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國有疾,何以醫?

文聘沒想到自己只是隨口一問,黃敘竟然說就的這麼來勁,瞧着他那眼睛閃光,滿臉發紅的模樣,文聘搖頭失笑,繼續往前走。

黃敘見狀,自然趕忙嘴上,不過口中還在給文聘說着李易的各種好。

文聘默默聽着,表面上沒有任何的表示,可事實上,在文聘心裡,又何嘗沒有將劉表與李易做過對比?

只是他到底不是少年人了,不像黃敘這般,單純的是以誰更“厲害”來做評判。

不過有了黃敘在一旁絮叨,文聘也難免多想了一些事,特別是當他看到道路兩旁佇立站崗的,如泥塑般一動不動的軍士,更是忍不住頻頻注視,眸中也閃爍着火熱。

一個性格沉穩,作風偏向保守的將軍,最喜歡的是什麼兵,自然是最聽話,紀律性最好的兵,而李易的這支忠義軍,正是文聘所好。

戀戀不捨的在那些軍士身上多看了幾眼,文聘很快就隨着黃敘到了書院的廣場,這裡已經有了不少人,都是前來觀禮的,文聘沒往相熟的人身邊湊,而是隨便找了個地方呆着,聽着周圍人的談話,其中半數是在稱讚李易麾下軍士氣勢駭人,還有一半,則是在討論着李易送到他們手中的小冊子——還是易數之法以及三篇蒙學經典。

不過此時那三篇蒙學經典已是經過蔡琰、黃月英等人之手的補全版本。

必須要說明,這些書冊的署名只有李易一個,且都是線裝紙書,不管是從其中內容來講,還是書冊本身,都是吸引人目光的存在。

而且李易這傢伙故技重施,跟第一次一樣,依舊是每家就送一本,想要看全乎了,那就討論的更熱烈一點吧。

文聘手中也有一份,是易數之法,他趁着空閒翻看了幾頁,雖然看的不是很明白,但也知道里面是有真東西的,而且文聘隱約能感覺到,這本書對於排兵佈陣上可能有大用,是以文聘雖然臉上沒什麼表情,心中卻是暗讚了一聲妖孽。

一個什麼都會,還什麼都精的李襄侯,也只能說他是妖孽了。

黃敘見文聘似乎對此易數頗爲感興趣,便帶着幾分顯擺的給文聘講解了起來,文聘也不介意,認真聽着,不時的點頭,正說到興起之處,忽聽前方廣場上傳來一陣鐘鼓之聲,兩人頓立即禁聲,周遭其他賓客停下原本動作,做肅然姿態。

李易今日拿出的文章算術,雖然單純就文學上算不上太厲害,但對於蒙學一道確實是作用非凡,將來推廣天下,只憑此李易最起碼也是文學泰斗那樣的地位,到訪賓客都是明白人,自然也對李易報以尊敬。

很快,李易帶着蔡邕與黃承彥來到了廣場中央,在賈詡的指揮下,伴着鼓樂聲先是先是祭拜天地,然後又請出了孔孟,韓非,老子,甚至還有鬼谷子等一系列學派的大佬牌位,挨個拜了一遍。

瞧見這一幕,許多賓客看的是目瞪口呆,畢竟李易這麼幹明顯不合規矩,只是再一想,傳說李易好像是鬼谷子門下,又好像是一位叫岳飛的隱士的關門子弟,全都是傳言,非要分辨李易學的到底是儒家,法家,還是什麼,卻是沒一個人能說清。

李易此時正好拜到鬼谷子,聽着臺下那細微的聲音,並不以爲意,他可是早有想法,孔孟之道本身並沒什麼不好的,可後世爲什麼歪了?以至於嘆伶仃的人越來越少,水太涼、頭皮癢者反而比比皆是?

蓋因一家獨大,從學問淪爲“器具”,而李易作爲穿越者,自然不會容許這種情況發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必須的,如果有人敢跟他在這件事上死磕,李易完全不介意去刨他們祖墳。

不多時,那些禮數完成,李易寬袍大袖,施施然走到廣場中的一處小高臺上,對着四方拱手一揖,朗聲道:“諸位!”

來客紛紛還禮,李易也起身,臉色肅然,道:“易出身卑微,本當以讀書務農終此一生,然而,世道不平,先有黃巾之禍,後有董卓之亂,使天下不得太平,黎民不得生息,易每每想到此處,便心痛有如刀絞,偶爾午夜驚醒,也是淚溼衾被。”

李易深吸一口氣,抹抹眼角,繼續道:“所以,易想爲國爲民做點事情,儘管易出身平庸,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易身爲七尺男兒,怎能無視天下百姓苦難,只顧逍遙山林?”

“於是,李某便捨棄家業,孤身奔赴洛陽,立誓要做一番大事!”

在場觀禮之人,原本不少只是來走個過場,但此時許多人臉色相比之前已經鄭重了許多,畢竟李易的話實在是有煽動性。

李易對着天上拱了拱手,道:“幸得上蒼垂青,易先斬華雄,後誅董卓,於是,易歡喜非常,以爲大功告成,天下百姓至此就可安居樂業,便向天子請辭,希望重歸山林,做個逍遙自在之人,但陛下盛情挽留,易無法推辭,只能厚顏暫居南陽太守之位。”

“易自知才能不足,不敢有片刻懈怠,幸得有諸多賢才相助,這才使得南陽逐漸安定,只待今年秋收之後,南陽百姓再不會有飢餓之憂。”

“可是!”

李易一握拳,忽然加重了語氣,道:“南陽雖然安定,可天下卻不安寧,自董卓之後,長安洛陽之地,百姓生計依然苦不堪言,河北之地,戰事連連,據說十室有九室爲空,至於中原,同樣苦不堪言,如今宛城附近,就有許多百姓是從北方逃難而來。”

“諸位,明明國賊已除,但天下百姓困苦依舊,誰能告訴李某,這是爲何!”

李易的這一聲發問幾乎是吼出來的,彷彿帶着不甘,激憤,又好像蘊含着無奈,悲涼,讓在場許多人,也不禁順着李易的思路低頭沉思,這到底是爲什麼?

在場中人雖然多是世家,算不上是普通的老百姓,但君王社稷尚且以民爲本,這些世家又豈能例外?

雖然世家本身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不可否認,只要世家們的腦子裡沒坑,他們肯定也希望天下是太平的,畢竟覆巢之下無完卵,之前的黃巾就是例子,那時倒黴的世家有多少?

當然,在場也有一些聰明人,並不會簡單的被李易的三言兩語帶動,他們關注的不是李易的話,而是李易本身,思考李易爲何要說這些話?

李易停頓了幾個呼吸的功夫,下面一片靜悄悄,不管是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還是說,壓根就想不明白這個問題,全都沒人出聲。

“呼……”

李易吐出口氣,緩緩道:“看來,諸位是不知道了,呵呵,其實,李某也不知道。”

有個別神經粗大的人這時發出了笑聲,但很快就被臨近的相熟之人給按下。

臺上李易也笑了一聲,不過卻是苦笑。

“易思慮良久,想救萬民於水火,直到偶然得見張機,華佗兩位神醫,方纔有所領悟。”

“今日這裡多是南陽人,對張機自然熟悉,李某也多說,至於華神醫,諸位可能略有生疏,但其醫術卻是不再張機之下,早先襄陽蔡軍師重傷垂危,遍請荊州醫師無人能救,最後是華神醫妙手回春,這才讓蔡軍師康復如初!”

李易身後不遠的華佗走出來一步,向衆人行了一禮,算是露了個臉,李易輕輕點頭,繼續道:“當時易認爲,醫者既然可以救死扶傷,世上若有千萬醫者,豈不是可叫百姓今後再不受那病痛之苦?”

李易擡手往那兩位神醫方向一指,道:“所以,易便請求兩位神醫今後拋卻門戶之見,廣收弟子傳授醫道,造福蒼生,易所請冒昧,但兩位神醫度量亦非常人,得知易所求並非是爲私利,而是爲百姓生計,便欣然應允,且拿出全部積蓄,用以修建學堂。”

“如今,兩位神醫已經編撰醫術七策,坐下弟子三百餘人,今日書院開山之後,還會收納更多弟子,等將來弟子學成再傳弟子,千萬醫者造福天下,兩位神醫之名定可流芳百世!”

說到這裡,李易轉身退後一步,道:“兩位先生功德無量,請受易一拜!”

李易說罷,便向兩位神醫行禮,而在一旁不遠,還有百十號白袍少年人,都是兩個神醫的弟子,也跟着向兩人行禮,口中頌道:“請師尊受弟子一拜!”

至於世家那邊,短暫沉默後也有了動靜。

雖然如今醫師地位一般,可那主要還是因爲醫師本身水平問題導致的,而張機與華佗兩人在醫術方面不存在問題,這樣的人只要廣收弟子,肯定是要惠及世人的,於是,不少世家之人也紛紛躬身向兩位神醫行禮。

張機與華佗趕忙回禮,然後張機上前一步,向李易一揖到底,道:“襄侯褒獎,張機慚愧。”

“張機作爲醫者,半生行醫,因爲曾經救活一些性命,時常以此自滿,直到見到襄侯,聽聞襄侯那造福天下之言,方纔知道何爲胸懷仁厚,更對過往自滿慚愧萬分,所以,將來醫道若能廣傳天下,功勞全在襄侯,還請襄侯受我等醫者一拜!”

張機說罷,帶着華佗以及那一羣學生,呼啦啦的又向李易拜了下去。

李易做慚愧狀,上前將兩人扶了起來,心中卻是給張機點贊,張機剛纔說話的時候眼淚都流了下來,也不知道是真情流露,還是裝給衆人看的。

顯然,之前雙方的話,固然是在稱讚張機與華佗,可歸根究底,還是在給李易自身造勢加分,也是爲他接下來的話做鋪墊。

李易安撫了張機華佗,重新回到廣場中央,臉上的微笑漸漸散去,轉爲嘆息,然後道:“易得兩位神醫相助後,心中歡喜,直到有一日遇到蔡中郎,蔡中郎見我面有喜色,問我爲何,我坦言相告,然後蔡中郎又問我,人有疾,醫者可醫,然而國有疾,何以醫?”

廣場上頓時就是一陣竊竊私語之聲,李易的這個話題一下放的太大了。

在場之人說起來多是世家大族,但實際上就是一些中小地主,平日裡眼光多侷限在一城,一郡,了不得一州之內,除了個別懷揣大抱負的,有幾人會天天把國家掛在嘴邊?

現在李易忽然表示國家有病,需要醫治,對衆人來說,這個命題實在大了點,也遠了點……

停頓片刻,李易擡手壓了壓,示意衆人安靜,然後繼續道:“這個問題,易思索良久,最先以爲兵戈鋒利,可醫國家,然而河北公孫瓚與袁紹,麾下皆是天下最爲精銳之士,可結果如何,廝殺一年有餘,不知多少百姓家園淪爲焦土……”

“易又想,孔孟之道可救國家,然蔡中郎卻又說,荊州劉使君乃天下儒學楷模,然江夏如何?”

不遠處的蔡邕的臉一下就黑了,暗罵自己這個便宜女婿無恥,這番話竟然沒事先給他通個氣。

李易儘管沒回頭,卻也知道蔡邕肯定不高興,但他也是沒辦法,他開書院可不是給儒家傳道的,所以,李易必須要提出質疑,只是他直接去質疑的話,肯定會有人反駁,以李易的文學功底,肯定呵呵,所以,李易乾脆就把蔡邕這位大儒,還有劉表那個反面教材拿出來,有這倆人在前面擋着,除非是論語讀傻了的一根筋,誰來找李易理論?

在場又有不少人小聲討論着,間或夾雜着幾聲笑聲,這次倒是沒人阻止,畢竟李易拿劉表說事,確實有點“意思”。

“唉。”

李易仰天長嘆,唏噓道:“易才學淺薄,始終不能找到醫國之道,但易卻不灰心,易覺得,之所以求之不得,是因爲易一人之力太過弱小,倘若能夠網羅天下賢才,衆人集思廣益,難道還不能尋找醫國之道?”

“所以,易到南陽之後,便立即命人建設書院,且拋棄舊制,在書院設立諸多學堂,如文、法、兵、農、醫等等一共近十類目,而且將來還會更多學科,爲的就是匯聚天下英才於此,教授英才於此,以衆人智慧,尋找那醫國之道!”

第670章 必殺曹操第437章 我是大漢功臣第464章 你太讓我失望了第641章 殺人者,許褚!第200章 蔡小姐要關門打狗第418章 曹操欲伐徐州第457章 主客逆轉第8章 胸有大志,亂世人心第629章 天佑我曹某人第16章 芳蹤飄渺無覓處第506章 刻不容緩第555章 做你姐夫好不好第147章 撲倒張文遠第327章 無法化敵爲友第629章 天佑我曹某人第597章 我信得過張繡第368章 謀劃徐州第538章 孤身入城第255章 天子稱我亞父第426章 曹操呂布拜把子第29章 王允欲害袁隗?第339章 你果然在騙我第472章 陳宮進言第79章 胡車兒第720章 河北名將,果然厲害第132章 襄鄉縣侯 謝謝“水水水冬天“的打賞!第2章 我爲殺賊而來第137章 敢爲朕效死者,唯有李愛卿!第277章 皆爲校尉第699章 曹豹有一女第698章 示敵以弱?第757章 這仗怎麼打?第668章 李易怕我第331章 欺負你又怎樣?第738章 張揚第753章 河北近況第174章 二虎競食與反客爲主第283章 李襄侯另有所圖第342章 一封書信第259章 蒯家的決斷第247章 襄陽來訊第58章 爲太師做諍臣第652章 峰迴路轉第43章 呂布的怒意(求票求收藏)第207章 史阿死的冤第116章 大婚 謝謝“Guiltp???”的打賞!第767章 天佑之人第269章 袁術的現狀第413章 袁術病了第644章 我與許褚有一面之緣第247章 襄陽來訊第692章 各方動態第286章 自家人第537章 求見孫夫人第134章 荊州一年可下第172章 將軍,我們中計了!第9章 無恥第一袁公路第437章 我是大漢功臣第471章 夏侯淵來信第6章 誰敢與我一戰第158章 蔡瑁的九死一生之局第444章 把魏延拉下去,砍了!第253章 蔡邕急了第756章 西路軍,李傕!第244章 不愧是大儒啊第39章 赤誠君子李太白第211章 地上涼,穿鞋第336章 天下第一忠心之人第680章 喪家之犬第540章 贈劍第552章 周瑜盜書第194章 不勝而勝第575章 孫策去也第124章 賭一個涼王第392章 國有疾,何以醫?第278章 典韋的忽悠第56章 老夫與你有何仇怨第739章 李襄侯之心路人皆知第674章 前進第352章 蔡邕教王璨第394章 徵南將軍!第324章 陸家欠襄侯一個人情第39章 赤誠君子李太白第336章 天下第一忠心之人第532章 王朗醉酒第553章 女中王第184章 水中看美人第72章 督軍有難事第18章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第372章 曹操膽子小第343章 安置第52章 臉厚心黑轉面無情第203章 劉表讓荊州第752章 又打起來了第357章 高順來訪第324章 陸家欠襄侯一個人情第688章 亂世埋沒英雄第539章 小小年紀,心機深沉第255章 天子稱我亞父第347章 邀糜芳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