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微服揚州

楊廷鑑的任職文書,出奇的順利,大多數想着那些無主之地的官員,巴不得楊廷鑑立即滾蛋,所以崇禎在早朝上一說起此事,所有大臣紛紛表示贊同。

對於楊廷鑑的任命,說不上的升職,也說不上是貶滴,畢竟揚州知府都是從四品的實官,但是楊廷鑑也遠離了朝堂,成爲儲相的機會也就更加渺茫了,這就要看當事人的追求是什麼了。

反正楊廷鑑對自己職位那是非常的滿意,復社的另外兩個魁首張溥和吳偉業就非常替楊廷鑑惋惜,兩人也到龍門客棧來勸過楊廷鑑,讓他繼續留在京師,留在翰林院熬資歷。

楊廷鑑好言謝絕了兩個兄弟的好意,收拾妥當後就啓程。其間還有還有一個人來投奔楊廷鑑,那就是和楊廷鑑同科的黃素朗,黃素朗這人特別正直,敢於言事,其實這也是一種才能,楊廷鑑就把黃素朗安排到了軍法處。

楊廷鑑可不是單身赴任,而是帶着虎賁軍和大量的物質,四輪馬車肯定不夠,好在通州就是大運河的邊上,直接用船運輸就是了。

虎賁軍需要搬遷全部由總管粱財負責,武器四輪馬車作坊肯定要搬遷,懷柔鐵礦肯定無法搬遷,今後懷柔鐵礦的出產,也主要是用來銷售,如果運到揚州,距離實在是太遠了。

虎賁軍開始了大規模的搬遷,而楊廷鑑則帶幾個親衛喬裝打扮,率先向揚州出發。

……

“公子,前面就是揚州城了。”

“不錯,這揚州到底是天下繁華之地,這川流不息的客商實在太多了。”

楊廷鑑一身士子打扮,帶着四個五大三粗的漢子風塵僕僕都來到了繁花似錦的揚州城。北方哀鴻遍地。然而揚州城卻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依舊紙醉金迷。

“大人,咱們是先去見老太爺呢?還是找個客棧暫時住下來?”

楊廷鑑的父母就在揚州。這次楊廷鑑做了揚州知府,就必須履行對崇禎皇帝的承諾。把自己的父母送到京師去奉養,好在金鑲玉還在京師,可以早晚服侍二老,再說楊廷鑑還有一個待字閨中的妹妹楊廷美,今年剛好十四歲,兩位老人到不缺天倫之樂。

“恭喜發財,咱們先去大東門關老街,去那裡找客棧住下吧!”

恭喜發財就是楊廷鑑帶的四名親衛。他們分別叫恭順、喜來、發達、財運,連起來剛好叫恭喜發財。

“公子,咱們爲什麼要去大東門找客棧啊!不如就近找一家好了。”

“你知道個屁,大東門緊靠運河,大多數的鹽商都聚集在大東門一帶,你忘記本公子這次微服私訪的目的了嗎?”

“卑職……哦……小的明白了。”

楊廷鑑隨即帶着恭賀新禧在揚州大東門一帶找了一間客棧居住,這大東門的一帶全是鹽商的鋪子,而且都很大,有山西和陝西的鹽商,也有徽商。

這家客棧叫“客來居”。這裡地處大運河,又是繁華地段,所以在此歇腳的全部是商賈之人。楊廷鑑在安頓好後。就來到“客來居”的大堂吃飯。

整個大廳全是南來北往的客人在用餐,楊廷鑑帶着恭喜發財找了一張桌子後,就隨便叫了幾個菜,而與楊廷鑑鄰座的幾位商人,聽口音好像是山西。

這幾個商人一邊吃飯一邊交談着:

“你們知道嗎?山上的晉商和徽商兩家又搞起來了。”

“此話怎麼講?”

“兄臺,你這可就寡陋寡聞了啊!晉商想在揚州落籍,而徽商卻是竭力反對,前任知府對此也是束手無策。”

“怪了,這晉商在從大明開國起。就在揚州城經營了,這幾百年下來。也是算是地地道道的揚州人了吧!晉商把戶籍落在揚州也是情理之中的啊!”

“兄弟,這你就不知道了吧!晉商想落籍揚州。是想讓自己的子弟可以在官學裡面讀書,同時科舉考試也要在揚州考了,你想想揚州本來是人文薈萃的地方,科舉的名額向來萬分緊張,這晉商想搶佔徽商的科舉名額,徽商怎麼可能讓晉商如願。”

“原來是這樣,可現在揚州知府出缺,也不知道這兩家又會搞出什麼幺蛾子了來。”

“不外乎是比兩家錢多吧!或者是看哪家的背景更深厚。”

楊廷鑑一邊吃飯,一邊聽他們交談,這晉商和徽商的戶籍之爭,說來話就長了。

明太祖朱元璋率義軍推翻元朝後,敗走漠北的蒙古殘餘勢力仍對中原虎視眈眈,伺機反撲,西北一帶少數民族離心傾向也不斷增長。新興的明帝國不得不把三分之二的財政收入花在西北邊防建設上,沿長城設九個邊鎮以拱衛關中,保護京師,其中固原、寧夏、延綏、甘肅四鎮便在陝西境內。

後又設“三邊總督”駐節固原(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西安、蘭州、銀川三角地帶中心),統率軍隊20餘萬,戰馬10餘萬匹,負責東起延綏皇甫川(陝西榆林以北)、西至嘉峪關、西南至洮岷(今甘肅南部)綿延數千裡的邊防區。

但邊地苦寒,人煙稀少,數量龐大的邊防軍每年耗糧以萬千石計,需布數十萬匹,自內地調運費時費力,民多怨言,政府財政也不堪重負。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採納謀臣建議,實施“食鹽開中”新政,將實施千年之久的政府食鹽專賣制度網開一面,允許民間商人向邊關輸送糧食換取食鹽經銷的許可證“鹽引”,大約30斤糧食可換一份“鹽引”,而且是當時質量最好、最能賺錢的淮鹽引。

朝廷“國退民進”,讓利於民,“淮鹽價貴,商多趨之”,邊防軍需難題一舉解決,而坐享地利的陝西商人,得益最多,自此冒起。原來陝西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自古爲中國糧食主產區。

如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陝西官倉存糧近1100萬石(明代一石約爲90多公斤),足夠支付駐防官軍俸糧三年,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全國260個府中,按稅糧多寡排名,西安府僅次於號稱糧倉的松江府(今上海市一帶),位列第四。如此看來,輸糧換引的“食鹽開中法”,等於是爲陝西商人量身定做的傾斜政策了,一時間,關中產糧區的農民們掀起了進城經商、賣糧販鹽的熱潮。

……()

第138章 如山的銀子第252章 揚州衛第179章 轉身就逃第77章 只欠東風第32章 這樣招兵第126章 雷霆一擊第102章 殘牆血戰第233章 談妥條件落葉之殤第240章 一言而絕第13章 捷報第269章 拼死突圍(上)第265章 浴血大淩河第14章 千金買骨第41章 第一杆火槍第135章 識破奸計第71章 賞賜第265章 浴血大淩河第63章 上繳裡庫第80章 如何自處第250章 海盜與華夏(上)第266章 血戰到底戚家軍(上)第275章 搶糧搶錢搶女人(中)第223章 砍瓜切菜第120章 腹黑的算計第113章 招募蒙古騎兵第182章 騎兵對決第27章 心服口服第272章 鐵疙瘩的妙用(上)第179章 轉身就逃第72章 帝王心術第186章 崇禎的希望第241章 買地建廠第263章 風帆戰艦第209章 戚家軍初試鋒芒(上)第172章 一羣禽獸第67章 讒言誤君第121章 格龍效忠第2章 靈魂契約第3章 龍窟尋寶第250章 海盜與華夏(上)第14章 千金買骨第94章 紅娘子的任務第44章 洗腦第96章 狼煙起第200章 京師南大門第45章 證據到手第1章 穿越明末第187章 軍心民心第7章 英雄救美(1)第37章 情到濃時方恨少第19章 任督二脈第10章 收徒第149章 赴考第47章 五十七斬第222章 血戰開始第195章 誇功閱兵(中)第78章 搞笑的訓練第107章 谷口混戰第174章 監軍高起潛第221章 焦急的崇禎第228章 崇禎駕臨第135章 識破奸計第34章 攆出去第114章 蒙古帶路黨第177章 決死對衝第104章 化險爲夷第242章 選擇風帆戰艦第164章 最真實的崇禎(下)第164章 最真實的崇禎(下)第89章 火燒山賊第8章 英雄救美(2)第177章 決死對衝第15章 安內攘外第117章 乾柴烈火第32章 這樣招兵第23章 小乞丐第210章 戚家軍初試鋒芒(下)第227章 搶運財寶第58章 反攻倒算第135章 識破奸計第170章 全殲建奴第201章 時機成熟第267章 血戰到底戚家軍(中)第195章 誇功閱兵(中)第25章 洞房花燭夜(下)第190章 不容插手第221章 焦急的崇禎第31章 只招良家子弟第86章 不降即賢第155章 放榜第250章 海盜與華夏(上)第169章 官道搏殺第82章 溫體仁的小心思第15章 交杯酒第180章 莽古爾泰的抉擇第62章 誅殺此獠第158章 後金準備入寇第90章 山賊精銳第159章 等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