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不可避免

在南亞戰略上,印度只是美國的一顆棋子。

雖然受全球自然災害影響,美國已經把戰爭提上了日程安排,但是在這三年內,美國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那些主導美國基本政策的利益集團都深刻認識到,中國已經在戰略上獲得了決定性優勢,而且這個優勢足以確保中國在未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內保持對美優勢。

顯然,對美國來說,這不是什麼好事。

要知道,在戰略上哪怕極爲微弱的優勢,也能左右兩個超級大國間的戰略平衡,並且在具體層面上被放大無數倍。比如,中國在可控聚變核能上掌握的技術優勢,在經濟層面上就被放大了許多倍,即中國建立的地區經濟體比美國建立的地區經濟體更加牢固,實際獲益也比美國多得多。

根據全球氣候事務組織在二零四零年做的一次調查,以中國爲首的東亞經濟體的總體規模已經超過了以美國爲首的北美經濟體,如果算上南亞、中東等地區,中國經濟體的總體規模也超過了美洲經濟體。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體的效率比美國經濟體高,即能夠在人口規模相當的情況下,獲得比美國高得多的綜合經濟實力。只要中國在能源技術上仍然保持着較爲明顯的優勢,這種情況就不會改變,而且會繼續放大,最終在經濟上全面超越美國,使美國喪失經濟主導權。

這一點,在貨幣上已經反映了出來。

到二零三八年,全球氣候災難逐漸過去的時候,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已經接近美元,而到二零四三年,人民幣的影響力已經超過美元。當年,全球有七十七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人民幣直接貿易協議,而繼續使用美元爲貿易結算貨幣的國家只有七十五個;前者囊括的人口總量在十八億左右,而後者只有十五億;從經濟規模上看,前七十七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高達三百七十八億元人民幣,而後七十五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爲一百零三億美元,約和二百六十多億元人民幣。

這些都表明,美國衰退已經不是預測,而是事實。

在這個大背景下,如果美國不力求改變,而且是決定性的改變,被中國“和平超越”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要想謀求決定性的改變,唯一的辦就是戰爭。

問題是,對美國來說,在經濟規模已經不如中國的情況下,貿然與中國開戰,結果肯定不會好到哪裡去。

顯然,美國必須想方設的削弱中國。

如此一來,印度就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正如牧浩洋的判斷,美國當局試圖通過戰略超越式發展,搶在中國之前完成軍事技術革命,把軍事實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上,在中國沒有完成新一輪軍事變革之前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以此搶得先機。

暫且不說這套戰略是否行得通,至少在實施階段,印度顯得至關重要。

說得簡單一點,印度起到的戰略牽制作用,能爲美國提供數年時間,而美國需要的就是這幾年時間。以二零四零年左右的國際局勢來看,如果中國盯着美國,即通過進行新一輪軍事變革,就得采取相對溫和的對印戰略,避免中印矛盾激化。原因很簡單,在進行軍事變革的時候,中國的軍事力量肯定會有所降低,或者說軍隊的作戰效率將受到影響,因此中國不大可能在這個時候對印度發動戰爭。如此一來,只要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幫助印度武裝起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就算中國及時完成了軍事變革,美國也能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初期迫使中國兩線作戰、甚至是三線作戰,從而掌握戰略主動權,一直壓着中國打,迫使中國在戰敗之前向美國妥協,或者在幾年之後戰敗。相反,如果中國在此之前對印宣戰,打算首先消除後顧之憂,美國就能獲得足夠的戰略發展時間,並且利用印度削弱中國,同樣能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初期掌握主動權。

由此可見,不管中國是否對印度發動戰爭,美國都能獲益。

只是,實際情況與美國當局預料的有所不同。

從二零四零年開始,中國加快了軍事變革的速度,特別是牧浩洋出任總參謀長後,中國的軍力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美國的估計。別的不說,在二零四零年之後,中國的軍費開支與美國旗鼓相當,但是中國的物價比美國的低得多,購買力相對較強,人員津貼開支也比美國低得多,因此可以在裝備採購與研發上投入更多的經費,等於中隊能以更快的速度進行裝備換代。

結果很明顯:美國的戰略優勢正在一點一點的喪失。

到了二零四四年,中國的軍事變革速度繼續加快,軍事開支再度超過美國,而且大部分用在了裝備採購上。

這個時候,美國當局已經意識到,中國很有可能向印度開戰。

更確切一點,中國很有可能在印度完成國防現代化建設之前發動戰爭,以最小的代價解決後顧之憂。

對美國來說,這絕對是個變數。

選擇只有兩個:一是直接支持印度,向中國宣戰;二是間接支持印度,讓中國在這裡付出足夠大的代價。

根據後來披露的一些消息,在二零四四年初,美國國防部做了評估,認爲如果戰爭在二零四五年爆發,美國直接參戰將很難獲得足以戰勝中國的戰略優勢,反而會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敗下陣來。

原因很簡單:美國也沒有爲世界大戰做好準備。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在二零四五年爆發,美國沒有任何優勢,即便能在戰爭初期掌握部分主動權,也很難獲得決定性勝利,而中國能夠憑藉更加雄厚的經濟、工業等基礎實力,在兩到三年後扭轉戰局,而美國則很難在此期間內達到中國的高度,也就必然會輸掉戰爭。

按照美國國防部的評估,只有在二零五零年之後,美國纔有較爲明顯的優勢。

問題是,中國會把對印戰爭拖到二零五零年之後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既然中國已經加快了軍事建設步伐,就不會拖延時間,而會盡可能的把對印戰爭提前。

如此一來,美國只剩下了一個選擇,即間接支持印度,把印度變成中國的滑鐵盧。

當然,這麼說不太確切。準確的講,應該是讓中國在印度付出足夠大的代價,使中國的綜合實力下降,擴大美國的戰略優勢。

按照五角大樓的評估,如果對印戰爭持續一年以上,中國的經濟就會受到明顯影響,在接下來的五到十年之內,必須集中力量解決戰爭遺留問題,並且花費大量社會資源來解決因戰爭導致的內部矛盾,從而在軍備競賽上輸給美國。果真如此的話,到二零五零年左右,美國就能獲得決定性的戰略優勢。

顯然,美國的基本政策就是確保印度堅持一年以上。

爲此,美國在二零四零年加強了對印軍事援助,不但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還提供了全面的人員培訓。當時,美國還與印度簽署了一份秘密協議,即由印度當局出面,動員美籍印度人回國。

在印度外長秘密訪問華盛頓的時候,美國的對印政策已經成型。

只是,在軍事考量上,美國當局仍然有一個顧慮,即印度的軍事實力過於弱小,即便得到了美國的全力援助,與中國也不在一個級別上,而這種級別上的差距,根本不可能通過援助得到解決。

說得直接一點,印度很難堅持一年以上。

以十年前的標準,即中國在中日戰爭期間表現出來的戰爭潛力,只要中國不謀求攻佔印度全境,而是通過軍事行動改變印度的政治格局,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實現政權變更,扶持親華政府,恐怕印度連半年都堅持不了。

顯然,如果中國搶到了主動權,印度就將迅速戰敗。

對此,唯一的選擇就是讓印度掌握主動權,即在中國還沒有爲戰爭做好準備時,讓印度打第一槍。

當然,這一槍必須打準,至少要把這場戰爭延長半年以上。

根據後來公佈的資料,早在二零四四年底,美事顧問團就幫助印度制訂了一份戰爭計劃,而且建議印度首先突擊中國在印度洋上的軍事基地,奪取印度洋的制海權,切斷中國的戰略航線。

顯然,這份戰爭計劃沒有被印度當局採納。

原因很簡單,就算印度能在海洋戰場上取勝,也不可能在地面戰場上取勝,中國陸軍能以破竹之勢打垮印度陸軍,攻佔新德里,控制恆河平原,佔領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對印度造成致命傷害。

印度外長訪問華盛頓的時候,美國當局直接提出了這份戰爭計劃。

這次,印度沒有選擇餘地了。

所有情報都表明,中國將在年內向印度開戰,而且很有可能在下半年,因此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中國將在上半年完成最後階段的戰爭準備工作,也就有足夠的把握在較短的時間內擊敗印度。

不管印度怎麼選擇,戰爭都會爆發。

既然戰爭無避免,印度的唯一選擇就是儘可能的奪取主動權。

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32章 金融戰爭第95章 情報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57章 戰術偵察第86章 全力以赴第151章 經典戰術第16章 急轉直下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4章 戰爭危機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96章 高調第196章 突襲第53章 橄欖枝第12章 開戰第79章 海灣第48章 外派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45章 深海猛龍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118章 和解第110章 退卻第24章 伏擊戰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74章 迴歸第64章 千鈞一髮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57章 老少校第24章 勇敢面對第22章 出師有名第18章 圍捕第1章 新崗位第61章 垂死掙扎第30章 虎口逃生第36章 急轉直下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7章 機關算盡第110章 愛莫能助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26章 威逼第66章 不可避免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20章 別無選擇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50章 大無畏第11章 不可否缺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86章 戰術偵察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3章 大國實力第45章 越界第63章 全力以赴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61章 唯一方案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14章 宣戰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54章 總撤退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233章 蠶食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202章 衝刺第100章 恐懼第59章 再接再厲第4章 怎麼打第84章 青出於藍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22章 還以顏色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66章 入朝方略第33章 嘎然而止第52章 全速追擊第82章 擔憂第14章 鬼子出動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33章 超級航母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17章 經貿競爭第83章 一錯再錯第297章 警戒圈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79章 盲目猜測第43章 南亞明珠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26章 戰略空運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61章 猛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