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分歧

程玉得到這樣的消息,只能哀嘆老天對自己的不公,爲什麼諸葛亮早不出來晚不出來,正趕上自己與曹操準備決戰,一定是個早有預謀的事情,他卻不想自己能有今天已經得到老天多少的眷顧。

不過程玉現在已經無心在出兵,只能老老實實坐下來與手下衆人好好的商量一下。

衆人聽說劉備襲取了淮南,都大感驚訝,一直以來劉備與自己的爭鬥都是自己這一方佔據上風,想不到劉備竟然突然間有了這樣可怕的實力。

當徐庶聽說諸葛亮已經保了劉備,臉色更是沉重,對程玉說:“主公,如果真的是孔明出山幫助劉備的話,恐怕對方就已經不可小視了。孔明尚在幼年的時候與臣交往頗厚,每論天下大事,常有不及之感。如今多年未見,雖音信不通,但料想其近年定又有所學,恐怕其才智以遠在臣之上。”

在座的衆人這幾年都看到了徐庶算無遺策,威風八面的表現,如今對一個初出山林的毛頭小夥子竟然如此推崇畏懼,不知孔明究竟強到什麼樣的地步。

不過在座卻也有比較不服氣的,只聽劉備身邊的龐統說:“徐軍師不必妄自菲薄,我與孔明自幼相交,倒也沒有感覺他有多聰明,雖然比我強一點,卻也不多。近年我在主公身邊受益甚多,猶感遠不如軍師您,料想孔明就算有進步,又能強到什麼地方去。”

說實話,程玉聽到這話,對諸葛亮更擔心了,龐統平日自負才智,除了自己和徐庶以外,還沒有見他服過誰,而且他對自己不過是敬畏,對徐庶不過是感激。但他卻可以說出孔明比自己強的話,可見孔明在他的心目中確實是個比較強的對手了。

但現在討論孔明歷不厲害卻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還不如好好想想下一步的對策,於是他將話題拉了回來:“卻不知各位對如今的情勢有什麼樣的看法。”

徐庶也覺得自己如此誇讚一個敵人似有不妥,於是首先說:“無論孔明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對劉備都不應掉以輕心,淮南之地接近我青徐之根本,文遠將軍新敗,恐難阻擋荊襄人馬,主公應對劉備早加防範,多派兵馬支援文遠將軍,以免動搖我軍的根基。”

陳宮卻是對此不以爲然,他雖然一直與徐庶很少衝突,但也有政見不和的時候,這次他就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元直此言是否過於高看劉備?劉備軍雖然僥倖取得了勝利,但不過是乘我大軍都在北方,而又加以偷襲而已。爲了他而勞師動衆,錯失眼前的良機,讓人心有不甘,我想文遠文武兼備,又有壽春堅城,抵擋劉備之流,也非什麼難事,況且又有江東孫將軍的幫助。眼下我們最大的敵人還是曹操。畢竟曹操縱橫北方多年,雖然經許昌一敗,但實力猶存,如今更搶在我們之前進入了幷州,如果將主力南進,又用什麼來與曹操爭奪幷州。恐怕讓曹操恢復過來的威脅要比劉備更大!”

兩個人的見解並沒有對錯高下之分,他們都對各自認爲的首要敵人有着很深的瞭解,因此有什麼意見偏差是件正常的事情。大家根據自己對兩人的熟悉程度,也各有支持的對象,又一次出現了兩種想法都很正確,讓人難以決斷的狀況。

審配突發奇想,問徐庶和龐統兩人:“徐軍師,龐主簿,既然二位與諸葛亮交厚,能否以書信說以厲害,勸說他棄劉備而歸降主公呢?”

徐庶苦笑着搖搖頭,然後說:“以我和孔明的交往來看,孔明心懷奇志又秉性固執。主公很早就想見見他,我也曾經給他捎過數封書信,希望他能來徐州,但卻都如泥牛入海,料想他也不會一封都沒有看到,恐怕他是別有志向而不願來徐州任職。聽說他的兄長諸葛瑾深受孫將軍重用,他卻不肯前往投奔哥哥,卻加入了與孫家對立的劉表方,看來這隻能是他自己的選擇,我們有怎麼能說的動。——不過審先生此言倒可以一試,等我回去就給他寫信,希望這次他可以不再固執,聽一回勸告。”

龐統邊聽邊點頭,看來他對諸葛亮的看法與徐庶基本上一致。

突然程玉想起在一邊冷眼旁觀的郭嘉,想他這麼半天不會沒有什麼想法,大概是因爲又涉及到曹操所以緘口不言,不過問問如何對付劉備,這不算違背誓言吧?

於是程玉對郭嘉問道:“奉孝不知對劉備之事如何看待,又是否有什麼辦法可以解除劉備之患呢?”

其實郭嘉的心中早就想通了如何對付劉備,他不象徐庶龐統當局者迷,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他自然可以很輕易的看出劉備的弱點,但如果如此做了,豈不是幫助程玉決定去與曹操主公作對?最後鬥爭了半天,郭嘉還是決定遵守諾言,畢竟自己沒有說過不幫程玉對付其他人,於是將這條計說了出來。

他的心裡卻沒有感覺到,其實他心中替程玉思考已經開始比爲曹操思考的要多很多了。

第4節 調兵遣將第9節 醒悟第7節 夜談第2節 異軍突起第3節 三軍齊上陣第5節 處罰第4節 北伐第4節 獻門第1節 敗退第8節 歸降第2節 進退第4節 徐州第10節 棄城第6節 反撲第1節 成就第10節 聯姻第4節 探親第2節 說第3節 別離第8節 重任第2節 撞車第9節 攻防第3節 新帝賜九錫第3節 誓約第2節 聯軍各分心第1節 誘敵第1節 失敗第8節 復仇第4節 副將第3節 偷營險中伏第7節 任命第6節 玉璽第10節 借兵(2)第5節 連陣逞威第1節 除患第3節 疑心生暗鬼第1節 驚變第8節 結親第2節 巨星隕落第4節 調兵遣將第6節 交涉第1節 獻計第6節 孔融第1節 擁立第9節 二喬第2節 反計第10節 義父第10節 漁人第4節 內亂第十節第1節 天兵降壺關第2節 奉獻第1節 兵困石頭城第1節 除患第7節 平叛第6節 失地第6節 區別第2節 中伏第1節 使第4節 運氣第9節 折肱第5節 夜襲第5節 陡遇強敵第7節 結拜第十二節第2節 煉丹原料第7節 凱旋第5節 處罰第6節 險地清明第3節 三軍齊上陣第十四節第8節 空城第8節 機謀第2節 幾人歡喜憂第6節 俘虜第9節 惺惺第6節 意外第2節 不撓第4節 冒進第7節 郡守第3節 平叛第6節 交涉第10節 定策第4節 求醫第9節 緩衝第7節 凱旋第2節 治胡第3節 退敵第6節 敵後第1節 獻計第4節 危機第4節 求醫第4節 曲高人難辨第3節 理念第8節 求助第6節 義釋第2節 遇險第7節 分歧第1節 投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