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礦稅很有意義

看着冷汗涔涔的陳矩,以及呆若木雞卻又若有所思的朱常洛。萬曆只覺得心裡一陣的暢快!

中華帝國,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就在用道德代替法制治國的邪路上一路狂奔。到了明朝,用道德治國的氛圍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一個人,若是其行爲稍微與四書五經、聖人言行啥的不一樣,馬上就會遭到劇烈的彈劾。在明代,一個人若是道德垮掉了,那麼,不管這個人多麼能做事,對於國家來說多麼的有用。都算是徹底廢掉了。

可問題在於,完美的人是絕對不存在的。誰TM還沒點自己的小癖好?朱熹朱聖人都還喜歡兒媳婦,做老扒灰呢。任何時代,再偉大的人物,只要你拿着放大鏡細細搜尋,總是能找到此人的道德缺陷的。

所以,過度的用極高的道德標準去要求這個時代的人。只能是造就一羣厚顏無恥的僞君子。

在歷史本位面上,明朝中後期的官員,特別是自詡道德楷模的東林君子們,就是一羣對別人完美主義,對自己自由主義的典型僞君子。

皇帝,是這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在這個以道德治國達到巔峰的時代,皇帝,自然就應該是道德上的絕對完人。羣臣們都用理論中聖人的標準來要求皇帝,皇帝稍微做得不好,就要被一陣狂噴——在噴的過程中,大臣們的道德好像就得到了昇華。

孟子曰:以義治國,何必言利。文官們抓住這句話,對萬曆皇帝多年來徵收各種礦稅、榷稅、海稅、絲稅進行了嚴厲的批判。而萬曆呢?皇帝陛下內心深處是非常清楚這些傢伙不斷上本原因的。但是苦於爭辯不過,於是乾脆做了鴕鳥:罵你們隨便罵,但稅朕還是要收的。不如此,根本無法保證這個國家繼續存續下去。

不過人啊,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九五之尊,其實內心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認同。在以前,整個國家,好像只有鄭貴妃才能認同和理解皇帝。而現在,好像多了一個人。

這個孩子,真是蒼天派下來振興我大明的啊!

居然還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對付彈劾礦稅的奏章,朕怎麼以前沒有想到呢?

作爲穿越者,在朱由棟那個時代的辯論,若是沒有數據支撐,任何冠冕堂皇的大道理都會顯得空洞無力。特別是醫學界,在各種學術交流中,若是不拿出一大堆數據,那是要被同行鄙視的。所以,面對萬曆的提問,在暫時忌諱文官集團,不能立場鮮明的表態的前提下。朱由棟只能是用數據來說話了。

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

毫無疑問,以大明每年那麼一點收入,要養活那麼多的人。只能是做到勉力支撐。國家稍微有點事情,比如自然災害、外敵入侵、內部反叛啥的,就會入不敷出。這個時候,國家靠什麼來渡過難關?

只能是皇帝本人的私房錢!

“矩公,吾再問你,近五年以來,皇爺爺的內庫補貼國家費用有多少了?”

“呃……殿下說得老奴極爲慚愧。經殿下提醒,老奴才恍惚間覺得,最近幾年,內庫補貼國庫的次數越來越頻繁,金額也是越來越大。別的不說,就說今年年初,土蠻入寇,北疆騷然。爲了安撫將士,內庫就發銀一百萬兩解運到宣大、薊遼四鎮,以補發近三年的軍餉……至於其他各地賑災,戶部沒錢給京官發放薪俸時由內庫補貼什麼的,零零總總,近五年來,內庫前後補貼了五百三十萬兩白銀。”

“怎麼會這樣?國家的虧空怎麼會如此的大?持續時間怎麼會如此的久?”

提出這個問題的,當然不是朱由棟,而是朱常洛。

“回稟千歲爺,主要是因爲國家近十年來,各種災害不斷,北方持續少雨,而南方又多是降雨成災。所以,各類農作物減產非常嚴重。國家很多時候都收不上來正稅,反而要發放銀兩,並從太倉撥出糧食賑災。”

“啊,是了。”

看到朱常洛一副釋然的表情,萬曆哪裡還不知道這個傻兒子在想些什麼?

“太子是不是想說,都是因爲朕與民爭利,引得上天震怒,不斷的降下災禍來懲罰於朕?若是朕停了各種稅收,讓上天高興的話,就會風調雨順了?”

“兒臣不敢!父皇爲了這個國家殫精竭慮,兒臣只有感佩的份。只是……先生們都說……莫不如,先停一些稅種,看上天是不是有所感應?”

“哼!朱由棟,你來給太子說說!”

啊?我的爺爺誒,對面那個瑟瑟發抖的傢伙,是我這一世的父親啊。而且說實在的,四年接觸下來,這位父親除了對那羣侍講老師迷之盲信、腦筋比較死以外。對自己是真的很好啊。

“矩公……”

“太孫……殿下……”聽到朱由棟稚嫩的聲音響起,陳矩都要哭了:您不能刷自己的父親,就老指着老奴刷麼?

“麻煩派人爲吾查一下,永樂元年國家賦稅裡,糧稅這一項的組成好麼?”

“是,老奴這就派人去搬取相關卷冊。”

爲什麼要查永樂元年的東西呢?託後世太多明史大咖各種研究成果的福。朱由棟知道,那個時候,是明帝國軍屯搞得最好的時候。

“皇上、太子、太孫殿下,老奴查到了。永樂元年,國家一共收取稅糧三千一百萬石。”

“嗯,矩公,你仔細看看。這些糧食裡,有多少是軍屯產出的?”

“哦……嘶~~太孫殿下,老奴是不是看錯了?永樂元年,國家一共收入三千一百萬石糧食,其中有兩千三百餘萬石都是軍屯產出?”

“沒錯的。那一年由於靖難剛剛結束,很多地方成祖都免稅了,所以軍屯之外的地方稅很少。矩公,那一年,國家軍戶有多少?”

“國家軍戶兩百三十萬,正兵五十萬。”

好了,剩下的事情我就不說了,若是那位太子父親連這一點都醒悟不過來,那他真的沒資格去統領這個國家。

漢代的一石大約是27公斤。明代的一石是60~70公斤(爲了方便計數,以後本書都以60石爲主)。漢代缺乏各種油脂、副食。一石(27公斤)糧食也就夠一個成年男子一月的消耗。而明代的一石,足夠三個成年男子吃一個月。

永樂元年,國家用兵,根本不需要從國庫支付一分錢、一石糧。相反,還可以從軍屯收來糧食補貼國用。而萬曆年間,三百多萬軍戶交上來的糧食,才三百多萬石糧食和九萬兩千兩白銀——只有永樂年間的七分之一。國家非但不能從軍屯中獲利,還得每年拿出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補貼軍戶。

這是天氣不好導致的?扯**蛋!華夏幅員是如此遼闊,從秦帝國一統天下開始,就沒有全國同時受災的先例!

就算天人感應理論是正確的吧!就算停了礦稅啥的老天爺高興了就一定風調雨順吧。你能讓軍屯的產量上漲百分之七百?

第一六四章 山海關定方略(二)第三十二章 原始資本積累(七)第四九六章 鐵甲艦的戰鬥第七七五章 陸軍主力出動第二六四章 官員們的俸祿第一四三章 四方英才匯聚第七零零章 戰爭沒有停止第二十三章 忠臣和官混子第三五三章 開陽終於登頂第一五六章 李成樑的致仕第三零零章 暹羅王的手筆第一三二章 有客自遠方來第二九二章 進擊的新人們第六七四章 全境都是戰場第一零三章 我們的海賊王(五)第七九一章 朱由棟教太子第六六六章 世界大戰開幕第三四五章 東海上的決戰(二)第四三三章 科研獲得突破第七五七章 唯有科技制勝第一一八章 東林也要辦報(七)第一五五章 所謂帝王心術第二十六章 原始資本積累(一)第三零八章 萬曆四十五年(二)第二七四章 丙辰會試黑幕(三)第五二一章 朱家的男人們第三零二章 暹羅氣勢洶洶第二八七章 流水賬的三年第六一六章 阿散索爾夜戰第六二零章 這是赤色黎明第七三零章 波哥大會戰始第六九六章 海軍的新武器第七四八章 繼續一路向西第一五五章 所謂帝王心術第二九三章 太孫焦頭爛額第二九一章 決絕的達塔爾第一三五章 穿越者的互撕(一)第三一五章 崇明沙攻防戰(七)第四零二章 白甲兵對武士第一一三章 東林也要辦報(二)第六零零章 大明準備出擊第三章 大家都是戲精第六八三章 歸國人員安置第六五二章 兩個人的彙報第七四零章 不能再爭國本第二一九章 首戰是在色當(二)第四七六章 河套重工中心第六零零章 大明準備出擊第四八七章 你也是文抄公第二三五章 歷史未能重演(六)第五五五章 利益纔是永恆第五二零章 天璣星再求援第六八四章 屹立的張巡寨第三一二章 崇明沙攻防戰(四)第六八一章 大明朝的應對第七一六章 某已等候多時第五零六章 適度扶持藩國第一八七章 吹皺一池春水(二)第四四九章 不得了的東西第二八四章 易普拉欣崛起(一)第一一六章 東林也要辦報(五)第七五七章 唯有科技制勝第八十四章 哈布斯堡家族(二)第五六九章 我是有底線的第三八九章 海外的新制度(一)第六零六章 飛白劍指恆河第三三三章 戰艦要下餃子第四五零章 歐洲恢復和平第二零八章 金軍媒之佈局第三一六章 崇明沙攻防戰(終)第六一八章 大明主力登陸第一零四章 真是時不我待第一九三章 天下重新透明(二)第六三九章 事了準備回家第一六五章 山海關定方略(三)第三七零章 大明開始收網第六七六章 士兵們的日常第六八九章 敵艦兵臨城下第一七七章 宿命的薩爾滸(七)第六二五章 阿格納的和談第一九五章 天下重新透明(四)第七七四章 陸軍可以登陸第三十一章 原始資本積累(六)番外:二百五十年後第七一五章 後勤陷入窘境第二九零章 復仇者黎塞留第一一五章 東林也要辦報(四)第一二八章 東林陷入頹勢(三)第四一四章 一次會戰結束第四七零章 成功突襲沙廉第三零四章 會合與反會合第七六九章 士氣和命中率第二六八章 睡虎地簡出世第四四八章 海外州的發展(二)第三七五章 三府交點爭奪第六九二章 海軍的福字旗第一二五章 殿下的新玩具(三)完本感言暨新書寫作計劃第七九一章 朱由棟教太子第二五五章 大阪的夏之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