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少帝的智慧

同年五月中旬,少帝寢宮。

十三歲的劉辯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機靈好動,取而代之的是一臉的穩重。他將手中的奏摺向桌上一甩,說道:“太皇太后死了,董將軍也死了。何進越來越無法無天了。”

一旁的貂禪道:“陛下,太皇太后心懷叵測,董將軍目無王法,理當斬首啊。”

劉辯看着貂禪,憤恨的說道:“禪兒姐,這裡沒外人,你就別取笑我了。太皇太后心懷叵測不錯,但罪不該死,若是交於我來處理,只須將其趕出宮外即可。要知道太皇太后是外藩入宮主政,原爲藩妃只因父親的緣故,才留她在宮中,此刻將其貶出宮廷合情合理,天下人決不會有二話。

而董將軍卻更是死的可惜,有他在就可以牽制何進。而我也可以利用他們相互牽制的時候,扶起心腹忠臣,然後在奪何進兵權。可惜,董重自大,被何進突襲,讓我的計劃滿盤皆輸。更氣人的是如此大事,何進和母后竟不與我商量,根本就沒有把我這個皇帝看在眼裡,着實可恨。”

貂禪憂心道:“陛下小心些說話,要是傳出去可就麻煩了。”

劉辯衝貂禪笑了笑,說道:“禪兒姐,放心吧。這些話就連唐姬(劉辯之妻)也沒有說過。放眼整個皇宮我唯一值得信任的人就是你了。”

貂禪看了劉辯一眼,問道:“那陛下打算什麼辦。”

劉辯望着窗外,低聲道:“在培養一個董重,一個狡猾的董重。”

貂禪心思縝密,在宮內生活了半輩子,見慣了阿諛我詐,學會了不少的東西,試言問道:“趙忠?”

劉辯點了點頭,低聲說道:“沒錯,我要把趙忠扶起來,讓他成爲可以和何進對抗的勢力,甚至於超過何進。”

貂禪的雙眸露出了一絲明悟,但是口中卻道:“那趙忠大了不服管教,那該如何是好?”

劉辯詭異的一笑,露出了超出他本身年歲的笑容,說道:“放心,我有分寸的。別忘了,何進是大將軍,他手握天下半數兵馬大權。只要形勢不對,他就會立刻向附近調兵,來洛陽襄助。而何進可以叫的人有三個,最近的是孫大哥,再來就是幷州刺史丁原,而後就是西涼刺史董卓。

孫大哥有勇有謀,乃世之英才,除張讓一案,讓他深得洛陽百姓的心。放眼天下,他也是我最信任的人。

丁原屯兵在河內,爲人有遠謀、武勇,善於騎射,打仗時都身先士卒,對大漢忠貞不二。

而董卓卻有着狼子野心,他當年參加過討伐黃巾起義,不過本領低微,數次兵敗,不過因爲戰報寫的好,依然升爲前將軍,掌管重兵。他擁兵自重,駐兵於河東,在年前就不肯接受朝廷的徵召而放棄兵權。董卓之野心,朕明眼就看的出來。

何進乃無能之輩,但他麾下卻有能人襄助。因此,只要趙忠一佔上風,何進就會立刻向孫大哥、丁原、董卓發求救信。

孫大哥爲人非常有義氣,若是他得知我需要他。那麼他一定會用最快的速度趕來。丁原也會在董卓到來之前趕到。我先讓何進和趙忠鷸蚌相爭,再讓大哥和丁原,漁翁得利,只要他們兩人合兵一處,就可以趁勢將何進和趙忠一網打盡。然後,在等候董卓,請他入城,合力將其拿下,屆時大漢就將不在有宦官和佞臣。

隨即朕親自去請太傅出山。到時,我大漢文有太傅、王允、盧植、蔡邕,武有大哥、丁原、皇甫嵩、朱雋何愁大漢不興,漢武雄風不現。”

劉辯將一切計劃的面面俱到,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十三歲孩子的計謀。

貂禪會心的笑了笑,說道:“辯兒,你這四年真的變了很多。”辯兒這兩個字,自從劉辯被任命爲太子後,貂禪就再也沒有叫過了。這會兒,一時的感情流入,讓她不由自主的叫了出來。和孫燦一樣,機靈可愛的劉辯正是弟弟的最佳人選,和他相處多了。貂禪也將他看成了自己弟弟一樣,對他關懷備至。

劉辯雙目露出了感激的神色,正色道:“這全是孫大哥和禪兒姐的功勞。若不是孫大哥的相伴,讓辯兒知道許多大道理,也許我還是一個就知道發皇子脾氣的廢物,若不是禪兒姐教會我如何識人,如何分辨忠奸。那麼我也許就是一個只會聽信讒言,任別人掌控的傀儡皇帝。如果,沒有孫大哥走前送給辯兒的《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辯兒也不會領悟到如此多的真諦。如果,不是有禪兒姐的監督,那辯兒也不會有今日的成就。

禪兒姐,你知道嗎?我先前想的法子,就是從《三十六計》裡摘要下來的。”

貂禪象弟弟一樣摸着劉辯的後腦勺,嘆道:“辯兒真的長大了!”隨後又在心中想道:“我如此嚴厲的監督辯兒,無非就是你當年的一句話。現在辯兒如此出色,你應該會高興了,可是我了……”一想起辯兒在前些日子,偷偷瞞着自己,藏起來的那封秘信,心中就一陣絞痛,泛出一陣酸楚,還有一陣委屈。

劉辯突然覺得一滴涼涼的東西,滴上他的臉上。回頭一望,見貂禪雙眼緋紅,一條晶瑩的淚水,掛在眼角,雨帶梨花,當真是西施復身,王昭君在世。

劉辯見貂禪在模樣,心底沒理由的痛了起來,一句話脫口而出:“禪兒姐,我認你爲乾姐姐,封你爲公主如何?”

貂禪苦澀的笑道:“這個公主還是留給蔡姑娘吧,即便你封我爲公主他也不會娶我,到不如成全他跟蔡姑娘。(全文字小說閱讀,盡在.1.(1..文.學網)”

劉辯吃驚的說道:“你知道了?”就在劉辯當上皇帝的時候,孫燦根據劉華給他想出的辦法,寫了一封秘信給劉辯。由於,劉辯知道貂禪喜歡孫燦,怕她傷心,就一直沒有決定,並且偷偷的藏了起來。卻沒有想到,還是被貂禪發現了。

貂禪嘆道:“你的一切都是我來整理的,那麼重要的信箋,你就隨手向書札裡一塞,我能不發現嗎?”

“那麼你同意了?”劉辯問道。

貂禪面色一陣悽苦,想了一想,最後點了點頭,但卻怎麼也說不出口。

劉辯道:“蔡邕的女兒,我曾經見過了。確實出色和孫大哥也很般配,不過,在我的眼裡只有禪兒姐最適合孫大哥。”

第二日,劉辯毫無理由的將蔡邕的女兒蔡琰爲義姐,並命爲安樂公主並在南陽郡安樂縣建造了一座公主府。

何進見劉辯的舉動對自己沒有任何不利,也就同意了劉辯的要求。

平靜和諧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七月。

這天,何進向他妹妹何太后提出解除宦官統領禁衛軍的職權。

當夜,劉辯就找到了何太后,說道:“母后,宦官統領禁衛軍的職權不能解除。如今,大舅的權力已經無人可以管轄,若在解除宦官統領禁衛軍的職權。那麼,外臣權勢太強,會嚴重威脅內宮。我這個皇帝連一個手下都指揮不了,那我當他幹嗎?”

孩子,哥哥這兩個選擇,相信大多母親都會選擇孩子。何太后也是一樣,劉辯是她的骨肉,她絕對不允許自己孩兒的權力被架空,在加上趙忠、郭勝的示好,說:“宮內禁衛軍是屬於皇帝和太后的,旨在保護內廷不受權臣欺凌。”

何太后相信了趙忠、郭勝的話,也明白了劉辯的顧慮,便向何進說明:“宦官統領禁衛軍是大漢章帝流傳下來的傳統,祖先遺命,不可以隨便廢除。”

何進也沒有繼續堅持。

漸漸的在劉辯的刻意寵信下,趙忠越來越得勢。皇甫嵩、朱雋等老將也站在了劉辯這一方。

八月初,袁紹大略的評估雙方力量,立刻發覺情勢在惡化,趙忠的實力已經不在何進之下。

立刻就出了一個荒妙的注意,那就是建議何進召集駐在外各州郡的軍團,引兵進入洛陽,以強制性的手段解除宦官的兵權,以絕後患。

何進立刻同意了袁紹的主意,雖然有曹操和陳琳的反對。

但是何進卻認爲他們一個有私心,一個是儒生之見不加以理會。

曹操無奈的說道:“既然如此,大將軍可速速召宛城太守孫燦、幷州刺史丁原前來襄助。”

何進卻道:“涼州刺史的董卓兵力最厚,他最爲合適。”

侍御史鄭泰卻擔心地說道:“董卓豺狼本性,引軍入皇城,必食人也!”

何進卻不屑的說道:“我們擁有皇權,又有軍隊,董卓哪敢怎麼樣?你們這些讀書人,事事總是多疑,不足以成大事。”

曹操也反對,“董卓面善心狠,一入皇城,必生禍患。”

就在何進有些猶豫的時候,袁紹的開口鎖定了何進的想法:“現在形勢比較嚴峻,必須要有大軍才能成事。”

何進同意了袁紹的意見,同時也確定了招董卓入洛陽的想法。

第六章 周郎三策第六章 張飛遇險第一百零七章 原由第三十五章 北地求存第十七章 零陵劉巴第二十五章 計中還有計第二十九章 捨身求義第四十二章 霸王悲歌第九章 混亂的京師第七章 百姓重於一切作品相關 上架通知!第二十六章 本性難易第七章 徐州陳登第七十二章 抗袁三個步驟第二十八章 神秘青年第十七章 經典戰役——灈水之戰第十五章 絕色佳人第九十五章 解除困境第六十八章 陷陣揚威(一)第八十七章 誰誘誰?第三章 三國名言第十四章 信與不信第二十章 戰前的陰謀第九十六章 退第十章 孫燦二氣袁本初第十一章 探得真相?第三十一章 大破敵軍第八章 一次賭博第十五章 明攻牛渚,暗渡廢石第十八章 負荊請罪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紹第八十二章 各懷鬼胎第六十六章 銳金營逞威第十七章 再起征程第二十章 萬人之敵第三十四章 黃巾張雲第三十三章 士氣高昂第二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十九章 致命之傷第八章 叛經離道第十二章 賜劍赤宵第二十二章 白河之畔得賢才第五章 同謀徐州第十八章 撒下漁網第七章 孫氏雙壁——荀、郭二臣第七章 覓活路於死境之中第五章 獵場比武第三十五章 奇襲夏口第四章 恩威並施第二十章 萬人之敵第四章 戰鬥前夕第二十七章 不得不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紹第三十五章 唯一的出路第八章 一石二鳥第二十二章 得知真相第二十七章 合縱之謀第四十四章 江淮水軍(完)第六章 再見孔明第三十五章 大戰之後第九章 攜美外出第七章 廣平沮授第四十八章 擒賊擒王(一)第十三章 張繡出兵第四十九章 延津血戰第十七章 九原呂布第二章 易於常人第四十五章 孔雀東南飛第三十三章 望景樓大火(下)第一百章 撤退中的伏擊(三)第三章 許世家族第六章 張飛遇險第十六章 詭異舉動第十八章 戰前決策第二十四章 伏兵盡出第四章 混亂的起點第十七章 離別一吻第十一章 探得真相?第九章 告之聖上第三十二章 望景樓大火(上)第五章 孫燦認父第六十一章 槍挑文丑第十九章 攜美而行第四十三章 無雙猛士(二)第三章 孫子羽二打宛城第九十章 兩條糧道第二十七章 忠貞見疑(中)第五十一章 事態有變第十七章 貂禪冒死闖軍營第九章 攜美外出第三十二章 望景樓大火(上)第二十三章 營外示威第十章 少帝的智慧第七章 弒殺巨熊第七章 孫氏雙壁——荀、郭二臣第三十章 天賜良計第七十章 棋逢對手第十八章 忠義文遠之呂布來襲第六章 周郎三策第七十三章 臉厚如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