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二章 宿命的薩爾滸(二)

“大汗,奴才們已經探明,南蠻子們於二月十八出了撫順關,目前正在沿着渾河南岸前進。”

“好!這羣怕死的南蠻子終於來受死了!傳令全軍,開出界凡寨,越過蘇子河。”

“渣!”

雖然嘴上說的硬氣,但英明汗這會兒內心其實很沉重。

對面的明軍擺明了抱成一團慢慢前進,而要阻止對方的前進,就只能硬碰硬的打。

而打,在本方火器部隊遠不如大明的情況下,只能野戰。而要野戰,就必須要找一個地形相對開闊的地方:地形太過於狹窄,對於火器、兵力都處於劣勢的大金來說,也是極爲不利的。

所以,戰場只能是薩爾滸。

但是在薩爾滸那種地方,以六萬五千兵力對陣對方的十萬大軍,這個,真的沒有必勝的把握啊。

不管了!無論如何,大金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面對這一仗。只要這一仗扛過去了,以後的日子就好過了!

想完這些,英明汗再也沒有任何遲疑,他穿戴整齊後,自信滿滿的走出房屋,深吸了一口這個季節冰冷的空氣後,翻身上馬,帶着自己的軍隊出發了。

而在朱由棟這邊。

二月初三,大軍從瀋陽開拔。這一次行軍,朱由棟不再要求高速前進:在瀋陽屯駐這段時間,方山實驗室送過來了整整五十門十二磅炮:單炮重量高達兩噸。光是炮隊的拖累,整支隊伍就快不起來。更不用說朱由棟也不想走快了:走那麼快乾嘛?反正遼東的河流要四月份才解凍,在那之前把仗打完不就好了麼?需知雙方大軍靜坐對耗,他朱由棟多耗一天,明軍的整合就強一分,而建奴的物資就少一分。

事實上,要不是魏忠賢發信過來,說皇帝已經在後方起了疑心,他是真想三月份纔出兵的。

二月十三日,大軍進駐撫順。十八日,纔出了撫順關。之後全軍繼續沿着渾河前進,到了二十一日,全軍抵達薩爾滸。

“殿下,楊大人,諸位大帥,下官已經探明,建奴的主力就在距離我軍三十里外。”

“好,吩咐下去,全軍停止前進,按照事先想定方略,佈陣!”

“領命!”

關於朱由棟要不要出撫順關這事,深知朱由棟決心的楊鎬反而是沒有多說什麼的。倒是武將們聽說太孫殿下要出邊牆,一個個都嚇壞了。但是面對諸多武將的勸諫,朱由棟只說了一句:孤就在後面看着諸位將軍破敵,只要你們打贏了,孤自然穩如泰山。或者說你們對此戰沒有信心?

然後衆將看身爲文臣的楊鎬、熊廷弼都不吭聲,大家自然也就不說了。倒是這個消息傳達到下面後,全軍九萬五千戰兵和三萬餘輔兵齊齊高呼萬勝,整個明軍的士氣再次得以攀升。

總之,在明軍達到薩爾滸後,按照朱由棟與袁可立、熊廷弼以及諸將的商議,其佈防如下。

在渾河河面第一線上佈置的,是開原參將馬林的部隊,有戰兵一萬人。對於這位本身是武將,但卻固執的認爲自己應該是文人的奇葩,朱由棟就是利用他貪生怕死的性格:你的部隊不光是戰場第一線,也是戰場的正面。衆目睽睽之下,你敢臨陣脫逃?既然不敢,那就好好的給我把防守搞好。

怕死的武將,做防守是擅長的。事實上,馬林的部隊裡,戰車兵的比例極高,其麾下的潘宗顏、龔念遂,都是以防守著稱的大將。

馬林的左側,也就是渾河北岸,這裡是吉林哈達嶺的餘脈,山勢起伏不定。朱由棟安排遼陽副總兵李如柏、四川總兵劉綎和石柱千戶馬千乘等共一萬六千戰兵屯駐在這裡。

李家爲了這場戰役,可謂傾囊而出:遼陽軍一萬戰兵裡,李家的家丁就佔了七千。李如柏以下,李成樑的六子李如梓、七子李如梧,以及次孫李性忠、三孫李懷忠、四孫李效忠等,全部披掛上陣。

馬林的右側,渾河南岸。這裡地勢相對平緩,利於騎兵衝擊。朱由棟把遼鎮剩下的一萬戰兵,以及大同、宣府、薊鎮前來支援的三萬大軍,總共四萬人,全部放置在這裡。統帥這支部隊的,是杜鬆、柴國柱等人。

以上,一線部隊一共配置了六萬六千人。

一線之後,延綏、寧夏、太原三鎮各五千人分別對應前面三支部隊,作爲戰時支援和補充兵用。而三千京營,也是被放到了這一線,和寧夏鎮的五千人一起,隨時準備支援正面第一線的馬林。

最後面,當然是橫海衛和寬甸衛一萬一千兩百人拱衛着大明皇太孫殿下。

朱由棟這次倒也沒有在渾河河面上佈陣,而是也在渾河北面的山丘上,找了一處海拔比較高的地方,高高的打出了自己的曲柄九龍傘。

這樣的佈局,朱由棟並不是很滿意,但在顧全大局的情況下,這樣的佈局已經是大家最能接受的方案了。

大明現在的軍功計算方法簡單粗暴至極:算人頭。有人頭就可以領賞錢或者升官,沒有人頭哪怕你在戰場上斬殺再多敵人,也沒有任何功勞可領。這樣的制度就造成了士兵在作戰的時候眼睛裡只有敵人的人頭:不管是自己砍下來的還是戰友砍下來的。

而且一支軍隊進行慘烈的戰鬥時,士兵們一邊作戰一邊還往自己的腰間繫人頭?

總之,如此制度,使得大明的士兵在戰場時相當一部分精力並不在作戰上。

所以這一次出發前,朱由棟就跟衆將約定:本次作戰後的戰功,由各軍鎮、衛所派出代表,大家一起開會評議後決定。評議的標準,當然是以戰鬥時長,對敵人戰略意圖的破壞,對本方統帥命令的執行程度等多個因素綜合參考。在此基礎之上,想要多分戰功的部隊,還要接受其他部隊主官的詢問,總之,至少是本次作戰的戰功,不再單純以士兵或者部隊獲取到多少人頭進行計算。

這樣做的好處當然很明顯,參會衆將也覺得這樣可以保證士兵們全力作戰,自然願意這樣做。但是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朱由棟不得不把橫海衛和寬甸衛給放在了最後面——大家對太孫殿下的爲人還是欽佩的,也願意相信皇族在戰後評定時的公平性。但是這兩衛是殿下您的親軍啊,爲了避嫌,殿下您是不是?

……

1612年2月21日八時許,在接到斥候隊的報告後,朱由棟率領全軍從昨晚三萬輔兵辛苦一個下午才搭建好的營盤出發,往着發現女真部隊的方向前進了大約不過五里路,接到女真的部隊也在迅速靠近的消息後。在袁可立的建議下,命令全軍停止前進,之後便擺出瞭如此的陣型。

九時二十分左右,全軍最後方的朱由棟站在所處山丘的頂部,從望遠鏡裡看到了如林的避雷針。他知道,努爾哈赤,來了!

第三九四章 蜀藩未來所在第一四一章 所謂借殼上市第一三零章 金陵日報完勝(一)第四四六章 聖人還是聖人第三八五章 打仗首先問錢第一四六章 曹文詔的家信第五九八章 新增管理機構第十七章 狗屎般的財政(二)第七零一章 美洲即將爆發第六六四章 準備發行紙幣第一一九章 扶上馬送一程(一)第四六八章 新時代的改變第六三一章 三方各自部署第三八七章 登陸地點選擇第七零八章 時間就是生命第三八二章 安定中南十條第一四四章 橫海衛的薪酬第十四章 穿越的老套路(二)第三八八章 還是先朝後倭第八零二章 告歐洲人民書第一五零章 佈局畢欲發動第四二三章 先制定勞動法第七八八章 孟加拉戰役終第六三七章 分割南亞大陸第四零八章 朝鮮需要內附第二七九章 太孫賑災方案(二)第四八六章 援軍正在路上第七四六章 不一樣的人生第四三五章 後勤保障無礙第六十二章 母子促膝夜談(收藏上千加更)第一二零章 扶上馬送一程(二)第八十八章 神烈山祭孝陵第六二八章 明軍轉入防守第九十一章 國家根基已朽(三)第三九零章 海外的新制度(二)第五二四章 印第安女戰士第二四六章 倉儲收歸於一第三二五章 濱海廠的木匠第二五七章 大阪的夏之陣(三)第六零零章 大明準備出擊第六七七章 毛文龍的無奈第一五三章 蕭伯芝的表演第七零五章 大西北的形勢第六四五章 蘇伊士開通了第五九四章 搭建地方機構第一八四章 阿拉維杜新王(一)第一八八章 吹皺一池春水(三)第一七零章 戰前最後準備第六章 礦稅很有意義第二九零章 復仇者黎塞留第四四四章 藩王們的反應第七二二章 大明造艦計劃第一四一章 所謂借殼上市第六九六章 海軍的新武器第一章 想象力很重要第一章 想象力很重要第三六四章 衆狗聽令出征第五二九章 莫里斯再上線第六二七章 知進退的少年第三五二章 登基年號選擇第三三六章 日本的新策略(二)第二十六章 原始資本積累(一)第六零七章 奧朗則布之路第二九五章 朱由棟的調整第五七九章 材料學者發威第六七一章 聯軍登陸果阿第一三六章 穿越者的互撕(二)第二四一章 大阪的冬之陣(二)第五九零章 大明機構改革第四四一章 王在晉的決心(爲盟主逐日2005加更1/2)第五八三章 黎塞留的遊記第七九四章 軍艦是牧羊犬第七一五章 後勤陷入窘境第六十三章 奇葩後勤保障第一一九章 扶上馬送一程(一)第六一零章 比哈爾邦出兵第六十一章 大明火器專家第一五七章 竹千代的助攻第五一五章 我演技不錯吧第六九一章 燃燒的馬六甲第五十七章 慈慶宮的墮落第六三五章 冷熱混雜戰鬥第五一八章 奧斯曼的應對第六四二章 新一代的將星第三零七章 萬曆四十五年(一)第六一八章 大明主力登陸第二三三章 歷史未能重演(四)第四八二章 滿桂抵定西域第四五八章 當家真的不易(一)第七五五章 這纔剛剛開始第六零七章 奧朗則布之路第六十章 手心背都是肉第二一四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三六五章 原始的鐵甲艦第七一八章 如何重振經濟第七零零章 戰爭沒有停止第六八二章 流水賬的戰報第二七三章 丙辰會試黑幕(二)第七二三章 如何擴大內需第四三八章 簡王並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