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子龍之惑(第一更)

正如諸葛亮已然給劉封以及其所轄荊州五郡設定好了結局一般,劉封心中亦是給諸葛亮設計好了一種結局,二人心中所想,顯然只有一人方能實現,而劉封心中亦是深知,這其中最大的阻攔,就是時間,二人誰能在與時間的賽跑中勝出,誰便可將對方置於死地,並且在數年後與曹操形成南北對峙之勢,進而尋機一統華夏!

正因劉封有此心思,故三日之後,劉封已然出現在長沙郡臨湘城外,與黃忠匯合後,一千飛羽衛與那一萬精兵輕裝上陣,一路直奔蒼梧而去,劉封下令,衆軍不可攜帶過多飲食輜重,爲保證行軍速度,大軍只會在桂陽郡中歇息半日,而後直奔蒼梧。

正當劉封已然率軍離了長沙之時,江陵城外,卻是並不太平,許久未曾出現的趙雲,此番親率一萬大軍,正在江陵城外遣人叫陣,直言今日便要破了江陵。

而龐統此時卻在城中並不急切,劉封臨行之時所託之事,還依稀迴盪在其耳旁,首當其衝之事,便是等待諸葛亮再遣趙雲來攻之時,應當如何處之。

那人一連在城外叫罵了半日,龐統只是閉門不出,趙雲見狀,只道龐統又如之前那般,不想迎戰,這一萬軍士,說要破了江陵城,的確多是恐嚇意味,但若當真與江陵城中守軍交戰起來,加之趙雲神勇,龐統若不派遣三萬精兵出城,確是不敢篤定能夠一舉退之。

是夜,趙雲正在帳中思慮江陵城中佈防之事,在劉封跟隨劉備前往益州征討之時,江陵城中守備之事,全部落在趙雲手中,故趙雲對江陵城中佈防之事,確是能夠猜出大概,但是否全力相攻,趙雲腦中卻是極爲矛盾,一時間猶豫不決。

早在樊城與初入劉備賬下的劉封共抗曹仁之時,趙雲便知劉封此子胸中不似一般武將那般並無點墨,而當陽保衛劉備撤退之時,趙雲與劉封同進同退,劉封神勇及其悍不畏死,更是讓趙雲對其生出敬佩之情,甚至心中暗想,劉備若是百年之後,當無人能比劉封更能將其遺志發揚開來,率領荊州衆人逐鹿中原者,亦是非劉封莫屬。

但事與願違,劉備與益州之戰中戰死,卻是趙雲萬萬未能料到之事,故當劉封攜劉備屍身返回江陵之時,趙雲心中並無甚定計,諸葛亮擁立劉備親子劉禪,劉封雖自立卻並未強留趙雲,讓其在滿腹疑惑與矛盾之中匆匆回了襄陽。

當真到了襄陽,並且效忠劉備親子劉禪之時,趙雲方纔知曉其之前所想是何其荒謬,劉禪不過是三歲孩童,哪裡知曉何爲復興漢室,何爲一統華夏,襄陽大權,實則皆是在諸葛亮掌控之中,雖趙雲亦知諸葛亮心中並無甚取而代之之心,但十數年內,其便等同於在諸葛亮麾下爲將,而十數年後,劉禪成年之時,趙雲則已然垂垂老矣。

故而趙雲心中,對於當日爲了心中對劉備之忠義毅然決然離了江陵,已是有了些許悔意,與其將這大好年華浪費在諸葛亮麾下,在趙雲心中倒不如當日留在江陵,與劉封同進同退,共同在馬上逐鹿中原,這樣的主公,纔是趙雲心中所想,而非諸葛亮那般坐於四輪小車之上,日日在帳中談論時事之人。

也正因如此,趙雲此時雖隱約猜測出從何處攻向江陵城能夠產生奇效,卻又不想當真使得劉封傷筋動骨,江陵襄陽,皆是劉封當初歷經艱辛自曹操手中得來,如今自相殘殺,趙雲心中十分不忍。

正當趙雲在大帳之中左右爲難之際,忽聽賬外守夜軍士高呼敵襲,趙雲聞言急忙披上鎧甲便出了帳,只見營帳一角不知何故竟起了火勢,趙雲走近看時,卻見賬外數個身影正欲退去,於是上馬率一隊軍馬急急追了一陣,卻因夜色深沉並未趕上,趙雲惟恐中了龐統聲東擊西之計,追了數裡便勒馬而回,到營中之時,見並無伏兵,這才放下心來回了帳中。

正當趙雲回到帳中正欲歇息之時,卻忽見其放置兵書的桌案之上,此時竟然多了一封書信,信上並無姓名,只是放在其兵書之上。

趙雲見此情形心中便是一動,眼見賬內並無旁人,忙將那書信拿起,打開後,只見薄薄一頁紙張之上,卻是隻有姍姍數語,趙雲看罷,面上登時多了些許沉思之情,手中卻是將那薄薄一頁紙張連同信封一同投入了帳中的火盆,直到書信燃成灰燼,趙雲方纔回到牀榻之上歇息,但隨時歇息,趙雲眉宇之間卻是毫無睡意,直直看向大帳頂端,彷彿其目光能夠穿過大帳,看到賬外的殘月一般……

“那書信已然放置在了趙雲帳中,末將當時換上襄陽軍中服飾,眼看趙雲回了帳中後方才偷偷潛回!”

此時,江陵城龐統府中,一名副將正在稟告着此事。

龐統聞言,擺手使那副將退去,而後喃喃自語道:“當日將其放歸襄陽,乃是因義,如今若想以情感之,又豈是易事……”

正當趙雲心中變得不似之前那般堅硬,與江陵守軍對峙數日卻未能有寸進之時,遠在數百里之外的劉封心中也是生出了不少變化,此時劉封已然率軍到了蒼梧廣信城中,徐庶率蒼梧大小官員出城相迎。

而劉封那因數日急行軍而有些風塵僕僕的面容,終因見到這一年未曾得見的徐庶而多了不少笑容,一者是因劉封與徐庶雖是君臣,卻也情同手足,二者,便是雖只過了一載,如今的蒼梧,比之在吳巨手中之時,簡直判若兩郡。

彼時劉封前來攻打,隨處可見百姓流離失所者甚多,更兼蒼梧賦稅沉重,原本的四十餘萬戶口,當劉封斬殺了吳巨後清點之時,已然只剩了不足二十萬,蒼梧百姓寧願長途跋涉前往士燮兄弟治下的郡縣,亦不願在此地受這徭役之苦。

而如今,劉封看到的卻是隨處可見的村落與田地,百姓雖衣着依舊簡樸,面上神色比之一年前卻是判若兩人。

看着日漸清瘦的徐庶,劉封心中十分感念,心知其對蒼梧這條連接交州與中原的紐帶是如何看重,徐庶果然是知之甚詳。

“庶不辱使命,如今這交州門戶,已然是固若金湯,日後若當真事不可爲之時,蒼梧之地,不論何人,皆不得其法而入!”

二人寒暄一番後,徐庶面色一正,將其在蒼梧所得成就說出,劉封聽聞此言,原本半懸的心終於落下,蒼梧有此成就,此番進軍益州,其再無後顧之憂!

第237章 步步爲營(第一更)第178章 含怒出擊第124章 開門投降第5章 剿匪第330章 三家攻曹後記第517章 霹靂車第421章 長驅直入第119章 必有所圖第315章 喜訊第208章 下馬威(第二更)第471章 君臣鬥法第314章 隔岸觀火第426章 調虎離山第289章 救命稻草第204章 化解危局(第一更)第13章 矛盾初現第377章 終親往第194章 智取第179章 分兵之策第374章 不再一邊倒的戰鬥第494章 劉封何在第374章 不再一邊倒的戰鬥第90章 以誠相待第346章 入主襄陽第490章 出城迎敵第439章 穩坐家中的司馬懿第69章 江中蛟龍第546章 曹植的動作第158章 獻圖第570章 歸一(大結局)第175章 雒縣攻防第104章 設伏第221章 南中之變(第二更)第440章 暗夜分兵第252章 說客第48章 神秘少女第201章 奇襲(第四更)第555章 全軍出擊第435章 安置完畢第118章 牛刀小試第199章 意料之外(第二更)第549章 輿論的力量第546章 曹植的動作第49章 救美第109章 妥協第369章 引燃糧草第516章 信息的重要性第427章 帝王協議第158章 獻圖第515章 神秘之物第562章 真正的計策第499章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第276章 踏上歸途第523章 投子認負後記第231章 兵臨城下(第一更)第358章 第二封信第139章 再出奇謀第106章 守株待兔第89章 再續前緣第204章 化解危局(第一更)第538章 荊州使者第208章 下馬威(第二更)第81章 死於安樂第472章 司馬懿的條件第89章 再續前緣第206章 三線並重(第三更)第290章 悄然進行第64章 一拍即合第192章 兵臨蒼梧第203章 圍魏救趙(第六更,爲侃侃溜溜打賞舵主加更)第161章 刺殺之策第402章 呈上奏摺第340章 嶄露頭角的司馬懿第462章 擒賊擒王之策第409章 楊修的私心第188章 飛羽顯威第229章 難題再現(第一更)第298章 密謀第512章 趕往主戰場第551章 重量級的疑兵第437章 硬碰硬第36章 終見曙光第320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353章 蛛絲馬跡第550章 箭頭人物第82章 不可貌相第363章 把酒言事第526章 發展大計第519章 曹彰失策第28章 一年之約第475章 羣策羣力第274章 開門見山第376章 僵局第18章 戰後風波第303章 水軍可期第471章 君臣鬥法第541章 軍心瓦解第101章 防備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