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番外一,中華秋海棠葉歸於一統

宋慶曆二十五年春二月,宋軍攻破了大理首都羊苴咩城,滅楊氏政權,收取雲南。

這些年趙駿一直致力於讓中華秋海棠葉歸於一統。

但大理卻是最大的阻礙。

原因無它,因爲在前些年大宋在國際形勢極差,連高麗都背棄的情況下,只有大理還在力挺。

雖然這跟地緣政治有關,高麗實打實受到遼國威脅,大理卻偏安西南方,不可能與遼國走得太近,只會跟緊大宋的步伐。

然而不管怎麼樣,在即便是越朝都敢襲擾大宋邊境的情況下,大理一直奉行尊宋政策,已經非常難能可貴。

所以在大義名分上,大宋就不可能對大理下手,只能想別的辦法。

不過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大理國並非內部穩定鐵板一塊,其中權臣高氏把持朝政,外部楊氏虎視眈眈,國主段思廉已經無力掌控局勢。

終於到了宋慶曆二十三年,公元1063年楊氏發起叛亂,兵馬浩浩蕩蕩殺向大理首都。

段思廉根本無法阻擋,便只能求助於高氏。

相比於大宋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大理的政治環境其實還是以部落制。

高氏和楊氏都是大理內部最強大的部落之一,其餘諸多部落首領以國君段氏、宰相高氏和前朝大義寧遺族楊氏馬首是瞻。

後來段氏和楊氏都日益衰落,高氏強勢崛起,掌控了整個大理國權勢,令段氏和楊氏都十分忌憚。

於是楊氏鋌而走險,楊家首領楊允賢發動叛亂,以清君側的名義攻打高氏。

歷史上這次叛亂最終被高氏平定,並沒有掀起太大浪花,甚至幫助高氏奠定政權,曾短暫廢除段氏,自立爲王。

然而這一次楊氏不知道爲什麼兵精糧足,裝備也非常充足,與高氏鏖戰兩年,最終把高氏擊敗,進軍羊苴咩城,廢除段氏,重建大義寧國。

可還沒等楊氏高興太久,宋軍神兵天降,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掃除了整個雲南,將楊氏復興的大義寧國消滅。

消息迅速傳回汴梁。

二月下旬,汴梁下起了大雨,豆大的雨滴灑落,烏雲遮蔽了天空。

潮水在很短的時間內洶涌上漲,淹沒了用混凝土澆灌的汴河河堤,甚至堪堪靠近風光帶,水位離岸上已經不足一丈。

不過得益於這些年朝廷再次翻新了汴河沿岸河堤,包括惠民河、新渠、廣濟渠、金水河等河流,不管是以前的運河還是新修的運河,統統都加固,因此並未發生水災。

反倒是春雨時節,堤壩兩岸楊柳飄飄,畫橋岸曉風殘月,打着油紙傘,順着青石板鋪成的東大街街道徐徐前行,有種說不出的味道。

現在還存在的古城區已經很少,只有內城東南角的東大街和東華門外的馬行街還保留了部分。

這部分有東大街和馬行街的甜水巷、榆林巷、青宣坊、乞討市、相國寺、竹竿市、惠和坊、廣福坊等十多個坊市,面積加起來約四五平方公里。

其餘地方基本都已經拆遷,紛紛修建起了高樓大廈。

就剩下的這點古街道坊市還是趙駿堅持才留下來,不然按照那些朝臣們的意見,也該早早拆了纔是。

相比於當年趙駿改革的步履維艱,眼下大宋的朝臣們卻是比他一個激進派還激進。

原因在於搞拆遷和大興土木太能賺錢和迅速搞出政績了。

大宋這些年明裡暗裡撈了太多好處,對外貿易賺得盆滿鉢滿,民間的工廠如雨後春筍一樣冒,工業化的進程速度飛快。

從景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到如今1063年,僅僅26年時間過去,大宋就煥然一新。

國庫每年的收入都在成倍增長,其中搞拆遷的房地產功不可沒。

汴梁工業化進程最快,各種工廠數不勝數,工廠多了吸引工人,造成人口暴增,如今已經有一千萬人,對於房子的需求極大,拆遷讓財政獲利不少。

比如一個坊市拆遷費只需要花數百萬貫,如果修成樓房的話,可居住面積將大大增加,賣出去能數倍甚至數十倍收回成本。

然而趙駿卻認爲拆遷確實是暴利,但只是短期利潤可觀。長期來看,還是要打造城市文化才行。

因爲唯有讓這座城市保留它的文化底蘊,它的風格特點,讓文化和特點成爲它的城市名片,才能夠讓城市一直迸發勃勃生機。

就好像後世我國首都北平的二環一樣,那些以前留下來的衚衕、四合院以及故宮,讓人體會到明清時期的古韻。

而拆除大量古建築,只會讓這座城市的名片就此消散,變成一座鋼筋水泥鑄造的冰冷森林。

所以趙駿保留了大量美輪美奐的皇宮和一些經典街道坊市,並且對其中的古寺、廟宇、坊市、屋樓進行修繕,讓它們成爲大宋首都的文化底蘊。

結果這就讓那些原住民罵娘。

畢竟還是就像二環那些衚衕跟四合院一樣,有價無市,房子不拆遷,原住民就沒法成爲拆遷戶,老破小的二環衚衕和四合院又沒人買,造成一批住着價值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房子,生活卻窮得叮噹響的北京原住民。

只是跟後世北京二環原住民比,大宋百姓狂野許多,特別是汴梁百姓,堵宰相們都不帶含糊。

去年下半年聽說政制院駁回了開封府與城市規劃建設部的提議,馬行街跟東大街不少百姓就不樂意了,於是跑去楊察、楊告、蘇渙、陳希亮、趙抃、樑適等宰相府邸鬧事。

最近幾年是趙駿權力達到鼎盛的幾年,公元1056年,范仲淹、晏殊、杜衍、鄭戩、夏竦等人正式卸任,新納入了楊察、楊告、李柬之等人。

到公元1061年,於1051年入院的富弼、文彥博、韓琦、龐籍、曾公亮、宋庠等人也到了十年之期,卸任宰相。

考慮到他們這些人卸任的時候年齡才五十多歲,連六十歲都不到,讓這些經驗豐富、年富力強的政治家退休是朝廷的損失,於是趙駿再次進行改革,對政制院進行縮編和外擴。

所謂縮編就是減少宰相數量,將人數減少到了八人,除了趙駿自己以外,目前就只有楊察、楊告、李柬之以及前年進的蘇渙、陳希亮、趙抃、樑適四人。

外擴就是保留原來的宰相,只是不再擔任宰相職務,而是以政制院參事的名義繼續留在政制院,爲宰相參謀政事,沒有實權。

不過即便沒有實權,可一來以前當過宰相,影響力還在。

二來繼續待在最高權力中心,看似沒有實權,可誰離權力中心最近誰就有權力,因此他們的身份堪比副相。

反正大宋自從政制院成立之後就沒有副相,包括最初的候補同知也只加於一級十六部,令他們職高一級,中間缺的這一層,恰好由退休宰相補上。

如此一來,政制院就由八名宰相,加上包括范仲淹、晏殊、夏竦、賈昌朝、富弼、文彥博等人在內的十名參事組成,形成了一個以趙駿爲中心的龐大政治團體。

這個政治團體雖然內部肯定有小山頭和分歧,比如范仲淹和晏殊由於德高望重,說話非常有分量,一般的宰相都需要向他們請教。

但由於七名宰相有六個是趙駿提拔上來的,剩下的樑適也恭敬順從,因此他的權勢一時無二。

朝堂上未嘗沒有風言風語。

畢竟有大宋百年來,還從沒有過權力這麼大的宰相。

可趙駿功夫做得非常足,他雖然權力大,卻沒有架空過趙禎,反而趙禎權力也空前強大。

不管是任何國家級別場合,從來都是趙禎出席,給足了趙禎顏面和權勢,政制院的存在感跟趙禎比起來,相對少了許多。

只不過趙禎很清楚他不是治理國家的料,所以把這份權力委託給了政制院,因而縱使有些微詞,卻也改變不了如今政制院對整個大宋國家治理的本質。

此刻政制院屋外瓢潑大雨,上個月又是新年假期又是天聖節和元宵節,到了二月份正是汴梁經濟迅猛發展的時候,結果連續四五天暴雨。

屋子裡有幾名宰相按例巡視各部,趙駿坐在主位上,今年48歲的他兩鬢已徹底斑白,面容儒雅氣質不改,卻已有些許老相。

周圍衆人各自就坐,在各自桌案上處理着公文。

大宋帝國日益龐大,人口增長迅速,短短二十六年間,從當初的八千萬左右的人口,一路飆升至如今兩億多人。

並且疆域擴大,讓這個帝國的事務愈加繁忙。

若非趙駿改革政制院,建立一個龐大的政務機構來處理,面對那麼多繁瑣的事情,恐怕根本無法及時反應。

“去年東北又遷徙了三萬戶,這是財政部和戶部拿過來的安置費用清單和遷徙成本清單。”

“從甘州到高昌的鐵路規劃已經做好,這是鐵道部的規劃書。”

“汴河環境治理工程需要的花費比預定的要多,環境部那邊希望申請更多的資金。”

“外交部那邊”

還是和以前一樣,諸多宰相批閱完奏摺之後,就會把事情到趙駿那彙總。

基本就是走個流程。

因爲這些事情本身就是之前已經規劃和考慮好的,也下發意見和通知,剩下的就是交由下面那些部門去運作。

而部門運作過程和遇到的困難還是會交到政制院,缺錢就批錢,缺人就調人,就這麼簡單。

也正是這個機制大大減少了政制院的工作,不然要還是以前政事堂的制度,宰相們就算是累死也難以處理好如此龐大帝國的所有事情。

“知院,今天早上的事”

楊察彙報了他所管轄的事務之後,卻沒有離開,而是苦笑着對趙駿說道:“沒有人敢去知院府門口鬧事,我家卻是遭了殃。”

他這話一出,楊告、陳希亮、蘇渙等人也是大倒苦水。

“是啊知院,這事還是得想想辦法。”

“朝堂素來以公平處之,別的地方都拆遷了,給了拆遷款下去,馬行街和東大街的人沒拆,他們肯定不樂意啊。”

“說到底還是錢的事情,現在朝堂國庫年以十餘億貫計,可錢多花錢的地方也多,少拆幾條街道也是好事。”

“但也不能讓他們這麼鬧下去,現在外面那麼多報社都盯着呢,總不能讓開封府派人把人關起來吧。”

衆人議論紛紛。

這事還真不好處理。

趙駿一意孤行,要保留城市文化和名片,那馬行街和東大街的居民肯定不樂意。

畢竟別人都拆遷發了大財,當年可能也就幾貫最多十幾貫買的房子,短短几十年後就能賣出七八千甚至上萬貫。

這筆錢在內城乃至外城算不得大富大貴,但如果搬到城外去住,那頃刻間就能變成富翁。

所謂腰纏萬貫便是如此。

畢竟大宋的錢幣這些年一直都沒怎麼太貶值,哪怕出臺了紙幣也沒有讓宋幣購買力下降。

原因在於商品經濟十分繁榮,加上大量出口海外,並沒有造成國內商品供過於求的情況,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非常接近平衡。

如此既不會造成通貨膨脹,也不會造成通貨緊縮,宋幣的購買力還是非常堅挺,堪比後世80-90年代的美元。

那個年代的美元信譽多強可見一斑。

因此相比於在內城住着有價無市的房子,還不如把房子賣掉去城外。

就相當於後世把自己一套在北京價值兩千萬的房子賣了,拿着這兩千萬跑到北京郊區去,這些錢放銀行存利息都夠吃一輩子。

更何況眼下汴梁的情況還非常特殊,正處於高速發展和上升階段,有大量城裡的拆遷戶跑到城外去購置鋪面和房產。

外來人口不斷增多,這些鋪面和房產會越值錢,所以馬行街與東大街的居民看到別人發財,心裡肯定不平衡。

“嗯,這個問題確實有待商議,不過保留城市文化和風格的意見我不會變。”

趙駿沉吟了片刻,對蘇渙道:“讓城市建設部那邊統計一下馬行街和東大街有多少商鋪,有多少民居,到時候再拿個方案出來。”

蘇渙說道:“知院的意思是?”

“朝堂可以把他們的房子收購了,但拆遷肯定不行,不然以後城市旅遊都沒地方去,士子踏青,撐着傘難道走在鋼筋水泥大廈裡?那多煞風景。”

趙駿笑道:“泛舟湖上,走在拱橋青石板路,兩岸楊柳,店鋪酒家,招牌林立,那才叫意境,我相信以後這些地方肯定會成爲汴梁最有特點的名片,來旅遊的人會絡繹不絕,只是當地居民比較短視,只看重眼前利益,看不到未來,既然如此,那就由朝堂收購了吧。”

汴梁以前的風景還是非常美的,這一點在《東京夢華錄》以及《清明上河圖》當中多有記載。

什麼小橋流水、古寺寶塔、楊柳堤岸、青樓紅袖應有盡有。

其中尤其以馬行街和東大街爲最。

馬行街之前一直是汴梁的市中心,街道商業最發達的地方,又被稱爲開封東市,人口稠密,經濟非常好。

東大街也不遑多讓,附近有相國寺集市,又靠近汴河,風景秀麗,兩岸楊柳依依。

別說古人,就算是後世人,如果是想出去旅遊放鬆一下心情,跟繁華的高樓大廈市中心比起來,那肯定是希望想去點風景好的地方。

馬行街跟東大街不僅是市中心,還保留了大量古建築以及古香古色的韻味,趙駿相信未來一定會大有市場。

因爲跟後世北京二環定位不同。

北京二環的古建築多是四合院、衚衕一類民居偏多,鋪面較少,自然不好進行商業開發,因而變成歷史遺留問題。

而汴梁這些街道原本就是商業街,鋪面非常多,完全可以進行古城商業化處理。

只是顯然當地居民還是太短視,只想拿到拆遷款發筆橫財,卻不知道以後如果這兩個地方被打造成古城,光在裡面的鋪面收租就得收到手軟。

不過既然他們不願意保留,趙駿也不介意將這些地方收回來,說到底也只是暫時虧本,幾十年後這些地方將大賺特賺。

“到時候安排個國企代爲運營。”

趙駿說道:“而且隨着工業化加深,傳統的手工製造業正在逐步消亡,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還是要保留好,可以對這些手工製造品進行保護,遷入這兩個古街道,以後做小而精的奢侈品,這樣機械製造業就生產大衆普遍用品,主打中低端市場。而手工製造業則主打高端市場,迎合那些富人的奢侈品牌。”

“還是知院想得周道。”

楊告吹捧說道。

“呵呵。”

趙駿笑了笑。

奢侈品可是暴利行業。

工業化後手工製造業肯定會消亡衰退。

還不如早點進行產業佈局,讓傳統手工製造業發光發熱,成爲奢侈品牌代言人,總比將來被西方搶先了強。

正說話間,外面新任的制敕司知司匆匆進來稟報道:“知院,兵部有西南急報。”

“怎麼了?”

“大理的事情塵埃落定了。”

“哦?”

趙駿立即從椅子上站起來。

周圍衆人目光瞬間吸引。

“又收歸了一塊國土。”

晏殊走了過來撫須說道。

歷史上他這個時期早就病死了。

不過得益於醫療技術的進步,延長了他的壽命,現在依然能在政制院發光發熱。

趙駿從院裡書架上取來地圖,鋪開在他的知院桌面上。

大家圍攏過來。

就看到這是一塊東亞地圖,在大宋周邊國境內外,有一條線,勾勒出一片精美的樹葉,初看過去,就像是一片秋海棠葉。

這便是趙駿一直以來的夢想——中華秋海棠葉歸於一統。

現在這條線大部分都已經填補,包括東北和外東北,寶島臺灣,內蒙古以及外蒙古部分區域,還有新疆周邊。

眼下收復了雲南部分,就只差後世緬甸部分、青藏高原以及一部分外蒙古地區。

甚至如果算上越朝部分,朝鮮北部地區以及中亞費爾幹盆地,那這片秋海棠葉的面積比清朝時期還要大。

“好好好。”

趙駿高興說道:“不枉我這麼多年努力。”

“雲南是收復了,段氏該如何處置?”

“這次我們名義上是幫助大理叛亂,段氏依舊還存在。”

“簡單,封賞一番,如錢氏一樣,遷入汴梁,做個富家翁吧。反正聽說段氏有不少子弟根本不願意回去,寧願來汴梁佛寺也不想待在大理。”

“那就這麼辦吧。”

趙駿目光在青藏高原上掃視,外蒙古地區其實都好說。

大宋這些年一直在努力修鐵路,從慶曆五年修成的第一條鐵路開始,到如今砸了十餘億貫下去,修了七八萬公里的鐵路里程。

雖然跟後世16萬公里比起來還差了一半,但畢竟僅僅花了十多年的時間,而且修鐵路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從北方修鐵路修到大草原上,乃至一路往北繼續探索,修到西伯利亞也並非難事。

唯獨青藏高原的高原環境一直是硬傷。

不然也不會元明時期,青藏高原都只是名義上歸屬中央,實際上還是羈縻統治,到清朝也只是進一步加強控制,而沒有完全實控,真正實控還是新時代。

所以以古代的能力來說,想要真正完全控制青藏高原,在那裡派遣官員,實行中央政令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這一點直到現在趙駿也沒有完全把握。

主要是即便是我國對青藏高原的發展也是千禧年後,我國實力和經濟日益強大,才於2006年完成青藏鐵路的修建。

而大宋這邊遠沒有達到後世我國千禧年後的高度,還處於飛速發展期,國內到處都在搞建設搞發展,調集兵馬上青藏高原簡單,想完成建設卻很難。

因此現在拿下青藏高原屬於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讓西北軍區入藏吧。”

趙駿沉聲說道:“先打下來再說,治理問題以後慢慢來,我們先摧毀當地的統治階級,再改變當地的底層生態,進行基層治理,等將來國家國力進一步提升,把鐵路修到高原上去,就能完成實際控制。”

打下來再治理,總比任由它自生自滅強。

青藏高原拿下,大宋便正式秋海棠葉歸於一統,外蒙古那邊,也該提上日程。

第418章 發兵日本,問責天皇第345章 真正厲害的是他!第446章 吃絕戶,陳規陋習第77章 出宮,刺青第498章 分裂的阿拔斯纔是好阿拔斯193.第191章 大貪官孫沔第504章 真傳國玉璽第377章 棄子攻殺第489章 授銜評級第402章 大宋贏麻了136.第136章 早朝爭論285.第281章 王安石查兵籍第332章 耶律宗真的憂愁第96章 開封府再出陰計第24章 趙光義是蠢豬第415章 宋日黑船事件第16章 靖康恥第100章 包圍開封府第67章 你大宋配嗎?(第七更)107.第107章 願與高人共襄盛舉(祝大家中秋第336章 一點工業革命的小小震撼第345章 真正厲害的是他!232.第229章 帳篷裡歡樂的笑聲第382章 遼宋決戰,遼皇吐血第7章 趙禎是二傻子和蠢笨驢第526章 趙禎走在實踐的路上164.第163章 這裡永遠是你的家第6章 沒有尚武精神,大宋就該亡!第487章 遍地是龍旗第435章 開燈,照耀這盛世大宋184.第182章 保不住了第492章 得加錢第4章 趙禎老色皮第361章 戰略部署,奪回燕雲第7章 趙禎是二傻子和蠢笨驢第105章 糊塗,抄了你家都是我的125.第125章 東方一極戰略159.第158章 死刑的意義178.第176章 調研應天府,田昌有冤第458章 不許胡馬窺陰山第482章 陽光開朗好少年第456章 將領請滅遼,幽燕世家歸287.第283章 平叛只需要座標第333章 轉換思路,發明橡膠205.第202章 宋夏戰爭,元昊來襲第69章 認真務實的態度(第九更)第485章 海納世界財富144.第143章 以後他要無法無天了276.第272章 將他們碾進歷史車輪裡(元旦快292.第288章 皇帝終究是老虎第379章 洪水洶涌第360章 佈局深遠,只爲今日第32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458章 不許胡馬窺陰山第327章 第五輪慶曆新政240.第236章 大宋何懼一戰!284.第280章 欽差遇刺,此事可解第510章 一隻只肥羊第361章 戰略部署,奪回燕雲第483章 少年中國說第423章 軍械滯銷,第一條鐵路201.第198章 貪腐案完結,良方妙藥252.第248章 五大貿易成型,慶曆新政開始第318章 李朝覆滅203.第200章 故里無故人第33章 晏殊的心事208.第205章 陳希亮,長沙驚變第73章 祖孫交心(爲盟主雲哥加更)296.第292章 大宋有槍第487章 遍地是龍旗第505章 天命在宋123.第123章 學生們的雙倍快樂第97章 老範的幫助第348章 奇怪的商隊第481章 李鬼又撞上李逵125.第125章 東方一極戰略第391章 決戰亂成一鍋粥第416章 文明開化與武力195.第193章 人情世故,是張大網第326章 不可脫離百姓138.第137章 報紙熱議,李迪入京第59章 三易回河第386章 遼宋對峙,發行紙幣294.第290章 試試就試試第25章 裡外都是個死第508章 萬國來朝(3)116.第116章 無內鬼,來點大宋笑話第359章 好二兒要涼了?第437章 新的發展,新的革新第425章 一眼看去,便是萬家燈火200.第197章 趙駿是小霸王第370章 大宋該圖窮匕見了第340章 他們以爲朝廷是講道理的268.第264章 想想知院會怎麼做第524章 趙禎出京第320章 趙駿只會更狠第364章 追出二百里,令夏人不敢寇邊第442章 盜匪遍地,該打掃衛生了144.第143章 以後他要無法無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