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司馬懿的條件

司馬懿雖然身子跪拜在地,但心中早就篤定曹植一定會如此說,於是緩緩擡起頭來,準備說出他早已經在府中想了多日的條件。

“先前數次出征,皆是由德祖在懿身側,恕懿直言,名爲副將,實爲監軍,若是此番懿再次領兵出征,主公想要設置一監軍,懿並無反對之意,只不過此人莫要再是德祖,德祖與懿,實在是難以在一處相處,若是因此而貽誤了戰機,我二人有過事小,我魏國大軍,卻實在是經受不起再次敗給劉封了……”

說到這裡,司馬懿面上滿是懇切,擡頭看向曹植,等待着他的回答。

雖然司馬懿臉上滿是懇切,但在曹植的心裡卻並非是那麼回事,曹植知道,這些冠冕堂皇的說辭不過是司馬懿想要擺脫和楊修一同出征的託詞罷了。

通過之前的出兵,曹植早已經得知,若是有楊修和司馬懿一同出兵,雖然楊修很可能會因爲司馬懿在軍事才能上碾壓自己而對其產生憤恨的心理,但是楊修對於魏國和曹植的忠誠並沒有任何問題,這就會導致往往在司馬懿做出重大的軍士決策的時候,楊修並不會真正的橫加干涉。

但有楊修的存在,司馬懿只能好生指揮軍士作戰,想要在軍中行那些拉幫結夥之事,卻是萬萬不能的,所以在曹植心中,楊修是最爲稱職的監軍,但如今司馬懿以可能貽誤戰機爲由,當先就想要將楊修與其一同出征這條路堵死,雖然其心中真正所想曹植並不知道,但曹植的心中卻並不樂意。

不樂意歸不樂意,曹植卻也清楚,司馬懿之所以第一個就將這個條件拿了出來,並且之前有言在先,擺明了就是若不答應此事他便只能在府中繼續教他的兩個兒子讀書,這讓曹植心中充滿了無奈,他不知道沒了楊修在戰場上監視司馬懿的一舉一動,他會不會出現比之在潁川之地與那些隱藏在暗中的勢力勾連更加惡劣的行徑。

但轉念又是一想,他所擔心的不過是僅有的一絲可能性罷了,更何況軍中的其他將領包括張遼,許褚,李典,樂進等人全部都是跟隨曹操征戰半生的良將,對於曹氏一族的忠心是絕無問題的,司馬懿就算是想要有什麼小動作,也絕不會瞞過所有人的眼睛,更何況自己此時的當務之急是先從劉封的手中將已經失去的聲望和士氣爭奪過來,等到局勢改變回來之後,再言其他也是不遲。

於是,曹植面上微微顯出了一絲笑意,爽朗的言道:“仲達此舉實在是小肚雞腸了一些,你與德祖二人,皆是爲我魏國鞠躬盡瘁的賢臣,不過是所長之處有所不同罷了,前次讓你二人攜手出征,也不過是想要緩和一下你二人之間的關係,既然適得其反,那此番以仲達爲主出兵,德祖不去也罷!但你二人在朝堂之上,可是不能一直針鋒相對下去,若是百官人人如此,我魏國的朝堂之上將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曹植雖然說出了一番夾槍帶棒的話,但是其中的意思卻顯然是同意了他不會在司馬懿領兵出征的時候讓楊修做監軍之職,這一步,顯然司馬懿是走對了,爲了能夠從劉封的手中佔到一些便宜,曹植已經開始了讓步。

司馬懿通過這一次有些冒險的試探,算是成功的探到了一些曹植此番前來的底線,他的心中微微一喜,面上卻依舊是一副恭敬的神色拜道:“主公格局果然遠非我等可比,我與德祖定能承主公之言,今後好生相處。但不知主公心中可有打算,此番再次發兵荊州,何時出兵爲好,出兵多少爲好?”

司馬懿沒有再次提出什麼要求,而是如此快的就切入了出兵的正題,倒是讓曹植心中吃了一驚,但卻也並沒有多想,也是將思路轉換到了出兵的問題上。

這數日的時間,眼看着荊州細作傳回的情報表明劉封在荊州與益州之地的呼聲日益高漲,不少與荊州毗鄰之處的百姓都是拖家帶口的遷往荊州,只因劉封在荊州與益州等地赦免了一整年的各類雜稅。

曹植知道,若是任憑這樣的情況持續上一年半載而不採取任何的錯失,無形中對於魏國的影響是巨大的。東漢末年本就是民不聊生,連年的戰亂讓中原的戶口之數較之數十年前少了許多,若不能通過一場大戰讓劉封聲名掃地,魏國的優勢定然會在不久的將來被劉封一點點的蠶食殆盡。

鑑於此,曹植心中的確是已經圈定了一個大體的發兵時間,而此時既然司馬懿也已經答應了做魏軍的主帥,他將此事在此與司馬懿商議一番自然也並無不可。

“劉封既已稱帝,此時定然是起心中最爲膨脹,行爲最爲乖張之時,加之他所轄之地的百姓對其有着盲目的追捧,劉封此時的心態多半已經不如之前,故而我魏國理應抓住這樣的良機,若是用兵得當,定然能夠給劉封以當頭一棒,讓其認清此番貿然稱帝是多麼愚蠢的舉動,故而以半月之期準備,且上次給了德祖三十萬大軍,這一次,仲達自然也是領兵三十萬,朝中將領,你儘可以隨意挑選,不知仲達以爲如何?”

“就如主公之言便可,但三十萬大軍,目標過大,行動不便,且糧草消耗十分之巨大,一旦劉封固守不出,我等也是難以爲繼,主公給我調撥二十萬精兵即可,至於上一次已經隨德祖出征的那些軍士,想來士氣也不會太高,就讓他們在鄴城周邊駐守便罷!”

曹植聽了此言,眉頭緊皺沉思了起來,劉封在南陽的守軍,沒有十萬也總會有七八萬之多,二十萬大軍前去攻取,在曹植的心中着實是有些少了,但看着司馬懿的眼中所透漏出的強烈自信,加之之前消耗的十數萬大軍也的確讓曹植有些肉疼,轉念一想倒不如就從了司馬懿之言,也算是多保留一些機動之兵以備不時之需。

第222章 前路兇險(第三更)第141章 搶先一步第73章 論斷第235章 直搗黃龍(第一更)第475章 羣策羣力第279章 服衆第52章 辯駁第202章:一夫當關(第五更)第33章 歸心第561章 深入第196章 江東來信第148章 厲兵秣馬第445章 謹慎的楊修第215章 一載之功(第二更)第377章 終親往第266章 時局紛亂第183章 分秒必爭第45章 出使江東第329章 雙管齊下第153章 詔命第303章 水軍可期第341章 擇弱而噬第84章 志趣相投第420章 孰輕孰重第67章 點將出徵第420章 孰輕孰重第156章 暗度陳倉第208章 下馬威(第二更)第10章 終有一別第266章 時局紛亂第227章 碾壓(第一更)第412章 發難第484章 以‘戰’服人第538章 荊州使者第28章 一年之約第131章 暗流涌動第310章 汝南之戰第524章 最後的嘲諷第482章 人盡其用第98章 灌醉第191章 動作頻頻第171章 出使第491章 曹彰的車輪戰第2章 智勇退敵第482章 人盡其用第499章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第46章 前路多艱第401章 爐火中燒的楊修第17章 誘敵第441章 料敵於先第91章 孫權之謀第511章 擒徐晃第437章 硬碰硬第509章 化零爲整第375章 止住損失第416章 野心第206章 三線並重(第三更)第419章 相互攻伐第311章 龐統再至第536章 晴天霹靂第196章 江東來信第510章 馬超戰徐晃第99章 出逃第470章 親臨司馬府第356章 甄氏之傷第565章 洛陽之戰第496章 及時趕到第275章 趙雲的抉擇第293章 醒來第255章 暗中出手第340章 嶄露頭角的司馬懿第532章 劉禪的欲擒故縱第102章 戰況第267章 坐看雲起第313章 孔明的決定第455章 主動出擊第78章 脫離第137章 凱旋第485章 初現端倪第556章 憤怒的張郃第119章 必有所圖第360章 抱佛腳第401章 爐火中燒的楊修第427章 帝王協議第495章 生擒活捉第25章 魏延第395章 初臨朝堂第91章 孫權之謀第434章 履行承諾第75章 夜談第202章:一夫當關(第五更)第96章 提請第447章 第一次攻擊第162章 鴻門宴上第364章 垂釣第144章 收入囊中第342章 轉移劉禪第374章 不再一邊倒的戰鬥第312章 驅虎吞狼第536章 晴天霹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