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二章 文武兩科

一百八十二章 文武兩科

“設科而考,以優取士。”劉憲的長篇大論放在諸葛亮最終就是如此簡單。

汗顏,劉憲暗中鄙視了自己一下,咋就想不出這八個字呢?

“察舉之法雖用四百年,然其皆憑推舉個人之才而辨,就全國而言難免高低參差不齊,才學懸殊不定。且天下之大,無名而有大才者衆多,有名而無實才者亦衆,譬如赤壁戰前孔明往江東,彼輩文士擅高談闊論、引經據典者何其之多,卻不見膽敢奮力一戰者。此等之纔不要也罷。”龐統明顯對這個“科舉”很感興趣,而分析的也很深切:“而科舉之法,則不以貴賤尊卑爲分,凡身家清白者均可考之。主公若能開科,取其優者按其所長爲用。數年一度,再以徵召爲輔,則何愁天下英才不盡歸主公麾下?”

劉備聽的是眼中一亮,面上不由露出驚喜之色。天下之士皆可入之,如此豈不是就能斷了士族門閥的根源?

那知道以往的舉士之法,選擇權都在地方。這時間一長,便使得地方上的大家族家世越發的顯貴,從而小則是一方豪強,大則是豪門望族,近而逐漸形成了東漢末年鼎立於外戚、宦官之外的第三勢力——士族集團。

倘若改察舉法爲科舉之法,則選才之權便入了中央手中,如此一來,國家不但有了固定地人才來源,更可化解士族割據之憂。豪門大族也受其遏制,實是絕妙之法也。“妙法,實在是妙法。”但劉備高興過後又有了些擔憂,“此法施行,百姓自喜,可是豪門大族怕就不然了……”

豪門大族,劉憲不以爲然的憋了憋嘴,蜀漢想要取得最大的發展,那些豪門大族最好還是不出現的好。

這科舉制出現在隋,發展於唐宋,盛於明清。唐太宗李世民雖有一句: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的話,可在安史之亂後,大唐中央集團對地方的控制力驟減,被武則天打壓的不成樣子的世家門閥再次擡頭,曾經三次去嘗試着廢除科舉,重現世家門閥往日之盛。

他之所以知道這件事,那還是因爲李商隱,由李商隱而知道牛李黨爭。而這牛李黨爭恰恰就關聯着士族門閥第三次廢除科舉的關鍵。

不過這那一次李德裕爲代表的世家貴族只是在作最後的抗爭,他們已是強弩之末,不能對科舉考試製度造成絲毫的損傷。

想起“以往”的這些,似乎已經能預見得到荊益兩州日後的“震盪”。“主公,若行此法,中間曲折是免不了的。”

“只是荊州破敗,益州偏遠,真正有分量的大家貴族寥寥無幾,若僅在這兩州施行,當無礙也。可若是日後征伐,進軍中原、甚至是江東,這抵抗怕是會……”劉備若認同此法,那就等於是自絕於世家大族。曹魏還算好,那江東孫氏簡直就是靠世家在支撐,他們的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東吳獨有的武將世襲領兵制。同時,江南也出現了象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zhan有海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也是科舉制的天然敵人。

“那又如何?”出乎劉憲意料,劉備聽了竟然毫不在意,一臉溫潤的樣子卻是落地有聲,“備立志匡扶漢室,現與曹操戰,來年與孫權戰,早晚之事,豈可因噎廢食?”

“當年光武皇帝爲了讓天下早日安定,一時之仁放過了那些爲禍地方之徒,這才使得我大漢地方世家豪強橫行,終至尾大不掉。備,不欲再赴光武皇帝舊路,此輩之人,道不同不相爲謀。”

劉備說的竟然如此堅定,劉憲真是呆住了。

要知道,隋朝實行的科舉考試製度是楊堅大權在握時想出的產物,也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局面結束的歷史產物。

它之所以會出現,一是爲楊堅選材,二是楊堅削弱、限制土豪巨族等地方勢力的手段。吸收了庶族寒門這一更廣泛的社會階層參與國家管理,既打擊了豪門望族,也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權威,有利於國家統一局面的鞏固。

科舉考試面向全社會公開考試,門第高下、出身貴賤不再是評判人才優劣的標準,寒門百姓獲得與官宦世族平等的機會。“一切以程文爲去留”,公平競爭,自身的能力成了決定命運的最主要因素,從而結束了勢家豪門入仕參政的特權,舊制度下“尊世胄,卑寒士,權歸右姓”的積弊一掃而空。

暗自感嘆了一聲,劉憲不由得不去佩服劉備的果敢和決斷,或許這就是他這位平民帝王溫和個性的另一面——堅毅果敢。

可憐的陳羣,或許你的《九品中正制》都不需要出現了。因爲以曹操的性格,科舉制一出他必然會認同讚賞,畢竟寒門士子一直是他陣營中的半邊天。

既然劉備已經定下了論調,諸葛亮就要想着去完善它,“主公即已經認同,那臣等會盡快給出一道細表。畢竟是考試,即爲考試那就要防止考生作弊,如替人代考、題目泄露、審閱官員徇私舞弊、來考生員夾帶書籍紙張等一應戒條以及相應的處罰。”

“文科自當以考時事策論,那武科又該如何?莫不是讓他們校場比武?”龐統也插言問向劉憲,“軍中非只武夫,兵法籌謀更爲重要。”

劉憲又是一陣意外,諸葛亮、龐統二人可是荊州士族的代表,聽了科舉之法,縱然不反對,想來也要暗自琢磨,誰知二人讚賞之餘,竟然立刻就着手完善了起來,着實讓劉憲掛目相看。

“憲之前思量,這武科考試,可分爲三步,一是弓馬武藝,二是兵法韜略,三則是臨戰推演。

三試全優自然是大將之才,弓馬不成然兵法出衆,臨戰沉穩不慌者,當可爲軍中參議,參與軍謀,歷練之後依舊可以大用。而若只是兵法韜略出衆,弓馬不成,臨戰死守兵書,此輩則不需去取。

至於弓馬出衆而韜略甚少,無論臨戰推演或可或否,都應收入軍中,加於培養,便是不成大器卻也不失爲一員戰將。”

二百零六章 西涼欲起二百三十二章第四卷征伐天下二百八十五章 烈火焚城二百九十九章 鐵滑車一百一十八章 還江夏一百八十三章 過度章節一百六十七章 殺馬爲食三百二十六章 荊州兵出三百零七章 糜竺之憂一百五十三章 後路不寧一百九十五章 夾山峪四百零五章 曹劉比拼三百三十二章 河西征伐一三百二十七章 三槍牛金喪命四百一十八章 洪流三百零一章 輕鬆與希望四百二十六章 襄樊二百四十七章 長離戰終三百六十三章 無題二百五十五章 敗曹休一百五十三章 後路不寧四百二十一章 還能戰否第6章 天下驍銳四百二十一章 還能戰否一百零一章 勝一百二十六章 關某服了二百二十章 奪城前奏七十五章 鴻運當頭二百三十九章 賈詡第7章 力媲虎癡二百三十一章 肉搏一百二十八章 油江口二百九十七章 激戰二百零七章 出師北伐三百五十五章 關平戰曹彰上四百零五章 曹劉比拼二百六十九章 烈火焚轅門二百六十九章 烈火焚轅門第8章 面曹二百一十七章 雍州攻略一百二十三章 江東驚懼四百章 交河四百零九章 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第8章 面曹一百三十章 周瑜拜營二百二十八章 陽平關首戰一百三十章 周瑜拜營二百三十九章 賈詡二百五十一章 兵進下辨七十八章 兵臨城下二百五十三章 刑楊鬥將二百五十四章抄襲曹二百四十四章 衝陣四百一十二章 白衣渡江三十八章 困守小沛三百八十三章 長安攻略十二逃亡之路四百三十六章 張繡反正二百七十三章 歷程會戰二三百章 戰罷三百四十六章 曹劉再交兵一百一十章 長阪坡下第四卷征伐天下二百八十四章 龐統巧設計張合入甕來十一章 欲亂江東二百八十八章 大戰序幕十七章 劉氏子弟三百六十一章 現代人的前觀性三百九十七章 雄兵西域一百九十六章 瀘水南畔三百五十四章 好膽馬岱一百章 鏖戰虎豹下一百零七章 紫金冠寶雕弓一百六十七章 殺馬爲食三百四十四章 無題二百六十章八十五章 襄陽風雲二百九十三章 關平vs張合二百三十章 軍械之戰九十章 火燒新野下二十八章 風雲聚變一百八十八章 蔣琬之謀二百二十章 奪城前奏二百五十一章 兵進下辨四十四章 巢湖之濱八十二章 鴻運阿斗一百九十三章 一敗孟獲二百七十三章 歷程會戰二一百一十四章 唯有常山趙子龍十九章 時機已到一百二十三章 江東驚懼一百四十七章 二劉會三百六十七章一百七十一章 慈悲毒計四百零二章 連勝一百二十六章 關某服了二百三十九章 賈詡二百四十六章 死戰二百八十章 劉憲之喜一百九十三章 一敗孟獲三百八十六章 長安攻略十五脫線三百零九章 間諜三百四十八章 理敗兵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