便我軍輕易擊破張繡軍隊,又如何能南下接應得了張太守?南北夾擊的計劃,根本行不通。”

“那爲什麼我們還要打南陽呢?”

諸葛亮忽然發問。

“哦?”

陳暮來了興趣,看向自己的小徒弟道:“孔明有何見解?”

諸葛亮便說道:“天子現在北討幽州,張燕來投,鮮于輔應募,麾下大軍十餘萬,想要平息北方烏丸鮮卑之亂,易如反掌爾。即便是公孫瓚,也不可能與陛下抗衡。所以我認爲,最多一年之內,幽州即可平定。”

“等到幽州平息之後,陛下就可以立即領大軍南下。此時我們再徵南陽,引誘劉表主力來攻打,與我們在南陽對峙,然後再策動張太守於長沙起勢,讓劉表後院起火。”

“此時劉表大軍皆在江北,後方自顧不暇,軍隊必然大亂。則陛下天威趁勝追擊,必然可以大破劉表,則得荊州便輕而易舉也。”

一番話語,盡顯諸葛亮在戰略上的穩健和卓越眼光。

陳羣和楊修的做法還停留在戰術層次,那就是利用張羨來吸引劉表主力,爲他們奪取南陽創造機會。

他們的目光還停留在南陽這塊地方。

而諸葛亮則目光顯然更加長遠,他看中的卻是整個荊州。

襄陽確實難打,歷史上蒙元進攻襄陽被拖了足足六年,因爲襄陽的地理位置是在是太卓越了。

北面是漢江,南面是襄水,被兩條河流夾在中間,特別是漢江浩浩蕩蕩,猶如天塹難以逾越,沒有一支強大的水師,連襄陽城下都不一定打得過去。

所以楊修的計劃首先排除,而陳羣的計劃確實有效。但那樣做的話,的確會寒一些心儀漢室的忠臣之心,令人對朝廷失望。

反觀諸葛亮的計劃就宏偉得多,他認爲既然南陽不太好打,那便乾脆先不打,只是進軍葉縣,佯攻南陽,讓劉表和張繡陷入警惕,從而讓劉表對江北的新野、穰縣、棘陽等戰略要地增兵,吸引火力。

等一年過去,劉備平息幽州,此時劉表張繡也會因爲長時間沒有開戰而放鬆警惕。到時候劉備大軍忽然南下,直取南陽,則必然勢如破竹,一路殺到襄陽城下,吸引劉表全部兵力。

此時張羨從容起兵,讓荊州以南陷入內亂。這樣南北夾擊,便可以迅速將荊州奪取。

同時也不用擔心曹操孫堅會來援,因爲劉備主力十多萬大軍,外圍還有趙雲、黃忠、太史慈、臧霸、蔡陽近十萬人馬又在冀州青州徐州等地駐守,監視兗州和豫州動向,總兵力達二十多萬,足夠應付孫曹。

最重要的是他們突襲南陽,扼守住南方與北方咽喉,截斷了孫曹劉聯盟三家聯盟的通道。三人要想聯合,就只能從大別山一帶或者走長江進入江夏郡組成聯軍,則勢必要繞遠路。

從整個宏觀戰略上,諸葛亮的計劃都是非常穩健和完美。一來破壞了孫曹劉聯盟的可能,二來張羨慕推遲一年再起兵,就能在關鍵時刻猛然背刺劉表。

劉表腹背受敵,很快就會被消滅。等到奪取了荊州之後,就可以迅速進攻河南,然後再從河南以及荊州順江而下奪取揚州。

如此一來,再加上關羽張飛那個時候應該已經拿下關中,天下也就只剩下幷州涼州和益州尚未收復了。

可以說,諸葛亮的計劃非常耀眼,乃是目光極爲長遠的一個謀略。

然而陳暮長嘆一聲,輕聲說道:“孔明所言,很好。但時不待我,就依照長文所言,我屆時會讓使者回去傳話,讓張羨起兵,先取南陽再說吧。”

“師君,爲何?”

諸葛亮一臉詫異,陳羣的計劃頂多是幫助他們得到南陽,且失了人心,又如何能與他的計劃相提並論?

可陳暮擺擺手,說道:“我自然明白孔明的策略很好,但......你再過數月,就明白了。”

“這.......”

見陳暮堅持,諸葛亮也就不再說什麼,拱手道:“我知道了,全憑師君作主便是。”

計劃定下,收復南陽指日可待。

陳暮的臉色卻並沒有一絲喜悅,目光當中,閃過一絲惆悵。

若是可以的話,他當然希望選擇諸葛亮的計劃。

但........

人算又如何比得上天算?

當年通讀《三國志》與《後漢書》,很多東西都忘了,有些細節根本想不起來。

然而因爲好奇漢末各路諸侯的兵馬實力,他曾經隨手查閱過資料。

在《三國志》與《後漢書》當中,都有這麼一句話。

“羨病死,長沙復立其子懌, 表遂攻並懌,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

也就是說,張羨起兵之後,沒多久就病死了。他的兒子張懌繼承了他的位置,但劉表很快就把張懌打敗,收復了整個荊南。

所以推辭一年的計劃根本行不通,因爲張羨馬上就要死了,而他的兒子張懌能力很差,張羨在的時候,曾經與劉表打得有來有回,根本不懼怕劉表。

結果張懌上位之後,很快就被劉表攻滅。

若是真的按照諸葛亮的計劃來實施,再過幾個月張羨突發惡疾病死之後,甚至張懌都有可能沒法上位。

張羨一死,劉表隨時可以派人來擔任新的長沙太守,比如他的從事韓玄。

最終的結果,也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已。

所以在明知道張羨要不了多久就會病死的情況下,陳暮根本不可能把希望寄託於他身上,只能利用張羨死前的最後一點價值,幫他拖住劉表大部分主力,來讓他順利得到南陽,爲將來南下做好鋪墊準備。

第八章 內閣的作用第二百六十七章 攻打鄴城第三十二章 呂布東逃古無雙,國之功勳。第一百四十二章 誘餌第七十五章 進山第六十八章 武課第三十三章 拉開序幕第一十七章 荀攸第一百八十二章 前三刀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九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五十二章 劉曹會晤第四十二章 呂布投冀州第四十七章 答應聯盟第六十二章 出城,死戰!第六十章 入駐華陰第三十八章 夾擊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一十八章 老狐狸與小狐狸(感謝比魯大佬盟主)第二十一章 楊賜第五十三章 一夜成長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八十七章 浮陽之戰(完)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條命第三十四章 養蠱第六十四章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七十六章 三股勢力第二百七十三章 決戰之日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二十一章 追擊第二十六章 坐而論道第六十章 孫策第一十六章 世界級帝國的開始第二十三章 長輩的快樂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八章 我們是兄弟第五十四章 鬥法第六十三章 進軍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二十三章 身不由己第十章 西討關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陽。第八十二章 浮陽之戰(1)第八十二章 屠城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留畫雕像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五十三章 曹操的立場第二十九章 論仁第一十一章 人算不如天算請假條第八十章 父子情深第一百八十一章 決戰前後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七十六章 火起第六十章 何進之死(二合一)第二十五章 廣年對第八十九章 臨時變陣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四十一章 郭嘉之謀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一百零八章 敲山震虎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一百四十一章 鐵鎖橫江第五十二章 魑魅魍魎(一)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武城之圍第五十三章 務政請假條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五十一章 二戰管亥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驚變第二十七章 三英戰呂布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國來朝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七十七章 大澤鄉之戰第四十章 鳴金第三十四章 養蠱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一百三十四章 雛鷹起飛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第七十五章 從地獄裡回來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