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無處可依

淝水之戰七天後,既漢章武元年七月十五中元節,亦夏曆八月二十日,星期一。

陸議從益州回荊州,來昭陽邑參加田信、虞翻舉辦的夏祭。

凡是家族譜系明確的季漢官吏,方便的本人來參加,不方便的派遣子侄前來。

本以爲夏祭是一場隆重的祭典,這是引中原士族、荊湘士族關注的大事,劉備也很是關心。

沒想到兼任夏正,負責夏祭的虞翻卻組織人手發放工具,拉到新野縣增修鄧陂。

田信在集訓軍隊,給出的理由很簡單:“虞夏始於大禹治水,故每年夏祭治水七日。此效先賢,利長遠之事,不可廢也。”

鄧陂看名字就知道跟新野鄧氏家族有關,還是一處水利工程。

這是湍水以東修築的阻水設施,湍水在此改流向南,這鄧氏陂年代久遠,太傅鄧禹故宅,與西華侯鄧晨故宅隔陂相望。

淯水以西是昭陽邑封邑,所以新野縣也被割了一刀,留在新野的鄧氏家族有的接受《三恪戶律》分戶後落戶昭陽邑,有的則遷往淯水以東。

自然地,鄧陂是屬於昭陽邑內的水利設施。

“鄧陂周邊皆膏腴良田呀!”

陸議挽着褲腿,登上鄧陂環顧四周,他手裡拄着鐵耜。

鄧陂以西有湍水,西北有涅水;鄧陂以東又有淯水,周圍土地平整,畝產能有‘十石’。

這個十石,是爲了政績好看,故意改的大畝小石,算是大家看破不說破的典型,也就哄哄外行人。

返回昭陽邑已有近十天,他已經適應夏季涼爽的短褲。

約有七百餘人隨虞翻在這裡搬運土石、開挖淤泥,修葺加固鄧氏陂,並疏浚四周河渠。

陸議感嘆時,虞翻以扁擔挑土跟上來,倒了土,說:“正因膏腴,鄧氏宗族繁盛,英傑輩出。”

他略帶遺憾說:“可惜快則三年,夏侯將轉封關中。”

鄧氏如今正衰弱,這片基業正好可以奪來。

按着昭陽邑內施行的戶調糧稅法,生活在這裡的鄧氏族裔,依舊是一戶一年兩石糧稅。這點糧稅,對鄧氏族裔來說不算什麼。

生活若穩定兩三年,鄧氏族裔將迅速積累財富。

財富可以讓鄧氏子弟有更充足的時間去學習,去成長,獲得發展機會,進而回報族裡。

什麼都是虛的,鄧氏陂周圍的膏腴良田纔是真的。

陸議體型魁梧、健壯,握着鐵耜平整土地也是一把好手,因虞翻故意吐露的消息不時皺眉,疑惑:“夏侯真要轉封?”

“南陽乃天下通衢,如何能做夏侯封邑?”

虞翻口吻平靜回答,並無惋惜之意,田信都不心疼,大家也沒心疼的必要。

見陸議平整了土地,兩個人拿起石錐夯實這一層黃土,輪到陸議挑起扁擔,虞翻提着鐵耜歇息。

作爲一起倒黴的鄉黨,現在又都頂着虞夏族裔的身份,彼此有太多共同話題和底線、追求。

陸議說:“南中不穩,諸葛孔明有意親征南中。此事宜早不宜遲,若是中原決戰大勝,或許還能再拖兩年。若決戰不順,我軍荊州兵馬要休養,益州之軍正好出兵南中,即爲練兵,也爲解決南中驕橫不法之豪族。”

“諸葛孔明有意使我率宗族出鎮南中,我慮南中險惡,故再三請辭。”

陸議拖家帶口二百多人,算上部曲足有三千多人,這麼強大一股力量坐鎮南中,足以威懾南中的豪強。

南中蠻夷始終沒什麼想法,蠻夷是真的很好治理。

最難應付的是紮根南中的漢豪強,這些傢伙沾染蠻性,又極爲貪婪,幾乎見縫插針。

不給機會還好,給了機會肯定蹬鼻子上臉,得寸進尺。

又或者像現在這樣井水不犯河水,可這樣的話,就無法從南中地區徵發兵役、稅租,還要留一支規模不下的軍隊監督南中,預防南中豪強發動內部兼併戰爭。

問題又很明確,現在打南中的話,是虧本的。

南中的稅租,養不活一支三千人規模的郡兵;可掃平南中,最少需要三萬大軍。

以南中險惡的道路環境來說,三萬大軍能作戰的鋒銳部隊也就三五千,其他都是沿途駐紮、運輸軍糧的。

用兵規模越大,糧食支出越大……也就越虧。

南中地區的帳不好算,除非以絕對優勢懾服當地豪強,可這些人嘯聚山林,稱宗做祖逍遙慣了,祖祖輩輩就沒跪着吃飯的習慣,一個個骨頭很硬。

哪怕請南中的豪強出來做官,這些大爺也是不屑於的,出來做官就要受法律監督,要勞神於案牘之間,要應酬交際,弄不好還要掉腦袋。

所以荊州人退讓,讓出一些固定官位給南中豪強,這些人興趣乏乏。

不肯交稅,不願服兵役,又不願意出來做官……又是典型的羣山惡水易守難攻,諸葛亮是真的爲難,找不到解決的切入點。

偏偏漢末以來,南中地區也發展迅速,各家豪強都已成長到臨界點。

稍微有點雄心壯志的,都想統一南中,做個南蠻王。

漢豪強想做蠻王……不奇怪。

如果益州不留一支機動兵力,南中地區肯定會自亂,自己廝殺角逐出一個血淋淋的蠻王。

虞翻就帶着十一個兒子出逃,人少好吃飯;可陸議宗族二百餘,部曲三千……這麼多張嘴要吃飯,部曲妻小問題也要解決,陸議有太多需要迫切解決的麻煩。

可能是擔心虞翻不清楚自己心意和底線,陸議說:“夏侯改制創立北府,魏文長在漢中效仿創立西府。諸葛孔明極力誇讚其中精妙,而南中疑症,立南府,可迎刃而解。”

不需要額外的軍隊,只要扎一根釘子進去,背依益州的物資支持,連消帶打,外加裹挾、縱橫手段,掃平南中不存在問題。

問題無非就是南中要打多少年,和派誰打。

這是一種陸議、虞翻都很熟悉的策略、方針,兩人都有豐富的處理經驗。

說白了,創立南府,就是複製江東兼併山越的手段,把漢豪強擊敗,遷移到益州平原地帶,然後以軍吏統率蠻夷……使軍吏發展爲新的漢豪強,或新的蠻夷酋長。

虞翻爲陸議扁擔剷土,裝滿後,虞翻才問:“伯言是想都督一方,還是顧慮南中險惡?”

“有夏侯防疫救護十二策,南中險惡遠不及孫權險惡。”

陸議嘲諷一句孫權,說:“諸葛孔明欲用我之力,想使我爲將征伐南中,另以安遠將軍、庲降都督鄧孔山爲鎮南將軍,改立南府。”

鄧方,字孔山,南郡人;最初是劉備的荊州從事,追隨入蜀,擔任犍爲屬國的屬國都尉,犍爲屬國改爲朱提郡,鄧方擔任郡守,後拜安遠將軍、庲降都督,負責撫慰遠近蠻夷,招徠歸化。

至今,鄧方已經做了快五年的庲降都督。

虞翻聽明白了,這是諸葛亮給的籌碼太低,陸議不願意揮霍立身根本的三千部曲,去換一個諸葛亮許諾、授予的將軍職位。

彼此都是從江東跑過來的人,自然很在意‘誰是誰的人’這種概念。

田信拒絕兼任丞相府司馬一事就是風向標,諸葛亮今後軍權肯定不大,不會超過三分之一。

江東降將出身,在諸葛亮手裡去跟一衆荊州人、開始露頭的益州籍貫將領競爭……實在是爲難自己。

何況陸議這三千部曲死一個就少一個,很難補充。

以府兵的編制來說,陸議很難在戰爭中壯大部曲,兵力只有消耗的說法,沒有增長的可能性。

南中豪強也不是好收拾的,不然劉備、諸葛亮早就解決了。

這是要用部曲的命,買一張投名狀,陸議不喜歡,與諸葛亮談崩了。

劉備、諸葛亮不會放任他擴充部曲。陸議也沒有軍屯地盤,現在依靠劉備撥發的軍糧度日,能維持現有部曲規模就已很困難了,是真的沒有資源贍養、擴編更多的部曲。

比如眼前鄧氏陂,就是一個千年家族的底蘊所在。

第六百三十一章 畫家第四百零九章 命數第二百九十八章 話鄉情蘇則思歸第七百二十七章 感悟第一百三十九章 王雙第五百七十六章 吳質的憤懣第八百三十九章 推波助瀾第七百七十一章 空城計第五百六十二章 退無可退第七百九十三章 兗豫第一百四十四章 關中都督第三百八十九章 附議第六百五十章 本色第四百二十七章 士戶第七百九十六章 情報第五十二章 方天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與舊第七百五十三章 連環第六百零二章 番號第六百零五章 隱居第十七章 試刀石第六十八章 陣不成二第七百一十三章 遊說第八百六十二章 不歸路第七百九十九章 風口之人第五百七十四章 白色手套第二百八十六章 要挾第二百五十七章 推演第五百五十七章 藍田青龍現第六百四十二章 收尾第六百九十三章 分割第二百三十八章 肥水第七百四十章 信口開河第二十四章 彩第七百五十六章 犏牛第三百五十八章 孝第三十五章 攻第六百四十七章 賈逵第二百九十三章 謀進退潘承明細說虎狼第八百一十五章 變故第七百二十六章 緊咬第一百九十一章 諸葛亮第二百九十九章 叛徒第一百八十六章 周魴第六百七十六章 四柱國第八百七十九 明確認知第六百一十一章 少府第二百七十六章 就緒第五十九章 戰江陵二第三十二章 貪第六百三十八章 缺乏神聖第一百一十二章 名第七百九十八章 軍令狀第五百五十章 夏末冷雨第四百零五章 強弓第二百四十六章 無處可依第六百七十三章 手足第四十八章 應對第四章 孟達第一百二十三章 副軍第四十二章 委屈第七百七十四章 進退兩難第九十章 千字文第三百六十四章 織機第三百一十七章 破釜沉舟第三百三十六章 向東第五百六十五章 午富的誕生第一百六十章 進攻第七百三十六章 人情第四十章 糜芳第一百八十四章 使者第九十一章 易第二百三十九章 王覽第三百三十六章 向東第一百九十九章 交待家底第六百七十六章 四柱國第一百四十五章 啓迪智慧第一百二十七章 典滿第三百二十六章 顧慮第五百八十六章 馬超的推演第一百八十章 程昱第五百九十三章 各有想法第四百一十五章 垂簾第八百二十八章 投降第七百九十七章 分析第四百二十八章 不滿第三百七十四章 不過三第五百一十章 再嘔血第六百九十九章 分兵第五百六十八章 盡在掌控第二百一十二章 新制第八百零七章 司馬計謀第八百五十一章 陳氏第三百三十四章 姜維第五十章 計較第八百八十八章,終第七百九十一章 謀算第五百五十四章 各有準備第一百六十七章 急進第六百二十三章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