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

聊城之圍解除之後,袁紹大爲震動,親自領兵南下救援袁尚。

張飛立即撤離聊城,前往龍湊渡口。

趁着袁紹南下的時候,平原的劉備也馬上緊鑼密鼓地安排撤兵,大量的物資打包帶好,放棄平原,戰略轉移。

因爲雖然此戰青州軍獲得了勝利,但袁紹在兵力、財力、糧草、軍貨仍然佔據明顯的優勢。

冀州軍號稱帶甲之士百萬,實際上根據陳暮策反的黨人高層推算,袁紹的總兵力約在二十五六萬之間,糧草輜重確實很多,不能正面硬拼。

而陳暮又不打算學曹操只是把袁紹擊退之後,等袁紹病死再取北方,他是想直接通過一戰定勝負,早點把河北拿下。

所以在計謀以及方法上,遠要比曹操發動的官渡之戰更加複雜,更加需要等待時機與韜略。

數十艘樓船浩浩蕩蕩地停在了龍湊渡口,劉備、張飛、典韋、臧霸所有的軍隊集結在此,總計約六萬多人,井然有序地開始渡河退到黃河以南。

袁紹軍雖然取得了平原國以北的區域,但就如同曹操在官渡之戰前,派張遼關羽迎頭痛擊了顏良,又親自攻殺文丑一樣。

黃忠一戰連破五陣斬殺三名敵將,百人將數十名,狠狠地打擊了袁軍士氣,導致袁紹完全不敢追擊。

此戰黃忠名震天下,特別是袁軍各路將領,無不聞風喪膽,畏懼不已。

雖然早在虎牢關之時,黃忠就因爲與呂布戰平而天下皆知,但這一戰可謂是再次平添了幾分風頭無量。

能在數萬大軍當中,連斬幾名上將首級者又有幾人?

別看只是三名校尉,不像關羽那樣斬的是顏良、文丑、張郃、高覽那個等級的將軍。

可如果把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三個萬石將軍比作元帥。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等秩中兩千石將軍比作大將的話。

那麼顏良、文丑、張郃、高覽那個級別就相當於上將,而黃忠斬殺的蘇遊、呂曠、尹楷等人,則可以算是中將。

冷兵器時代,有這份戰績。比之趙雲在長阪坡七進七出,亦是不遑多讓。

因此劉備也是很快上報朝廷,爲黃忠請功。

劉虞沒有吝嗇,在看到如此大的戰功之後,立即封黃忠爲盧門亭侯,讓他跨入了列侯的層次。

只不過職務上依舊是雜號將軍,並沒有繼續往上升。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四徵四鎮四平四安以及撫軍、中軍、上軍、鎮軍等重號將軍的官職,都是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改制後纔有的新職務。

在那之前,四徵四鎮都是雜號將軍,甚至到三國時期,只有魏國屬於重號將軍,吳蜀的四徵四鎮等也依舊是保留了漢制,屬於雜號將軍的序列。

除非劉虞重新改制,否則繼續沿用漢制的話,很多將領已經不可能往上升了。

因爲漢朝重號將軍就那麼幾個,除了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以外,就是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等。

現在這些將軍都被佔了名額,比如劉備是青州牧兼衛將軍,關羽是前將軍,張飛爲後將軍,陳暮爲少府兼右將軍,典韋是左將軍,其餘職位,也由洛陽一些官員擔任。

如此一來,包括趙雲黃忠張遼這些非劉備集團的草創元老人物,雜號將軍基本就已經到頭。剩下的,就只能封侯,一路從亭侯鄉侯縣侯這麼升上去。

其實對於漢朝繁亂的將領制度,陳暮也早有改制的想法。裡面重號將軍、重號校尉、雜號將軍、雜號校尉的制度過於混亂,難以統一。

東漢時,校尉同樣是高級將領,比如五營校尉,也就是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五大校尉,乃是掌控北軍精銳,是隻聽從於直屬中郎將以及大將軍的高級將領,比之雜號將軍地位要高得多。

結果漢末大亂時期,各種各樣的雜號將軍層出不窮,導致哪怕是重號校尉,也逐漸變成中級軍官,位在那些雜號將軍之下。

甚至裨將軍、偏將軍、門牙將軍這些最低級雜號將軍都要比重號校尉高。

軍隊沒有成型的建制,只會追隨特定的將領,軍中各級別混亂,上下尊卑之間沒有明確統一。這樣長久以往,只會越來越混亂,有可能造成明末軍鎮的情況。

如孫策討伐江東的時候,只是個折衝校尉,結果手底下一堆郡都尉、太守、將軍、校尉。雖然這些人都是孫堅的舊部,所以一個個哪怕官職比孫策高,也依舊忠心擁護孫策。

但也表明了當時軍制狀況就是大家不認朝廷官職,只認統軍將領,一旦將領發生叛亂,對於國家來說,會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像高平陵之變,淮南三叛等,都是因爲士兵們只聽從於統兵將軍的話。

特別是高平陵之變,哪怕司馬懿已經被明升暗貶,遷爲沒有實權的太傅。但以他在軍中的威望,再加上兒子司馬師擔任中護軍,等到曹芳曹爽去高平陵拜謁曹叡的時候,輕鬆發動叛亂控制了整個洛陽,奠定了三馬同槽的基礎。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封建制度的軍制一直是個大問題。包括唐朝、宋朝、明朝,在軍制上都存在種種弊端,唐朝造成了藩鎮;宋朝則閹割得太嚴重,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明朝則讓邊關軍鎮發展了起來。

封建社會權力高度集中的典範是清朝,不過陳暮可沒有興趣讓大漢在封建社會這個錯誤的制度下繼續延續,一條道走到黑,那顯然不明智,不破不立,重新洗牌構建新的社會秩序,纔是重中之重。

因此在目前他沒有達到權力巔峰之前,自然也就無法進行軍制改革以及社會變革,或者說,軍制改革同樣也會成爲他將來進行社會變革的一部分。重塑一個時代,僅僅是時間問題而已。

在黃忠率領水師解除了聊城之圍後,袁紹也不敢追擊,一直過了兩個多月,他才重新整頓了軍務,慢慢蠶食了平原國黃河以北的大片區域。

龍湊渡口同樣也被袁軍佔據。

只是黃河之上,多有青州水師樓船遊弋,且黃河南岸沿線青州軍佈下重兵把守,袁紹又如何敢輕易過河?

雙方隔河相望,平原國大部分百姓都已經遷移,兩軍於黃河兩岸繼續保持對峙狀態。

永漢二年七月。

這場戰爭已經打了整整一年了,從永漢元年六月開始,到第二年的七月,兩個龐然大物之間,互相各有勝負,依舊沒有分出結果。

遠在河內,蕩陰縣,一座三進三出的府邸當中,已是中午時分,烈陽高照。

北方的七月份還是十分炎熱,雖然按季節來說,現在已經是仲秋時節,可天氣依舊沒有要降溫的意思,陽光照射在大地上,散發着熾烈的溫度,令人心中燥熱難安。

穿堂風颳過庭院中的葡萄架,刮過門廳上掛的紗簾,吹得屋檐下的竹馬銅鈴叮叮噹噹地響,清脆的聲音伴隨着陣陣蟬鳴,吵鬧不停,更加令人煩躁。

陳暮正在廊下看書,炎熱的高溫和四面八方的噪音似乎完全不能給他帶來一點干擾。手中的書本在他眼中像是孜孜不倦的美妙事物,不會因外界的任何因素,而讓他放棄對書本的眷念。

當司馬朗進庭院的時候,看到廊下盤坐着一名容顏清秀,歲月似乎在他身上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的青年。青年身邊放着一個果盤,裡面裝滿了果脯,他一邊看着書,一邊隨手捏了塊果脯放入嘴中咀嚼。

旁邊的侍從看到他進來,正準備向那青年稟報。司馬朗很識趣地向侍者比劃了一個噤聲的手勢,示意他不要打擾那位先生看書。

“大兄,他就是名震天下的子歸先生嗎?”

在司馬朗的身邊,站着一個約二十左右的青年,他身高八尺,體態修長,儀表不俗,好奇的目光正透過七八丈外的庭院,放在廊下那位認真看書的人的側臉上。

他只覺得那位先生年紀似乎也不是很大,側臉宛如**凝脂,潔白的皮膚散發着柔和的光澤,如果說那人只有二十歲,他一定信。

“仲達,注意禮儀。”

司馬朗狠狠地瞥了眼自己的弟弟,子歸先生是一個敬稱,但顯然還是不夠尊敬。

以少府今時今日的地位,即便不能稱陳公,也該稱一句少府君纔對。畢竟大人物的表字,也絕不是司馬懿一個初生牛犢可以隨意稱呼的。

“是,大兄。”

司馬懿意識到了自己的冒失,低下頭雙手攏在袖子裡,一言不發地看着自己的腳尖。

二人就站在廳堂迴廊門口處,忍受着午後熾烈的陽光。

不知道過了多久,也許是半個時辰,就當司馬朗和司馬懿都已經汗流浹背,小腿肚子都在打顫的時候,那邊的先生忽然緩緩起身,伸了個懶腰,似是打算走到庭院裡活動活動筋骨。

陳暮扭過頭,這才發現那邊的庭院入口的迴廊拱門下,正站在兩個人。雖然他們也站在廊下,但太陽斜照,就這樣曬在他們身上,他們早就已經渾身是汗。

三國版的程門立雪?

陳暮饒有興趣地看着他們,對侍者說道:“你怎麼沒有叫我。”

侍者答曰:“司馬縣令讓我不要打擾少府。”

“嗯,讓他們進來吧。”

陳暮笑了笑。

司馬朗原本只是隨軍主簿,三百石,後來因在平定黑山軍的時候有功,升爲四百石太尉掾屬,很快又因能力出衆,被提拔爲湯陰縣令。

侍者就過了迴廊,來到二人面前,對他們說道:“少府讓你們進去。”

誰知司馬朗向侍者拱手一禮,說道:“請侍者向少府君轉達,我身上皆是汗跡,浸染了衣衫,面見少府君殊爲不禮,請我回去沐浴之後,再來求見。”

侍者回了一禮,又走回來向陳暮說了一下,陳暮便微笑着看着他們點點頭,不遠處的司馬朗兄弟就向他彎腰拱手,緩緩退了出去。

過了約小半個時辰,司馬朗兄弟迴盪陰縣衙,洗了個澡,換了身新的衣服,渾身清香撲鼻,再次來到了陳暮府邸。

陳暮早已經在廳堂等着他們,司馬朗兄弟步入廳堂內,看到坐在主位上的陳暮,連忙拱手一禮。

“司馬朗(懿),見過少府君。”

“毋須多禮。”

陳暮心中一動,目光看向那位傳聞中鷹視狼顧的狠人。

司馬懿也正擡起頭好奇地打量着他。

二人目光對視。

但陳暮的眼中顯然是失望大於好奇,司馬懿沒有鷹視狼顧,也沒有任何奇特的面容。就跟劉備不是手長過膝,目能自顧其耳的外星人一樣,他們的長相都很普通。

這裡的普通,並不是說他們長得不好。而是說他們僅僅只是正常人類的範疇,而非《三國演義》裡,老羅描寫的一個個奇行種般而已。

似乎是察覺到了陳暮眼中的失望,司馬懿有些不解地拱手又行了一禮問道:“少府君是對懿有什麼疑慮嗎?”

“不是。”

陳暮收拾了一下心情,微笑着擺擺手道:“坐吧。”

“謝少府君。”

司馬朗兄弟來到右側席上就坐。

陳暮說道:“伯達,此人便是你的弟弟司馬懿吧。”

“是的少府君。”

司馬朗拱手道:“太尉徵辟我弟弟爲御屬,仲達素來仰慕少府君,恰好此次有一些縣務瑣事向少府君彙報,因而我帶他登門求見。”

御屬是最低級的官吏之一,包括三公九卿都可以徵辟御屬。朱儁是太尉,作爲三公之一,太尉府應該有長史一名,掾屬二十四人,令史、御屬各二十二人。

陳暮也可以徵辟御屬,但人數減半,他麾下倒也有一些青年才俊,多爲朝廷各路公卿、世家子嗣以及泰山學宮優秀畢業生,最出色的自然是司馬朗、陳羣以及楊修三人,年末諸葛亮也會被他徵辟。

因爲泰山學宮是五年制,雖然畢業之後,也可以選擇繼續留校攻讀。但正常情況下,學滿五年只要通過考試,就可以畢業了。

諸葛亮六歲進入泰山書院,十二歲進入泰山學宮,今年剛好五年,畢業走仕途是完全可以的。

只不過在漢代,一般要到二十歲及冠成年才能夠出仕。除了一些特殊原因,比如像孫策那樣由於父親早死,導致十七歲就提前取表字行冠禮,這屬於意外因素。

所以泰山學宮的畢業生如果沒有特殊情況, 且畢業的時候沒有到二十歲,往往都會留校繼續攻讀,或者去州牧府政務廳、各鄉縣擔任沒有品秩的佐吏,等到成年之後,通過考覈,才能夠正式入仕。

但如果皇帝、大將軍或者三公九卿這些權力頂層徵辟,那自然也是沒有問題,不會在限制範圍之內。像司馬朗十二歲就通過了經學考試成爲童子郎,十八歲就被朝廷徵辟爲治書御史。

一開始陳暮其實在考慮要不要現在就把諸葛亮徵辟過來,畢竟他今年也才十七歲。後來一想,在泰山學宮整日讀書,又如何比得上跟在自己身邊親自教育來得更好?

因此陳暮也已經想好,等年末諸葛亮完成了畢業考試,他就立即將他徵辟到自己麾下來。

現在司馬懿也來了。

一想到諸葛亮和司馬懿居然在一起,陳暮就覺得很有意思。

歷史上宿命對決的二人如今卻變成同僚,相愛相殺,或許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嘛。

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七十章 出兵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一百八十八章 崩潰第六十五章 神鬼之謀第九十五章 白馬玄甲,定叫他有來無回第八十二章 計中計第四十六章 風起雲涌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二百一十九章 突襲魏橋請假條第一百四十三章 死戰第五十二章 天下五君,笑對蒼穹(新年快樂)第二百三十六章 綁架陳暮第一百一十六章 陛下第九十八章 黃忠戰甘寧第一十九章 投名狀第一百七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一十七章 盜掘陵墓第二章 活着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一十六章 世界級帝國的開始第七十三章 心病請假條請假條第二十二章 曲樑城破第二十三章 呂布歸順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一百三十一章 斬將搴旗第二十五章 侍女阿香第六十二章 宮廷亂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四十五章 一聲長嘆第一百一十六章 總攻開始第一十七章 盜掘陵墓第九十三章 絕望的鞠義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門第八十五章 取勝!第一百零一章 淶水之戰第一百七十九章 斬文丑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七十一章 給年輕的周瑜上一課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八十一章 花裡胡哨與一拳超人第一百零七章 螳螂伏擊馬車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八十七章 浮陽之戰(完)第八十一章 大戰前夕第八十七章 浮陽之戰(完)第一十八章 天命在我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第八章 瘋狂的何氏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第六十二章 奇襲長安第五十九章 曹操無路可逃第二十章 南陽之戰(2)第九十三章 面冷心善陳子歸第二章 反間計第一百零五章 玄德一定會來救我的第六十章 入駐華陰第三十九章 呂布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興得太早了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一百二十九章 偷師曹操第六十五章 我預判了你預判了我的預判(二合一大章)第二百四十一章 錯誤的道路第四十九章 權謀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五十二章 劉曹會晤第十章 收斂屍體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論英雄第六章 呂布的處境第二百零五章 自毀城牆第四章 推諉第三十九章 呂布第一百八十二章 前三刀第二章 反間計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二百四十一章 錯誤的道路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二章 反間計第六十一章 洛陽亂第五十章 戰略目標:曹操保衛戰第七十七章 馬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計!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