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商籍之爭

相比之下,山西曆來缺糧,山西商人要享受“食鹽開中”政策,只有推着獨輪車到山東買糧,再販運邊關,是爲頗費周折的“買糧換引”,而徽州遠離邊塞,山高路遠,徽州商人更無力參與其中。這也是明朝初年陝商比晉商、徽商起步較早的重要原因。

但陝西商人獨享的“特區”政策,到明朝中葉爲之一變。明弘治五年(1492年),主管財政和稅務的戶部尚書葉淇上任不久,就將輸糧換引的“開中法”,改爲以銀換引的“折色法”,也就是說,商人不必再千里迢迢送糧食到邊關,而是直接拿出白銀購買鹽引,即能獲得販賣食鹽的許可。葉淇是山陽人(今江蘇淮安),此舉顯然打破了陝西及山西等“邊商”固有的優勢,給了地理上更接近兩淮、以徽商爲主之“內商”進入利潤豐厚的鹽業經營的良機。

自此,留在西北邊塞種糧食已失去經濟上的意義,陝西商人和山西商人一起,紛紛來到運河沿岸的兩淮食鹽轉運樞紐揚州,成爲專業鹽商。據記載,當年會集揚州的陝西商人不下500人,名聲顯赫者有“三原之樑,涇陽之張、郭,西安之申,潼關之張,他們兼籍故土,實皆居揚”,這標誌着一個衝出潼關、走向全國的陝西商幫開始成型。

正是在揚州,他們與蓄勢已久、雄心勃勃的徽州鹽商狹路相逢了。明代《揚州竹枝詞》唱道:“鹽客連穡擁巨財,朱門河下所藏生。鄉音秦語並歙語,不問人名但問旗。”“秦語”就是陝西話,“歙語”即徽州話(歙縣爲徽州一府六縣之一)。可見陝商、徽商,皆爲揚州繁華商業主力軍。據記載,當時兩淮八大總鹽商(即鹽業公會領袖)中。西商徽商,各佔其四。

明代科技名著《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曾寫道:(揚州)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在明代。作爲鹽商的陝西商人,實力曾凌駕于山西商人之上。其老家是三原縣、涇陽縣、綏德州等地。

聚集揚州的陝西鹽商,出於保護自身共同利益的需要,出資修建了陝西會館,後來爲了對付徽商的競爭,又與山西鹽商合資共建山陝會館。那時候,山陝商人實力仍然強橫,徽商不時要從他們手中購買鹽引。山陝會館獨自建在靠近運河的大東門東關老街,而徽州及湖南、江西、嶺南等商幫會館。扎堆於新興市場小東門一帶,反映出商幫勢力興起先後的歷史軌跡。

常住揚州的陝西商人不僅經營淮鹽,還將業務擴展到典當、布匹、皮貨、菸酒等行業。但既佔地利、又得人和的徽商異軍突起,咄咄逼人,且因其“左儒右賈”的傳統,文化水平普遍較高,動輒喜歡發起訴訟,與山陝商人屢屢發生商業衝突。據史料記載,在“南人”(即徽商)與邊商(即山陝商人)的訴訟案中,前者往往能得到官方有利的判決。在爭鬥中佔據上風。

明朝中後期萬曆年間編撰的《揚州府志》,記錄了這種微妙的趨勢:“揚州皆四方賈人,新安(徽商)最盛。關陝山西、江右(江西)次之。”

明朝末年揚州有名的“商籍之爭”,實際上正是山陝商人與徽商之間商場積怨的一次大爆發。

在鹽商雲集的淮安、揚州二府,山陝商人因是外省入戶定居而獲朝廷特批擁有“商籍”,其子弟可入讀淮揚二府的學校,每年還有7個不用回原籍參加科舉考試的名額。而徽商的家鄉徽州與淮揚同屬南直隸省,按規定,其子弟不得在當地上學。

歷史上,明崇禎五年(1632年),經徽商聯名上書。巡查兩淮鹽政的官員上書,請求凡鹽商子弟均可就地入學。獲得皇帝批准。但這無形中損害了原有學籍的徽商的利益,引起大家鼓譟。恰好時任揚州知府又是山西人,支持同鄉的抗議,此政策遂緩行。徽商舊事重提,“西人復大喧譁,爭訟不已”,終於又不了了之。

“商籍之爭”,前後達數十年之久,西商先勝後敗,徽商終償所願,其實也折射出在此期間,陝、晉、徽三大商幫在揚州實力對比的盛衰變化。

這種爭鬥,最後的結果是1644年3月,陝西米脂人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逼得安徽鳳陽人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自殺,但鎮守遼東的明將吳三桂旋即引清兵入山海關,擊敗大順軍。順便說一句,生於遼東的吳三桂祖籍“廣陵首邑”高郵,也算是揚州人了。

這次改朝換代的戰爭,給揚州帶來了滅頂之災。1645年5月,清將多爾袞率軍南下圍揚州城,明將史可法堅守城池達半月之久,殺傷清軍甚衆。城破後,史可法被俘就義,多爾袞爲報復大開殺戒,造成“揚州十日”慘劇,民衆死80萬,西商、徽商及各地商人亦難倖免,有明一代兩淮鹽業興盛帶來的商業繁華,毀於一旦。

入清以後,至康熙初年,全國形勢大定,新興的清朝亦思恢復經濟民生,以穩固統治,而鹽稅數額巨大,兩淮鹽業的復興自然是重中之重。在清廷的寬鬆政策之下,爲躲避戰火退走的鹽商陸續再聚揚州,所謂“康雍乾盛世”的130餘年間(1661年~1795年),揚州鹽業達到又一高峰。極盛之時,每年經揚州運銷的鹽達160多萬引(每引折鹽200~400斤),僅鹽課(即鹽稅)一項便佔全國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當時之鹽從海濱鹽場經揚州轉運到各省市場,價格可漲10倍以上。據估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揚州鹽商每年賺銀1500萬兩以上,繳納鹽課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稅六成左右。這一年,中國的經濟總量爲全世界的32%,而揚州鹽商提供的鹽稅就佔了全世界經濟總量的8%。

不過,此時的揚州鹽業,已是徽商的天下,曾經緊密合作的陝西商人與山西商人之間貌合神離,陝商在揚州迅速衰落,只剩下大約十幾家鹽商,不能稱幫,難成氣候。

……

【在古代,科舉考試必須是回原籍參考,其實這就是後世的高考移民,這玩意兒在幾百年前就有了。】()

第248章 不願交稅第248章 不願交稅第35章 鬼哭狼嚎第221章 焦急的崇禎第136章 豎子安敢第246章 官紳一體納糧第231章 韃子的兇殘第107章 谷口混戰第185章 污衊不成第5章 斬殺流酋第108章 殺都殺不完第21章 崇禎詔見第16章 築基修煉第4章 逃出龍之墓地第148章 只能拖延第231章 韃子的兇殘第129章 軍營有變第144章 大鍊鋼鐵第92章 追命被擒第2章 失之東偶第247章 來歷不明的女人第210章 戚家軍初試鋒芒(下)第276章 屠遼陽第91章 讓士兵見血第239章 拿銀子砸第13章 捷報第78章 搞笑的訓練第237章 被警察包圍第229章 戰場實況第134章 算計開始第276章 屠遼陽第242章 選擇風帆戰艦第203章 借刀殺人第21章 拍賣行第2章 失之東偶第148章 只能拖延第50章 紅娘子的無奈第38章 戚家軍標準第185章 污衊不成第255章 皇權不出縣第260章 克敵法寶第172章 一羣禽獸第125章 各需其所第82章 溫體仁的小心思第213章 誰都不是笨蛋第132章 屠你滿門第140章 有情敵第196章 誇功閱兵(下)第124章 沒有免費的午餐第150章 會試(上)第269章 拼死突圍(上)第50章 紅娘子的無奈第114章 蒙古帶路黨第103章 形勢危急第84章 總捕頭鐵手第75章 價值連城第117章 乾柴烈火第2章 靈魂契約第269章 拼死突圍(上)第35章 鬼哭狼嚎第216章 皇太極的智慧第14章 比錢多嗎?第78章 搞笑的訓練第60章 雷霆之怒第231章 韃子的兇殘第224章 蠢貨勒一川第9章 郡主相邀第100章 巴特爾格龍第167章 宰了他們第101章 蠢貨李四第184章 高起潛的叼狀第274章 搶糧搶錢搶女人(上)第182章 騎兵對決第233章 談妥條件第56章 順手牽羊第200章 京師南大門第71章 賞賜第104章 化險爲夷第16章 築基修煉第270章 拼死突圍(下)第6章 馬踏聯營第60章 雷霆之怒第248章 不願交稅第201章 時機成熟第81章 楊嗣昌的謀算第104章 化險爲夷第91章 讓士兵見血第176章 建奴來了第141章 倒運物質第106章 倉促迎戰第176章 建奴來了第4章 全副武裝第38章 戚家軍標準第63章 上繳裡庫第101章 蠢貨李四第13章 她是我未婚妻第279章 凱旋歸來第114章 蒙古帶路黨第167章 宰了他們第239章 拿銀子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