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卻說姜維退兵屯於鍾提,魏兵屯於狄道城外。王經迎接陳泰。鄧艾入城,拜謝解圍之事,設宴相待,大賞三軍。泰將鄧艾之功,申奏魏主曹髦,髦封艾爲安西將軍,假節,領護東羌校尉,同陳泰屯兵於雍。涼等處。鄧艾上表謝恩畢,陳泰設席與鄧艾作賀曰:“姜維夜遁,其力已竭,不敢再出矣。”艾笑曰:“吾料蜀兵必出有五。”泰問其故,艾曰:“蜀兵雖退,終有乘勝之勢;吾兵終有弱敗之實:其必出一也。蜀兵皆是孔明教演,精銳之兵,容易調遣;吾將不時更換,軍又訓練不熟:其必出二也。蜀人多以船行,吾軍皆在旱地,勞逸不同;其必出三也。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四處皆是守戰之地;蜀人或聲東擊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須分頭守把;蜀兵合爲一處而來,以一分當我四分:其必出四也。若蜀兵自南安。隴西,則可取羌人之谷爲食;若出祁山,則有麥可就食:其必出五也。”陳泰歎服曰:“公料敵如神,蜀兵何足慮哉!”於是陳泰與鄧艾結爲忘年之交。艾遂將雍。涼等處之兵,每日操練;各處隘口,皆立營寨,以防不測。

卻說姜維在鍾提大設筵宴,會集諸將,商議伐魏之事。令史樊建諫曰:“將軍屢出,未獲全功;今日洮西之捷,魏人已服威名,何故又欲出也?萬一不利,前功盡棄。”維曰:“汝等只知魏國地寬人廣,急不可得;卻不知攻魏者有五可勝。”

衆問之,維答曰:“彼洮西一敗,挫盡銳氣,吾兵雖退,不曾損折:今若進兵,一可勝也。吾兵船載而進,不致勞困,彼兵皆從旱地來迎:二可勝也。吾兵久經訓練之衆,彼皆烏合之徒,不曾有法度:三可勝也。吾兵自出祁山,掠抄秋谷爲食:四可勝也。彼兵須各守備,軍力分開,吾兵一處而去,彼安能救:五可勝也。不在此時伐魏,更待何日耶?”夏侯霸曰:“艾年雖幼,而機謀深遠;近封爲安西將軍之職,必於各處準備,非同往日矣。”維厲聲曰:“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吾意已決,必先取隴西。”衆不敢諫。維自領前部,令衆將隨後而進,於是蜀兵盡離鍾提,殺奔祁山來。哨馬報說魏兵已先在祁山立下九個寨柵。維不信,引數騎憑高望之,果見祁山九寨勢如長蛇,首尾相顧。維回顧左右曰:“夏侯霸之言,信不誣矣。此寨形勢絕妙。止吾師諸葛丞相能之;今觀鄧艾所爲,不在吾師之下。”遂回本寨。喚諸將曰:“魏人既有準備,必知吾來矣。吾料鄧艾必在此間。汝等可虛張吾旗號,據此谷口下寨;每日令百餘騎出哨,每出哨一回,換一番衣甲。旗號。按青。黃。赤。白。黑五方旗幟相換。吾卻提大兵偷出董亭,徑襲南安去也。”遂令鮑素屯兵於祁山谷口。維盡率大兵,望南安進發。

卻說鄧艾知蜀兵出祁山,早與陳泰下寨準備;見蜀兵連日不來搦戰,一日五番哨馬出寨,或十里或十五里而回。艾憑高望畢。慌入帳與陳泰曰:“姜維不在此間,必取董亭襲南安去了。出寨哨馬只是這幾匹。更換衣甲,往來哨探,其馬皆睏乏,主將必無能者。陳將軍可引一軍攻之,其寨可破也。破了寨柵,便引兵襲董亭之路,先斷姜維之後。吾當先引一軍救南安,徑取武城山。若先佔此山頭,姜維必取上甙。上甙有一谷,名曰段谷,地狹山險,正好埋伏。彼來爭武城山時,吾先伏兩軍於段谷,破維必矣。”泰曰:“吾守隴西二三十年,未嘗如此明察地理。公之所言,真神算也!公可速去,吾自攻此處寨柵。”於是鄧艾引軍星夜倍道而行,徑到武城山;下寨已畢,蜀兵未到。即令子鄧忠,與帳前校尉師篡,各引五千兵,先去段谷埋伏,如此如此而行。二人受計而去。艾令偃旗息鼓,以待蜀兵。

卻說姜維從董亭望南安而來,至武城山前,謂夏侯霸曰:“近南安有一山,名武城山;若先得了,可奪南安之勢。只恐鄧艾多謀,必先提防。”正疑慮間,忽然山上一聲炮響,喊聲大震,鼓角齊鳴,旌旗遍豎,皆是魏兵;中央風飄起一黃旗,大書鄧艾字樣。蜀兵大驚。山上數處精兵殺下,勢不可當,前軍大敗。維急率中軍人馬去救時,魏兵已退。維直來武城山下搦鄧艾戰,山上魏兵並不下來。維令軍士辱罵。至晚,方欲退軍,山上鼓角齊鳴,卻又不見魏兵下來。維欲上山衝殺,山上炮石甚嚴,不能得進。守至三更,欲回,山上鼓角又鳴,維移兵下山屯紮。比及令軍搬運木石,方欲豎立爲寨,山上鼓角又鳴,魏兵驟至。蜀兵大亂,自相踐踏,退回舊寨。次日,姜維令軍士運糧草車仗,至武城山,穿連排定,欲立起寨柵,以爲屯兵之計。是夜二更,鄧艾令五百人,各執火把,分兩路下山,放火燒車仗。兩兵混殺了一夜,營寨又立不成。

維復引兵退,再與夏侯霸商議曰:“南安未得,不如先取上甙。上甙乃南安屯糧之所;若得上甙,南安自危矣。”遂留霸屯於武城山,維盡引精兵猛將,徑取上甙。行了一宿,將及天明,見山勢狹峻,道路崎嶇,乃問嚮導官曰:“此處何名?”答曰:“段谷。”維大驚曰:“其名不美:段谷者,斷谷也。倘有人斷其谷口,如之奈何?”正躊躇未決,忽前軍來報:“山後塵頭大起,必有伏兵。”維急令退兵。師篡。鄧忠兩軍殺出,維且戰且走,前面喊聲大震,鄧艾引兵殺到:三路夾攻,蜀兵大敗。幸得夏侯霸引兵殺到,魏兵方退,救了姜維,欲再往祁山。霸曰:“祁山寨已被陳泰打破,鮑素陣亡,全寨人馬皆退回漢中去了。”維不敢取董亭,急投山僻小路而回。後面鄧艾急追,維令諸軍前進,自爲斷後。正行之際,忽然山中一軍突出,乃魏將陳泰也。魏兵一聲喊起,將姜維困在垓心。維人馬睏乏,左衝右突,不能得出。蕩寇將軍張嶷,聞姜維受困,引數百騎殺入重圍。維因乘勢殺出。

嶷被魏兵亂箭射死。維得脫重圍,復回漢中,因感張嶷忠勇,歿於王事,乃表贈其子孫。於是,蜀中將士多有陣亡者,皆歸罪於姜維。維照武侯街亭舊例,乃上表自貶爲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卻說鄧艾見蜀兵退盡,乃與陳泰設宴相賀,大賞三軍。泰表鄧艾之功,司馬昭遣使持節,加艾官爵,賜印綬;並封其子鄧忠爲亭侯。

時魏主曹髦,改正元三年爲甘露元年。司馬昭自爲天下兵馬大都督,出入常令三千鐵甲驍將前後簇擁,以爲護衛;一應事務,不奏朝廷,就於相府裁處:自此常懷篡逆之心。有一心腹人,姓賈,名充,字公閭,乃故建威將軍賈逵之子,爲昭府下長史。充語昭曰:“今主公掌握大柄,四方人心必然未安;且當暗訪,然後徐圖大事。”昭曰:“吾正欲如此。汝可爲我東行。只推慰勞出征軍士爲名,以探消息。”賈充領命,徑到淮南,入見鎮東大將軍諸葛誕。誕字公休,乃琅琊南陽人,即武侯之族弟也;向事於魏,因武侯在蜀爲相,因此不得重用;後武侯身亡,誕在魏歷任重職,封高平侯。總攝兩淮軍馬。當日,賈充託名勞軍,至淮南見諸葛誕。誕設宴待之。酒至半酣,充以言挑誕曰:“近來洛陽諸賢,皆以主上懦弱,不堪爲君。司馬大將軍三輩輔國,功德彌天,可以禪代魏統。未審鈞意若何?”誕大怒曰:“汝乃賈豫州之子,世食魏祿,安敢出此亂言!”充謝曰:“某以他人之言告公耳。”誕曰:“朝廷有難,吾當以死報之。”充默然,次日辭歸,見司馬昭細言其事。昭大怒曰:“鼠輩安敢如此!”充曰:“誕在淮南,深得人心,久必爲患,可速除之。”

昭遂暗發密書與揚州刺史樂綝。一面遣使齎詔徵誕爲司空。誕得了詔書,已知是賈充告變,遂捉來使拷問。使者曰:“此事樂綝知之。”誕曰:“他如何得知?”使者曰:“司馬將軍已令人到揚州送密書與樂綝矣。”誕大怒,叱左右斬了來使,遂起部下兵千人,殺奔揚州來。將至南門,城門已閉,吊橋拽起。誕在城下叫門,城上並無一人回答。誕大怒曰:“樂綝匹夫,安敢如此!”遂令將士打城。手下十餘驍騎,下馬渡壕,飛身上城,殺散軍士,大開城門,於是諸葛誕引兵入城,乘風放火,殺至綝家。綝慌上樓避之。誕提劍上樓,大喝曰:“汝父樂進,昔日受魏國大恩!不思報本,反欲順司馬昭耶!”綝未及回言,爲誕所殺。

一面具表數司馬昭之罪,使人申奏洛陽;一面大聚兩淮屯田戶口十餘萬,並揚州新降兵四萬餘人,積草屯糧,準備進兵;又令長史吳綱,送子諸葛靚入吳爲質求援,務要合兵誅討司馬昭。

此時東吳丞相孫峻病亡,從弟孫綝輔政。綝字子通,爲人強暴,殺大司馬滕胤。將軍呂據。王藹等,因此權柄皆歸於綝。吳主孫亮,雖然聰明,無可奈何。於是吳綱將諸葛靚至石頭城,入拜孫綝。綝問其故,綱曰:“諸葛誕乃蜀漢諸葛武侯之族弟也,向事魏國;今見司馬昭欺君罔上,廢主弄權,欲興師討之,而力不及,故特來歸降。誠恐無憑,專送親子諸葛靚爲質。伏望發兵相助。”綝從其請,便遣大將全懌。全端爲主將,於詮爲合後,朱異。唐諮爲先鋒,文欽爲嚮導,起兵七萬,分三隊而進。吳綱回壽春報知諸葛誕。誕大喜,遂陳兵準備。

卻說諸葛誕表文到洛陽,司馬昭見了大怒,欲自往討之。賈充諫曰:“主公乘父兄之基業,恩德未及四海,今棄天子而去,若一朝有變,悔之何及?不如奏請太后及天子一同出征,可保無虞。”昭喜曰:“此言正合吾意。”遂入奏太后曰:“諸葛誕謀反,臣與文武官僚,計議停當:請太后同天子御駕親征,以繼先帝之遺意。”太后畏懼,只得從之。次日,昭請魏主曹髦起程。髦曰:“大將軍都督天下軍馬,任從調遣,何必朕自行也?”昭曰:“不然。昔日武祖縱橫四海,文帝。明帝有包括宇宙之志,併吞八荒之心,凡遇大敵,必須自行。陛下正宜追配先君,掃清故孽。何自畏也?”髦畏威權,只得從之。昭遂下詔,盡起兩都之兵二十六萬,命鎮南將軍王基爲正先鋒,安東將軍陳騫爲副先鋒,監軍石苞爲左軍,兗州刺史州泰爲右軍,保護車駕,浩浩蕩蕩,殺奔淮南而來。

東吳先鋒朱異,引兵迎敵。兩軍對圓,魏軍中王基出馬,朱異來迎。戰不三合,朱異敗走:唐諮出馬,戰不三合,亦大敗而走。王基驅兵掩殺,吳兵大敗,退五十里下寨,報入壽春城中。諸葛誕自引本部銳兵,會合文欽並二子文鴦。文虎,雄兵數萬,來敵司馬昭。正是:方見吳兵銳氣墮。又看魏將勁兵來。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53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第110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第73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第34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第160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第55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第48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第27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第28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第96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髮賺曹休第50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第59回 許諸裸衣鬥馬超 曹操抹書問韓遂第113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 姜維鬥陣破鄧艾第56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第114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第39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第25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第52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第64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第82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徵吳賞六軍第118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第55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第46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第170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第7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第42回 張翼德大鬧長阪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第150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第96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髮賺曹休第6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第113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 姜維鬥陣破鄧艾第41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第65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第85回 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第23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第85回 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第94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第70回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蕩山第65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第84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第110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第30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第76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第160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第20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第2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第71回 佔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衆第7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第39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第10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第150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第68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第110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第111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第10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第15回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第74回 龐令明擡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第28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第38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第76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第89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第92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第74回 龐令明擡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第41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第130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第12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穗大戰呂布第99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第74回 龐令明擡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第22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第118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第20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第67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第52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第48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第4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第41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第31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第40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第94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第35回 玄德南漳逢隱滄 單福新野遇英主第5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第34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第42回 張翼德大鬧長阪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第40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第50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第82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徵吳賞六軍第41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第77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第46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第39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第40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第14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第111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第77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第24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第114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第71回 佔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衆第40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第45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羣英會蔣幹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