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65章 江湖越老,膽子越小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

劉備從南海返航抵達揚州時,恰好是撞見了暮春時節,如此光景。

天氣非常好,不冷不熱,對於從未來過江東的劉備而言,剛剛經歷過南海的暑熱,反差之下,不啻是回到了天堂仙境。

在揚州靠岸的第一站港口,還不算什麼繁華之地,只是才設縣不到十五年的泉縣(泉州)。

記得二十年前,李素剛剛封爲會稽郡公時,整個閩中之地只有一個縣,那就是東冶(福州),其他都是隻有山越自治的地方,根本沒有朝廷稅賦管理體系。

整個閩中地區,受朝廷管轄的納稅人口,當時只有兩萬多戶、剛剛超過十萬人。這可是後世相當於一個省面積的地方,而且不是什麼西北偏遠不毛。

才十萬人,可見漢朝原本對閩地的開發有多差,可以說是兵家不爭之地了。

十四年前,曹操死後第二年,李素被劉備放了個長假,出鎮關東新光復的地區,治所就在揚州。當時李素才請旨以青、兗的山區貧民移民分田,把閩地擴建到了三個縣。

泉縣、漳縣都是那時候纔有的。

當時移過去三萬戶,加上本地兩萬戶,一共是五萬戶近三十萬人口。

這才十四年,當地已經增長到了八萬戶、六十多萬人,可以說是發展非常迅猛了。

實際上,光靠漢人移民的自然出生,也不可能漲那麼多。多出來的三十萬人裡,有二十萬是漢人繁衍出來的,還有十萬是山裡的山越漸漸羨慕漢人富足的生活方式,逐步徹底歸化了。

歷史上,對閩中山越的滲透同化,本來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東漢末年,被朝廷實際控制的本來就只有幾條大江的河口縣城,內陸閩江沿岸,歷史上都是孫權稱帝后才漸漸搞定的。

至於離開閩江河谷平原的純山區,那更是歷史上連孫權都搞不定,一直到永嘉南渡、北方漢人大量涌入南方,成熟田地實在不夠用,才徹底把山區逐步漢化,整個過程原本要持續將近兩百年。

如今,劉備的提前統一、中央王朝的強勢、李素的鐵腕移民,等於是提前把山越地區的開發程度,一下子拔高到了歷史上永嘉南渡後一二十年的程度,也算是超前發展一百年了。

而當地戶數增長不過六成、人口增長卻直接翻倍,也可以看出移民過來的漢人大多還沒有分戶,只是出生人口太多,每戶人數都急劇膨脹。

反而是新附的山越民依然保持了比較小的家庭規模,誰讓他們生產力落後,哪怕有那麼多未開發地區,依然養不活太多子女呢。

劉備在泉縣盤桓歇腳了兩三天,看着海港繁榮,JIN江上游百舸爭流往還不斷,各處百姓豐足,也是頗爲欣慰。

“記得朕年輕時,聽人提起揚州,都說自山陰以南,全是山越雜居的蠻夷之地。真是被那些沒見識的傢伙騙了多少年!早知道江東氣候如此怡人,也無溼暑嚴寒,早就該多南巡幾次!”

他感慨之餘,也如是跟李素閒談。

李素聞言,陪着笑解釋:“陛下這是遇到了最好的節氣,三月不冷不熱,再過一個多月,這裡也會炎熱的。不過好在按照之前安排的行程,到時候船隊已經過了句章或者吳縣,已經要往三韓去了。”

劉備笑道:“行程這麼急切麼?每處多盤桓十天八天的,也沒什麼,年底回到雒陽便是。朕沒那麼怕熱,南海都忍過來了,閩中之溫潤,已經很不錯了。”

李素善意勸道:“陛下,後續風景優美之地還多得是呢,揚州精華之地,陛下還一處都沒看過。而且臣之前定下的行程,關鍵是要湊五月前東渡東海,徹底避開夏末秋初的大風。

此事萬萬不可輕忽,大海之上,季風最爲關鍵。風向對了,事半功倍。寧可最後行程時間有餘,在北疆多視察盤桓些日子。”

東海上,遇到颱風可不是鬧着玩的。劉備的艦隊可以不怕別的,但一定要敬畏自然。兩千噸的船在臺風面前也毫無抵抗之力。

劉備這才應允。

隨後幾天,他少不了跟其他各地視察一樣,問起當地具體的民情民生,甚至還好奇親耕體驗了一下。

主要是他發現,閩中地區雖然絕對人數還不多,山區地形也那麼複雜,但百姓生活是真的可以,家家戶戶都有餘糧,甚至年節都能吃得起肉,這哪裡像是移民前都是赤貧的“泰山賊、青州兵”呢。

其實不光劉備詫異,連十年沒回揚州的李素,都有些詫異。

因爲他看到如今閩地各縣,開荒力度非常之大,人均佔有田地很多。雖然平原上的田有分田上限,不許亂佔無主之地。但山坡地卻是朝廷不管的,隨便佔。

很多閩地百姓,已經遠超了人均一百漢畝平原田地的規模,有些有兩三百漢畝的,還能休耕輪作,山田更是人人都能占上幾百畝。

平原上灌溉最好、不澇不旱的田地,全部中上雙季稻,生長期比吳越還長一些,產量也更有保證。

過於靠近閩江JIN江河岸的低窪溼地,則是挖淤泥堆積圩田,圩田種芋頭,挖深的位置種菱角菰米蓮藕。

灌溉差點的平整旱田,全部種上了甘蔗,再高處崎嶇一點,滿滿都是茶葉。這小日子過得,每家每戶都嫌勞動力不夠用,可了勁兒地生娃,太恐怖了。

李素前世是就知道閩中之地,茶葉產業後來發展得比兩浙還恐怖。畢竟武夷山烏龍茶那是霸榜幾百年的外貿拳頭產品。

如今這些閩中人的種茶手藝,還就是當年李素坐鎮揚州時,官府出面從益州和吳越組織人手、勸農教導這些北方來的移民掌握技術。

所以閩中茶業繁榮,李素是可以理解的。他只是沒想到,爲什麼連種甘蔗和製糖也那麼繁榮——歷史上,好像沒聽說閩地是蔗糖的重要產區吧?

爲此,他還深入瞭解了一番,最後總算恍然大悟:歷史上閩地在海貿發達後,只有茶業繁榮,主要是茶樹只佔用山坡地!稍微整頓一下梯田就能種。

甘蔗雖然也適應南方氣候,之前在益州溼潤溫暖的地區也有種,但畢竟對地塊的平整度還是有要求的。

梯田也能種甘蔗,但不能像種茶的梯田那樣一行一個高度,得寬一點,需要的工程量就比較大。

後世閩地甘蔗不發達,主要是人口多了,平地太稀缺。海貿發達時,閩地人口都過千萬了,平原耕地才佔全省面積一成、養活全部人口都不夠,剩下九成都是山區,哪能浪費平地種甘蔗?

現在卻不同,才六十萬人呢,生產力和生產技術卻已經提上來了,多種糧食根本吃不完,對外海運賣糧又不划算,畢竟海運也要成本,而糧食的價值密度太低。

所以閩江兩岸空出來的、稍微平一些的旱田,就全部種甘蔗唄!

在泉縣,在東冶,各處都有十幾年前來的貧窮移民、自發原始積累後開榨糖工場,或者炒茶作坊。官府也依法管理、照章收稅。

一個封閉的、對外沒有多少稅負的世外桃源,只要海貿以貴重品抵扣納稅、對朝廷承擔義務,最後居然能發展到如此小而美的小國寡民狀態,也算是歎爲觀止了。

有生產力,人口卻還遠不飽和,這種日子對普通平民而言真是可遇不可求。

Wωω¤ttκá n¤¢O

視察完之後,劉備在登船離開時,還忍不住把李素招到他自己休息的艙室內,屏退左右跟李素開玩笑:

“賢弟,前些年沒有立夠功勞、把會稽郡二十二縣全部獲封到手,現在有沒有後悔?

朕記得,當時你的封地,就差這閩中之地了吧?如今發展得這麼好,還多拆分出來兩個縣,人口還那麼多。

以後再發展發展,別說三縣了,就是拆成五六縣都是該的,再巧立名目給你記功加封,都難以封滿了——如何?要不要趁着現在還沒拆,朕找個由頭都封了。

就說是‘與故太傅合力修史,歸化蠻夷有功’,畢竟太傅十幾年前修的《史記索隱》,對鮮卑烏桓的同化效果,也是這幾年才越來越明顯。也算是遺策定國了。”

李素也不貪心,既然是私下裡的場合,他就很懇切地直言:“兄何必如此,小弟位極人臣,富貴至此,何必求全。留下幾個縣,將來給太子施恩吧。

小弟這也是肺腑之言——兄雖是武人,身體強健,可還是要在女色上節制吶。小弟雖然文弱,畢竟才一妻五妾,女色最是傷身。”

李素連“陛下”都不稱了,而是難得改口以兄弟論,這是真心跟劉備說些外人場合不能說的話。畢竟誰敢談論皇帝的預期壽命呢,李素這也是爲了對方好。

劉備笑笑,擺擺手:“也好,不過女色是戒不得的。天下如此太平,朕也沒有別的奢靡。宮女妃嬪,都是早就納入後宮的,這些年也沒勞民傷財再多選。

讓她們久曠怨望,朕不忍心吶。自從上了年紀,那些沒碰過的宮女,已經放出去很多了,但已經染指過的,總不好外放,也不好讓她們守活寡。”

劉備說得理直氣壯,聽起來居然有點像“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既然惹了那麼大個爛攤子,就要及時行樂一碗水端平”。

聽得李素都不禁好笑起來了,這世上還有男人能把好色說得這麼冠冕堂皇,說成好像是“惹了的就要負責耕耘到底”一樣。

他也就沒有對此再發表看法。

不過,倒是劉備被勾引起了對身後事的看法,他也是豁達之人,不諱言這些話題,就私下裡秘問:

“天下傳承有序,朕倒是不擔心。不過看永兒也不像是什麼康健的樣子。唉,他母后生他的時候年紀還小,身量沒有徹底長開,那時候又從成都、漢中、長安一路奔波,有點動胎氣,生下來時也不太順利,一直病懨懨的。

朕有時候也在想,要是朕年紀再高壽一些,不僅過於高祖、光武,甚至高於武帝,成爲從古至今最長壽的天子,永兒能不能熬到那時候呢。

朕現在也常看古之長壽君主傳位的史料,鮮有太子安然接位的。雖然扶蘇、戾太子都是死於陰謀。朕年老昏聵之時,不知會不會做錯什麼事。”

李素聽了劉備這番自我剖析,也是有點緊張:“陛下何出此言?陛下龍體康健,乃天下之福。太子仁孝,也是順其自然便能垂拱而治。”

劉備擺擺手:“你我兄弟,說這些幹什麼,朕特地周遭無人跟賢弟說這些,是想聽賢弟意見:若是永兒比朕走得早,又當如何?”

李素深呼吸了一口:“陛下家事,非外人當言。真到了那天,陛下堅決留下明詔,臣遵旨便是。不過,以嫡以長,自古禮法,沒有特殊原因,最好還是依照成法,從皇后諸子仲按長幼之序。”

劉備仔細看了一下李素的眼神,恢復釋然:“也好,朕其實也不太希望標新立異刻意選哪個兒子,或者單純論長不論嫡。

朕也想過了,天子高壽者,嗣君未必要求長。國有長君是幸事,可登基都四十幾歲了,也做不了多少年,頻繁更替,反而不穩。

如今每每讀賢弟當年所著《殿興有福》,除周公輔成王順利,其餘太康、太甲、扶蘇都不得繼位。惠帝雖然短暫爲君,卻也英年早逝無後,光武帝長子東海王劉疆,因母后被廢,嫡庶易位於明帝。

雖然本朝沒有這些糾葛,但願是朕多慮了,越老越是後怕。真要是永兒熬不過朕,就讓皇后次子理兒繼承大統吧——這次出巡,朕讓永兒留守監國,帶其餘數子隨駕到外面見見世面,也有這個考察的想法在內。

不過,朕不會學秦始皇,出巡居然只帶一個胡亥。諸子皆在,就算有點閃失,也不會給人可乘之機。賢弟之賢,遠過李斯,朕之側近,又絕無趙高之屬。”

把這番話說開之前,劉備其實是挺擔心李素在太子不在時,單純論長幼、把甄姜的兒子推上去——好在那樣其實也不是很合理,所以李素絕對不會徇私。

因爲甄姜最大的兒子不僅是庶出,同時排長幼也只排到第三。劉備的次子,也是一個庶子,是貴妃宋都所生。

宋都歷史上是劉協的妃子,但這一世劉協不是194年就放棄長安出逃了麼,所以很多長安宮中的美人還沒來得及長成被劉協臨幸,就提前被劉備救出收編了。

至於皇后吳莧,倒是累計生了三個兒子,但她的次子、三子在劉備諸子中,單論年齡才分別排到第六、第八。

李素有些不敢聽下去了,連忙打斷:“陛下別說這些了,若是真覺得身體微有什麼不適,那就放棄後續行程,直接回雒陽吧,疏忽不得。

若只是覺得以史爲鑑有些後怕,那着實大可不必,歷史不會簡單重演,後人會吸取教訓,總會避免掉完全重複的錯誤的。”

劉備也意識到自己說多了,擺擺手打住話題:“罷了罷了,你我兄弟,如此坦誠,說些這個都把你嚇成這樣,不說也罷。或者下次要說,也得雲長翼德都在,這樣賢弟也不必避嫌。”

有些話,兩個人的場合說,反而容易被認爲是試探,雖然劉備是真心的,但他有這個情商。還是有機會把關羽張飛都拉來,才放得開,因爲劉備絕不可能同時試探三個人。

李素也趁機打住,心中也忍不住幫忙估算:皇帝太長壽,太子熬不到年紀,或者位置不穩,也是古今常有的……也罷,無論將來如何,俯仰無愧於心,遵照朝廷禮法制度即可。

反正劉備任何一個兒子,都沒跟他家聯姻,李素是絕對犯不上爲了甄姜和甄宓的親姐妹關係而蹚渾水的。

李素六個女兒,最大的女兒已經23歲了,是蔡琰生的,跟顧雍家聯姻了。二女兒便是甄宓所生,如今17歲,在當時也已經是結婚的年紀了,所以去年嫁給了諸葛瞻。

剩下四個女兒,都小於14歲,至今沒有定親。李素這種治家風格和對子女婚姻的篩選,也算得上是無欲則剛了。

……

勾引起劉備考慮身後事,說到底還是因爲閩中地區的封賞,李素那句“留點封賞施恩的機會給太子”。

李素也確實是出於好心和遠見,誰讓漢朝的皇帝,歷史上普遍還正統性足夠,壓根兒沒想過這些蠅營狗苟的小手段呢。

漢朝皇帝對於輔政大臣的榮譽,之前大多是一次性給到位的。但遺留的問題也不少。比如霍光的家族,還有與霍光鬥爭的上官桀。

李素也必需要爲猜疑鏈的打斷做一些額外努力,這是對大家好,他自己後人長遠富貴,後代的皇帝遇到同類情況也少點忌憚心。

道理說明白之後,李素也知道應該冷處理一段時間,讓劉備自己想清楚。所以在閩中視察的最後幾天,他基本上不跟皇帝再有深入討論,走馬觀花一樣把閩地的視察工作快速結束掉。

隨後就立刻繼續北上,四月初順利抵達了會稽郡的句章縣,已經是長江口外了。李素也是指望離開閩地後,劉備能放空大腦,暫時忘掉之前的尷尬閒聊。

好在他的這個期待倒也容易實現,因爲當船隊抵達長江口外時,饒是劉備貴爲皇帝,也立刻被句章縣甬東羣島上的奇觀燈塔給震撼了,其他事兒都沒心情瞎想了。

沒錯,這座奇觀,就是十三年前李素在揚州時,跟諸葛亮規劃的,不過五年前才實際開工。

第628章 戰前準備第168章 讓!全都可以讓!第796章 李丞相說要有光,世界便有了光第373章 讓鄉下人見識朝廷威儀第363章 百廢待興第98章 李儒在第五層,李素在大氣層第419章 君不君臣不臣第756章 曹、關對決第751章 不到最後一刻,連隊友都不知道諸葛亮要幹什麼第62章 誰告訴你造玻璃就能發財的第686章 樹倒猢猻散第282章 本將軍自有主張第645章 袁紹親征第58章 跟海盜講什麼江湖道義第557章 步步緊逼第167章 時代受益者第749章 街亭分亭博望坡,當道紮營夏侯惇第313章 人生就是這樣大落大起大落大落第597章 呂蒙死於此樹下?第306章 魯肅加法正,抵個賈文和第288章 逐出師門第170章 忠義楷模第1章 我不想被滅口第855章 法孝直也有怕的時候第639章 連環挖坑一時爽,連環引爆時更爽第427章 從來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第729章 居然敢在漢人面前玩詐降第232章 連弩送上路夠牌面了吧第53章 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第394章 諸葛之算,恐怖如斯(八千字大章,舌戰完結)第147章 打不過就上嘴炮第474章 圓滿忽悠第706章 打着修理的旗幟,走着拆除的路子第635章 火攻周泰第484章 利用變法撈錢撞到槍口上了第672章 周都督:李素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如何對敵?第191章 尋找自貢第394章 諸葛之算,恐怖如斯(八千字大章,舌戰完結)第3章 外交的最高境界第851章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第747章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第461章 蠢蠢欲靜而風不止第191章 尋找自貢第204章 李都督給的實在太多了第41章 皇帝也收封口費第828章 難怪一個個地進退失據第131章 兩線作戰貪一波第552章 不是李司空不盡力第237章 權攝漢中王(三更)第328章 長安城內鴻門宴第817章 只不過是被包圍而已第462章 戰略恫嚇第56章 賢弟辦事我放心第531章 援軍抵達第325章 死硬分子第680章 統一計劃第2章 工具人師妹真香第355章 拿個真發明造假(三更!第三更四千字)第167章 時代受益者第762章 德配其位第230章 鐵馬秋風大散關番外第28章 咱不是要扶桑人的命,是用扶桑人的命修扶桑人的路第659章 成廉:我有呂將軍給的一萬兩千騎兵,你能秒我?第28章 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第229章 連敵人是誰都沒搞清楚第242章 匪夷所思的蝴蝶效應第500章 比尤里還恐怖的拉攏能力第532章 先來一個米其林分量的開胃小前菜第599章 全取三郡第397章 能做諸侯的人心裡都有逼數第12章 一魚三吃,一功三立第179章 今有石油美元,古有蜀錦五銖第22章 說服沮授-下番外第61章 歷史的玩笑番外第74章 英雄豪傑總是成批地來,又成批地走第31章 代人捉刀第464章 無聊瑣事第398章 曹操的忠誠變質了第598章 刺蝟呂蒙第318章 世界線收束第374章 “天高三尺”李府尹第256章 有錢大家賺第564章 孫策十萬奔夏口第611章 最想不到的地方纔最有操作空間第297章 靈渠谷奇謀第62章 白波賊韓暹第84章 三隻手都要硬第263章 世人分黑白,往來爭榮辱第405章 四兩撥千斤第434章堅壁清野清了個寂寞第788章 攢了五年的水師,一夜回到一無所有第186章 化解董賊的最後一張牌第848章 劉曹對決-上第74章 黃天蕩測試版第654章 互相包餃子第670章 雒陽八關取其五第297章 靈渠谷奇謀第559章 比照賓貢待遇處理第325章 死硬分子番外第58章 新時代不用刻意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