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大陸政策

在美蘇冷戰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俄羅斯都不是美國的盟友,而是美國的對手。

原因很簡單,美蘇冷戰以蘇聯解體結束,美國是最大的勝利者,而繼承了前蘇聯衣鉢的俄羅斯,在面對以北約東擴爲代表的戰略包圍時,根本不可能與美國走到一起,反而會想方設法的突破美國的封鎖圈。

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中俄關系全面升溫。

可以說,在美蘇冷戰結束後的二十多年內,中國與俄羅斯在共同目的的驅使下,成爲了真正的戰略盟友。

第二次朝鮮戰爭,是中俄關系的重大轉折點。

在此之前,中俄關系一直由俄羅斯主導,至少在軍事層面上,俄羅斯的話語權比中國大得多,中國的主要貢獻在經濟層面上。說得直接一點,在此之前,中國一直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從俄羅斯獲得軍事上的幫助。

必須承認,來自俄羅斯的軍事技術,至少使中國與美國的差距縮短了二十年。

拿空軍來說,在引進Su-27SK之前,中國空軍最先進的戰鬥機是J-8B,而這種戰鬥機的技術水平只相當於美國六十年代裝備的F-4,而Su-27SK的技術水平至少相當於美國在八零年代後期的第三代戰鬥機。也正是通過Su-27SK與隨後引進的Su-30MKK,中國航空製造業吸取與掌握了九零年代初的技術,完成了J-11、J-13與J-10的開發工作,爲J-20的研製創造了條件,也爲後來的技術大爆發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只到J-30,中國戰鬥機才完全擺脫了俄製戰鬥機的影響。

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後,中俄關系發生了逆轉。

仍然拿空軍來說,在J-20與J-22大規模量產之後,中國戰鬥機已經在各個方面超過了俄製戰鬥機。

到此時,需要引進技術的不是中國,而是俄羅斯。

比如,在開發T-50的時候,俄羅斯就與中國進行了合作,獲得了由中國開發的先進電子設備。到了第五代戰鬥機問世的時候,俄羅斯已經被中國遠遠拋到身後,如果沒有來自中國的援助,俄羅斯根本不可能在二零四零年讓第五代戰鬥機的技術驗證機上天,也不可能在二零四五年量產。

當然,這種逆轉,對雙方都有好處。

在經濟層面上,中俄關系依然非常密切,即便中國不再需要俄羅斯的軍火,也需要俄羅斯的資源。特別是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國每年都得花數千億元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也正是來自中國的訂單,使俄羅斯經濟保持了十多年的平穩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只要沒有特殊原因,中俄的戰略同盟關係肯定能維持下去。

只是,這一局面沒有持續多久。

第一次印度洋戰爭,中俄關系出現裂痕。

雖然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印度與俄羅斯的關係已經大不如前,連俄羅斯軍火商都逐漸被美國軍火商取代,而印度與俄羅斯在其他領域的往來算不上密切,但是中國一意孤行的戰爭行爲讓俄羅斯很沒面子,極大的打擊了俄羅斯的威信。要知道,當時俄羅斯是中印矛盾的主要調解人。

受此影響,甚至有很多俄羅斯人認爲,正是中國的舉動,迫使印度完全投靠美國,從而疏遠了俄羅斯。

不管這種說法是否站得住腳,中俄已經因此背道而馳。

隨後,中日戰爭在中俄關系上再添了一道傷疤。

嚴格說來,俄羅斯也是這場戰爭的受益者,因爲日本被中國打垮之後,俄羅斯就不再需要爲北方四島問題發愁了。

可問題是,最終結果是日本更名扶桑,以特別行政區的方式併入中國。

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中國沒有充分考慮到俄羅斯的感受,或者說有意忽視了最關鍵的問題,即承認北方四島屬於俄羅斯,讓扶桑政府放棄對北方四島的主權要求,而是延續了前日本政府的基本政策。

也就是說,中國並沒承認俄羅斯擁有北方四島的主權。

雖然中國也沒有支持扶桑政府,而是在北方四島問題上保持了沉默,但是在絕大部分俄羅斯人看來,這是中國爲日後向俄羅斯算總賬埋下的伏筆,因爲中俄兩國在歷史上存在的領土問題,比北方四島大得不是一點半點。

可以說,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俄羅斯逐步向美國靠攏。

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俄羅斯要想保護其龐大的國土,就得傍上一個強大的國家。如果直接跟中國對抗,俄羅斯沒有任何勝算。

當然,美國與俄羅斯也沒有立即走到一起。

在隨後爆發的第五次中東戰爭中,中俄再次站在了同一戰線上,因爲俄羅斯是敘利亞最主要的盟國之一。更重要的是,俄羅斯也希望能在中東地區獲得發言權,因此就得幫助中國打破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壟斷地位。

當時,導致俄羅斯與中國靠近的,還有一個原因,即美國積極倡導無核化。

在全球自然災害期間,美國是全面銷燬核武器的主要推動者,中國只是次要推動者,而最受影響的就是俄羅斯。

要知道,在常規軍事力量有限的情況下,俄羅斯的主要國防支柱就是核武器。

只是,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之後,美俄關係有所修復。

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中國的中東政策,準確的說是排他性政策。在第五次中東戰爭結束之後,不但埃及成爲了中國的準盟國,連敘利亞也投入了中國的懷抱,俄羅斯不但沒有撈到一點好處,反而失去了唯一的立足點。結果就是,中東成了中美對抗的舞臺,俄羅斯根本沒有發言權。

要知道,在此之前,俄羅斯還能通過敘利亞影響中東局勢。

面對中國咄咄逼人的戰略擴張勢頭,俄羅斯別無選擇,只能通過與美國改善關係,應對來自中國的壓力。

到第二次印度洋戰爭後,中俄合作走到了盡頭。

這場戰爭讓俄羅斯當局清楚的認識到,中國的戰略擴張勢頭有增無減,而俄羅斯首先應該考慮的不是在這場戰爭中的得失,而是在這場戰爭之後,中國會把槍口指向誰,或者說誰會成爲中國的下一個打擊對象。

俄羅斯得出的結論很簡單:俄羅斯就是中國的下一個對手。

國家間,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在中俄共同利益已經所剩無幾的情況下,中國肯定不會把俄羅斯當成盟友看待,反而會把俄羅斯看成是崛起道路上的障礙。

要知道,在印度之後,只有俄羅斯能夠對中國本土構成直接威脅了。

作爲通過擴張建立起來的全球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在面對挑戰的時候,肯定不會選擇妥協。

剩下的,就只有對抗。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俄羅斯把中國當成了潛在威脅。

同樣的,美俄關係也在這個時候全面升溫。

從二零四五年下半年開始,美國的對外政策中,重點扶持俄羅斯就成了重頭戲,而且力度絲毫不比當初扶持印度差。

比如,在俄羅斯的第五代戰鬥機試飛後不久,美國就同意轉讓F-44的部分技術,幫助俄羅斯開發更先進的空中戰術平臺,甚至暗示過俄羅斯,願意整機出售F-44,幫助俄羅斯建立生產線。只是F-44在之前幾場戰爭中的表現並不怎麼樣,戰術定位也與俄羅斯空軍的需求有所差別,所以俄羅斯依然決定利用美國提供的技術,單獨研製一種能夠符合空軍作戰需求的第五代戰鬥機。

又比如,美國在二零四六年就以援建的方式,幫助俄羅斯修建第一座可控聚變核電站。

雖然從經濟上講,俄羅斯對可控聚變技術的需求並不急迫,因爲俄羅斯有足夠多的石油儲備,而且石油的價格非常便宜,但是在技術層面上,美國的幫助,使俄羅斯的工業實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可以說,在二零四五年之後,基本上是俄羅斯要什麼,美國就給什麼。

別的不說,到二零五零年的時候,美國在俄援建項目就超過了三千個,大部分是基礎工業設施,而美國企業在俄直接投資更是高達數千億美元,覆蓋了從交通到製造、從科研到服務的所有行業。當時,爲了增強美俄兩國的經濟往來,美國還幫助俄羅斯擴大了北方與太平洋方向上的幾座港口,並且幫助俄羅斯在波羅的海、黑海、北冰洋與太平洋各修建了一座大型造船廠。

到二零四八年,美國甚至答應幫助俄羅斯建造六艘超級航母。

可以說,美國對俄策略的目的非常明確:把俄羅斯打造成一箇中國不能忽視、也不可能忽視的戰略力量,使中國必須在大陸方向投入足夠多的戰略資源,從而削弱在海洋方向上的投入。

說得直接一點,一個足夠強大的俄羅斯,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戰略意義。

在戰略上,美國不用考慮來自陸地上的威脅,因此可以把全部資源用在海洋上,而中國卻辦不到。

只要俄羅斯能夠牽制中國,美國就有足夠的把握在海洋戰場上擊敗中國。

在很多美國人看來,中國海軍一直沒能成爲全球第一,與大陸上存在的巨大威脅有着直接關係。

問題是,美國的院牆也不是絕對牢固。

第89章 一枚導彈第287章 警鐘第71章 新理論第302章 覺醒第23章 戰略誤判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248章 災難第83章 一錯再錯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174章 反擊第23章 金狗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166章 硬骨頭第270章 投降第1章 關鍵人物第314章 大重建第40章 突襲第39章 投送力量第88章 奢望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191章 艦隊出動第50章 重創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54章 突然襲擊第42章 開戰時機第4章 怎麼打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42章 四個小時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16章 陰差陽錯第2章 利益交換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31章 接觸第86章 戰術偵察第272章 牧浩洋計劃第11章 導彈攻擊第57章 提前行動第41章 進退兩難第13章 無限制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10章 欲蓋彌彰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80章 戰術推斷第22章 備用計劃第19章 人心所向第35章 合理搭配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57章 收穫的季節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48章 反潛戰第68章 搶任務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54章 準備反擊第16章 中東戰爭第298章 決裂第56章 放長線第42章 四兩撥千斤第82章 戰火再起第20章 混戰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46章 預料之外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61章 戰略打擊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26章 戰略空運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5章 夜空魅影第29章 爲下一場戰爭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20章 保持沉默第21章 慘敗第52章 全速追擊第20章 權衡利弊第48章 反潛戰第79章 立場第3章 演習第135章 導火索第241章 統一大業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46章 決策點第26章 排兵佈陣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32章 匹夫有責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32章 成果第40章 奮起直追第40章 突襲第53章 繼續打第41章 進退兩難第10章 迎難而上第323章 基因裡的秘密第3章 本性難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