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天機傳人

魏軍主帥夏侯琳,兵力被殲過半,轄下將領亦幾乎被趙子龍和蕭侯儀斬掉大半,他幾乎陷入無兵可使,無將可用的地步。

夏侯琳問計於程武,程武嘆道:“蜀軍竟有再世關羽,加上趙子龍的神威,我還有何計可施?如今唯有一面堅守武都,一面派人向主上求救了。”

夏侯琳無計退敵,只好下令堅守不出,一面又派快馬,飛赴洛陽,嚮明帝曹睿求援。

趙子龍、蕭侯儀率前鋒大軍,乘勝逼近武都城下,第三天便向武都發起進攻。但魏軍堅守不出,武都城牆高地勢險峻,蜀軍強攻不下,反而折損了近千兵馬。

趙子龍本欲再攻,但在蕭侯儀和鄧芝的力勸下,終於同意停止進攻,先行休整,再作行動。

此時,孔明的十萬大軍,已出陽平關,向中原挺進。孔明將大軍分作三部,一部留駐陽平關,以保住糧道。一部則分駐左右,成犄角之勢,駐守兩陽、石城。他自己則親率中軍,直插武都。很快,孔明的大軍,便挺進到武都城郊,與趙子龍軍會合。

趙子龍、蕭侯儀、鄧芝等先鋒將領,赴中軍大營參拜孔明。向孔明彙報鳳鳴山之役,及武都久攻不下的戰況。

孔明聽罷,即親自抵臨武都城下,視察一番。返回營寨,即對趙子龍、蕭侯儀兩將道:“武都城高壕深,易守難攻,不宜在此與魏軍僵持。”

趙子龍道:“魏軍統帥夏侯琳在城中鎮守,下令堅守不出,因此一時之間難於攻破,但只須再困此城半月,敵軍軍心必渙散,屆時可一舉攻破也。”

鄧芝亦道:“夏侯琳是魏國駙馬,若擒得此人,必令中原震動,勝斬魏軍百將,豈可輕易放棄呢?”

孔明道:“不然,你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我軍在此久攻不下,魏軍卻分軍突出,進攻漢中,斷我軍退路,則大勢危矣……因此宜先放開武都,從兩翼入手,圍點打援,先殲滅魏軍後援,則武都城自可不攻而破。”

鄧芝道:“丞相此計雖妙,但武都由夏侯琳鎮守,地位重要,只有夏侯琳召兵相救,他哪會分兵援外圍?”

孔明微微一笑,他攤開軍略圖,向諸將解釋道:“武都城西連天水郡,而北接安定郡,兩地皆武都的兩犄之勢,不容有失,若兩地失守,則武都可不攻自破也!因此對武都宜攻而不破,集中主力先陷天水、安定兩城,若武都出兵援救兩城,則我正好中途設伏殲之;若武都魏軍不救兩城,兩城被破,則武都亦難堅守。”

衆將聽孔明詳細闡述用兵之法,深感孔明知己知彼,洞悉敵我雙方的態勢,因此制定的策略,十分嚴密,令敵人根本尋不到破綻。

孔明見衆將已無疑惑,即令魏延、蕭侯儀兩將,依計率軍行動。又令親兵數人,換上魏軍兵服,出去執行秘密任務。

再令趙子龍在武都城四周燃點柴草,令煙霧騰昇,造成進攻武都的假象,以迷惑魏軍,各將領令,分頭行動去了。孔明自己留在武都城郊中軍大營,指揮調度各路兵馬。

鎮守武都北面安定郡的魏將,是太守崔諒。他聽聞蜀軍大破夏侯琳大軍,將夏侯琳圍困,不由十分驚駭。安定郡城的守軍兵力只有四千人,崔諒不但不敢去救援武都,他就連保住安定城也毫無信心。

就在此時,忽報武都城夏侯琳派人來到,崔諒不敢怠慢,連忙召見,來人自稱是夏侯琳的親兵,奉都督之命,殺出重圍,前來求救,令崔諒火速率軍援救武都。

崔諒正感兵微將寡,難於守住安定城,欲拒絕派兵援救武都,他的幕僚卻進言道:“將軍!不可不救武都埃”崔諒道:“爲何不可不救?”

幕僚道:“將軍試想,夏侯琳乃國之駙馬,他若被蜀軍破城擒捉,主上必怪罪將軍不去援救,屆時安定城保住,將軍的人頭卻保不住了。”

崔諒一聽,驚然而悟,心道:城破尚可求饒,但武都城夏侯琳若有失,則自家人頭必定難保!他無奈之下,只好點起四千兵馬,城中僅留文官防守,南馳救援武都夏侯琳。

他率軍走到半路,但見武都城下,火光沖天,不由大驚,慌忙催三軍火速南馳,援救武都。

就在此時,蜀軍分三面突然殺到,前有魏延,後有蕭侯儀,側面有蜀將王平,三路夾攻,崔諒怎能抵擋,只好倉惶回奔安定城。甫抵安定城下,便見城門突開,蜀軍殺了出來,崔諒見安定城已被蜀軍趁虛攻破,只好轉身而逃。走不到半里,蕭侯儀、魏延兩將已殺到,三面將崔諒困祝崔諒知不能抵抗,只好下馬向蜀軍投降。蕭侯儀依孔明密計,亦不爲難崔諒,親自護送,解返中軍大營,孔明見崔諒帶到,親自離座接迎,崔諒似被孔明的誠意打動員,向他下拜降服。

孔明也似乎信以爲真,殷殷相待,賜酒壓驚,席間,孔明含笑問崔諒道:“武都郡太守楊陵,與你有交情麼?”

崔諒一聽,立刻道:“楊太守與我交情甚深,亦言聽計從。”

孔明微笑道:“那請你入武都,勸說楊陵擒夏侯琳獻降,你辦得到麼?”

崔諒一聽,竟一口答應道:“可以!但丞相須令兵馬退後,方便入城行事。”

孔明欣然依從,即時傳令,三軍退後二十里。

崔諒單人匹馬,進入武都,見到武都太守楊陵,即將孔明之計向楊陵道出,楊陵道:“我等如何應付?”崔涼道:“可將計就計,先稟告都督夏侯琳,再告知孔明,說願獻城。待蜀軍入城,即全部擊殺,再趁勢出擊,孔明軍必敗。”

崔諒大喜,先行出城,向孔明報述,道:“楊陵願獻城,擒捉夏侯琳。但楊陵手下武士不多,難於行事。”

孔明微笑道:“如此容易之極,我可令原安定降兵百人,內伏我大將,隨崔太守入城,先伏於夏侯琳府四周;再約楊陵於夜半時分,獻城打開城門,我即親率大軍殺入,裡應外合,必建奇功。”

崔諒心道:若不答應,必惹孔明生疑,不如先行答應,待誘孔明入城,再一併擊殺,則大事成矣!於是一口答應。

孔明又囑道:“我差大將與你同去,爲恐夏侯琳生疑,可推說是救援武都兵馬。到半夜舉火爲號,我必親入城中,大事一舉可成。”

崔諒見孔明中計,心中大喜,毫不猶豫,即率他的原安定降兵百人,向武都進發。

到抵武都城下,讓崔諒率軍進入。一面密令伏百餘刀斧手在他府中,待誘得蜀將進入,便關城門,先殺蜀將,再誘孔明入城斬殺。

楊陵此時亦已抵城門,親自迎接崔諒,以便接應。

崔諒率軍入城,楊陵下來迎接。就在此時,蜀軍中暗伏的大將蕭侯儀,閃電而起,一劍斬掉楊陵,崔諒知計敗,慌忙搶奔入城。但蕭侯儀的劍快如閃電,劍光一吐,崔諒背心被穿透,立刻倒地而死。

蕭侯儀令隨行混入的蜀兵,把守城門,他獨自一人,躍上城樓,以閃電之勢,將城樓上敢於抵抗的魏兵斬殺,其餘魏兵嚇得四散奔逃。蕭侯儀也不追殺,在城樓上施展千里傳音神功,仰大長嘯,聲傳十里之外。

嘯聲剛響一會,趙子龍一馬當先,率五千精騎,飛馳而進。衝入城內,往來馳騁,但有敢於反抗的魏軍兵將,即被趙子龍一槍刺死。

蕭侯儀亦率一百蜀軍,直闖城中的都督府,打算生擒魏軍都督夏侯琳。

不料夏侯琳驚悉蜀軍入城,根本不敢抵抗,搶先逃命,從城西門馳奔天水郡去了。

孔明親率大軍,隨後亦至,迅速平定武都城內的戰事。

在一夜之間,即兵不血刃,一舉攻陷久攻不下的中原邊關重鎮武都城。

趙子龍十分佩服孔明的妙計,他特地拜見孔明,向他詢教。

孔明道:“崔諒欺我軍力弱少,根本無心降我。我便將計就計,利用崔諒急於將功補過的心理弱點,故意讓他有機可乘,以爲我中其計。利用他將武都城門誘開。我則伏下子龍和候儀二路奇兵,侯儀就在城門斬崔諒、楊陵二人,再奪城門,讓子龍你率伏兵攻人。我料夏侯琳未歷戰陣,膽小如鼠必不敢抵抗,因此兵行險着,一舉攻取武都城也。”

趙子龍不由嘆道:“義兄用兵,已達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我軍今有備而來,又有又兄督師,必可一舉平定中原,復興漢室大業。”

孔明卻微嘆口氣,意味深長的說:“子龍弟,你我皆天機運勢中人,豈能違逆天機大勢的演行呢?……我之所以力主北伐,不過是實行以攻爲守、力保蜀川的戰略罷了!而也不會如你想像般,真能一舉平定中原、恢復漢室大業矣!”

孔明意猶未盡,正想再解釋什麼。

魏延已疾奔而進,向孔明請戰道:“丞相神機妙算,一舉攻陷武都、安定兩郡!天水郡如今已成孤城,爲甚不趁此良機進擊呢?”

趙子龍見魏延打斷了孔明的思緒,心中不悅,冷哼一聲,正欲出言斥責。孔明卻向魏延含笑點頭道:“魏將軍既有請戰之心,我便令吳懿代你守武都,派你率軍攻取天水郡。”

魏延見孔明肯依從其計,又有建功機會,不由大喜,即拜謝而去。

趙子龍道:“義兄既力主穩紮穩打,魏延又急功冒進,爲甚派他去攻打天水郡呢?”

孔明道:“魏延雖然躁急,但其戰意甚旺,不可令其淡化也。而且我下一目標,亦正是天水郡,只要攻下天水郡,與武都、安定二郡成犄角之勢,我軍便立於不敗之地了。”

於是孔明不再猶豫,令魏延率軍向天水郡挺進。

不料魏延卻被天水郡的一位年輕將領殺敗。魏延回來向孔明稟告。孔明吃了一驚,暗道:天水郡爲甚竟有這般能人?他派人找來當地的土人,細詢之下,才知這年輕將領,原來是天水郡人,姓姜名維,表字伯約,極富智勇、膽略。

孔明猛地憶起,他早年曾與雕雪一道,在隴西之地,替一位姓姜的當地人堪察了一處龍脈之地,莫非姜維即姜姓人的後裔嗎?

於是孔明親自抵臨戰場,當面考察姜維,他終於斷定,姜維必定是當年姜姓龍脈的子孫。他便設計,令天水郡中的夏侯琳,對姜維生疑,姜維被逼得走投無路之際,孔明又親自現身,向姜維曉以大義,再表露身份。

姜維得知,孔明便是他的先父遺訓,要他設法投效的那位諸葛先生,終於下馬,向孔明拜服。

孔明在姜維的相助下,迅速攻佔了天水郡,但卻被夏侯琳逃到大漠去了。

魏延有點抱怨,怪孔明行動遲緩,放走了夏侯琳。

孔明卻大笑道:“我放夏侯琳,如放一鴨,今得姜維,如得一鳳,二者豈能相比。”

魏延見孔明對姜維十分重用;心中不悅,但這是孔明的主意,他不敢公然反對。不過,自此魏延即對姜維暗生忌恨。

爲日後的反叛埋下禍根。

孔明統率的蜀軍,連陷魏國邊關三郡,蜀軍威震天下,附近州縣,紛紛投順蜀國。

天水郡即祈山所在,孔明在穩定了安定、武都、天水三郡後,即統率大軍,出祈山,直指中原。

魏明帝曹睿接報,十分驚駭。他急召羣臣商議,命老將曹真率軍西上,抗擊蜀軍。

但曹真統率的魏兵,與蜀軍進行打三仗,皆慘敗告終。

曹真大駭,派人入洛陽,向曹睿求救。

直到此時,曹睿在無奈之下,才任司馬懿爲平西都督,統掌各路兵馬,西上抗擊蜀軍。自此,蜀、魏之戰,便演變爲孔明與司馬懿的正面大拼鬥了。

孔明第一次北伐,在攻陷武都(即南安、甘肅隴西縣)、天水(甘肅甘谷縣)、安定(甘肅鎮原縣)三郡後,己打通了通向咸陽的平坦通道,天水郡距咸陽不過是五百里,大軍急進一日一夜,便可抵達,而只要攻陷咸陽,便可直指中原西部重鎮潼關,出潼關八百里,便即魏國都洛陽。

因此,若蜀國國力雄厚,兵多糧足,保證軍需糧草物資的供應,孔明的北伐,當真有成功的可能。

但蜀軍說有後顧之憂,其一是後方山路崎嶇,糧草供應須靠唯一的平坦通道,若此運輸線被斷,則蜀軍必不戰自敗。

其二是蜀軍國力遠遜於魏國,兵力亦只及魏國的三分之一,爲保護運輸線的安全,蜀軍不得不分兵把守,因此實際用於進攻前線的,僅得十萬八萬兵力,蜀軍根本不能作持久之戰。

因此戰線拖得越長。對蜀軍便越不利:只要偶有疏忽。蜀軍的處境便十分兇險。

對這一戰略態勢,孔明自然是十分清楚。他因此纔不敢冒險,採穩紮穩打、步步爲營的用兵戰略。

不過,另一方面,新任魏軍統帥的司馬懿,亦洞悉蜀軍的弱點,他因此而制定了抗擊蜀軍戰略——西守南攻,從西面抵禦蜀軍的進攻,從南面向蜀軍的運輸線突襲進攻,矛頭直指蜀軍的咽喉命脈,令蜀軍不得不化攻爲守。司馬懿高明之處在於他與孔明均採同一戰略——以攻爲守,不單純防禦,而以主動出擊來逼敵防守。

如此一來,蜀、魏雙方,便必定陷入艱苦的持久戰,而雙方的國力懸殊,魏國可以支撐長久之戰,蜀國卻連數月的消耗也不了。

因此蜀、魏之戰,從雙方的戰略態勢而言,其實勝負已早決定了,唯一可以轉化成敗的因素,是戰爭中的戰術運用,用兵智謀,這亦是孔明唯一可以發揮的優勢。可惜的是,孔明碰上的是司馬懿這一位十分強勁的對手,他的智謀、戰術運用優勢,便顯得十分有限了。

或許,這便是天機大勢的演變,從三分大勢向一統之局演化玄力作用,才冒出司馬懿這一位強勁的孔明對手吧!

此時,司馬懿統率二十萬大軍,以老將張郺爲先鋒,更令其子司馬昭隨軍作戰,以吸收戰陣經驗,一路西進,挺進到距天水郡五十里,即下令大軍停駐,不再西行。

先鋒張郺不解,前來帥帳,問司馬懿道:“此地西進五十但裡,即孔明屯駐的天水郡,都督爲甚不一鼓作氣,直擊天水,若奪回天水郡,則可令我軍士氣大振也。”

司馬懿一聽,即呵呵笑道:“若然如此,則正中孔明之計矣!孔明善於用兵,他怎會不在天水郡大道上設伏,引我軍進人,然後發動攻擊?蜀軍以逸待勞,我軍必敗無疑呀。”

張郺吃了一驚,他亦深知孔明用兵如神,司馬懿所判斷的確切中孔明的意圖。他慌道:“如此都督將以何計破敵?”

司馬懿對着軍略圖,仔細審察一番,才決然說道:“我決以西守南攻之策,以破蜀軍。”

張郺道:“如何西守南攻?”

司馬懿道:“孔明目下屯軍天水,必出祈山從西面進攻中原。因此我已令西線守軍,堅守湄城、箕谷,不可出戰,以免中孔明奸計。此乃西守也。”

張郺道:“南攻呢?”

司馬懿道:“此地南面百里,即扼守漢中的邊關重鎮陽平,陽平關東面有一大道,地名叫街亭,乃蜀軍的糧草軍需的運輸線。我若攻取街亭,則蜀軍糧道立受致命威脅,孔明便不得不從天水南退,入漢中救援矣!待他退兵時,我再沿途突擊,令蜀軍首尾不能相顧,我軍可獲大勝。”

張郺不由歎服道:“都督用兵,不下於諸葛孔明,必可一擊而破蜀軍矣。”

司馬懿卻肅然說道:“不然,孔明非等閒之輩,將軍先鋒南攻,一路不可輕進,須傳令諸將,循山沿途,先作查探,如無伏兵,方可前進,稍有輕忽,必中孔明之計。”

張郺凜然遵命西去,率五萬大軍,一路向南面的陽平關街亭大道挺進。

司馬懿率軍出關西上的消息,迅速傳入孔明的中軍天水大營。

孔明聞報,大吃一驚,向諸將道:“司馬懿極善用兵,比之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督軍西上,必不作正面抵抗,而南攻我糧草運輸咽喉之道街亭!若街亭失守,我軍糧道被斷,必不戰而自潰!須有一得力之將赴街亭鎮守,誰敢當此重任?”

此時,帳下一員將領應聲而出,道:“未將願往。”此人正是參軍馬謖。他是孔明好友馬良之弟,自幼熟讀兵書,孔明對他極爲信任。

但孔明此時卻不太放心,因街亭對蜀軍太重要,關乎全軍的糧道咽喉命脈,絕對大意不得。孔明肅然道:“街亭乃我軍糧之道,咽喉命脈,萬不容有失!你雖然深通謀略,但當地既無城廓,又無險阻可守,要保住十分困難,只恐你力有不逮也。”

馬謖傲然說道:“我自幼熟讀兵書,深知兵法,區區街亭,還保守不住嗎。”

孔明未及答話,趙子龍曾與司馬懿有數面之會,他出言告誡馬謖道:“司馬懿非等閒之輩,先鋒張郺又是魏國名將,馬參軍不可輕敵。”

馬謖高叫道:“休道司馬懿、張郺,即便曹睿親至,有何足俱!若有閃失,願以我人頭作抵。”

孔明肅然道:“馬參軍!軍中無戲言哪。”

馬謖慨然道:“我願立生死軍令狀,以明我志。”

孔明無奈答應了。馬謖毫不猶豫,即寫下軍令狀,呈給孔明,表示以生命保住街亭。

孔明見馬謖意志甚堅,若不用他,恐不利於兵將效力之心,便無奈下令道:“馬參軍既已立下軍令狀,萬勿視作兒戲,須知軍法不容情也!我調二萬五千兵馬,再派一員大將作你副手,前去街亭鎮守。”

孔明又令王平道:“我素知你平生謹慎,故派你相助馬參軍鎮守街亭。但凡下寨,必當要道,以防敵軍迂迴偷襲,又須偵悉地物地形,才定進止。切記!切記!若保街亭不失,則爲北伐中原第一功也。”

馬謖、王平二人,領令率二萬五千大軍,南下陽平關,防守街亭去了。

孔明仍不太放心,又令魏延、高翔兩將,率五千兵馬,分駐街亭東面、側翼,必要時以作救應。魏延、高翔二將,亦領令率軍去了。孔明這才稍微心安,即又令趙子龍、蕭侯儀二將道:“如今魏軍由司馬懿統率,我進軍路線,不得不作更動矣!你二人各率一軍出箕谷,以作疑兵;但遇魏軍,能戰則戰,目的乃迷惑其軍心足矣。我親自統率中軍,出斜谷直取湄城,若得湄地,則漢室舊都長安可破也。”

趙子龍、蕭侯儀各率五千兵馬,突出箕谷,向北挺進,迷惑魏軍。孔明則令姜維爲先鋒,出斜谷直插湄城。

另一面,馬謖、王平二人,統率二萬五千大軍,一路南進,很湄便趕到陽平街亭要衝之地。

馬謖登高視察地勢,他向王平笑道:“丞相今回大多疑了!我看如此荒僻山地,魏軍怎敢來攻呢?”

王平心性謹慎,忙道:“雖然如此,但亦不可大意,宜於要衝道口,紮下營壘,作長久保守之計。”

馬謖不以爲然,道:“大道之中豈能紮寨?此山便位於道旁,四面壁立,山上樹木極多,此乃天賜之險要地也!我軍可在此山屯駐。”

王平忙道:“馬參軍不可!我以爲若干交通要道,築營壘以守,敵軍便有十萬,亦難逾越。若駐軍山上,魏軍突臨,四面包圍,孤山豈能久守?”

馬謖大笑道:“此乃婦人之見!兵書有道,佔據高處,俯視低處,勢如破竹,若魏軍敢來,我令他片甲不回。”

王平道:“我隨丞相多年,用兵紮寨之法,丞相悉心教導。

我以爲此山乃絕地也,萬一魏軍斷我軍取水之道,我軍將不戰自潰。”

馬謖不悅道:“你莫胡說八道!知否孫子兵法有云:置諸死地而後生?若魏軍斷我軍水道,我軍將士必拼死戰鬥,以一當百,魏軍必敗!我熟讀兵書,連丞相亦時常向我詢問大計,你不過一介武夫,敢妄議我破敵之法嗎?”

王平無奈,只好退而求其次道:“馬參軍若堅持山上駐紮、我亦無法。不過,請參軍分出一半兵力,由我率領,在此山西面扎一營寨,以成犄角之勢,便於接應。”

馬謖不以爲然,正欲一口拒絕。

就在此時,山下奔上一羣當地百姓,說山北面魏軍大隊兵馬,已奔馳而來。

馬謖卻又有點心慌,便對王平道:“你既不聽我將令,我撥五千兵馬於你,到別處紮寨。但我破了魏軍,在丞相面前,你可莫與我爭功。”

王平也不理會,率領五千兵馬,便緊急下山,到西面紮寨去了。王平紮好營寨,便立刻派人去向孔明彙報馬謖在山上紮營防守之事。

此時,司馬懿統率的大軍,尚在街亭的百里之外。司馬懿深知孔明的厲害。也不敢輕進,派其子司馬昭親去探路,再作打算。

司馬昭很快趕回,向司馬懿道:“父帥,街亭果然有蜀軍把守。”

司馬懿一聽,不由嘆了口氣,道:“我早知孔明用兵如神,他怎會忽視如此咽喉命脈之地呢?我自愧不如孔明也!”

司馬昭笑道:“父帥爲何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依兒之見,要攻取街亭亦不難。”

司馬懿道:“街亭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人莫敵,你怎敢發此妄論?”

司馬昭微笑道:“父師,兒親眼所見,要衝道上,並無蜀軍駐守,反而大軍皆屯駐於道旁的孤山之上,破之不難呀。”

司馬懿一聽,不由大喜道:“若蜀軍當真駐紮山上,乃天助我破敵礙…但亦切勿粗心大意,我當親往街亭視察。”

司馬懿不辭勞苦,換了便服,率一百親兵,親自深入街亭,實地視察。

他抵達街亭時,已是月上中大時分,但見月色如水,山野大地一片銀白。

第九章 驚天奧秘第十三章 逆轉天機第十七章 深陷機謀第四章 白兔龍氣第十二章 仙靈大法第十五章 飛蟬俠女第十一章 三元會運第十一章 逆運天機第二章 落鳳之劫第四章 龍脈分峙第四章 白兔龍氣第四章 龍脈分峙第十四章 元神幻影第十八章 祈星大法第十三章 逆轉天機第五章 春花龍脈第十二章 重陷混沌第十一章 三元會運第七章 驚天之變第九章 方天畫戟第十六章 再窺星斗第三章 飛蝶之蠱第八章 陣圖之秘第十五章 裡應外合 勵精圖治第八章 陣圖之秘第十五章 飛蟬俠女第七章 驚天之變第十四章 元神幻影第二十章 軍機風雲第十八章 魏宮生變第二章 夏侯世家第十八章 魏宮生變第六章 禁宮鉅變第十三章 討論興亡 助越復國第十章 神相管輅第十二章 重陷混沌第十六章 白兔龍脈第十五章 北伐中原第二十章 天龍潛淵第九章 力延龍脈第十二章 諸葛奇遇第十五章 師門奇緣第十章 神相管輅第三章 臥龍初現第十七章 天機莫測第五章 赤壁鏖兵第六章 反客爲主第六章 反客爲主第十四章 水鏡先生第三章 異軍突起第八章 救養孤兒 助越中興第十四章 水鏡先生第十八章 西方煞氣第十五章 北伐中原第十章 旋乾轉坤第二章 無極天機第二章 無極天機第十二章 天機神算第四章 尋庇護國 再逆天機第七章 天機真傳第七章 天機真傳第六章 妙點蓮穴 西施誕生第五章 龍脈之移第十三章 六象神劍第二章 拯救名匠 面見吳王第六章 孤注一挪第三章 天機連環第三章 臥龍初現第十四章 元神幻影第十四章 天緣之合第六章 反客爲主第九章 驚天奧秘第六章 反客爲主第十七章 三分天機第二十章 軍機風雲第十四章 水鏡先生第十五章 師門奇緣第十三章 頓悟天機第十一章 青龍之鬥第十九章 洛陽秘辛第三章 臥龍初現第十一章 三元會運第十五章 北伐中原第十四章 元神幻影第十六章 天機磨劫第九章 三大奇人第十七章 深陷機謀第七章 逐鹿中原第十九章 洛陽秘辛第八章 千里單騎第二章 大江東流第十四章 西施救國 潛龍護駕第十三章 頓悟天機第七章 神劍倚天第二十章 仙靈老人第七章 逐鹿中原第二十章 軍機風雲第十九章 洛陽秘辛第十章 天機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