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多米諾骨牌效應

老話說的好,牲口餓極了,誰給它一口食吃,它就跟誰走。其實人要是餓極了,跟牲口也差不了多少,於是便衍生出了那句“有奶便是娘。”

東漢末年,濟南國的百姓就是那斷奶的孩子。長時間來,昏聵的朝廷,貪婪的士族,以及國內邪惡的巫蠱教一直在剝削着他們。大地上辛勤一年的產出,在層層瓜分後,到了他們的手裡根本剩不下多少。普通年景別說結餘,連一年的口糧都不夠,更別說災年了。

就在這個百姓生活極短困苦,困苦到幾乎生活不下去的時候。聖母教出現了,彷彿冬天的驕陽給人以溫暖。

五日內,教主欒奕給一衆百姓分糧、佘粥,治病……做各種各樣的善事。歷城縣內無數吃不上飯的人家從教會分到了口糧、新衣,其中還有許多家庭貧困,卻多少通曉些木工、瓦工手藝的窮人在欒家工廠得到一份收入不俗的工作。

此外,還有二百多名患有重病卻無錢問診的病患,在神僕幫助下,被送往聖女教歷山總堂接受了免費診治。

漸漸地,也有信奉聖母教的士族、地主、富商也跟着一起做善事,修路、建橋,減少地租、房租,每個聖母教信徒所說的禮拜日還讓佃戶、長弓、雜役、家丁、護院等下人輪流休假。

聖母教這才成立不到一個月,百姓們就明顯感到日子比原來過得更加舒心、快樂。那二個月、三個月後,甚至一年後呢?

到那時豈不是要過上神仙般的日子。

出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越來越多的平民表示願意成爲聖母教的信徒。

神僕們則給予他們與開壇禮上相似的答案,唯一不同的是,貧民幾乎沒有幾個識字的,所以在讀經方面降低了要求,更多的是讓他們聽神僕讀經、講經。

神僕解釋入教流程,道:“想成爲信徒可以,不過,是有條件的。首先,必須堅持餐前餐後禱告,並在每個禮拜日到本村的聖母教活動點參加禮拜,如果本村沒有活動點,便去最近的村鎮參加活動。如此堅持三個月,便可立決志誓言,認聖母爲主。其次,按剛纔所說,繼續禱告、活動三個月,並通過禮拜學習,掌握《聖母經》內容後,可正是申請入教。通過口試後,可到聖母教歷山總堂接受由教主親自主持的洗禮,最終成爲一名聖母教的正式信徒。”

隨着神教在歷城縣的推廣走向深入,一些出自民間的“神蹟”流傳開來。

比如:濟南國曆城縣東北,有一莊名喚吳家堡,當地最大的豪強家族便是吳家。

吳家五代單傳。到了吳天這一代年歲都過了三十,可結髮妻子肚裡還是沒有動靜。急得一家人不行。父母等長輩覺得之所以到現在都沒有生出孩子來,是因爲妻子吳柳氏生無法生育,便建議吳天干脆再娶一房妾室,爲家族傳宗接代。

吳天夫妻伉儷情深,更希望過雙宿雙棲的二人世界,自是不願家中再多出一個妾來。可是長輩之言,又不好直接拒絕,只能找各種理由一拖再拖。

他們知道,納妾的事不可能託一輩子,永久解決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吳柳氏能否生出兒子來。對此,他們想盡了辦法,看遍了名醫,拜便了廟宇。錢沒少花,藥沒少吃,香沒少奉,愛沒少做,他們幾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造人上,可忙活了半年多還是沒有動靜。

納妾的事,家人越催越緊,眼見就要躲不過去了。機緣巧合間,吳天夫婦聽人說歷山腳下剛剛開了一家叫做教堂的廟。廟裡主持教務的教主是當朝神才欒子奇,法力高深莫測……

吳天二話不說,套上馬車拉着媳婦便往聖母教歷山總堂跑。

到了教堂,徑直找到欒奕,將自己生育受阻一事原原本本的說了出來。

欒奕先領着吳天夫婦到二進院醫堂裡讓坐診大夫給他們號了下脈,在得知夫婦二人生理上沒有疾病後,笑着對他們說:“若想產子也不是沒有可能。只不過,從即日起,你夫婦二人需在每日飯前飯後及歡愛時向聖母禱告,祈求她給你們降下子嗣。記住,大慈大悲至聖聖母只傾聽虔誠的禱告詞。這也就是說,你二人在祈禱時,對聖母的信仰越是堅定,懷上孩子的可能性越高。除此之外,多做些善事會贏得聖母的喜樂,也會提高懷孕的概率。最後,爲了幫你們儘快懷上孩子,聖母教歷山總堂的所有神職人員將齋戒三日,集體向聖母祈求送子。”

夫婦二人聞言無不感恩戴德,在學會禱告的方式之後歡喜離去。

回到吳家堡後,吳天夫婦先是攛掇着家人給佃戶減租,隨後又給佃農賞錢,以求廣積善緣。同時,他們在一日兩餐前後堅持祈禱,晚上上牀脫光衣服,先禱告再辦事。如此堅持兩月有餘,吳柳氏竟真的奇蹟般的懷上了孩子。

夫婦二人對此又驚又喜,遂將拜訪聖母教學習禱告之法,最終懷上子嗣一事原原本本的告訴家人。家人無不稀奇,直呼“聖母仙靈。”遂對聖母深信不疑,並自發將此事視爲神蹟廣泛宣揚開來。

他們卻是不知。其實吳柳氏懷孕一事,既與聖母教有關,又與聖母教無關。之所以說無關,是因爲懷孕的事根本不是什麼聖母仙靈。之所以又說有關,是因爲聖母教在懷孕這件事上的確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後世科學實踐證明,男歡女愛之時,男女雙方的心情好壞對是否能夠成功受孕有着較大的影響。既:心情好時,更容易受孕。

反觀吳天夫婦。長久以來,他們因肩負着家族傳承的重任,在房事上承擔了太多的壓力。對他們而言,姓愛是一項責任重大的任務,而非快樂的交合。沒了身心愉悅的快感,再加上懷揣着焦急、憂慮等負面情緒,懷上孩子的可能也就大大降低了。這也正是爲什麼他們無論如何努力,卻一直沒能生下一個孩子。

聖母教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當吳天夫婦對聖母深信不疑時,禱告過後他們堅定的相信,聖母一定會將孩子賜給他們。有了這一信念,壓力頓時消除,男歡女愛的愉悅之感重回他們的感官。如此一來,懷孕就成了理所應當的事情。

當然,在東漢這個時代,懂得上述生理衛生知識的唯有欒奕一人。絕大多數人發自內心的將吳柳氏懷孕視爲“聖母顯靈”。聽聞此事後,信教者日多,吳天夫婦更是成爲了聖母教的死忠,整日到聖母教歷山總堂幹些清掃大殿類的雜物,用實際行動侍奉聖母。

無獨有偶,吳家堡佃農吳彪也在經歷一番故事之後對聖母教深信不疑。

這吳彪生有一子。去年他託人在鄰村給兒子說了個媳婦。他偷偷去看過那姑娘,個頭兒高,胸脯挺,屁股大。看上去有把子力氣,能幹活。屁股大,能生養。吳彪很滿意。可是對方要的聘禮稍微有點高——五十貫錢,外加一頭羊和十鬥米。

吳彪心中踟躕,尋思着乾脆放棄這門婚事,再找人看看別家姑娘。可是每每想要放棄,又總覺得還是這家的姑娘好,這麼好的姑娘過了這村兒沒這店兒,萬一找不到更好的,這位姑娘又嫁了人豈不可惜?

晚上輾轉反側許久,他最終纔拿定主意,決定支付這筆彩禮錢。他捧着錢罐子暗暗算計:“前幾年年景好,自己也攢了些錢。今年勒緊褲腰帶節儉度日,同時,再多賣把子力氣,還是能把女方家要的那筆彩禮錢湊齊的。”

然而,事情偏不如人願。今年9月中旬,眼見彩禮錢將要湊齊,岳母卻翹了辮子。

他身爲女婿,也就是半個兒子,總不能不給岳母的葬禮出錢啊!要不然鄉里鄉親說他不孝順,他還咋做人!

下葬那日,依照大舅哥的強烈要求,將岳母風光大葬,流水席擺了兩天兩夜。守靈的時候,吳彪比岳母的親兒子哭的還慘,大家都說他孝順。只是衆人不知,他哭的其實不是岳母離世,而是那花出去的十貫辦喪禮錢。他的心在滴血,少了這十貫錢,給兒子的娶媳婦的彩禮錢就不夠了。沒了彩禮錢就沒了媳婦,沒了媳婦就沒了……他今年已經52歲了,不知道這輩子還能不能抱上孫子。

正當吳彪在爲自己兒子的婚事而憂心的時候,聖母教的神僕來到吳家堡傳福音。吳彪跟着鄉親們去參加了幾次聚會,聚會上他問神僕說:“聖母真的啥都管?”

神僕面帶微笑點頭稱是。

“俺兒子的婚事也能幫着解決?”

神僕再次點頭,“當然!”接着,神僕將聖母教如何禱告向聖母祈求告訴了吳彪。

起初,吳彪對此並不太信。不過翻過來想,反正禱告又不花錢,也不費力氣,幹嘛不去試試。

於是從這樣天開始,吳彪堅持早晚給聖母絮叨兒子的婚事,沒曾想,才過了一個禮拜,還真靈驗了——吳家堡少東家吳天不知怎地發了慈悲,給佃農減了十分之一的租還不說,還給每個佃農賞了20貫大錢。

那可是20貫的錢啊,不但把兒子訂婚的彩禮錢補上了,多出來的10貫錢還能再蓋一間屋,讓小兩口住新房。

想到這兒吳彪樂開了花,暗暗讚歎這聖母教真神了。

將吳天夫婦育子和吳彪娶兒媳兩個故事結合在一起,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其實兩個故事之間是有承代關係的。也就是說,正是因爲吳天夫婦爲求懷子,纔給佃農賞錢,才讓吳彪有了娶兒媳婦的彩禮錢。

不過,在當時的濟南,兩個故事因是分開流傳的,所以人們並沒有把它們想到一塊兒去,全當是聖母的恩典。

像這樣的故事,時時刻刻都在濟南國上演着,彷彿一枚枚多米諾骨牌,先後歪倒開去,最終蔓延成一尊栩栩如生的聖母女媧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