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卻說曹丕聞曹彰提兵而來,驚問衆官;一人挺身而出,願往折服之。衆視其人,乃諫議大夫賈逵也。曹丕大喜,即命賈逵前往。逵領命出城,迎見曹彰。彰問曰:“先王璽綬安在?”逵正色而言曰:“家有長子,國有儲君。先王璽綬,非君侯之所宜問也。”彰默然無語,乃與賈逵同入城。至宮門前,逵問曰:“君侯此來,欲奔喪耶?欲爭位耶?”彰曰:“吾來奔喪,別無異心。”逵曰:“既無異心,何故帶兵入城?”彰即時叱退左右將士,隻身入內,拜見曹丕。兄弟二人,相抱大哭。曹彰將本部軍馬盡交與曹丕。丕令彰回鄢陵自守,彰拜辭而去。

於是曹丕安居王位,改建安二十五年爲延康元年;封賈詡爲太尉,華歆爲相國,王朗爲御史大夫;大小官僚,盡皆升賞。諡曹操曰武王,葬於鄴郡高陵,令于禁董治陵事。禁奉命到彼,只見陵屋中白粉壁上,圖畫關雲長水淹七軍擒獲于禁之事:畫雲長儼然上坐,龐德憤怒不屈,于禁拜伏於地,哀求乞命之狀。原來曹丕以于禁兵敗被擒,不能死節,既降敵而復歸,心鄙其爲人,故先令人圖畫陵屋粉壁,故意使之往見以愧之。當下于禁見此畫像,又羞又惱,氣憤成病,不久而死。後人有詩嘆曰:“三十年來說舊交,可憐臨難不忠曹。知人未向心中識,畫虎今從骨裡描。”

卻說華歆奏曹丕曰:“鄢陵侯已交割軍馬,赴本國去了;臨淄侯植、蕭懷侯熊,二人竟不來奔喪,理當問罪,丕從之,即分遣二使往二處問罪。不一日,蕭懷使者回報:“蕭懷侯曹熊懼罪,自縊身死。”丕令厚葬之,追贈蕭懷王。又過了一日,臨淄使者回報,說:“臨淄侯日與丁儀、丁廙兄弟二人酣飲,悖慢無禮,聞使命至,臨淄侯端坐不動;丁儀罵曰:昔者先王本欲立吾主爲世子,被讒臣所阻;今王喪未遠,便問罪於骨肉,何也?丁廙又曰:據吾主聰明冠世,自當承嗣大位,今反不得立。汝那廟堂之臣,何不識人才若此!臨淄侯因怒,叱武士將臣亂棒打出。”

丕聞之,大怒,即令許褚領虎衛軍三千,火速至臨淄擒曹植等一千人來。褚奉命,引軍至臨淄城。守將攔阻,褚立斬之,直入城中,無一人敢當鋒銳,徑到府堂。只見曹植與丁儀、丁廙等盡皆醉倒。褚皆縛之,載於車上,並將府下大小屬官,盡行拿解鄴郡,聽候曹丕發落。丕下令,先將丁儀、丁廙等盡行誅戳。丁儀字正禮,丁廙字敬禮,沛郡人,乃一時文士;及其被殺,人多惜之。

卻說曹丕之母卞氏,聽得曹熊縊死,心甚悲傷;忽又聞曹植被擒,其黨丁儀等已殺,大驚。急出殿,召曹丕相見。丕見母出殿,慌來拜謁。卞氏哭謂丕曰:“汝弟植平生嗜酒疏狂,蓋因自恃胸中之才,故爾放縱。汝可念同胞之情,存其性命。吾至九泉亦瞑目也。”丕曰:“兒亦深愛其才,安肯害他?今正欲戒其性耳。母親勿憂。”

卞氏灑淚而入,丕出偏殿,召曹植入見。華歆問曰:“適來莫非太后勸殿下勿殺子建乎?”丕曰:“然。”歆曰:“子建懷才抱智,終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爲後患。”丕曰:“母命不可違。”歆曰:“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試之。若不能,即殺之;若果能,則貶之,以絕天下文人之口。”丕從之。須臾,曹植入見,惶恐伏拜請罪。丕曰:“吾與汝情雖兄弟,義屬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禮?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誇示於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筆。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詩一首。若果能,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姑恕!”植曰:“願乞題目。”時殿上懸一水墨畫,畫着兩隻牛,鬥於土牆之下,一牛墜井而亡。丕指畫曰:“即以此畫爲題。詩中不許犯着二牛鬥牆下,一牛墜井死字樣。”植行七步,其詩已成。詩曰:“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曹丕及羣臣皆驚。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爲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植曰:“願即命題。”丕曰:“吾與汝乃兄弟也。以此爲題。亦不許犯着‘兄弟’字樣。”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聞之,潸然淚下。其母卞氏,從殿後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離坐告曰:“國法不可廢耳。”於是貶曹植爲安鄉侯。植拜辭上馬而去。

曹丕自繼位之後,法令一新,威逼漢帝,甚於其父。早有細作報入成都。漢中王聞之,大驚,即與文武商議曰:“曹操已死,曹丕繼位,威逼天子,更甚於操。東吳孫權,拱手稱臣。孤欲先伐東吳,以報雲長之仇;次討中原,以除亂賊。”言未畢,廖化出班,哭拜於地曰:“關公父子遇害,實劉封、孟達之罪。乞誅此二賊。”玄德便欲遣人擒之。孔明諫曰:“不可。且宜緩圖之,急則生變矣。可升此二人爲郡守,分調開去,然後可擒。”玄德從之,遂遣使升劉封去守綿竹。

原來彭羕與孟達甚厚,聽知此事,急回家作書,遣心腹人馳報孟達。使者方出南門外,被馬超巡視軍捉獲,解見馬超。超審知此事,即往見彭羕。羕接入,置酒相待。酒至數巡,超以言挑之曰:“昔漢中王待公甚厚,今何漸薄也?”羕因酒醉,恨罵曰:“老革荒悖,吾必有以報之!”超又探曰:“某亦懷怨心久矣。”羕曰:“公起本部軍,結連孟達爲外合,某領川兵爲內應,大事可圖也。”超曰:“先生之言甚當。來日再議。”

超辭了彭羕,即將人與書解見漢中王,細言其事。玄德大怒,即令擒彭羕下獄,拷問其情。羕在獄中,悔之無及。玄德問孔明曰:“彭羕有謀反之意,當何以治之?”孔明曰:“羕雖狂士,然留之久必生禍。”於是玄德賜彭羕死於獄。

羕既死,有人報知孟達。達大驚,舉止失措。忽使命至,調劉封回守綿竹去訖。孟達慌請上庸、房陵都尉申耽、申儀弟兄二人商議曰:“我與法孝直同有功於漢中王;今孝直已死,而漢中王忘我前功,乃欲見害,爲之奈何?“耽曰:“某有一計,使漢中王不能加害於公。”達大喜,急問何計。耽曰:“吾弟兄欲投魏久矣,公可作一表,辭了漢中王,投魏王曹丕,丕必重用。吾二人亦隨後來降也。”達猛然省悟,即寫表一通,付與來使;當晚引五十餘騎投魏去了。

使命持表回成都,奏漢中王,言孟達投魏之事。先主大怒。覽其表曰:“臣達伏惟殿下將建伊、呂之業,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創,假勢吳、楚,是以有爲之士,望風歸順。臣委質以來,愆戾山積;臣猶自知,況於君乎?今王朝英俊鱗集,臣內無輔佐之器,外無將領之才,列次功臣,誠足自愧!臣聞范蠡識微,浮於五湖;舅犯謝罪,逡巡河上。夫際會之間,請命乞身,何哉?欲潔去就之分也。況臣卑鄙,無元功巨勳,自繫於時,竊慕前賢,早思遠恥。昔申生至孝,見疑於親;子胥至忠,見誅於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樂毅破齊而遭讒佞。臣每讀其書,未嘗不感慨流涕;而親當其事,益用傷悼!邇者,荊州覆敗,大臣失節,百無一還;惟臣尋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復乞身,自放於外。伏想殿下聖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舉。臣誠小人,不能始終。知而爲之,敢謂非罪?臣每聞交絕無惡聲,去臣無怨辭,臣過奉教於君子,願君王勉之,臣不勝惶恐之至!”玄德看畢,大怒曰:“匹夫叛吾,安敢以文辭相戲耶!”即欲起兵擒之。孔明曰:“可就遣劉封進兵,令二虎相併;劉封或有功,或敗績,必歸成都,就而除之,可絕兩害。玄德從之,遂遣使到綿竹,傳諭劉封。封受命,率兵來擒孟達。卻說曹丕正聚文武議事,忽近臣奏曰:“蜀將孟達來降。”丕召入問曰:“汝此來,莫非詐降乎?”達曰:“臣爲不救關公之危,漢中王欲殺臣,因此懼罪來降,別無他意。”!曹丕尚未準信,忽報劉封引五萬兵來取襄陽,單搦孟達廝殺。丕曰:“汝既是真心,便可去襄陽取劉封首級來,孤方準信。”達曰:“臣以利害說之,不必動兵,令劉封亦來降也。”丕大喜,遂加孟達爲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領新城太守,去守襄陽、樊城。原來夏侯尚、徐晃已先在襄陽,正將收取上庸諸部。孟達到了襄陽,與二將禮畢,探得劉封離城五十里下寨。達即修書一封,使人齎赴蜀寨招降劉封。劉封覽書大怒曰:“此賊誤吾叔侄之義,又間吾父子之親,使吾爲不忠不孝之人也!”遂扯碎來書,斬其使,次日,引軍前來搦戰。

孟達知劉封扯書斬使,勃然大怒,亦領兵出迎。兩陣對圓,封立馬於門旗下。以刀指罵曰:“背國反賊,安敢亂言!”孟達曰:“汝死已臨頭上,還自執迷不省!”封大怒,拍馬輪刀,直奔孟達。戰不三合,達敗走,封乘虛追殺二十餘里,一聲喊起,伏兵盡出,左邊夏侯尚殺來,右邊徐晃殺來,孟達回身復戰。三軍夾攻,劉封大敗而走,連夜奔回上庸,背後魏兵趕來。劉封到城下叫門,城上亂箭射下。申耽在敵樓上叫曰:“吾已降了魏也!”封大怒,欲要攻城,背後追軍將至,封立腳不住,只得望房陵而奔,見城上已盡插魏旗。申儀在敵樓上將旗一颭,城後一彪軍出,旗上大書“右將軍徐晃”。封抵敵不住,急望西川而走。晃乘勢追殺。劉封部下只剩得百餘騎。到了成都,入見漢中王,哭拜於地,細奏前事。玄德怒曰:“辱子有何面目復來見吾!”封曰:“叔父之難,非兒不救,因孟達諫阻故耳。”玄德轉怒曰:“汝須食人食、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聽讒賊所阻!”命左右推出斬之。漢中王既斬劉封,後聞孟達招之,毀書斬使之事,心中頗悔;又哀痛關公,以致染病。因此按兵不動。

且說魏王曹丕,自即王位,將文武官僚,盡皆升賞;遂統甲兵三十萬,南巡沛國譙縣,大饗先塋。鄉中父老,揚塵遮道,奉觴進酒,效漢高祖還沛之事。人報大將軍夏侯惇病危,丕即還鄴郡。時惇已卒,不爲掛孝,以厚禮殉葬。

是歲八月間,報稱石邑縣鳳凰來儀,臨淄城麒麟出現,黃龍現於鄴郡。於是中郎將李伏、太史丞許芝商議:種種瑞徵,乃魏當代漢之兆,可安排受禪之禮,令漢帝將天下讓於魏王。遂同華歆、王朗、辛毗、賈詡、劉廙、劉曄、陳矯、陳羣、桓階等一班文武官僚,四十餘人,直入內殿,來奏漢獻帝,請禪位於魏王曹丕。正是:魏家社稷今將建,漢代江山忽已移。未知獻帝如何回答,且看下文分解。

第111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第7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第91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第8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第66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爲國捐生第77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第100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鬥陣辱仲達第42回 張翼德大鬧長阪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第42回 張翼德大鬧長阪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第90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第2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第19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第7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第29回 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第47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第130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第57回 柴桑口臥龍弔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第40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第3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第113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 姜維鬥陣破鄧艾第64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第31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第64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第30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第77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第33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第99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第2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第59回 許諸裸衣鬥馬超 曹操抹書問韓遂第50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第35回 玄德南漳逢隱滄 單福新野遇英主第55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第63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顏第51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17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第87回 徵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第95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第110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第43回 諸葛亮舌戰羣儒 魯子敬力排衆議第82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徵吳賞六軍第66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爲國捐生第92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第30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第50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第180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第160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第4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第40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第65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第94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第65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第89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第66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爲國捐生第55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第68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第170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第61回 趙雲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第34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第71回 佔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衆第45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羣英會蔣幹中計第60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第19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第25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第94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第54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第66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爲國捐生第96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髮賺曹休第39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第118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第51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3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第1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第33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第49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第76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第78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第10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第99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第60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第84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第69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第16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第72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第49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第118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第42回 張翼德大鬧長阪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第65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第71回 佔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衆第40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第47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第34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第111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第21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第51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11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第65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第56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第113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 姜維鬥陣破鄧艾第88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