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戰略項目

作爲軍人,而且是高級將領,牧浩洋有非常敏銳的直覺,也非常清楚技術產生的長遠影響。

按照他的規劃,除了必須控制的四座港口,需要控制的就是大型空軍基地。

當然,牧浩洋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所有空軍基地,終究中國早就許諾不在印度長期部署軍事力量,租借的軍事基地也非常有限。爲此,他就得做另外一件事情,即確保在戰爭時期能夠利用印度的軍事設備。

十一月底,牧浩洋向黃瀚林提交了一份演講,提到與印度簽署同盟條約。

對此,黃瀚林並不反對。

到這個時候,中國與印度簽署同盟條約已經不是什麼懸念了,因爲印度已經答應把維沙卡帕特南等四座港口租借給中國,並且把南安達曼島的租期延長到二一四四年。在大部分人看來,如果印度不與中國結盟纔是怪事。

當時,黃瀚林已經責成杜小蕾與印度進行結盟談判。

爲了這件事,黃瀚林還邀請巴基斯坦總統訪問北京。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印同盟的主要障礙就是巴基斯坦,因爲這會削弱巴基斯坦在南亞地區的地位。

問題是,中國絕不會爲了印度而疏遠巴基斯坦。

雖然在南亞地區,印度有能力取代巴基斯坦,成爲中國的主要盟友,但是作爲唯一與中國結盟的國家印度尼西亞不是純粹的國家,巴基斯坦在中國的同盟體系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說得簡單一些,中國在與國家打交道的時候,巴基斯坦有很大的影響力。

從戰略上看,在控制了印度洋之後,中國肯定會向西進軍,不然也不會在二零三七年支持埃敘挑戰以色列。也就是說,中國必須與國家搞好關係,才能以中東地區爲跳板對歐洲產生影響。

這樣一來,巴基斯坦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能夠說,當時黃瀚林面臨着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讓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兩個敵視了近百年的國家和平共處。

當然,這是政治家的事情,與牧浩洋沒有多大關係。

在牧浩洋看來,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之後,不管印巴關係走向何方,在未來數十年之內都不會反目成仇。原因很簡單,不管是巴基斯坦、還是印度,在經濟展與國家安全上都需要中國的協助。

現實上,這種事情也不是沒有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韓國與日本都是美國的盟國,雖然兩國有世仇,以至能夠說是水火不容,但是同樣在美國的協調下,和平共處了幾十年。只需中國在南亞政策上不偏袒任何一方,印巴保持和平並不是難事。

當然,與印度簽署同盟條約也不是什麼難事。

從杜小蕾那裡得到了肯定答覆之後,牧浩洋沒再遲疑,在印度基礎設備建設規劃上把機場放到了要位置上。

按照牧浩洋的設想,接下來,就應該重點展電動運輸機。

毫無疑問,這不是戰術決策,也不僅僅是裝備建設問題,而是關係到隊未來作戰能力的戰略決策。

以至能夠說,牧浩洋做出了孤注一擲的決定。

如果電動運輸機項目沒有搞成功,或者沒有達到牧浩洋的預期目的,隊的作戰能力肯定會大受影響。

當時,牧浩洋這麼做,也是出於長遠考慮。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來自海軍。

只是,很多人並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似乎覺得海軍與電動運輸機完全不沾邊,不可能有什麼關係。

作爲總參謀長,牧浩洋考慮的不是某一個軍兵種,而是整體軍事力量。

當時,事力量中,最大的短板就是海軍。

雖然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迸前,中國海軍已經是僅次於美國海軍的全球第二,艦隊規模相當於美國海軍的百分之七十,但是,中國海軍的主要作戰區域也只有美國的百分之四十,因而在部分地區,中國海軍的實力過了美國海軍,但是海軍本來就是戰略軍種,而且具有強大的戰略機動能力,實力上的差距很難通過其他方式彌補,在戰爭期間中國海軍根本沒有多少優勢。

更重要的是,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結束後,中國海軍的艦隊規模縮小了三分之一。

能夠說,這是一個無法忽略的因素。

要知道,海軍的建設週期非常漫長,即便中國海軍已經過了積累期,進入了高展階段,但是要想在短短几年之內追上美國海軍,仍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就拿艦隊來說,中國根本不可能在幾年之內造出足以追平美國海軍的戰艦,也就不可能在艦隊規模上過競爭對手。

作爲海軍將領,牧浩洋非常清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在第三次世界大戰迸的時候,中國海軍依然只有八艘航母,那就沒有絲毫勝算。

當然,到時候肯定不止八艘航母。

“c3”項目已經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期間獲得批准,第一批四艘“c3”級航母將全部在二零四五年底之前開工,估計在二零四八年下水,在二零四九年底到二零五零年六月底之間服役。此後,中國將以每兩年四艘的度建造“c3”級航母,到二零四九年底之前開工建造十二艘,而“c4”型航母估計在二零四九年底完成設想,在二零五零年底或者二零五一年初開工建造。也就是說,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在二零五五年迸,中國海軍將擁有二十艘大型航母,另外還有八到十二艘航母正在建造。與此同時,其他戰艦的建造工作也將同步進行。

毫無疑問,這是一支不可小覷的海上力量。

要知道,到二零四五年的時候,美國也就只有十五艘航母。

問題是,只需中國加快造艦度,美國就會跟進,以至會以更快的度建造航母,保持海軍的領先優勢。

十一月初的時候,牧浩洋就收到了李明陽提供的情報,美國海軍已經向國會提交了建造四艘“紐約”級航母的計劃,而美國國會在審議的時候,很有可能把建造數量由四艘增加到六艘。

原因很簡單,到時候美國當局肯定知道中國已經一口氣開工建造了四艘航母。

果真如此的話,到二零五五年,美國海軍將擁有二十八到三十二艘航母,並且有十六艘航母在建。

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

好的方面是,規模巨大的造艦計劃肯定會拖垮美國經濟,對美國的軍事力量建設形成負面影響。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沒有打響,那麼再過五到十年,也就是在二零六零年到二零六五年之間,美國的國防開支就將佔到聯邦政府總開支的百分之六十,美國聯邦政府也將因而破產。

壞的方面是,這種情況肯定無法維持下去,美國肯定會在破產之前引戰爭,或者說是在掌握了軍事優勢的情況下引戰爭,而中國只需想保持經濟平穩展,而不是一心窮兵黷武,那麼在海軍建設上就永遠無法趕美國,也就不可能在戰爭初期獲得優勢,必然處於被動之中。

從策略上講,與美國比拼建造戰艦,明顯是下下策。

爲此,牧浩洋在增加造艦規模的同時,還得想其他辦法來抵消海軍實力的差距。

電動運輸機,就是牧浩洋想到的辦法。

準確的說,應該是大規模展高效益戰略空運力量來取代海運,從而降低海軍的作戰負擔,來提高海軍的作戰效率。

由此可見,大型電動運輸機是一個戰略項目。

按照牧浩洋的設想,如果大型電動運輸機能夠研製成功,而且總體成本達到了他的預期設想,戰略空運就能部分取代海運,海軍也就不用死死盯住戰略航線,能夠在其他方向上投入更多兵力。

從戰術層面上看,戰略空運力量也是支持本土外圍防線的主要支柱。

如果中國不得不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初期採取戰略防禦態勢,那麼本土外圍防線就將決定戰爭的最終結局。說得簡單一些,只需隊能夠守住本土外圍防線,確保本土不遭受軍事打擊,中國就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戰爭動員,把戰爭潛力全部揮出來,在總體實力上全面越美國。如果守不住本土外圍防線,美國的戰略轟炸就能打垮中國的戰爭基礎,使中國喪失反擊能力。

在這個時候,戰略空運必然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能夠說,正是該項目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牧浩洋才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而且提前進行了戰略部署。

從根本上講,牧浩洋是打算用一場技術帶動的軍事來消除中美的實力差距。

爲此,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牧浩洋在大型電動運輸機項目上耗費了大量精力,以至以總參謀長的身份,多次間接過問該項目的進展情況,還多次前往西飛集團與衡泰集團視察工作。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牧浩洋是小題大做。

作爲總參謀長,需要他處理的事情多如牛毛,而裝備展只是其中之一,沒有理由爲此對其他事情不聞不問。

只是,處置後的角度來看,牧浩洋再次用行動證明了他的眼光。

第297章 警戒圈第49章 彈道導彈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11章 矛盾心態第38章 技不如人第38章 戰前會議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158章 二虎相爭第25章 先做準備第47章 金蟬脫殼第82章 擔憂第120章 多面手第284章 轉變第85章 欲擒故縱第270章 投降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11章 一擊得手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29章 爲下一場戰爭第81章 前沿科技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135章 全局第58章 海航突擊第8章 節外生枝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6章 幽靈墜落第60章 圍剿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7章 突然襲擊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44章 艦炮怒吼第47章 前哨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28章 裁軍大會第47章 證據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24章 裂痕第122章 新戰術思想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36章 前仆後繼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15章 千慮一失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49章 場外因素第67章 錯失良機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9章 進軍神速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47章 證據第219章 做徹底第46章 大戰略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90章 突發奇想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120章 多面手第6章 幽靈墜落第57章 爭論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29章 選將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68章 南海戰略第2章 厚積薄發第83章 空中遭遇第14章 無聲對抗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47章 唯一選擇第93章 鋌而走險第68章 歷史時刻第40章 自作主張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39章 投送力量第24章 裂痕第79章 艦隊攔截第41章 糧食投資第7章 直覺第198章 暫定十月十五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30章 周旋第15章 虧本買賣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83章 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