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討關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陽。

內閣選拔上來的臣子確實都有獨到之處。

有些人擅長水利建設,有些人擅長民生治理,還有些人擅長戰術規劃,90智力以上的人才就有好幾位。

陳暮細心觀察,目前戰略級人才只有董昭和毛玠,其餘人皆各有才能,非常不錯。

這些人畢竟都是後來魏蜀吳三國的重臣,能耐肯定是有的,像賈逵、陳登、杜畿、杜襲也都是才華橫溢之輩,擔任一地太守乃至於州牧都綽綽有餘。

會議商討了許多外交方案,陳暮命令人記錄在案,結束後會由內閣高層會議最後經過篩選,確定了方案是否可行之後,再進行實施。

內閣臣子們對於天下各路諸侯都有自己的見解,知道這是在天子面前表現的機會,紛紛踊躍發言,獻出自己的計策。

其中就有人提出,等到公孫度覆滅之後,可以命令鮮于輔進攻公孫瓚,以達到驅狼吞虎的目的,這樣朝廷就不用廢一兵一卒奪取幽州。

這個提議讓劉備的臉色很不好看,因爲他已經登基二十多天了,到現在爲止,都沒有一封公文從遼西發來。

遼西到洛陽相距兩千多里路,確實遙遠,可即便是再慢,二十多天也應該早就到了。

這意味着陳暮當初所言,現在都成了現實。

會議結束後,劉備招參議博士以上的內閣大臣們進入後殿再次議事。

而那些內閣臣子們便散朝離去,他們在洛陽待的時間也不會太久,朝廷會給他們分配各地官職任務,有些會分配到三公九卿門下,有些則會去地方爲官。

內閣制度本質上其實是一個篩選官員途徑,包括二等參議博士以及三等諫議侍郎,朝廷將他們徵召過來,讓他們短時間內進入內閣觀政,有些類似於後來科舉考試當中排名前幾的都會送入各部門學習是一個道理。

真正掌握實權的還是那幾名一等錄事尚書,只是當前的內閣制度還不完善,比如一等錄事尚書雖然掌控國家政務權力,但他們的品秩不高,上升的途徑就是變成三公九卿,權力反而會縮減。

所以完善的內閣制度應該要在一等錄事尚書之上還要增添一個最高級職務,要麼由三公兼任,要麼就是從三公位置上去之後,就是這個最高位置,類似於丞相制或者羣相制。

這樣一來,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官員升級構造。

既從地方各低級官吏選拔之後,入內閣成爲三等諫議侍郎,經過皇帝或者丞相的觀察,認爲這些低級官吏有才能者,就放去地方當縣令縣丞等縣級官員,出類拔萃者再入內閣做二等參議博士。

等到這些二等參議博士通過了考驗,再去地方擔任太守,出色者再回中央擔任一等錄事尚書,然後再被委派到地方當州牧。州牧之上就是回中央當三公九卿,再優秀者,便可以成爲丞相。

如果按照後世的官員等級比喻的話,低級官吏和三等諫議侍郎是科級,到地方當縣令縣丞就是處級,做了太守就是廳級,然後回中央做一等錄事尚書就是副省級,到了州牧這個級別就是高官,九卿與州牧同級,也是高官,做到三公就是副國級,做到丞相就是高官。

這樣層層遞進,而且官員都必須經過內閣這道坎,由皇帝和丞相親自選拔,如此就大大增加了皇權和中央集權。

只是這麼做的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丞相的權力會非常大,相權和皇權就再次形成了對抗。如果丞相有才能且品德好,那自然就沒什麼問題。但如果丞相品德不好,就會發生架空皇權,出現霍光、王莽、樑冀、曹操這樣的事情。

所以還是那句話,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適應時代的制度。

劉備召集衆人進殿後坐下,這裡沒有外人,也就不用一口一個朕,環視四周,對陳暮輕聲說道:“四弟,伯圭的事情.......”

陳暮苦笑道:“我之前就跟大哥說過。”

劉備握緊了拳頭,片刻後又鬆開,嘆息道:“沒想到連伯圭也.....我是宗室,又認桓帝爲父,過繼到了章帝之後,且還是先帝傳位於我,我的大位合乎法制,他怎麼能......”

“伯圭兄,或許是他心中難堪吧。大哥也知道,他是一個好面子的人,看到大哥做了皇帝,心裡不是滋味也很正常,不一定是因爲有野心。”

陳暮幫劉備做了一點心理安慰。

他知道,如果不做這點心理安慰,這件事說不好就會成爲一個過不去的坎。

因爲劉備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他跟公孫瓚的感情不比三兄弟差多少,本就是幼年發小,情同手足。現在公孫瓚卻沒有承認自己這個皇帝,難免心中失落又憤怒。

失落的原因在於他沒有想到公孫瓚會這樣,憤怒的原因是他不自覺地會以爲公孫瓚跟那些諸侯一樣,也是因爲心懷篡逆而對自己置之不理。

實際上劉備想得沒錯,公孫瓚確實有稱霸的野心。畢竟現在這天下,朝廷權威一落千丈,傻子都知道已經到了皇朝末年。

田豫小時候跟過劉備,被陳暮吸納進了軍情司,早就知道公孫瓚是什麼心思,隨着他的實力壯大,野心自然也在一步一步膨脹,之前就想和劉備一起瓜分冀州,被陳暮用計逼了出去而已。

所以如果劉備知道情況的話,以他對公孫瓚多年的感情,心裡肯定會很難過。因此陳暮自然要幫着遮掩一下,不讓劉備知道真相,也算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吧。

劉備聽了之後,心情果然好了一些,沉吟許久,目光看向荀彧荀攸,試探問道:“文若、公達,我欲親征幽州,你們覺得如何?”

親征幽州?

荀彧一時猶豫,目光不自覺看向陳暮。

這件事情不是不行,劉備本身就是馬上皇帝,素來能征善戰,親自帶兵出去打仗又不是一次兩次,御駕出征,並不是什麼大事。

關鍵在於,爲什麼關中和幽州在陳暮的計劃當中,只派關羽張飛張遼高順這些人去?

是因爲目前朝廷真正的大敵並非在北方或者關中。

北方烏桓鮮卑一片散沙,戰鬥力根本不能與中原大軍相比。關中也是如此,一羣烏合之衆,並沒有什麼太大阻礙。

他們真正的敵人是在河南以及荊州等地,曹操雖然受限於地理位置,發展不太好,但他的軍事能力還是很強。孫堅亦是一員猛將,麾下將領能征善戰,且各自有五六萬精銳之士,不能小覷。

而荊州的劉表已經安穩多年,從董卓之亂後,荊州就已經沒有打過仗,人口和經濟以及農業都得到了充實,根據《三國志·劉表傳》以及《後漢書》記載,“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可知,劉表總兵力不下於十萬。

這樣整個南方地區,各路諸侯的總兵力就達到二十萬以上。而且還只是算了劉表孫堅曹操,揚州還沒有算進去,如果揚州讓孫堅曹操劉表當中任何一個吞併,又能擴軍數萬,充實南方各路諸侯的總體實力。

所以現在朝廷的重心看似是放在關中和幽州,但實際上關中和幽州只是疥癬之患,真正厲害的角色都在南方。一旦孫曹劉聯合在一起,對於劉備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麻煩。

因此劉備陳暮必須坐鎮洛陽,一來他們將大部分兵力都屯兵於潁川、河南、魏郡、濟南、東海國等郡國,監視着河南各路諸侯,方便中央下達指令。

二來是洛陽離河南近,河南曹操孫堅等諸侯有個風吹草動他們都知道,一旦他們開展聯盟,可以隨時進行破壞或者處置。

也就是說,他們之所以留在洛陽的原因,是因爲要在中央做決策,好對隨時出現的情況做出反應。

現在劉備去幽州親征的話,一旦遇到突發狀況,那麼誰來做決策?

河南離洛陽很近,可離幽州一千多里路。

這耽誤的可是國家大事。

荀彧遲疑片刻,說道:“幽州只是小患,不值得陛下前去。”

“可如果公孫瓚與我們起衝突了呢?”

劉備說道:“公孫伯圭能征善戰,若與我們爲敵,並不是件好事。由我親自去的話,即便不能勸服於他,亦能將他打敗。”

“可是......”

荀彧無奈道:“可是如今朝廷的重心是放在關中和防備南方各路諸侯身上,冀州民生尚未恢復治理,軍隊整頓還未結束,若是南方諸侯稍有異動,陛下遠在幽州,如何能顧及洛陽?”

劉備轉頭看向陳暮道:“四弟,我欲把朝廷大事託付於你,你覺得如何?”

陳暮臉上就更加苦澀起來。

開玩笑,自己否決了丞相提議,以九卿之一少府的品秩,如何能總攬朝政大事?

沒了劉備這個皇帝壓着,光三公那邊他就命令不了。

不過好在他之前已經改制成功,把三公的職權全都換到了民生、建設、教育以及法制上去,並沒有涉及軍事和財政。

所以真進行的話,也不是不行。

就好像曹操每次打仗,都把後方交給擔任尚書令的荀彧一樣。

尚書令不過是千石官吏,朝廷三公九卿卻插不上手,就是因爲他們的職權已經被削掉了。

現在也是如此,朝廷改制後,三公九卿的職權已經與政務無關,政務權力收縮進了內閣,劉備一走,內閣一手遮天,所有政令全都從陳暮手中發出去,跟尚書檯的職權沒什麼區別。

想到這裡,陳暮定了定神,說道:“我知道大哥不去的話,心裡也難受,所以我支持大哥去。不過我也提前跟大哥說一下,我下一步,打算進攻宛城。”

“進攻宛城?”

劉備詫異道:“攻打宛城做什麼?”

陳暮笑道:“南陽乃是荊州連通河南的重要通道,且大哥二哥三哥走後,洛陽空虛,一旦劉表曹操孫堅結爲同盟,劉表可以從南陽進攻潁川,然後從伊闕關、廣成關、大谷關、轘轅關等地直撲洛陽,威脅我們後方。所以不管是爲了切斷三方聯盟,還是防備後方被偷襲,都必須把南陽奪下。”

“嗯。”

劉備戎馬一生,稍稍一想,很快就明白了南陽確實是自古以來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便說道:“四弟有幾成把握?”

“八成。”

陳暮自信答道。

“那就足夠了。”

劉備立即道:“洛陽兵馬,全憑四弟調遣,此事,就拜託給四弟了。”

陳暮拱手道:“大哥放心,我必不會辜負大哥厚望。”

衆人又商議了一些事,便這麼定下。

目前軍隊還在進行整頓,淘汰老弱,留下精銳,人員數額都沒有完全固定,之前合計起來,總計約三十萬。

而經過淘汰之後,人數肯定會更少,還得需要一定的時間補充兵員,重新進行訓練。

所以這些事情都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搞定,所以關羽張飛去關中,劉備親征幽州,陳暮攻打宛城,這些都只是確定今年要走的方向,而不是立即行動。

等到二月份,經過將近兩個月的整頓和訓練,關羽原本的十萬洛陽軍,淘汰了接近三萬傷殘、老弱以及自願退伍回鄉耕種的士兵。

留下了七萬精銳,在重新進行訓練之後,又新招募了一萬三河精銳之士,補充進去,總計八萬大軍。

八萬人馬關羽自領五萬,張飛領三萬,從三月份開始,正式進行瞞天過海之計。

一批批軍糧被佯裝成輔兵的將士們送往關中,第一批就有兩萬人,關羽親自帶隊。第二批則是三萬人,由管亥關平等部將跟隨,計劃在兩個月之內,完成入駐長安的工作。

而張飛也開始準備從洛陽進入河東,其實從洛陽進入河東郡很不容易,稍微好走點的道路就是走崤函古道,就是走函谷關,過三門峽市、潼關以及華陰,進入關中之後,再渡過渭河,然後從左馮翊進入河東郡。

這條道路,也就是之前劉備曹操孫堅公孫瓚鮑信五人聯軍一起進入關中追擊董卓的道路,同時也是秦始皇出關掃滅六國,以及曹操西征關中,或者說,關中打關東,關東打關中必經之路。

雖然因爲需要穿過秦嶺。一路上崎嶇難走,可畢竟是千年古道,道路已經十分寬敞平穩,非常安全。

但走崤函古道的話,就得繞遠路。

最近的道路應該是軹關陘和虞阪古道,一個是太行八陘第一關,另外一個則是周朝初期就開闢的河東運往洛陽的鹽運古道。

這兩條道路離河東都很近,特別是陝縣,也就是三門峽市,往北穿過中條山約一百里就能到河東治所安邑,差不多相當於後世山西平陸縣到山西夏縣這樣一個距離。

而軹關陘則需要穿過整個王屋山,在距離上,崤函古道最遠,虞阪古道最近,軹關陘處於中間。

然而距離是近,可距離越遠近跟是否安全也形成了正比關係。

距離越近越危險,越遠越安全。

因爲不管是軹關陘還是虞阪古道,道路都比崤函古道狹窄陡峭得多。

據古籍記載,這兩條路最窄處幾乎只能容納兩個人並行,走在山裡,還有大量懸崖峭壁,危機四伏。

所以如何行軍,就成爲了頭等大事。

最終在幾名內閣高層的策劃下,幫助張飛選取了距離中等,安全也中等的軹關陘。

到了四月份,整個朝廷軍隊基本就已經完成了所有整頓。

二月份是張燕下山的日子,荀彧早就已經抵達了冀州擔任冀州牧,處理這些事情。

而劉備也在四月份動身,開始前往冀州。

他這一路上也有不少事情要做,到冀州後還得安撫地方百姓,照顧黑山軍的情緒,到時候也會招張燕同行,讓他的軍隊跟隨參戰。

朝廷兵馬經過精挑細選之後,還剩下大概二十三萬精銳之士,又招募了數萬新兵,總兵力依舊維持在三十萬左右。

關羽張飛帶走了八萬,從關中到洛陽沿途各縣、關隘需要士兵把守,弘農又分了將近一萬人的兵馬。

劉備帶走了差不多四萬大軍,他沒帶那麼多兵馬是因爲張燕會帶一部分人蔘戰,鮮于輔那邊已經遵照了劉虞的遺詔,奉劉備爲朝廷正祀,也會帶數萬人跟隨。

如此一來,劉備那邊的總兵力就超過了十萬,浩浩蕩蕩一路北上打着討伐叛逆胡人的旗號前進,自己本部人馬根本不需要帶太多。

但青州、冀州各地邊境,以及潁川河南等地都需要駐防,所以朝廷看上去還剩餘了約十七萬大軍,往各地重要戰略地區一放,這裡駐紮幾萬人,那裡駐紮幾萬人,其實根本剩不了多少。

鍾繇太史慈和臧霸帶了五萬人去青州,同時還得駐防清河國、平原國以及濟南國等地,還有徐州蔡陽秦琪那邊有兩萬人,牽招領一萬人在河內,黃忠領兩萬人在鄴城。

這些人構成了冀州——青州——半邊徐州整個河北泰山防線,總兵力大概在十萬人左右。

那麼給洛陽朝廷以及潁川地區的守軍,就只剩下不到七萬。

典韋有兩萬餘京畿衛隊坐鎮洛陽,把守洛陽八關,這些兵馬是不能輕易動的。

而趙雲本部人馬則只有三萬駐紮在潁川定陵一帶,因爲還有一些部隊分散在河南、潁川后方縣城當中,大概有那麼一萬多人。

所以真正能夠讓陳暮調動軍隊進攻宛城的人其實很少, 即便把弘農以及後方駐紮在縣城的軍隊調來,實際可以進攻南陽的軍隊,也只有那麼兩萬人左右。

因爲趙雲的部隊必須留在潁川做接應,一旦他進攻南陽,劉表曹操孫堅那邊有異動,鍾繇太史慈臧霸黃忠蔡陽那邊,都必須立即做出反應。

而他們只能牽制住孫堅和曹操,劉表和張繡的部隊,就得靠陳暮和趙雲去處理,因此至少要有個五萬大軍,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雖然陳暮可調用的士兵不多,可張繡的軍隊數量一樣不多,大概也只有個兩萬人。

所以只要劉表曹操孫堅不動,那麼加上趙雲的部隊,應該可以穩吃掉張繡!

到五月份,朝廷的兵馬已經開赴往關中和幽州各地。

而在洛陽的陳暮,看着輿圖上那標誌着南陽的位置,目光當中,露出了深邃的笑意。

是時候與賈詡,來個較量了。

第一百八十章 姓的智慧第五十一章 二戰管亥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七十五章 徐榮,奏起戰爭的號角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二十四章 聽四叔的話第九十六章 腥風血雨第四十九章 記仇的曹操第一十一章 正義的夥伴陳子歸第八十六章 科研指導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五十四章 軍情司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二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三十七章 放眼未來第五十章 戰略目標:曹操保衛戰第一百一十章 邗溝通航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四十三章 心懷萬民的少年第四十章程昱陳宮戲賢與聯盟破滅第一百四十四章 敵我援軍第四十五章 逼走公孫瓚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二十章 南陽之戰(2)第六十三章 玄甲重騎第九十六章 袁術.....不用死了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六十五章 我有一策救玄德第四十三章 王朗第二百七十一章 鄴城之戰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第六章 呂布的處境第九十四章 鞠義的痛苦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論英雄第六十八章 武課第二百五十四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興得太早了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四十一章 田豐之計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儁重病,攻城之日第五十三章 西進關中第五十八章 掛牌賣官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八十六章 戰術第五十二章 天下五君,笑對蒼穹(新年快樂)第三十章 出城死戰第八十六章 浮陽之戰(3)第五十六章 剛而犯上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五十七章 歸降第三十八章 第一波進攻第八章 內閣的作用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九十六章 袁術.....不用死了第一百一十三章 留畫雕像第二十五章 割以永治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二十二章 曲樑城破第十章 主動示愛第一百四十四章 敵我援軍第五十六章 沮授三步應敵第六十八章 三韓第一十五章 破徐州,便在今日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七十九章 奪冀州的第二步戰略第二百二十九章 關門打狗第一百一十章 開戰吧第五十二章 魑魅魍魎(一)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義練兵第三十三章 學宮最後一天(1)第一百五十五章 遼東第二章 反間計第一十九章 徐晃第三十二章 關羽的眼鏡第四十四章 孝出強大第六十七章 不打了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七十一章 狗急跳牆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五十九章 曹操無路可逃第二章 營寨鏖戰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二百四十章 一生之敵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