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蛛網效應

在衆多聖母教傳教故事之中,還有一則故事十分典型。

歷城縣內住着一位鐵匠,名叫李壯。他與他的鄰居張財交惡多年,倆人互相看着不順眼,時不時因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罵起來,有的時候甚至還會大打出手。兩家頂樑柱鬧得不快,各自的妻子、兒女亦是關係緊張。

於是,一牆相隔的兩戶人家總是互相提防着,生怕對方做些對自己不利的壞事。

時日一久,李壯覺得這樣人心惶惶的過日子實在太累,便找到教堂去。在神僕指點下,李壯學會了禱告,借禱告向聖母懇求解開自己跟鄰居張才的矛盾。

禱告詞唸完,一句“啊,大門”剛剛落地,他便亟不可待的走出自家院落,恰好在門外的大街上看見張財外出回來。

隱隱約約間,他竟覺得張財看自己的眼神變得跟以前不一樣了。不再那麼充滿敵意,而是透着幾分柔和、親善。

李壯大爲欣喜,暗歎:沒想到懇求聖母的事這麼快就解決了。連忙大踏步迎向張財。

張財見李壯朝自己走了過來,起初嚇了一跳,還道是李壯又要跟自己幹架,下意識往後退了兩步。可是將目光迎向李壯的時候,竟發現這傢伙臉上竟帶着微笑。

笑?張財不知多久沒看見李壯笑過了,今天這是犯了什麼病?

“張老弟。”李壯顯得有些尷尬,同時還透着幾分讓人覺得可愛的靦腆。“吃了嗎?”

“啊?”張財愣了半天,沒好氣兒的說:“這才啥時辰,你家才這個時辰吃飯呢!”

耶?李壯愣了愣,聖母不是幫着解決矛盾了嗎?這張財說話咋還是這個口氣。不過,他仍堅信聖母已經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他打個哈哈又道:“是是是,張兄弟說得對,現在確實不是吃飯的點。”

張財更納悶了。平日裡李壯那張臭嘴跟吃了大糞一樣,說他一句,他得頂十句,嘴上說不過就動手打人,今天咋泛起邪來,非但不罵人,還主動承認錯誤……真是邪了。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李壯笑眯眯地對着張財,說話客客氣氣,就算張財想罵他也找不到理由。同時,張財心裡還覺得,這李壯擺出一副不計前嫌的高姿態,自己也不能讓他壓下去。於是,張財說起話來變得親和了許多,“你這是要到哪去?”

李壯一聽,暗道:這就對了,聖母果然把矛盾給解決了。“俺去歷山一趟。”

張財問:“太陽那麼毒,去那作甚?”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張財下意識說的一句“太陽那麼毒”聽在李壯耳朵裡就成了關心,於是更加堅信聖母的大能。“張兄弟還不知道吧!歷山腳下新開了個叫做教堂的廟,裡邊的聖母神仙可靈驗了。俺老李試着求了幾次,願望全都實現了。這不,尋思過去奉獻幾個大錢,算是還一下願。”

“俺也聽說那聖母教了。當真有你說的那麼靈?”張財問道。

“千真萬確。俺親自見識過,這不一個時辰前剛祈禱了個願望,這就成真了。”

張財欣喜不已,嘴角不由上揚,露出微笑,“真有此事?那好,俺正好遇到點難事,想求求神仙嘞。咱們一同去吧!”

“那感情好。”李壯笑的開懷,“對了,張兄遇到啥難事了。不妨說出來聽聽。”

“還不是家裡那點事,不提也罷!”

“說說吧!看看俺有啥能幫上忙的。”

張財一臉苦相,道:“這不……三小子想去學堂讀書,可是俺家的情況你也知道。俺每月就那點算賬的工錢,養那麼一大家子人,哪裡供得起他上學堂。”

“哎?”李壯眼前一亮,道:“俺聽教堂裡的神僕說。主教大人要在教堂裡開學堂,免費教小孩讀書。何不把三小子送到那去。”

“還有這等好事?”

“可不咋地!”

……

於是,原本矛盾重重的鄰里,就這樣冰釋前嫌,有說有笑的並排走向了歷山。人皆雲,心態決定一切,人際間的交往同樣如此。

正如李壯所說,教會承辦的學院正式開始招生了。凡在濟南國內長期居住,年齡在八到十四歲之間的孩童,均可報名。在通過體檢及記憶力、反應能力考覈後,排名前200者方可入學。

隨後教會首批200名學員將被平均分配到經學、數學、匠學、醫學、藝學五個專業裡,其中經學、數學專業與潁川學院所學內容相似,只不過一個更專注於經史子集和《聖母經》的學習,另一個則更側重於學習算學。

醫學、匠學專業名如其實,分別學習醫藥和百工知識。兩者間,醫學專業課程還增添了經史相關內容,而在學習匠學的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算學知識。

而藝學專業則主要學習繪畫、音樂、唱歌等藝術課程,以備將來聖母教擴大宣傳所用。

學員入學後,享受食宿全免待遇,並免費發放教材和校服。3年學業結束後,在畢業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者,教會負責安排工作——或在教會任職,亦或濟南國內神木教徒旗下產業務工。

雖然教會學堂五大專業中有與工、醫等低賤行業息息相關的內容,但好歹能在學院裡學個一技之長,將來還能謀份收入不俗的差事。容忍多數窮了一輩子,他們不求子孫聞達於諸侯,只求下一代比自己過得更好。因此,學院給出的條件對於貧民來說已經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於是乎,報名者雲集,足有4000多名適齡兒童,遠遠超出意料。可惜的是,教會現在規模實在太小,最多容納600人。平均分成三個年級,也就是200人。所以,考覈排在200名外的報名者只得來年再行報考。

欒奕尋思着這樣下去不行,得給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的機會。便逐漸開始在縣內各鎮建立小型教堂,給鎮內的孩子接受啓蒙教育的機會。

他越想越覺得這樣可行,現在教會資金方面已經十分充足,除了濟南國內欒家各產業源源不斷的資金補充,歷城縣內各大商賈也爲教會送上充沛的奉獻銀。

說起商賈奉獻銀兩,中間還有段小插曲。在聖母教剛剛成立的那段時間裡,有幾名歷城縣內的商人經商遇挫,貨物積攢在倉庫裡賣不出去。於是,他們便到教會裡來,祈求聖母助他們脫離難關。結果在參加過兩次禮拜之後,他們驚喜的發現自己商業上的問題竟然迎刃而解了。

至於原因……賣木材的張財主,在教會認識了做傢俱的欒奕,圖示囤積在庫房裡的木材就有了着落;開糧店的孫財主,在禮拜上認識了正大肆收糧,準備南下傾銷的王財主;再有就是買賣寶石的黃財主,在禮拜上認識了很多富家婦人,推銷一陣後,店內的寶石銷量頓時翻了數番……聖母教每週一次的禮拜儼然成了商賈們的商業沙龍。

商賈們當然知道買賣扭轉並非聖母仙靈,而是通過禮拜結交了更多各行各業的朋友。不過,他們同樣把生意扭虧爲盈的功勞記到了聖母教的頭上,畢竟若是沒有聖母教,他們也不可能有如此好的機會打開這麼多的渠道。

於是,他們聯合商定,每當談定一宗生意都會抽出半成奉獻給教會,支持教會一應事物。

教會有了錢,能自給自足,欒奕腰桿也就硬了許多。當即拍板,歷城縣轄內,以縣城爲中心每30裡建一所具備禮拜能力的小教堂。小教堂每個禮拜日由神僕主持對外開放禮拜。每個禮拜一、三、五,則用來充當學堂,以《聖母經》爲教材教授附近適齡兒童最基本的識字課程。

小教堂學名也叫聖母教分壇。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具備教育職能,爲聖母教培養優秀後備人才,更重要的是它讓聖母教在歷城全縣範圍內紮了根。藉着神僕們的口,越來越多的人忘掉了自己,將自己的全部交付給他們的神——聖母。他們越發覺得,當生活被聖母充滿原來是這樣的可靠而又富有希望。他們開始懂得一旦有心奉獻,就能憑空生出力氣,生出快樂來。

歷城縣上上下下,已經很久沒有嘗過這種快樂的滋味了。於是,濟南國其它縣鎮的人們在聽聞了聖母在歷城縣內施展的種種神蹟,再加上出入歷城時的耳聽目染,也開始信奉聖母教。

只可惜因爲官方不許聖母教傳到歷城縣之外去,所以其它各縣沒有教堂,也沒有神僕入駐。

不過,正如孫孺之前所預料的那樣。思想是沒有邊界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識字的外縣信徒肩負着同鄉的重託,不遠百里從外縣趕到歷山總堂學經。學有所成之後,再返回原縣將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同鄉。竟自發組織起宗教聚會來。

爲了避免給聖母教引來不必要的麻煩,這些宗教聚會都是偷偷摸摸在深夜裡進行的,對內稱之爲總堂在外縣的查經班,並非傳教,只是互相討論《聖母經》的誦讀心得。不過即便如此,參加聚會的人數仍在迅速增多,很多地方的熱鬧程度甚至趕過了歷城縣內各大分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