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各方動態

今天,陶謙抱着最後努力一下的心態,再一次派出信使,動之以大義,曉之以利弊,再次勸說曹豹等武將不要自誤,然而,一衆信使卻是再度無功而返,甚至更糟糕的是,一些原本還響應他號令的城內官員,也開始稱病不見,最終,偌大的州牧府大堂上,竟然只剩下區區三人,陶謙本人,孫乾,還有陶謙的長子陶商。

因爲李易早先對徐州的援助,原本應該病故的陶謙多活了兩年,但也同樣因爲李易的緣故,近來陶謙的身體雖然沒有出現明顯病症,但整體情況卻是越發的糟糕了,此時陶謙面對孫乾和陶商,竟然連坐直都辦不到,只能佝僂着靠着後面的軟塌,看得孫乾與陶商兩人一陣心酸。

不甘心,又等了片刻,陶謙知道,肯定不會有人來了,陶謙忍不住苦嘆了一聲,聲音中帶着無限落寞與疲憊,然後看向自己的大兒子,但只是短暫停留,卻又把目光放在了孫乾的身上。

wωw⊙t t k a n⊙¢O

“公祐?”

陶謙輕輕喚了一聲,孫乾趕忙應道:“使君有何吩咐?”

陶謙看了一會,這才問道:“公祐爲何還在這裡?”

孫乾還沒回話,另一邊坐着的陶商就慌忙擡起頭來,看着陶謙,一臉的着急,欲言又止。

瞧見兒子這沉不住氣的模樣,陶謙心裡就是一陣發堵,他就不明白了,自己兒子怎麼能夠這麼蠢,這麼沒城府,但凡他稍稍有些出息,自己也能爲他鋪路,結果卻是爛泥扶不上牆。

強忍着教訓兒子的衝動,陶謙繼續看向孫乾。

孫乾沒有虛僞的說什麼大義,或者對陶謙表忠心,而是直言道:“李易行事太過不擇手段,非是君子,曹豹陳登等人畏其權勢,故而依附,但乾雖不才,今生卻只願侍奉君子。”

孫乾說罷,旁邊陶商的臉色頓時緩和,他方纔擔心的是孫乾這個最後留下的忠臣也離他父親而去,那他父親就要面臨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了。

而現在孫乾表明不願與李易同流合污,還贊他父親是君子,這結果顯然還算不錯。

然而,陶謙的下一句話就讓陶商懵了。

“劉備?”

陶謙試探問道。

孫乾沒出聲,只是輕輕點頭,算是默認了這一點。

“唉。”

陶謙嘆了口氣,他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悲哀,早在李易支援徐州的時候,他就發現孫乾與劉備走得比較近,爲此還特意提點過孫乾,不要和劉備走太緊,免得得罪了李易,但孫乾卻是我行我素,陶謙對此很是不滿,慢慢的,孫乾就被排擠到了徐州決策圈的外圍。

結果到了現在,陶謙能使喚動的,也就是孫乾這個外圍成員,而且人家還不是忠於他,而是因爲與李易不對付,這當真是讓陶謙不知該說什麼纔好,他敢覺自己太失敗了,摸爬滾打一輩子,最後連個能用的人都沒有。

一旁陶商聽着陶謙與陳登的對話,有些迷茫,莫名其妙的怎麼就和劉備扯上了關係,有心問問原因,不過總算他還沒傻到家,雖然問號已經寫在了臉上,但終究忍住了沒開口。

陶謙輕輕晃了晃腦袋,儘量不顧想那些無意義的事情,又問道:“糜竺陳登即將入城,不日李易也將達到,如此徐州必然落入李易之手,公祐可有辦法教我?”

孫乾抿了抿嘴,緩緩道:“或戰或降,戰則使君現在就要發動全城青壯,與李易玉石俱焚,降——”

孫乾正要繼續說,一旁的陶商卻是忽然驚慌叫道:“不可!”

陶謙眯眼看向自己的大兒子,目光中透着怒意,別看陶謙年紀大了,但父親的威嚴卻是絲毫不少,陶商頭皮一陣發麻,趕忙低頭不語。

孫乾看到陶商這模樣,他都有些替陶謙感覺可憐,雖然陶謙在這亂世的夾縫中過的並不風光,但怎麼說也是一時的大人物,可他的兒子卻是太過不成器了,文不成,武不就,沒膽,沒量,沒城府,這次李易的兵鋒還沒到徐州,徐州的文武就毫不猶豫的倒向了李易,其中未免沒有陶謙後繼無人的緣故。

孫乾恍惚了一下,莫名又想到了劉備,不過很快他就輕輕搖頭,然後繼續之前的話題道:“還有,便是降了,使君與李易非是仇敵,只要使君願降,李易必然不會爲難使君,更會善待兩位公子,而且,李易雖然行事手段有些陰暗,但對百姓確實不差,之後徐州百姓也能得到李易的護佑……”

語氣轉低,稍稍沉默了一會,孫乾又補充道:“戰,失人失地,使君可青史留名,降,人地皆能保全,只是後人如何評說使君,就不得而知了。”

“唉。”

陶謙閉上了眼睛,孫乾說的這些,他又何嘗不明白,只是,做了一輩子漢臣的他,臨老了卻讓他面對這樣的選擇,真的是太難了。

在兒子殷切的注視下,陶謙始終也沒能做出決定,反而再度向陳登問道:“公祐既然不欲爲李易效力,此時大可放下官印,拂袖離去,想來李易之後也不會刻意爲難,但公祐又是爲何滯留在此?”

孫乾沒有猶豫,很直接的回答道:“無他,善始善終罷了,這幾日城中人心惶惶,若無官員安撫,難免會有歹人爲惡,使百姓無端受難,乾雖不才,卻也不能坐視不管。”

“百姓……”

陶謙喃喃了一聲,又沉吟了一會,道:“我知道了,老夫精力不濟,百姓的事情就多辛苦了公祐,退下吧。”

“使君保重。”

孫乾起身對着陶謙行了一禮,緩緩離去,然後陶謙又對陶商說道:“你也下去吧。”

陶商卻是沒動,小心問道:“父親的打算是……”

陶謙不言語,只是連連擺擺手,示意陶商趕快滾蛋。

陶商有些委屈,是陶謙叫他來旁聽的,他覺得之後陶謙肯定有話要吩咐,結果還真誠了旁聽,什麼都沒交代,就打發他回去。

不過陶商鬱悶歸鬱悶,也不敢跟自家父親叫板,老老實實行了一禮,然後離開。

等到陶商走遠了,陶謙這才一手按着墊子,緩緩坐起身,然後打開旁邊的木匣,抽出一張紙,紙張獨特的質感讓他下意識的摩挲了幾下,甚至蒼老的臉上都忍不住露出了幾絲笑意。

這些紙都是李易送他的,陶謙很喜歡,最初都不捨得用,還是李易又送了兩次,陶謙感覺其造價應該沒外面傳的那麼玄乎,這纔開始在寫公文的時候用起了高大上的紙張。

將紙張攤平,陶謙取了筆蘸了蘸墨,落筆寫到:臣,陶謙……

剛寫了幾個字,陶謙心中便一陣七上八下,手中狼毫更似有千鈞重,讓他難以爲繼。

“罷了,罷了……”

嘆息着,陶謙將寫了幾個字的紙張丟到一邊,這還是他第一次如此浪費紙張,然後陶謙又取了一張紙,提筆就想寫下襄侯二字,但猶豫再三,最後筆鋒落下,出現在紙張上的,卻是“大將軍”!

在陶謙在選擇之中糾結的時候,位於青州的袁譚與顏良同樣陷入了左右爲難的境地。

起初的時候,袁譚出征青州可謂是意氣風發,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平原與高唐等地,就連原本應該成爲天險阻礙的黃河都被他如踏平地一般的垮了過去,然後就是勢如破竹,攻城拔寨,袁譚一口氣殺到了臨淄,進入青州腹地,這才暫時停下東進的腳步。

最初袁譚停下是因爲田楷的抵抗開始變得激烈,袁譚不慎在意,反正給他時間,臨淄遲早能攻下,然後很快就傳來了一個壞消息,徐州臧霸帶着幾千人越過泰山郡,直奔他的後路殺去。

這讓袁譚嚇了一跳,懷疑臧霸是與田楷早有合謀,故意設下誘敵深入之計,現在已經開始合圍,打算將他的主力困死在臨淄城下,於是,袁譚開始慌忙撤兵,甚至不惜親自斷後,可撤了兩天之後,袁譚忽然發現,不僅田楷沒有派出追擊不說,臧霸的那支奇兵滴血未見,只在路上溜達了一圈就開始撤兵,而且比他撤的還快。

於是袁譚與顏良恍然大悟,臧霸的出兵多半隻是虛張聲勢,而臧霸和田楷之間即便有聯繫,但聯繫絕對不深,否則斷無可能錯過如此好的機會。

事實也的確如此,如果臧霸與田楷好好配合,是完全有能力吃下袁譚這一支人馬的,即便袁紹緊急派遣援軍,袁譚與顏良徐西紅也難免重創,然後在兵力和士氣的雙重打擊下,青州攻略多半也要泡湯。

幽州公孫瓚在袁紹出兵青州之後,也開始興兵南下了,在窮兵黷武的前提下,公孫瓚的兵力不弱,最起碼看上去不弱,所以袁紹也不敢在青州戰場上投入太多的兵力,否則萬一冀州有失,後悔都來不及。

就這樣,藏霸與田楷無意中對袁譚形成了關門打狗的局面,又無意中放了袁譚一馬,浪費了大好的戰機,不過,他們也不是毫無收穫,袁譚在之後的用兵中謹慎了許多,開始穩紮穩打,進攻的速度自然就慢了下來。

而且,當袁譚再度殺到臨淄城下的時候,不得不面對一個讓他比較頭疼的問題,是否要在拿下青州之前,分兵徹底解決掉臧霸這個潛伏在身邊的毒蛇,雖然臧霸始終都未直接與袁譚衝突,但袁譚已經快被臧霸給噁心死了。

臧霸的騷擾戰術很純粹,幾次袁譚估計設計,暴露缺口,臧霸也只是在戰場外遊走,根本沒有動真格的意思,讓袁譚恨得牙癢癢,卻也沒什麼好辦法解決。

就這樣,因爲臧霸的問題,袁譚在臨淄耽擱了好幾天,幸好有曹操守兗州,袁譚也不是很着急,因爲曹操雖然弱於李易,但兗州形勢複雜,曹操又不是庸才,袁譚覺得曹操給李易耗兩個月還是沒問題的。

拖延李易還是能做到的。

然而,又過了兩天,臧霸的問題還沒解決,袁譚又迎來了更大的麻煩。

這天袁譚營外來了一百多潰兵,自稱是曹操的人馬,袁譚大驚,親自出面問詢,然後就得到了一個晴天霹靂一般的消息。

曹操在兗州戰敗,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夏侯惇所部五千兵馬倖存,曹操與夏侯惇去冀州向袁紹請罪,並命令殘兵與大小將領投奔袁譚,爲青州戰事出些力氣。

那五千兵馬基本都是兗州人,本就不願意背井離鄉,現在又被曹操將他們給送了出去,許多將士心中不滿,一路不斷有人逃跑,進入青州後,只剩下了一千多人,然後他們就遇到了滅頂之災,因爲他們撞上了臧霸。

當初曹操設計大勝臧霸,臧霸逃遁,後來聚集殘部回到開陽,卻發現曹操將戰俘全殺了,就連開陽城也給屠了個乾乾淨淨,一個活人都見不到,那一幕差點讓臧霸這位猛將瘋掉,最終臧霸立誓,這輩子與曹操不死不休。

此次干預青州,臧霸爲保留實力,一直都是虛張聲勢,根本沒打算動手,但意外發現那支殘兵竟然舉着曹操的旗號,臧霸眼睛一下就紅了,他手下兵馬也差不多,其中多是琅琊人,許多人都有親友死在曹操屠刀之下,於是,曹操那支殘兵倒了大黴,在臧霸不要命的突襲下,千餘人或戰死,或被俘,最後只有一百來人僥倖逃脫。

之所以能有人逃脫,是因爲臧霸下手太狠,上來就不留活口,甚至還虐殺俘虜,連主將韓浩都被亂刀分屍,讓殘兵在絕望中爆發了一下,這纔有人逃出生天。

不過,在這一戰之後,曹操留下的最後一點火種,也在亂世的意外與必然中徹底消亡。

袁譚瞭解了兗州的情況之後,整個人都不好了,他在青州成功的前提就是曹操將李易拖在兗州,結果他雖然進展順利,可曹操卻是掉了鏈子,之後青州還打麼?

對此袁譚猶豫不決,眼前的戰果放棄太過可惜,臉面上也掛不住,可要是不鬆手,等到李易大軍到來,袁譚沒有自信能勝過李易的兵馬,無奈之下,袁譚只能暫時按兵不動,一邊密切關注兗州動向,一邊往冀州派出信使,將這件事的決定權交給袁紹。

可是,在袁紹的命令回來之前,關於李易的壞消息卻是一個接着一個,李易自稱大將軍,着手在黃河南岸佈防,李易出兵徐州,徐州文武不但不思抵禦,反而翹首以盼……

這一樁樁的消息,讓袁譚鬱悶到無以復加,年紀輕輕就白了幾根頭髮,可任憑他望眼欲穿,袁紹的軍令就是遲遲不來……

第695章 絕不叛漢第714章 約戰顏良第197章 念頭不通達第128章 刑徒營 謝謝彼抱的打賞第604章 活死人第651章 將計就計第528章 送你傳國玉璽第52章 臉厚心黑轉面無情第256章 參觀軍營第521章 文人的節操第65章 張遼的不甘現狀第627章 卑鄙如斯第58章 爲太師做諍臣第107章 不可與之相爭第72章 督軍有難事第545章 禍不單行第706章 臧霸第87章 小妹在這裡呢第130章 你要對朕做什麼 謝謝“水水水第742章 柳暗花明第709章 惡賊,不得好死第740章 馬超第171章 用兵如泥第358章 袁術欲收呂布第153章 小霸王攔路第769章 袁紹的絕望第304章 諸葛亮的迷茫第95章 對不住了第175章 爲豎子不顧大局第15章 心中所願:天下太平,百姓安寧第314章 曹豹來訪第651章 將計就計第582章 迎天子入荊州第340章 李易的真面目第191章 不愧惡來之名第174章 二虎競食與反客爲主第35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第322章 我要反戈一擊第458章 你這逆子第659章 豫州刺史,都督第492章 英雄末路(上)第708章 謝主公不殺之恩第405章 誓死追隨徵南將軍第141章 蔡中郎被下獄了第518章 壽春 人心惶惶第734章 大義第198章 李襄侯生死不知第76章 陛下是否高祖後人?第7章 酒尚溫第129章 涼王府涼王墓第514章 摧牆第333章 能躲多遠躲多遠第247章 襄陽來訊第423章 黃忠不知所蹤第735章 許攸獻毒計第214章 易數之法第431章 荊南的太守們第717章 我要取顏良首級第173章 襄侯,紀某錯了!第448章 荊南人事第711章 都是田楷的錯第693章 翁婿第589章 打架鬥毆第633章 求收留第563章 傷員第27章 見袁隗第449章 他不是甘平第88章 心機第84章 亂世百姓第626章 各有算計第86章 我有個遠房侄孫女第283章 李襄侯另有所圖第50章 高順的餿主意第564章 贍養有功之人第477章 典韋罵營第585章 揚州新格局第684章 大將軍第523章 孫策自立門戶第17章 遺世而獨立第692章 各方動態第664章 張繡的發現第629章 天佑我曹某人第486章 溫水煮青蛙第49章 藏刀第729章 趙雲,見過襄侯第436章 豫州刺史第736章 稱帝?第280章 天賜之物第587章 試探第272章 典韋東遊記(中)第158章 蔡瑁的九死一生之局第538章 孤身入城第346章 紙張的影響第373章 借曹操之名第358章 袁術欲收呂布第242章 又見蔡邕第760章 可以開始了第733章 天下兵馬槍棒總教頭第766章 華彥獻計第72章 督軍有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