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初顯身手

.四點二十五分,四架突前的j-25中,兩架長機啓動了火控雷達。五秒鐘內,雷達鎖定了目標。隨後,兩架j-25關閉雷達,把獲取的數據輸入pl-12e中程空對空導彈,繼續以每小時一千五百公里的速度向目標、也就是那架“費爾康”預警機飛去,準備爲導彈提供精確引導。

在日常訓練中,j-25飛行員對這套戰術反覆操練了上百次,做起來輕車熟路。

能採用這套戰術的,只有j-25與最新批次的j-20,原因是,只有這兩種戰鬥機上安裝了新式火控雷達。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與東海戰爭中,戰鬥機因爲使用火控雷達暴露行蹤,成爲戰損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便是當時非常先進的f-22a,在空戰中使用火控雷達,也很容易被對方的電子偵察機、或者是戰鬥機上的被動探測裝置發現。東海戰爭後,中國空軍與海軍花了很多力氣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直接的解決辦法,就是爲戰鬥機研製一種低可探測性火控雷達。

因爲j-25是海軍的主力艦載制空戰鬥機,而j-22在空軍中的主要角色是多用途中型戰鬥機,所以在研製過程中,空軍沒有對j-22提出過高要求,海軍則明確要求爲j-25配備低可探測性火控雷達。

這個要求,也正對成飛的胃口。

原因很簡單,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推銷的主力戰鬥機是j-20,可是這種重型戰鬥機過於昂貴,如果配備最先進的火控雷達,價格更加高昂,有意願從中國購買戰鬥機的國家,基本上都買不起。比如巴基斯坦空軍就多次詢問j-20的價格,也提出了採購意向,結果都因爲過於昂貴而放棄。

至於有錢購買j-20的國家,比如中東的石油富國,也多半會選擇f-22a。

爲此,要想在國際市場上打開局面,成飛需要拿出一種大部分國家買得起,性能又不是太差的戰鬥機。

j-22這類中型戰鬥機成了理想選擇。

只是,在需要購買第四代中型戰鬥機的國家中,大部分沒錢單獨採購制空戰鬥機,要求多用途戰鬥機具備強大的制空作戰能力。這也是洛馬公司在推銷f-35a的時候,首先推出制空型號、又推出制空強化型號的主要原因。

受此影響,在研製j-22的時候,成飛就自籌資金,開發了j-22b,也就是制空強化型。

海軍加入j-22的研製工作後,首先也要求增強制空能力,所以j-25直接以j-22b,而不是空軍的標準型爲基礎。

對成飛來說,等於拿海軍的錢開發出了面向出口市場的j-22b。

當然,j-22b與j-25也有較爲明顯的區別,比如沒有安裝着艦與彈射系統,機身與起落架的結構也沒增強,電子設備做了簡化等等。但是不可否認,j-22/j-25系列戰鬥機能夠殺入國際市場,成爲f-35系列的最大競爭對手,j-22b居功至偉。後來在推銷j-22b時,成飛還特意宣傳其與j-25的血緣關係,並且在不久之後,推出了j-25b,也就是掛着海軍艦載戰鬥機名號的外銷型戰鬥機。

在j-25上,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南京電子科研所研製的低可探測性相控陣火控雷達。

這種雷達在工作的時候,首先會探測周圍的電磁環境,特別是雷達工作波段內的各種電磁輻射的強度,然後在輻射較強的頻率上工作。如果事先獲取了目標信息,比如由預警機提供的情報,在進行搜索的時候,雷達會根據與目標的距離以最低功率工作,並且以捷變方式在幾個頻段上發射電磁波。

這麼做,最大的好處,就是降低了被敵人發現的概率。

當然,這麼做也有一個極爲明顯的缺點,即雷達獲取的目標數據不夠精確,只能作爲導彈的中繼制導指令。如果需要攻擊高機動性目標,還得在導彈進入自主攻擊階段前,由戰鬥機再次啓動火控雷達,以最大功率照射目標,讓導彈獲取精確制導信息,或者由戰鬥機提供精確制導信息。

預警機屬於高機動性目標,所以戰鬥機必須跟進。

毫無疑問,這套雷達肯定價值不菲。

在全球範圍內,只有洛馬公司推出的f-22c與f-35ablock12批次的戰鬥機上,配備了性能類似的火控雷達,而且銷售價格都高得離譜,連沙特、阿聯酋等靠石油賺得盆滿鉢滿的富國都買不起。

因爲j-22b的定價本來就比f-35a低一些,所以在對外銷售時,低可探測性火控雷達只是選擇裝備,即只有在客戶提出需求後纔會配備。直到五年之後,j-25b面世,才成了標準配備。

還好,中國海軍的所有j-22都配備了低可探測性火控雷達。

主要是j-22的採購量並不大,三支艦載航空兵聯隊總共只有六十架,算上備用的也只有一百架。此外,j-22是海軍艦載航空兵的主力制空戰鬥機,要求制空能力超過j-15b,也就沒有必要在雷達上做文章。

僅僅五秒鐘,“費爾康”上的被動探測系統根本沒有做出反應。

因爲搜索範圍集中在“費爾康”附近,所以鄰近的印度戰鬥機與日本戰鬥機也沒有截獲j-22發出的雷達信號。

j-22發射導彈時,離“費爾康”只有一百二十公里。

這個距離,對pl-12d來說有點遠,可是對pl-12e來說,卻算不上很遠。

雖然在東海戰爭中,pl-12d大展神威,取得了空戰總戰果的百分之三十八,僅比格鬥導彈低了四個百分點,但是中國空軍與海軍對其性能仍然不夠滿意,主要就是最大射程仍然偏低,複雜環境下的抗干擾能力有限。

pl-12e正是pl-12d的改進型,主要就是換裝了也要到二零二八年底才能量產,裝備部隊就更久遠的事情了。

依靠比衝更大的發動機,pl-12e的最大動力射程達到了一百六十公里。

迎向攻擊時,最大理論射程超過兩百公里。

按照西方的標準,pl-12e已經不是中程空對空導彈,而是遠程空對空導彈。

攻擊笨重的預警機,在一百二十公里處發射導彈,可以說j-25的飛行員非常保守,即便在一百六十公里處發射導彈,預警機也逃不掉。

在攻擊預警機這類沒有隱身能力的目標時,pl-12e的主動引導距離達到四十公里。

如果首先採用被動引導模式,還能把主動引導距離提高到六十公里,在逼近到二十公里時才轉爲主動引導模式。

以當時的情況,j-25其實沒有必要跟進。

印度預警機沒有轉向,甚至沒有把雷達波束集中到j-25所在方向上,表明沒有發現逼近的危險,也就不會進行機動規避,將沿着之前的航向飛行,因此pl-12e完全能自主飛行到預警機附近,然後以被動方式鎖定預警機,在進入自主攻擊階段之前,不需要戰鬥機提供精確制導信息。

四架j-25繼續跟進,只是爲了保險起見。

導彈逼近預警機的時候,預警機上的導彈告警機就能探測到導彈發出的紅外輻射,如果附近有護航戰鬥機,就會進行攔截。根據二部提供的情報,su-30mki配備的r-77具備攔截空對空導彈的能力。雖然這個能力沒有得到實戰證實,誰也不知道r-77在攔截同類導彈時的命中率有多高,但是總歸有這種可能性。如果第一批發射的四枚pl-12e遭到攔截,戰鬥機還能在極近的距離上再次開火。

要想奪取制空權,就得首先打掉敵人的預警機。

不管“費爾康”的性能如何,有沒有能力鎖定j-25,都是最大的威脅,也是價值最高的目標。

事實上,此時已經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費爾康”的性能並不怎麼樣。

雖然印度空軍宣稱,“費爾康”是純正的以色列技術,中國的kj-2000僅僅利用了以色列技術,所以“費爾康”的探測能力優與kj-2000,能夠發現兩百公里外的隱身戰鬥機,但是j-25發射導彈時,面向“費爾康”,距離只有一百二十公里。也就是說,“費爾康”對隱身戰鬥機的探測距離還不到一百二十公里。

這個性能,絕對算不上先進。

早在十多年前,kj-2000就用實戰證明,能夠發現一百五十公里外的f-22a,而j-25的隱身能力還不如f-22a。根據中國空軍做的測試,kj-2000對j-22的探測距離在二百五十公里左右,而kj-2000b能達到三百公里以上。

四點二十七分,距離縮短到八十公里,“費爾康”才發現了迎面飛來的j-25。

此時,j-25已經繞過布萊爾港,速度高達每小時一千八百公里。

爲了避開羣島上的防空雷達,四架j-25必須繞行。

結果就是,“費爾康”上印度軍官認爲那不是中國海軍的戰鬥機,而是之前升空的日本戰鬥機。

爲了搞清楚身份,印度軍官發出了敵我識別指令。

顯然,“費爾康”不會收到答覆。

與此同時,“費爾康”上的印度軍官向地面防空中心詢問了f-35b機羣的情況,即日本海軍有沒有安排戰鬥機前往布萊爾港北面。

兩分鐘後,印度軍官得到答覆,日本戰鬥機全在布萊爾港東面。

此時,j-25離“費爾康”僅僅只有四十公里了。

因爲“費爾康”沒有轉向,四枚pl-12e順利進入自主攻擊階段,以被動搜索模式鎖定了預警機,所以j-25沒有再次啓動火控雷達,而是按照計劃調頭轉向,與留在布萊爾港東面的機羣會合。

這個舉動,讓印度軍官第二次遲疑。

原因很簡單,他認爲那四架戰鬥機是f-35b,只是飛錯了方向,轉向後將前往布萊爾港東面的防空巡邏區域。

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日本飛行員對這邊的情況並不熟悉。。.。

第109章 未來第13章 風起雲涌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77章 太有主見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4章 艦隊出港第68章 歷史時刻第33章 科技戰略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85章 地區共同體第56章 守株待兔第219章 火線第15章 宣戰第33章 最後反擊第86章 膠着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26章 排兵佈陣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25章 光明磊落第35章 支柱第86章 膠着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26章 戰爭宣言第16章 準備第25章 光明磊落第38章 戰役目的第41章 標杆第42章 四個小時第79章 另闢蹊徑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97章 長遠考慮第23章 戰略誤判第15章 預判第19章 新戰線第26章 重拳出擊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21章 粒子風暴第63章 毀滅第33章 再次出擊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70章 重擊落空第45章 面面俱到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3章 本性難移第31章 事態惡化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160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17章 經貿競爭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27章 利誘第219章 火線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198章 暫定十月十五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91章 再接再厲第13章 狙殺第111章 長遠考慮第69章 休假第72章 愛國商人第167章 預見性第22章 誰輸誰贏第13章 風起雲涌第31章 返航第36章 小心過頭第50章 另有其人第12章 前途未卜第25章 強攻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93章 同化政策第266章 門檻第29章 選將第84章 青出於藍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248章 災難第87章 人挪活第100章 恐懼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48章 突發奇想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78章 兩強標準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10章 裝甲主力第87章 積極爭取第111章 一擊得手第99章 故技重演第46章 大戰略第18章 千鈞一髮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71章 拼盡全力第41章 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