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誰更瘋狂

.雖然沒人把裁軍談判當回事,但是美國的積極表現,讓參與談判的國家騎虎難下。

道理很簡單,在美國表達出誠意之後,如果其他國家置若罔聞,肯定會在政治與外交上遭到指責。

談不談得成是一回事,前來參加談判的國家都不願意在外交上輸分。

搞得不好,被美國藉機進行制裁,損失就大了。

如此一來,就必須談論一些實質性的問題,比如由五個核大國與兩個已經得到承認的有核國家進行細節問題談判。

首先提出來的,就是海基戰略核力量。

談判還沒開始,陣營就分劃清楚了。美國與英國立場一致,俄羅斯與中國走到一起,法國相對**,印度與巴基斯坦則各執一詞。

立場,代表了各方的利益。

五月七日,進行第一次正式談判時,俄羅斯率先提出,五個核大國在戰略核力量上享有同等的權利。

顯然,這讓美國無法接受。

雖然五個核大國的地位早已得到全世界的承認,但是在具體實力上,仍然有着非常明顯的差距。

比如到二零一九年底,美國有十四艘戰略核潛艇、俄羅斯有六艘、英國有四艘、法國有四艘、中國承認的只有兩艘。在潛射彈道導彈方面,美國有三百三十六枚、俄羅斯有九十六枚、英國有六十四枚、法國有八十枚、中國只有三十二枚。在覈彈頭方面,美國有二千六百八十八枚、俄羅斯有七百六十八枚、英國有五百一十二枚、法國有四百八十枚、中國只有九十六枚。

如此巨大的差距,顯然不可能獲得同等的權利。

問題是,如果沒有同等的權利,談判肯定無法取得任何成果。

在俄羅斯出面後,中國國防部長也表示,如果談判中出現歧視,中國唯一的選擇就是退出談判。

這下,出現了兩個解決方案。

一是不再按照同等比例削減核彈頭,二是提出明確的海基戰略核力量發展規劃。

顯然,中國更加傾向於前者。

萬幸的是,來華盛頓之前,牧浩洋已經做了充足準備。

五月十日,牧浩洋代表中國海軍,提出了爲期十年的海基戰略核力量發展規劃,以此應對美國提出的削減方案。

按照這份計劃,在未來十年之內,中國將建造六艘戰略核潛艇。

如此一來,中國的戰略核潛艇數量將增加到八艘。因爲096級戰略核潛艇能夠攜帶二十枚jl-3型潛射彈道導彈,所以導彈數量將增加到一百五十二枚,核彈頭的數量將增加到一千零五十六枚。如果對現役兩艘094級進行改進,配備jl-3型彈道導彈,核彈頭數量將增加到一千二百一十六枚。

如果不受限制,到二零四零年左右,中國的戰略核潛艇數量將增加到十二艘,潛射彈道導彈將增加到二百四十枚,核彈頭則將接近兩千枚。即便不考慮俄羅斯,中國的海基戰略核力量也足以抵消美國的威脅。

這下,美國沒有別的選擇了。

一千多枚潛射核彈頭,足以抹平美國擁有的戰略優勢,也足以讓美國苦心經營的導彈防禦系統形同虛設。

結果是,美國必須接受俄羅斯的提議,即在承認權利同等的基礎上,限制彈頭數量。

談判進行到五月十四日,五個核大國首次達成意向協議。

按照這份協議,到二零三零年,美國將把潛射核彈頭的數量削減到一千八百枚,俄羅斯與中國擁有的潛射核彈頭的數量最多爲美國的百分之七十、英法則爲百分之三十五。美國最多擁有十二艘戰略核潛艇,俄羅斯與中國最多擁有八艘、英法則爲四艘。此外,在協議有效期內,五個核大國將不再研製與建造新式戰略核潛艇、潛射彈道導彈與潛射核彈頭,並且允許締約國進行全面覈查。

毫無疑問,這份協議沒有任何價值。

雖然從數量上看,美國削減了八百多枚核彈頭,但是另外四個核大國的潛射核彈頭數量有增無減。

五個核大國相互妥協之後,壓力轉嫁到了印度與巴基斯坦身上。

事實上,這也正是談判最爲艱難的部分。

雖然巴基斯坦早就表態,其戰略政策緊盯印度,只要印度肯做出削減承諾,就願意進行同等級別的削減,甚至願意與印度一起銷燬核武器,但是印度核戰略不針對巴基斯坦,而是直接盯住中國。

也就是說,印度沒有承諾銷燬核武器,也不願意對戰略力量做出限制。

印度不肯讓步,巴基斯坦自然不肯讓步。

在印度不肯配合的情況下,五個核大國只能關起門來做事。

五月十七日,最後一次努力因印度拒絕而失敗後,五個核大國達成了一份沒有多少約束力的協議:禁止向印度提供一切與戰略核力量有關的技術援助,建立針對印度的戰略核力量情報溝通機制。

看上去,這份協議的制裁內容非常嚴厲,實際上卻沒有任何價值。

原因很簡單:印度已經建立起了配套的核工業體系,擁有製造彈道導彈技術,也能夠建造核潛艇。

假以時日,印度肯定能夠建造戰略核潛艇。

更重要的是,這份協議僅針對五個核大國,不針對其他任何國家,因此印度可以通過日本獲得必要技術。

別的不說,日本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固體火箭技術,而這正是印度缺少的東西。

進行海基戰略核力量談判時,五個核大國還進行了陸基與空基戰略核力量談判,對各自擁有的戰略核力量做了限制。

當然,意義都不大。

比如在陸基戰略核力量方面,雖然美國主動提出銷燬所有陸基戰略導彈,但是俄羅斯與中國都表示反對。原因很簡單,美國有強大的海基戰略核力量、還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戰略轟炸機,陸基戰略核力量的價值並不大,而中國與俄羅斯卻主要依靠陸基戰略核力量,在海基與空基戰略核力量發展起來,銷燬戰略彈道導彈,等於自行解除武裝,甚至喪失進行戰略反擊的能力。

五月二十日,五個核大國的核裁軍談判結束。

在最後一次會議上,美國國防部長錢德勒提出了一份遠景規劃,即在未來的某個時候銷燬所有核武器,實現“無核化”。

看上去很美好,卻沒有任何價值。

只要國家還存在,意識形態還存在,核武器就具有不可替代性。即便將來某個時候出現了能夠替代品,對人類文明構成的威脅也將遠遠超過核武器。

說得不客氣一點,全面銷燬核武器,必將成爲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休會兩天後,裁軍談判進入第二階段,即針對常規力量的談判。

從五月二十三日開始,牧浩洋才忙碌起來。

作爲中國海軍的談判代表,他是主要談判參與者。更重要的是,在涉及到常規軍事力量的談判中,海軍佔的比重最大。

在第二輪談判的準備會議上,美國首先承認了中國與俄羅斯的陸軍實力。

顯然,這是以退爲進,隨後錢德勒就直接提出,限制常規軍事力量,應該把重點放在海軍上。

美國這麼做,目的非常明確。

作爲陸上大國,不管是中國、還是俄羅斯,都難以對美國的全球霸權構成威脅,也就沒有能力跟美國進行全面對抗。現有的局面維持下去的話,美國仍然是世界主導者,中國與俄羅斯最多是地區大國。在至關重要的戰略熱點地區,比如中東地區,中國與俄羅斯根本沒有能力挑戰美國。

只有發展海軍,中國與俄羅斯才能成爲世界大國。

有趣的是,俄羅斯表現得更加積極。

談判開始之後,俄羅斯海軍代表就明確提出,在二零三五年之前,俄羅斯將建造六支航母戰鬥羣,大型艦艇將達到一百八十艘。

牧浩洋比較保守,沒有拿出那份瘋狂計劃。

即便如此,中國的海軍軍備建設計劃仍然非常引人矚目,因爲按照海軍規劃,到二零三零年,至少有兩艘航母服役、兩艘航母在建,第二種國產航母也將完成設計,大型艦艇將超過一百二十艘。

只是,跟美國比起來,這些都不算什麼。

到二零三零年,十艘“福特”級將全部服役,加上五艘在役的“尼米茲”級,美國海軍將擁有十五艘航母。“福特”級的後繼艦,即cvn-88號將在二零三零年前動工,計劃在二零三八年服役,取代已經服役五十年的cvn72“林肯”號,隨後將陸續替換其餘四艘“尼米茲”級航母,並且在二零四五年之前完成全部十艘的建造工作,使美國航母的數量增加到二十艘。

顯然,美國奉行的是“兩強標準”。

按照美國海軍的造艦計劃,別說到二零三零年,即便到二零四五年,其艦隊總規模也將超過任何兩個對手的總和。

問題是,美國能夠完成如此龐大的造艦計劃嗎?

這不免讓人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皇家海軍的瘋狂計劃,而此時的美國與當初的英國簡直如出一轍。

明白這一點,也就不難明白,美國爲什麼要在這個時候主動提出進行裁軍了。

只要軍備競賽不受限制,二十年後,擊敗美國的不是中國、也不是俄羅斯,而是美國自己的擴軍行動。。.。

第35章 合理搭配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63章 不可避免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15章 宣戰第298章 決裂第24章 裂痕第47章 金蟬脫殼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43章 南亞明珠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90章 獨木難支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21章 次優選擇第65章 門檻第238章 不歸路第15章 全面展開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62章 暗涌滾滾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86章 精心部署第27章 地面戰爭第10章 共同體第77章 針鋒相對第81章 臨時調整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69章 登門求教第51章 再接再厲第20章 逼婚第51章 整軍備戰第118章 和解第50章 關鍵技術第88章 各讓一步第99章 故技重演第14章 首相之死第7章 不測風雲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153章 關鍵日第62章 戰術反擊第81章 同盟集團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96章 高調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79章 艦隊攔截第79章 另闢蹊徑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33章 孤注一擲第61章 唯一方案第55章 毅然決絕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22章 橫掃全球第18章 雙輸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38章 戰前會議第117章 高姿態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131章 掃蕩第234章 決勝點第81章 前沿科技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0章 迎難而上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156章 難題第28章 裁軍大會第98章 大規模佯攻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32章 成果第88章 十字路口第59章 再接再厲第44章 防空火網第15章 風頭正勁第43章 根源第52章 順手拈來第120章 多面手第56章 快馬加鞭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17章 經貿競爭第5章 來晚了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10章 迎難而上第75章 積極迎戰第27章 商船立功第73章 擴軍備戰第16章 急轉直下第39章 去臺灣第58章 海航突擊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24章 裂痕第57章 戰爭決議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3章 大難不死第36章 前仆後繼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