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國家根基已朽(五)

“嘶~~”衆人齊齊吸了一口涼氣後,卻都說不出話來了。

經過來時路上朱由棟的講解,一行人誰都知道黃冊庫對於大明的意義。但是黃冊庫的現狀卻讓衆人感到驚恐。

萬曆二十年的黃冊,是三十年那批黃冊的基礎。如果二十年那一批的黃冊都壞了爛了,那三十年這批黃冊送進來的意義就不大了:沒有了前些年的底根,你叫監生們如何查對?複覈?無法複覈,那不是地方上想怎麼搞就怎麼搞嗎?

而且剛纔張勇還說了,三十年這一批比二十年那一批還要糟糕。這說明什麼?地方上已經對這事兒肆無忌憚了!可,可這是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啊!

如果這種趨勢不能有效扭轉,那要不了多少年,黃冊將喪失一切意義。而國家失去了黃冊?民不知有多少,產出不知有多少,百姓的財產不知有多少。你憑什麼去徵稅?亂徵嗎?萬一逼得百姓活不下去怎麼辦?

而且,你還要知道的是。這裡的黃冊,除了民黃冊,其他幾個島上還有軍黃冊,匠黃冊!簡而言之,黃冊失去了功效,國家就無法有效掌控百姓、軍隊、工匠!

那還搞個屁!國家的根基都沒了,大家就等着亡國吧!真以爲光憑士大夫就能撐起一個國家啊?

難堪的冷場持續了很久,終於,張世澤顫顫巍巍的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黃冊庫是如此的重要,這製作黃冊,朝廷居然沒有劃撥專項的經費?”

張勇已經是一副混不吝的表情了,看着驚詫發問的張世澤。他嘲諷的笑笑:“世子可能還不清楚吧?事實上,除了製作黃冊沒有專項費用需要各地方負擔以外。便是下官這黃冊庫平日的運轉經費,朝廷裡也是沒有專項費用的。”

“啊?怎會如此?殿下?真的是這樣麼?”

看着張世澤等人朝自己投來的驚詫而又疑問的眼神,朱由棟也只覺得一陣頭疼:自己穿越過來的是一個什麼時代啊?怎麼以前在起點看明穿類小說,那些穿越到崇禎年代的人都能翻盤呢?自己這會兒還是萬曆時代呢,看到黃冊庫的現狀後,他都有些絕望了!

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大英雄,也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但他也有諸多的缺點,其中有一個便是:吝嗇。

洪武十三年,大明開始推行黃冊的時候,要求黃冊紙張必須防蟲防蛀,以便長期保存。但是大明的戶部只是設計了黃冊的格式,要求了黃冊的質量,而黃冊紙張卻是不提供的。這紙張,得由各級地方政府自行負責。

對於布政司來說,可以攤派到州府,州府可以攤派到縣……最終,這筆費用還是落到了老百姓頭上。

洪武、永樂兩朝的皇帝都是狠人。官員們一是不敢太貪,二是做事相對認真。所以,基本上各級官員找老百姓收兩枚銅板,可以辦出值一塊銅板的事情。而到了後期,隨着官風的糜爛,行政效率的降低,官員們在黃冊這個事情上找老百姓攤派一兩銀子,卻做不出來值半塊銅板的黃冊了。

如果說明朝剛剛立國的時候,因爲戶籍的缺失無法有效收取賦稅,導致國家財力不足,以至於黃冊的制訂費用要攤派到老百姓頭上還情有可原的話。老朱對於黃冊庫運轉經費的劃撥表現,那可真是將其‘吝嗇’的本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黃冊庫建立起來後,庫管官員就上書通政司:皇上,這庫房的日常維護、黃冊的定期翻曬以及安保,總是需要人來做吧?還有庫房房間的修葺,除了人工,也是需要材料的吧?此外,每十年黃冊入庫的時候,雖說朝廷調派國子監的監生過來幫忙,我們不用發工資給他們,但一千多人也是要吃飯的嘛。以上這些錢從哪裡來?是不是請戶部給我們黃冊庫單列一項支出經費,方便我們以後開展工作?

老朱的回答是:這個事情不能單列經費,你們黃冊庫的辦公經費,由國子監負責。

國子監一下子就鬱悶了:作爲教育部門,我們自己都窮得叮噹響。每十年去打一次義務工就算了,還要我們長期承擔黃冊庫的運轉經費?不行啊皇上,我們的錢不夠啊。

然後老朱一拍腦袋:這樣,國子監的錢不夠,就讓工部把每年辦公經費的結餘交給黃冊庫。如果那一年工部不夠,就讓戶部把當年辦公經費結餘交出來。這總不能有一年你們三個部門同時辦公經費不夠吧?

還是那句話,老朱在的時候大家做事情還比較講規矩。貪污的少,亂髮部門獎金的也沒有,因此到了年底,以上三個部門每年多少都有點結餘。而且在老朱的赫赫淫威下,也沒有哪個部門敢推諉扯皮,所以,黃冊庫的運轉經費還是可以保障的。

但是老朱崩了,特別是後來朱老四也崩了後。幾個部門就開始互相踢皮球了。

我們絕對沒有結餘的辦公經費!絕對沒有!我們平時工作這麼努力,怎麼會剩下辦公經費呢?只有差錢的好不好?我們非但拿不出一文錢支援黃冊庫,還需要朝廷給我們補發辦公經費呢!

然後黃冊庫就傻眼了。

說起來,全國上下,從皇帝到普通百姓都承認黃冊庫的重要性。沒有黃冊庫,皇帝無法瞭解全國具體情況。沒有黃冊庫,百姓一旦發生不動產糾紛,就無法查證原始資料。至於大臣這一級,很多官員都公開的說:黃冊庫是國家萬壽無疆的根本……不過,一旦到了黃冊庫具體要錢的時候,大家都顧左右而言他。

這很正常,這是官僚機構的共性。

是,你黃冊庫確實非常重要,但那是對國家很重要!你黃冊庫能夠給我這個部門提供什麼好處嗎?你想我劃錢給你,你能讓我得到什麼呢?官場之間,不都是講究利益交換的嗎?當然,兄弟我肯定是承認你黃冊庫對國家重要性的。也願意爲你的資金向其他部門呼籲,但是呢,兄弟我這邊是真的拿不出錢來啊。

好吧,官僚們踢皮球是吧?那老子直接找皇帝行不行?這天下是你家的誒!你總得要重視吧。

可惜,老朱的子孫都繼承了老朱的特性:吝嗇!

凡是要新增支出的要求,朱家的皇帝都TM特別不耐煩,不想聽,不想接招。

折騰到最後,黃冊庫的主管單位南京戶部沒有辦法,只有找來南京城內的兩個縣令(上元縣和江寧縣):這個,黃冊庫的運轉費用,你們兩個縣扛了吧。

明代皇權不下縣,所以縣級機構是明代最低一級的官方行政機關。兩個縣令沒得辦法,只好將黃冊庫需要的資金,加派到兩個縣的普通百姓身上。

有明一代,真正的田賦其實並不高,除了以前張士誠統治的蘇州地區外,其他地方大概都是十五稅一到二十稅一的水準。但是,你禁不住無限制的加派、攤派啊!僅僅是黃冊庫一個部門,就能夠衍生出這兩項加派(其實不止)。其他的部門呢?

由於老朱在設計國家體制的時候,把整個國家的經濟規定得太死板。以至於當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新增支出的時候,國家各部門往往就只有互相踢皮球。踢不下去了就層層攤派,最終,百姓們的負擔就越來越重。

而且,攤派這種事情是有放大效應的。這個效應會隨着官僚機構的腐化而越來越恐怖。而隨着這個效應的不斷延伸,他又會反過來促進官僚機構的進一步腐化,整個兒一個惡性循環。

舉個例子來說,黃冊庫一年人員的工資、辦公經費等開銷。大概是五百兩銀子。黃冊庫的主官爲了日子輕鬆一點,做賬的時候做到了八百兩。這是第一次放大。

負責這筆銀子的上元縣拿過來一看,哦,江寧縣扛四百,我們扛四百。可是,我們爲了這事付出了這麼多,怎麼就只加四百呢?於是縣令大手一揮:全縣百姓聽好了,現在本縣加徵黃冊稅五百兩。而那邊的江寧縣也是如此操作。結果五百兩銀子的需求,被放大到了一千兩。這是第二次放大。

縣令是沒法直接收稅的,他得交給戶房去辦,戶房的主官交給下面的里長,里長交給甲首……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會放大多少次。或許,黃冊庫本來實際需求只是五百兩,但最終攤派到老百姓身上的,是兩千兩。

在這個過程中,層層官吏都得了好處,唯一受害的就是老百姓。而在這個過程中吃歡了的各級官吏,如果下一次又碰到朝廷攤派的時候,他們的反應是什麼呢?

這確實是當年的老朱沒有想到的。他一直以爲,盡力減少支出項目就是省錢。卻沒有想到攤派的放大效應是如此的恐怖。

試想一下,如果當年老朱直接同意,在戶部的支出上,加開一項黃冊庫專項支出。雖然這筆錢最後還是老百姓出,但百姓們的負擔最多也就五六百兩而絕不會暴漲到兩千兩……

朱由棟穿越前看到過一篇研究明代賦稅的論文。該篇文章的特點在於,他的作者是理工科出身的經濟學人士。這位作者經過設計周密的公式,用大量數據反覆計算後得出結論:洪武年間,每個農民身上的稅負折銀0.26兩。永樂年間,0.31兩。到了天啓年間,已經是2.0兩!崇禎年間,則是5.0兩!

五兩銀子什麼概念?太平時節糧價偏低的時候可以買五百公斤以上的大米!注意,這可是脫了殼的大米,不是剛剛收穫的稻穀。

MD,老百姓不反真的沒有天理了。

長嘆了一口氣,朱由棟意興闌珊的對着衆人道:“這裡的事情,孤都知道了。今日就到這裡吧,吩咐下去,孤要回南華宮。”

第四零七章 幕府垂死掙扎(二)第二六一章 大阪的夏之陣(七)第一三六章 穿越者的互撕(二)第一五六章 李成樑的致仕第四一一章 開陽再臨戰場第七九二章 索科特拉伏擊第二一一章 天樞今日登頂(感謝逐日2005書友)第二七八章 太孫賑災方案(一)第一八三章 北京暗流涌動第三七九章 切割中南半島第七四六章 不一樣的人生第三三三章 戰艦要下餃子第二五四章 一切都是誤會第五九四章 搭建地方機構第二十九章 原始資本積累(四)總設定(看前一定要看)第四章 坑子孫的太祖第六一二章 盧象升的謀略第三六二章 霸道的熊總督第六十一章 大明火器專家第八零二章 告歐洲人民書第五四五章 宗藩是提款機第二九三章 太孫焦頭爛額開個單章,說說最近的事第五一二章 破軍陷入絕境第五三八章 所謂民意反噬第一七八章 宿命的薩爾滸(八)第二一二章 目標是法蘭西第二三一章 歷史未能重演(二)第一六三章 山海關定方略(一)第四七一章 這是鴉片戰爭第三二九章 朱由棟結婚了第六三零章 朱由棟的決心第一三五章 穿越者的互撕(一)第一九一章 行百者半九十(二)第六九九章 進入電力時代第二十七章 原始資本積累(二)第四六二章 進入鐵甲時代(二)第四六七章 新豪商的崛起第一九六章 天下重新透明(五)第一二二章 扶上馬送一程(四)第三三零章 大明準備反擊(一)第三一八章 海軍事海軍了(二)第三四四章 東海上的決戰(一)第五三零章 戰事陷入焦灼第三十九章 賺錢必須高尚第四五五章 許顯純在仰光第六六七章 西班牙的優勢第六七八章 駐印軍的瓦解第九十二章 國家根基已朽(四)第七八七章 戰鬥陷入混亂第二四九章 衍聖公是大敵第五九零章 大明機構改革第六零二章 奧朗則布代位第五零三章 軍事命名規則第五六二章 此刻需要謹慎第六四三章 朱慈燚的幕僚第三八六章 現在扭頭向東第二五七章 大阪的夏之陣(三)第六七九章 南北印的迥異第五七二章 皇子的新老師第二十五章 泰西今夕何年(二)第八十三章 哈布斯堡家族(一)第四五二章 帝國滅聯盟立第一五七章 竹千代的助攻第七零四章 不速之客又至第一七六章 宿命的薩爾滸(六)第五五八章 進化論的萌芽第二十七章 原始資本積累(二)第三二七章 忠君愛國商人(二)第三四四章 東海上的決戰(一)第三七二章 燃燒的暹羅灣第七五五章 這纔剛剛開始第七零三章 朱由棟的險招第三十章 原始資本積累(五)第五零三章 軍事命名規則第三六四章 衆狗聽令出征第三三四章 逃亡者的用處第六零八章 大明兩路進軍卷末總結及單章求訂閱第三四零章 工業革命發端(三)第四四三章 孔府有了反應(爲盟主逐日2005加更2/2)第三一二章 崇明沙攻防戰(四)第七二六章 奧斯曼的戰艦第七一三章 周遇吉的奇襲第九十四章 國家根基已朽(六)(收藏滿四千加更)第五八九章 一環套着一環第九十六章 國家根基已朽(八)(收藏滿五千加更)第六十五章 西南戰鼓擂動(二)(收藏滿2000加更)第一九零章 行百者半九十(一)第六五一章 美洲禮儀教導第六五六章 鄭芝龍的奮戰第十五章 大明第一掮客第四四零章 理學搖搖欲墜第五五四章 歐奧間的分歧第一八七章 吹皺一池春水(二)第四七六章 河套重工中心第七一零章 不如虛張聲勢第七七五章 陸軍主力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