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大漢永昌(終章)

沒人知道這一刻究竟發生了什麼,只是所有人都本能的察覺到了某種不可名狀的事物帶來的巨大威壓。

想到危險傳來的位置就在曹操的府邸中心,想到李易還在那裡,很多人下意識的就要衝進去護衛李易,可是,即便悍勇如典韋許褚,此刻竟然連一步都邁不開,整個人就彷彿被定在了地上一般,絲毫動彈不得。

也有人想大聲呼喊,想召集兵馬,然而,周遭數千士兵比他們還要不堪,那種無形的威壓已經讓許多士兵情不自禁的跪伏在地,能保持站立的,少之又少。

就在有些人承受不住,幾乎快要窒息的時候,忽然,那種盤踞在衆人身上的威壓驟然散去,只是還不等衆人鬆口氣,就聽前方猛的傳來一聲悶雷般的炸響,然後一道金光自曹操的府邸中沖天而起,直入蒼穹。

因爲是黑夜,這乍現的金光讓衆人的雙目刺痛,忍不住閉上眼睛,等他們回過神,再度仰頭看去,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張大了嘴巴。

只見雲層之中,一條百丈金龍正穿梭遊走,時隱時現,忽而遠遁東北,忽而流連西南,仿若閒庭信步,瀟灑恣意,但一舉一動之間又似有山嶽之勢,叫人不敢有分毫不敬。

在衆人的仰望中,也不知過了多久,那金龍似是玩鬧盡興,也似乎是終於想起了他腳下的這些小人,龍首微傾,龍眼散發的淡淡金光也與衆人的視線交匯,然後龍口微微張開,露出一道縫隙,那原本充滿堂皇之氣的龍首上似乎也多了一抹笑意,但不待衆人看真切,金龍倏的飛馳而下,落入了那處府邸,而周遭的一切一切也都恢復安靜,就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一般。

可是,不管是李易的文武也好,還是那些士兵也罷,依舊無一人敢有分毫動作,雖然金龍已經消失,可殘存的威壓卻依舊牢牢的佔據着他們的心神。

良久,典韋最先有了反應,艱難的邁動雙腿,他想要進去看看,李易還在裡面,他真的是不放心,但典韋剛剛邁出一步,蒯越就死死的拉住了他。

這位平素素來淡定的軍師,此刻卻是激動的臉色通紅,眼睛死死的看着院落的大門,一邊牙齒打顫,一邊卻又堅定無比的說道:“不,不能進去,主公在裡面,所有人都不能進去!”

典韋依舊不放心,正要開口,卻聽黑暗中一道腳步聲由遠及近,緩緩傳來,所有人都順着聲音看去,很快,李易便出現在了門口。

李易還是李易,容貌未變,衣衫未變,相較平時,身上只是多了些酒氣,可是,當衆人看着李易的時候,心中卻是情不自禁的生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敬畏。

雖然李易的威望一直都很高,可從來都不像此時這般,讓人情不自禁的想要頂禮膜拜。

忽然,蒯越撲倒在地,高舉着雙手,幾乎是以吶喊的方式,顫抖着,激動無比的,大聲喊道:“吾皇,萬歲!”

這一聲“吾皇”就像是打開了某一個開關,下一刻,在場幾千人齊齊拜倒在地,大聲喊道:“吾皇,萬歲!”

“吾皇,萬歲!”

“吾皇,萬歲!”

……

聽着耳邊不斷的呼喊,李易沒有做任何的推辭,坦然接受。

剛剛,在最後的時刻,曹操說他今生有兩件憾事。

其一,沒能與劉備煮酒論英雄。

其二,沒能與一位真英雄攜手共事,無法看到今後的大漢河山,到底是怎樣的錦繡模樣。

曹操口中的真英雄是誰,自然不言而喻。

然後,曹操又請求李易一件事情,不是照顧他的兒女或者舊部,而是勸李易當斷則斷,大事之前切莫不可猶豫。

李易回頭往身後看了一眼,嘴脣無聲的動了動,隨後轉過頭來,伸手輕輕一壓,衆人立刻禁聲。

深吸口氣,李易下令道:“張遼何在!”

張遼趕忙上前,大聲道:“末將在!”

“三日後,你領兵五萬,北上幽州,助公孫瓚平亂,然後派人護送公孫瓚入朝聽用!”

“喏!”

“魏延,領兵三萬入幷州,與李傕韓遂合兵一處,剿滅高幹殘部,然後讓李傕韓遂二人來我帳前聽用!”

“喏!”

“虞翻,我手書一封,你入川拜會劉璋,明年二月之前,我要在長安爲劉璋封侯!”

“喏!”

“徐晃,準備十萬精兵,隨時準備隨我赴長安護衛天子……”

……

金龍翱翔九天,此景並非只有鄴城一地可見,北至幽州,南自交州,但凡華夏子民生息之地,皆有人目睹金龍姿態。

有人以爲金龍自北方而起,與李易北伐呼應,乃是吉兆,寓意大勝,當爲李易慶賀。

有人認爲金龍當屬長安天子,寓意大漢中興。

還有人認爲,袁紹在北,金龍是爲袁紹而生……

對於金龍一事衆說紛紜,直到李易一日破鄴城,誅敵十萬,袁紹敗亡的消息傳開之後,世人終於確定,金龍吉兆,是站在李易那邊的。

之後接連不斷的捷報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

十一月底月。

張遼過易水,易水北岸“亂民”直接歸附,張遼不發一箭,收服易水北岸大半土地。

公孫瓚不願入朝,與張遼交戰,三戰三敗,最終被俘,但李易念公孫瓚多年戍邊保民有功,免其罪責,封漁陽侯,永居長安。

同一時間,魏延領兵入幷州,幷州高幹得知袁紹身死,自知抵抗無望,在魏延達到當日主動請降,幷州平定。

然後,李傕韓遂奔赴鄴城,面見李易,李易以二人爲左右先鋒,親率十萬大軍,奔赴長安,向天子報捷。

李易行至河內,長安董承,王允,王子服,吳碩等人認爲當今天子得位不正,密謀叛亂弒君,意圖扶持所謂弘農王遺腹子上位稱帝。

因爲事發突然,長安守將郭汜不敵,無奈退出長安,直到徐晃援兵趕至,這才重回長安剿滅叛軍,然而爲時已晚,城中竟有萬餘人死於董承王允叛亂,六百石以上官員十不存一。

李易得知後大怒,勒令郭汜閉門思過,罰俸半年。

十二月底,李易大軍進駐長安,拜謁天子,天子以李易多年爲國奔波,征討平叛無數,勞苦功高,而天子枉居帝位,不僅無寸許之功,反而無力政務,使天下戰事不斷,民不聊生,自覺有愧列祖列宗,有愧黎民百姓,故而天子下旨禪位於李易,請李易登帝位。

李易辭不敢受,天子二讓,李易依舊不受。

一月中旬,交州士燮入長安進諫,天子見士燮年長,便以禪讓之事請教,士燮認爲李易可爲天下之主,於是天子三讓,但李易再辭,還是不受。

一月底,劉璋入長安,天子以劉璋爲使,對李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再度以天子之位相讓,李易萬般無奈,終於應允。

是日,滿朝文武山呼萬歲,有人請教李易新朝國號年號爲何,李易卻道:“我李易身爲漢臣,爲漢家百姓辛勞乃是理所應當,些許微末之功卻被天子錯愛,以帝位相讓,已是萬分惶恐,若再動大漢國祚,唯有一死以謝天下!”

朝堂文武只能作罷。

二月二,漢帝正式禪讓,李易登基稱帝,定都長安,並昭告天下!

李易以伏壽爲東宮皇后,西宮皇后空缺,其餘女眷,李易爲表多年濡沫之情,無論出身高低,皆爲貴人。

漢帝久居宮中,雖然無力平復亂世,但天下之亂,卻非漢帝之過,李易憐其善念,授安樂公之位,永居長安。

張遼、徐晃、郭嘉、典韋、賈詡、黃忠、蒯越、蒯良、荀攸、蔡瑁、魏延等等三十餘人,追隨李易多年,或守土一方,或來往征戰,勞苦功高,皆封萬戶侯!

其餘李易舊部,亦有大小封賞。

李傕郭汜二人,以功勞計皆爲萬戶侯,但二人堅決不受,李易無奈,各削其九百戶,僅在萬戶侯之下。

大封羣臣之後,有人重提國號之事,認爲李易功績不遜於饒舜,當立新朝,如此方能真正開創萬世基業。

李易依舊不允,並親天下:

王朝之事雖大,卻不及民族萬一!

不改大漢國號,是讓天下百姓不忘根基!

不設帝王年號,紀年以大漢元年爲始,是讓天下百姓牢記漢家骨血,不忘延續華夏傳承之重任!

如此,縱使江山更迭,漢魂永遠不滅!

第682章 禁酒令第196章 只爲取爾性命第399章 天子使者第768章 自投羅網第655章 古之名將,幾人善終?第194章 不勝而勝第578章 孫策頭顱在此第358章 袁術欲收呂布第72章 督軍有難事第297章 原諒他吧第234章 張機的師弟第45章 張遼的針線活第508章 全是李某之過第352章 蔡邕教王璨第201章 別怕,是我第291章 挑撥二袁第502章 陳登到來第579章 天使又來了第745章 年後有禮第552章 周瑜盜書第411章 生擒紀靈第301章 襄侯救我第380章 徵南將軍?第119章 站樁第750章 農商第19章 欲謀大事,必先揚名第638章 陳國劉寵第56章 老夫與你有何仇怨第194章 不勝而勝第234章 張機的師弟第620章 史上最貴門票第412章 袁術哭了第239章 牽機藥第241章 以德服人第275章 不枉世上走一遭第365章 這是一個梟雄第107章 不可與之相爭第634章 無間道第135章 伏壽的危機感第26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第82章 傻子纔跟你單挑第14章 司徒可聽聞百步飛劍第127章 張遼,見過主公!第300章 揚州大公子第230章 變賣家產第38章 董卓要點鴛鴦譜第273章 典韋東遊記(下)第225章 請大公子提劍殺之第502章 陳登到來第386章 居然是曹操!第412章 袁術哭了第544章 一言爲定第326章 幾個熊孩子第55章 董卓要搞大動作第366章 我有一寶第94章 曹操死於此樹下第488章 呂奉先,不弱於人!第280章 天賜之物第313章 李易的聘禮第199章 劉表裡外不是人第11章 大丈夫當建功立業第408章 典韋斬將第97章 居然是你第21章 董國舅節操何在啊?第351章 這是老夫的文章第592章 爭第720章 河北名將,果然厲害第556章 攻城第321章 爲大漢而死,理所應當第406章 袁某要生啖其肉!第258章 長安變化第4章 不臣之心劉玄德第480章 夏侯淵認了第344章 恐怕難以長久第446章 不得善終第450章 甘寧感動壞了第307章 糜家第459章 真的不甘心!第583章 泥潭第408章 典韋斬將第498章 備去了,襄侯勿念第365章 這是一個梟雄第661章 青州變故第498章 備去了,襄侯勿念第527章 主公,救我!第404章 荀攸的進身之階第771章 投降第642章 打仗,沐浴,更衣第690章 遷民,開府第56章 老夫與你有何仇怨第477章 典韋罵營第383章 劉表什麼都答應第86章 我有個遠房侄孫女第505章 以死明志第211章 地上涼,穿鞋第201章 別怕,是我第467章 以命抵命第655章 古之名將,幾人善終?第23章 名將當璀璨第218章 連名分都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