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

十二月初,鮮卑人從代郡殺入了涿郡。

公孫瓚心急如焚,率軍北上。

他的軍隊當然不是一股腦就聚集在一起,往北面衝。

由於地盤過大,所以他的兵馬比較分散,王門在河間擁有五千人,他自己則分兵南皮、東光、浮陽、章武等地,總兵力大概是四萬人左右。

原本他的主力部隊擁衆六七萬之多,其中三萬是騎兵。但這些騎兵僱傭自烏桓鮮卑,這兩年停戰,因而已經解散回去。

而且在葛亭之戰後,公孫瓚的主力部隊損失不小。所以後來他又大量招募了步兵,總兵力依舊保持了六萬左右,除涿郡漁陽廣平老家等地留守的以外,大部分兵力都帶在了身邊。

此時倉促集結,需要一定時日。

過了兩三天之後,南面東光等地的軍隊首先集結,然後開始北上。這部分兵力約有三萬衆,公孫瓚留下一萬給公孫範,自己則領五千騎兵以及一萬五千步兵浩浩蕩蕩往北去浮陽。

然而幾乎是在他剛到浮陽沒多久,冀州就已經徹底完成了兵力集結,高覽率衆五萬,自成平進入渤海郡,已經抵達了浮陽外圍,前軍離浮陽僅僅只有三十里。

“什麼?”

浮陽縣,公孫瓚前天才到,這兩天正在組織兵馬,準備明日將浮陽的守軍和糧草備齊,然後過章武回涿郡,忽然聽到冀州軍來犯,大吃一驚,咆哮道:“怎麼回事,王門是幹什麼吃的,一點警示都沒有!”

田豫冷然道:“王門必定是投敵了,將軍務必要小心,請立即派人南下向青州求援。”

“王門投敵,怎麼可能?”

公孫瓚大驚失色,雖然不滿王門無能,可王門好歹是他的心腹干將,怎麼會投敵呢?

長史關靖卻皺眉道:將軍,王門所在河間是冀州軍來渤海的必經之路,袁紹大軍要想動,必然逃不過王門的耳目,如果不是投敵的話,怎麼可能沒有一點風聲。”

“這......”

經過田豫和關靖的提醒,公孫瓚也好歹回過味來,一屁股坐在席上,失魂落魄。

河間國是渤海屏障,王門佔據河間,東面是成平,南面是弓高。不管冀州軍從哪個方向打來,即便王門不能抵擋,早些派人預警還是可以辦到。

現在冀州軍居然如此不聲不響地過來,那就只有三個解釋,一是王門軍全軍覆沒,被袁紹殲滅。二是王門被袁紹團團包圍,派不出去人手。三是王門已經叛變投敵,故意放袁紹軍過河間。

前二者幾乎不可能,因爲軍隊駐紮並非是全都窩在城池裡,正常情況下,城外都有警戒哨兵佈防,像官渡之戰,曹操就是利用許攸提供的口令才暢通無阻,呂布偷襲荊州,則是假扮成商人,才能在關羽軍警戒哨塔的眼皮底下大搖大擺地過江。

有警戒的情況下,即便是城池被包圍,外圍的警戒士兵也完全可以飛馬趕去渤海報信。現在卻沒有一點風聲,可見確實只有王門投敵這一個情況。

“敵人雖然現在離我們還遠,但袁紹勢大,絕不可能只派一股軍隊,我料他在我們回去的道路上必定設了重重關卡,現在章武和南皮也肯定會遭到攻擊,明公不管是北上還是南下,恐怕都不會那麼輕易,我認爲應當固守此地,以待援軍。”

田豫做出了分析。

渤海郡背靠大海,北面是幽州,南面是青州,西面是冀州。袁紹發動攻勢,則是從冀州方向殺來,此時北上或者和袁紹硬拼,都不可取。但是讓公孫瓚放棄幽州南下投靠劉備也不可能,因而只有固守這一條道路。

公孫瓚也很明白自己的處境,點點頭道:“只能如此了,我立即派人傳信青州,讓他們派兵北上。”

“還有幽州那邊也必須派人去,讓鮮卑和烏桓出兵。”

關靖提議。

“我知道了。”

公孫瓚閉上了眼睛,過了片刻,驟然睜眼道:“袁紹想在此時要我的命,我絕不答應,諸將聽令!”

“在!”

田楷、單經、公孫續、文則等大小將領紛紛應是。

“我領騎兵出城埋伏,爾等固守城池,以待援軍,等援軍到來之際,舉火爲號,一同殺出,明白否?”

“唯!”

衆將尊令。

公孫瓚並沒有把所有胡騎全部解散,依舊保留了一些,再加上自己的幽州騎兵,總騎兵人數還有萬餘。

公孫範那邊留了三千,剩下的基本都在涿郡,由從弟公孫越帶領。

如此一來,公孫瓚手中自己只有五千騎兵。

不過也足夠了。

因爲馬蹄鐵和馬鐙的加持,如今騎兵在戰場上的作用,已經再也不像從前那樣,只能夠從側翼絞殺或者騎射。

這兩樣東西帶來的變化,是革命性的。

在大規模戰爭中,騎兵也可以衝鋒陷陣,特別是像玄甲重騎那樣的重騎兵,比之陷陣營那樣的重步兵還要強大。可惜的是重騎兵打造成本實在太大,連袁紹目前都只打造了五百人,遠不如青州那樣玄甲重騎規模達到兩千。

其實歷史上袁紹就有重騎兵,不過數量很少,畢竟沒有馬蹄鐵和馬鐙,現在大家看青州發明了馬蹄鐵和馬鐙,又打造了重騎兵,很多諸侯也在進行改革嘗試,可惜他們不像青州有錢,無能爲力。

冀州自古以來就是經濟中心,官渡之戰前夕,袁紹可是帶甲百萬,倉谷可使用十年,但現在依舊沒有打造出重騎兵,只打造出了一支重步兵大戟士,可見重騎兵有多燒錢。

不過總體來說,五千輕騎兵也是一支很強大的部隊,在戰場上運用得到,可以左右戰局。因此公孫瓚信心滿滿,認爲必定可以擊退來犯的袁紹。

很快,兩日後,公孫瓚的求援信件就已經南下,抵達了高城。

如今的渤海郡,在後世其實就是河北滄州以及山東樂陵,北面是滄州市,南面則是樂陵市。

此時青州軍全面撤出甘陵國,但渤海南面高城、重合、千童、陽信等地,卻依舊被青州軍佔據,成爲古九河防線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官渡之戰時,曹操放棄天然屏障黃河,僅僅只是將黃河作爲第一道防線,是因爲黃河雖大,可渡口實在是太多,根本防不過來,因此他的主要防禦力量,是作爲第二道防線的官渡。

而青州軍的防線則跟曹操當時的防線不同,畢竟平原國不像東郡那麼大,且下游區域有九河流域,此地地形複雜,丘陵、河流、平原、湖泊、沼澤衆多,除了天然屏障黃河以外,還有大量的小河支流,該處堤多,河緩流寬,泥沙淤泥數尺,沒有船隻幾乎寸步難行。

因此同樣是以黃河爲屏障,青州可以用黃河做主要防線,曹操卻只能將黃河作爲次要防線,稍微阻擊一下袁紹之後就立即撤退到官渡。而青州則可以利用複雜的水系組建水軍,分段狙擊,不停騷擾,冀州軍頭再鐵,都不可能打進來。

現在青州前線大將有臧霸、太史慈、黃忠以及徐榮,荀彧荀攸主持大局,總兵力大概在四萬左右。原本應該是六萬人,但劉備帶走了三萬南下,陳暮就調集青州腹地郡兵一萬人北上,又招募了一批人去朝鮮。

朝鮮那一批屬於新兵,先打三韓練練手。但腹地郡兵可都是以前的老兵,戰鬥力很強,因此別看前線只有四萬人,可依託有利地形和堅固防線,袁紹二十萬大軍全來都不怕。

高城屬於臧霸的防區,他接到信件之後,立即傳信到平原。

平原縣城,荀彧接到信件,同樣是立刻派人叫來荀攸和閻忠過來議事。

閻忠和太史慈在八月曾經潛入冀州,與黨人會晤,現在早就回來了,一個任職于軍情司,一個爲統軍大將,陳暮新調集的一萬郡兵,基本都是爲了給徐榮配置。

縣府廳內,由於原來的平原相田豐目前擔任劉備的軍師中郎將,在豫州戰場,所以現在荀彧擔任平原相,執掌平原軍政。

三人在廳中會晤,等大家都坐好之後,荀彧纔看着二人說道:“袁紹果然對公孫瓚動手了。”

“預料之中的事情。”

閻忠平靜地道:“子歸此次離去,就是在爲公孫瓚做善後的事情。”

“爲公孫瓚做善後?”

荀攸來得晚,不太明白現在青州戰略,納悶道:“他去那海外的三韓之地,能善什麼後?”

荀彧笑道:“幽州是公孫瓚的老巢,如果讓公孫瓚逃回去,袁紹沒那麼容易將他殲滅,但幽州也十分複雜,勢力繁多,爲了以防萬一,子歸要出奇兵以救援。”

“噢。”

荀攸就沒多問了,這件事情既然陳暮在操持,那就讓他去處理,現在做重要的是青州的態度,於是沉吟道:“那此次公孫瓚求援,要不要救?”

“自然是要救的。”

荀彧毫不猶豫地道:“如果不去救的話,以袁紹的能耐,必然要將公孫瓚覆滅,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整體佈局。”

“那如何去救?”

荀攸又問。

荀彧就笑道:“子歸在走之前,曾經說過,大方向上由我來制定,具體如何實施,就交予二位,如何去救,怎麼出兵,你們說了算。”

這就是人盡其用,物盡其才。

但凡對三國曆史有所瞭解的都知道,荀彧屬於戰略人才,適合大方向的掌控。

比如這次決定要不要救公孫瓚這個議題上,就由他來選擇。

而荀攸則屬於戰術人才,具體計劃如何實施,就落到荀攸閻忠頭上。

這不僅是善於發揮他們的長處,同時也是在給荀攸和閻忠二人立功的機會。

畢竟二人名義上都是才投奔青州不久,還寸功未立,不像荀彧那樣,已經在臨淄中央坐鎮數年,早有威望。

如果這次打了一個漂亮的仗,讓公孫瓚成功地從渤海殺出去,並沒有被袁紹殲滅,那他們二人就是大功一件,晉升的時候,自然也會順利得多。

荀攸與閻忠對視一眼,點點頭道:“好。”

“拿輿圖來。”

荀彧對門外的士兵喊道。

過了片刻,士兵將渤海一帶的輿圖取來。

其實也用不着輿圖。

因爲荀攸早年曾經跟隨過劉備,參與過剿滅張純張舉之亂,在渤海制定戰術計劃,圍剿過丘力居,曾數次前往渤海勘察地形,比照輿圖,因此對渤海地形極爲熟悉。

現在拿地圖,主要是給閻忠看。

三人圍着桌子,閻忠在軍情司任職,能拿到第一手情報,所以馬上分析道:“軍情司今日上午密報,我已經送到了太守府,不知文若看過沒有。”

荀彧說道:“上午處理一些瑣碎公文,還沒來得及看。”

“那我就說說。”

閻忠指着章武道:“袁紹遣顏良爲先鋒,直取章武,斷公孫瓚退路。”

然後又指着浮陽道:“河間的王門不知道爲何,打開門戶,放袁紹大軍主力進入河間,高覽爲前軍,殺向浮陽。”

最後指着南皮道:“袁紹主力則直撲南皮,顯然是打算三面包夾,將公孫瓚困死在浮陽。”

三面包夾?

荀攸思索了片刻,淡淡地道:“這是在防備我們青州呀。”

“不錯,公孫瓚的求援信中說過,他現在被困在浮陽,可袁紹主力卻直奔南皮。”

荀彧接過他的話茬道:“可見這是在防備我們北上求援,明公領大軍南下馳援孫堅,我軍兵力銳減,即便四萬大軍全部出動,也難以撼動袁紹主力。”

“所以就必須另闢蹊徑。”

荀攸沉吟道:“不知是否可以圍魏救趙,進攻魏郡,來緩解公孫瓚那邊的壓力?”

閻忠搖搖頭:“不行,軍情司密報,袁紹此次調動的兵馬只有十餘萬,另外近十萬大軍,大部分都集中在魏郡,防備明公主力北上,以及洛陽方向的襲擊。”

袁紹又不蠢,怎麼可能不對青州進行防備。

所以他此次兵馬配置十分恰當,首先以顏良爲先鋒,率輕騎三千,精銳士卒七千直奔章武,斷公孫瓚後路。高覽領兵五萬,在浮陽攻打公孫瓚的主力部隊,而他自己,則領兵五萬,加上鞠義一萬,總計六萬大軍,直取南皮。

六萬大軍保持了絕對優勢,一是斷公孫瓚南下投奔青州的道路,二是防止青州北上的道路。即便公孫瓚和青州軍同時南北夾擊,他也能與高覽兵合一處,以總計十一萬大軍的優勢對二者進行打擊。

而另外十多萬大軍,則全部陳兵於魏郡、清河國附近,防止洛陽方向發起進攻。而且劉備現在還在豫州戰場,要北上還得一段時間,足夠袁紹打一個時間差,消滅公孫瓚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恐怕事情就很難了,明公現在無法第一時間趕回來,袁紹佔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公孫瓚也沒有太好的防禦地形.......”

荀攸一時猶豫。

以弱勝強的戰爭或許有,但都有一些特定的因素,且大多數都是守方臨危不懼,攻方犯了很多錯誤導致。

比如昆陽之戰、鉅鹿之戰、彭城之戰等等,除了兵仙韓信領導的井陘之戰,也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戰以外,還很少有見主動進攻的一方以弱勝強的。

現在袁紹對他們嚴防死守,青州也很難找到突破口進行有力進攻,對冀州造成威脅。

三個人看着輿圖,都陷入了沉思。

過了片刻,閻忠才嘆了口氣,說道:“看來也只能拿出壓箱底的東西了。”

“哦?先生莫非有何妙計?”

荀彧好奇問道。

閻忠笑道:“其實也不是什麼妙計,是子歸在臨走之前,向朝廷討要了一封天子詔書。”

“天子詔書?”

荀彧荀攸對視一眼,二人異口同聲道:“莫非是張燕?”

他們之前也想到過張燕的黑山軍。

但黑山軍前些年一直被冀州針對打壓,王芬時期,就派呂布多次討伐,袁紹時期,也屢次將黑山軍當作經驗寶寶,招募的新軍都去攻打他們以作歷練。

因此黑山軍勢力已經大不如前,不談他們能不能對冀州造成威脅,單說他們有沒有膽子,接受青州攻打冀州的邀請還兩說。

現在陳暮提前請了劉虞的天子詔書,那就十拿九穩了。

因爲黑山軍早在漢孝康帝時期就已經接受了朝廷的詔安,在當今天子劉虞繼任的時候,也曾經上表請封,現在是朝廷的平難中郎將,名義上受朝廷的節制。再加上黑山軍與袁紹有血海深仇,只要以天子的名義讓他們進攻,則必然會答應。

“正是張燕。”

閻忠笑道:“張燕位於五行山中,乃袁紹大後方,若是他忽然發難,袁紹必然驚懼難安。”

荀攸點點頭:“不過想讓張燕得手也不容易,爲了緩解公孫瓚那邊的壓力,以及爲張燕提供有利條件,我們也必須大造聲勢,做出北上攻擊袁紹的姿態。”

荀彧就問道:“該如何制定計劃。”

荀攸指着輿圖說道:“你們看,袁紹以一半兵力集中攻擊公孫瓚,同時防備我們。另外一半兵力囤積於魏郡,防備洛陽和南方勢力偷襲。但依舊露出了一個薄弱點,清河國,但是這個弱點太明顯了些。”

“你的意思這是個陷阱?”

荀彧問道。

“是的,我懷疑清河國是個陷阱。一旦我們進攻,則必然受到魏郡、安平以及河間渤海等地三面夾擊。”

“看來袁紹已經在四面八方將我們堵死了呀。”

“但還有個地方沒有堵死。”

“哪裡?”

“高城東北方,渤海沿海地區,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用船運。”

荀攸說道:“我認爲可以派小股兵力對清河國騷擾,以牽制袁紹兵力,同時大軍繞道高城,從渤海沿海地帶北上,奇襲浮陽,救援公孫瓚。”

荀彧閻忠二人馬上對照起地圖來,細細研究。

之前說過,渤海郡就是後世的河北滄州以及山東樂陵地區,這兩片地區是連接在一起的,當時渤海郡的北面是一片平原地區,人口密集,城池也比較多。

而渤海郡的南面雖然也是一片平原區,但由於地處黃河下游地帶,河水氾濫,歧流橫生,泥沙沉積,特別是窪地、沼澤、湖泊非常多,一旦黃河發大水,很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因此不適宜居住,方圓百公里沒有城池。

後世位於此地的黃驊、海興、鹽山、孟村回族自治縣等幾個縣市,在當時都是沒有人煙。最近的城池,就是離後世鹽山縣正南方三十公里外的高城,高城東北方向,有大片土地都是無人區。

現在袁紹的兵馬還沒有將這片區域佔領,因爲他們還需要先將西面的南皮縣攻下來,才能東進封鎖住青州北上的道路,因此現在對於青州集團來說,就是要搶時間。

原本這個地方並不算什麼特別大的漏洞,畢竟即便青州軍從此地北上,袁紹也是巴不得他們從龜殼裡出來跟他們打。

此次出動總兵力達到十二萬之衆,而青州和公孫瓚加起來,也不過是七八萬人而已。

在非防守地形的情況下,野外對壘,自然是兵力多的佔優勢。

但有了外援自然就變得不一樣。

在研究了一下荀攸這個計策之後,荀彧與閻忠都覺得可行,當下三人都同意此次計劃,馬上召集諸將前來議事。

如今青州軍龜縮於平原以及南部渤海防區,臧霸領一萬人鎮守高城一帶,太史慈和黃忠則分散兵力在黃河以及中下游諸多水域,徐榮領一萬新軍駐紮在平原。

臧霸依舊在高城不動,三人將太史慈和黃忠召集回來,制定了一個拯救公孫瓚的戰術。

首先是閻忠和徐榮二人從平原方向開始往清河國進攻, 佯裝成青州主力,分兵騷擾,遇到敵人大部隊就立即回撤,遇到小股敵軍就侵吞,這需要極爲高明的臨陣指揮能力,荀彧有點擔心普通將領沒有這個能耐。

不過徐榮的本事閻忠是知道的,曾經以極少數兵力,硬抗關東軍數十萬大軍,還曾經打退過關東軍數次進攻,可謂是一名帥才,因而極力舉薦。

在確定西面戰場由徐榮指揮,閻忠爲軍師參謀之後,又以臧霸爲主將,太史慈和黃忠爲副將,荀攸爲軍師參謀,總計兩萬五千人北上。荀彧則領五千人鎮守平原,採取聲東擊西的計策,佯裝從清河國進攻魏郡。

同時派人南下,一方前往洛陽,傳信給趙雲,讓他領兵佯攻魏郡,另外一方則傳信給劉備,告訴他袁紹的真實意圖。

最後一方則是從東郡繞到太行山脈,給張燕送達天子詔書,讓他進攻冀州。

如此整個兵力部署,戰術安排就已經全部完成。

一時間,冀州戰場風雲變色。足足五六股勢力開始糾纏,袁紹、公孫瓚、青州軍、洛陽軍、鮮卑、黑山軍,這還只是現在即將參與進來的軍隊,未來北方局勢將會更加複雜多變,參與進來的勢力也會多達十多股。

第一十五章 替天子背鍋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二十五章 一聖一龍一虎一狐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儁重病,攻城之日第七十九章 奪冀州的第二步戰略第一百四十四章 敵我援軍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三十三章 請陛下飲酒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四章 運籌帷幄,決勝裡之外第二十二章 呂布的困境第一百一十六章 陛下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十章 逼上梁山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八十五章 壁虎斷尾第一十一章 正義的夥伴陳子歸第八十一章 花裡胡哨與一拳超人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第一百二十三章 巔峰關羽第七十三章 洛陽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三十七章 沮授第三十七章 沮授第五十六章 打潁川請假條第一章 黃河以北,三分之勢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第五十八章 呔,看法寶第三十四章 祭祀第三十六章 劉焉進宮第二百七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一百一十三章 留畫雕像第五十七章 火燒曹營第一十九章 南陽之戰(1)第八十五章 壁虎斷尾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雲梯第二十二章 曲樑城破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計!第一百零五章 哥幾個,騎着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四十九章 曹操的應對第六十四章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陽第一百一十章 開戰吧第六十七章 不打了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七十九章 局勢明朗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七十一章 沈亭之戰(3)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請假條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五十四章 劍拔弩張第三十六章 陣斬蹋頓第八十六章 戰術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七十七章 你要和我打嗎?第一百零一章 淶水之戰第二百六十一章 請陛下禪讓第二百二十五章 戰術佈置第四十九章 孝康帝第九十三章 絕望的鞠義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請假條第一百七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一百零七章 螳螂伏擊馬車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洛陽第六十三章 折磨之王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五十一章 設伏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第八十四章 決戰之時古無雙,國之功勳。第六十三章 進軍第六十章 陳暮發動技能——萬箭齊發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五十四章 軍情司第四章 漢末羣雄之黑馬劉玄德第二十五章 廣年對第一百一十三章 留畫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