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 東林陷入頹勢(一)

華亭徐家的代表人物當然是徐階徐閣老。

這位甘草國老在嘉靖、隆慶兩朝乃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其各種隱忍最終搬倒嚴嵩父子的事蹟,便是在今天看來,也足以讓人擊節喟嘆——這是真正的權謀大師。

可惜,徐閣老厲害,他的子孫卻比較混蛋。他在北京與嚴嵩各種辛苦鬥法,他的子孫卻在老家各種橫行鄉里、巧取豪奪、魚肉百姓。到了徐階致仕的時候,華亭徐家擁有良田二十四萬畝以上,各個莊園裡的僱農、僕役等超過五千人。

雖說後來因爲高拱上位,利用海瑞、蔡國熙等人對其打擊。徐階的長子被充軍,田產也被迫吐出來一部分。但沒多久徐階的學生張居正趕走了高拱。所以,徐家的大部分田產得以保留,充軍的長子也安然回鄉了。

總之,現在的徐家仍然坐擁二十萬畝以上的良田,乃是這個時代一頂一的超級大地主。

江南膏腴之地的二十萬畝良田是什麼概念呢?按照這一地區的土地在明代普遍畝產能夠達到四五石,大部分土地可以種植雙季稻,佃農每年至少上繳一半收成給東家計算。徐家一年光是收租子就有七十到九十萬石糧食。折算成銀兩差不多就是三十五到四十萬兩。

有了這樣的根基,徐家做什麼事都很方便。

當然,光靠土地來錢還是太慢了。徐家自然看上了來錢非常快的海貿。

絲綢、茶葉、瓷器,乃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三大拳頭產品。徐家自己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種茶、種桑。徐家是超級大地主和大士紳,可以自己建立織機工廠。至於瓷器?老外又不挑剔,不是非景德鎮的瓷器纔要嘛。徐家也可以自己建廠燒製!

除了自己生產,徐家靠着自己巨大的影響力,也可以向周邊地區的普通農戶進行集中收購。如此一來,自產以及收購的,這量就非常巨大了——也只有海貿才能吞下這樣的貨物了。

所以,沒有理由不參合到海貿裡來啊。

實際上,徐家每年從海貿裡獲得利潤,遠遠超過糧食所得。按照他們和常走這一線的葡萄牙商人的約定,徐家每年分三次組織船隊出海,在東海上的一處小島上與葡萄牙人交割。基本上,光是這三次交割,徐家能夠獲得的利潤,就不下七八十萬兩!

這僅僅是徐家一家!

朱由棟來到江南後不久,在錦衣衛和江南織造太監的闡述下,早就對這裡面的利潤垂涎不已:做實業是必須的,不如此,國家的工業和科技無從發展。但是,做實業掙錢哪有低買高賣轉手貿易掙錢來得快啊!

所以,實業要老老實實的去做。但是呢,這海貿也得去分一杯羹嘛。

當然,這會兒太孫殿下羽翼未豐,一下子就去動所有的海商是不行的。但是這徐家嘛,真的可以動一動。

徐家自從徐階之後,其子孫一直都不怎麼爭氣。除了一個孫子徐元春中了進士,曾經官至太常寺卿之外,其他的都是蔭官。

自己家裡出不了官員,但又坐擁如此龐大的財產。特別是當年老徐剛剛致仕,徐家就被高拱黑整的教訓。由此使得徐家爲了自家的安危,在聯繫朝廷官員方面是極爲大度的。也因此,徐家成了東林書院各種學術活動的主要贊助人之一。

但是呢,只要稍微有點社會經驗的人都清楚:靠錢買,或許能買到一些人脈和一時平安。但是隻要你自己的政治地位沒有上升,這種人脈到了關鍵時候是絕對靠不住的。

所以,動徐家,是可以的。既不會引起過多的反彈,也能斷掉東林書院的相當一部分財源。

具體到6月25日的這場海上緝私行動來說呢。李國助等人攔截的,正是徐家完成了本年度的第二次貿易,滿載着銀子和各種西方貨物西返的商船隊。

待得李國助等人押着徐家船隊抵達崇明沙,然後花了七八天的時間打點清楚本次的斬獲後,饒是李國助已經在海上做這行十多年,也是驚掉了下巴。

除了一艘被擊沉的,剩下的十九艘大福船上,前後一共搜刮出了二十七萬兩白銀,還有大量的來自東南亞的各種香料、乾果,印度的紗布等。以及葡萄牙人自產的十柄燧發手槍。

要知道,這些銀子、貨物,乃是徐家本次海貿的所有毛利——徐家收購絲綢茶葉瓷器的成本可不在這裡面!

然後李國助就志得意滿的派出信使通報了在南京的曹三喜:大掌櫃的,不是一直都嫌棄我們水師只出不進麼?看看,看看,這麼多搞幾次,成本不就都回來了麼?

可是在錙銖必較的大掌櫃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後,當然是一陣劈頭蓋臉的怒罵。

罵完了之後,曹三喜揮揮手,讓李國助靠近些:“確定是華亭徐家的船隊了吧。”

“確認無誤,本來他們這次的航線都是我們事先打進去的暗子提供的。”

“嗯,船上的貨物待會你給我準備一條大船,待此間事了,我就全拿走了。這些東西給你折算兩萬兩銀子吧。按照殿下事先的規定,戰利品的三分之一歸水師自行分配,我吃點虧,那二十七萬兩,我給你留下十萬。”

“呵呵,這怎麼好意思。”但李國助馬上緊跟着一句話:“那就多謝大掌櫃了。”

“錢是給你留下這麼多了,但是分配上一定要小心。不患寡,但患不均啊。”

“大掌櫃放心,末將早年在海上討生活,對待手下的兄弟們最是公平不過。再說了,現在咱們是大明官軍了,這軍隊裡殿下可是派來了賬房、軍需官和錦衣衛的。”

“嗯。”不置可否的點點頭,曹三喜道:“徐家剩下的人,好吃好喝的招待一頓,那艘被擊沉的船上,死了的傷了的,都給些銀子。然後讓他們滾蛋!”

“啊?”李國助聽到這話就不幹了:“大掌櫃的,都放了怎麼行?別說全部丟到海里喂鯊魚吧,到底都是大明子民,這樣做確實不太好。但是現在船廠、港口乃至船上到處都差人啊。把這些傢伙留下來做苦力不是挺好?”

“我這次來之前也是這麼想的,可是殿下說了,現下我們的力量還多有不足。所以對江南士紳,不宜全面開戰。這徐家是東林的大金主,如此才警戒一下。如果真要是所有沒有船引的海商我們都要去整治,只怕江南要亂!所以,徐家,警戒一下就行了。說不得,若是他們家的家主知趣,我們還要合作呢。”

說起來,也是朱由棟這個皇太孫的悲哀了:在歷史本位面,鄭芝龍可以對所有中外海商收保護費,一不高興了就變身爲海盜。但江南士紳們還得舔着臉對鄭一官各種巴結逢迎。那是因爲鄭芝龍不是統治者,不需要去考慮社會穩定的事情。

而換到朱由棟這裡,穩定是壓倒一切的。

所以,有些事情,雖然他很想做,但卻不能做。

“好吧,既然是殿下吩咐的,那末將遵照執行便是。不過,大掌櫃的,末將這裡真的差人啊。以後呢,雖然我們不會去打劫這些海商,但我們也要參合進這海貿裡啊。這軍艦呢暫時是夠用了,這海船嘛,一下子弄到了這麼多大福船,再加上末將父親那邊的船隊。船倒是夠了,但是人手?”

“這個事情太孫殿下已經在做了,前些日子他讓李世忠從遼東那邊弄了一批人過來。”

“啊?北方的那些旱鴨子?”

“哼,北方不都是旱鴨子啊。他們早年都是遼東那邊水師的將士,現在年紀大了,要給自己家的兒孫騰位置。不過便是這些四五十歲的傢伙,一樣是能夠跑海上的好漢嘛。”

“哦,這倒也是。好吧,那末將趕緊的讓人在南沙再修築一批房子。”

“嗯。”捋了捋鬍鬚,曹三喜再道:“徐家的人放回去之前,給他們管事的說一聲,讓他們的家主來崇明沙和我們談。談的好,以後他們的海貿可以繼續,若是談得不好,那就不要做了!”

“是,末將明白了。”

第二六八章 睡虎地簡出世第二六四章 官員們的俸祿第四一七章 東亞霸主降臨第二六二章 大阪的夏之陣(終)第二零八章 金軍媒之佈局第六四四章 美洲的孫督師第九章 孤的元從班底(一)第七八七章 戰鬥陷入混亂第四二六章 國家工商總局第五一二章 破軍陷入絕境第二六七章 總結後出大招第三九五章 清醒的國鬆丸第五零九章 都察院要大改第一五三章 蕭伯芝的表演第四九三章 執政越來越難第七十九章 劉大刀的奮迅(三)第一五七章 竹千代的助攻第七八六章 總算是明白了第五七六章 有競爭是好事第四七九章 西班牙的援軍第一五二章 熊廷弼的手段第二二四章 土著不可小覷第七八八章 孟加拉戰役終第七九六章 槍口頂在腦門第五一零章 整頓吏治法令第六四九章 政委們的威力第七四九章 改國策備大戰第七五八章 魚餌已經放下第五八零章 歐洲的科學家第七四二章 歐洲經濟隱患第一五五章 所謂帝王心術第四三六章 不改漢家衣冠第三二七章 忠君愛國商人(二)第六七五章 將帥們的調整第二十四章 泰西今夕何年(一)第一七七章 宿命的薩爾滸(七)第三八一章 爲何是分封制(二)第六一二章 盧象升的謀略第八十二章 大丈夫當如是第三八四章 無所謂的擔憂第七九二章 索科特拉伏擊第四九二章 易普拉欣的信第七六九章 士氣和命中率第二五四章 一切都是誤會第三九七章 看透的李三才第二一四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七一九章 史學家的演講第六四零章 國內總體穩定第五五四章 歐奧間的分歧第七七三章 海上的槍騎兵第三二四章 巨人開始覺醒(三)第六五八章 郵輪上的學習第七二八章 共贏纔是王道第七零七章 沒有人是白癡第四一零章 決戰地點敲定第五八零章 歐洲的科學家第七一六章 某已等候多時第三九四章 蜀藩未來所在第七九二章 索科特拉伏擊第四六二章 進入鐵甲時代(二)第三十七章 東瀛島的變化(一)第一一五章 東林也要辦報(四)第三六二章 霸道的熊總督第七零一章 美洲即將爆發第七六五章 戰略就是調動第六零九章 神奇的三哥們第五五九章 克倫威爾論戰第五七七章 農業未雨綢繆第七八二章 北線歸於平靜第九十四章 國家根基已朽(六)(收藏滿四千加更)第五七五章 袁可立的學生第三三九章 工業革命發端(二)第二九一章 決絕的達塔爾第六八零章 老賊的好打算第四零二章 白甲兵對武士第五九六章 紙幣爲時過早第七二八章 共贏纔是王道第三三五章 日本的新策略(一)第六八五章 大維齊親上陣第七六二章 大明高級密探第四三零章 商界開始改變第四三六章 不改漢家衣冠第十章 孤的元從班底(二)第五二零章 天璣星再求援第一八三章 北京暗流涌動第六七二章 杜倫尼的閃耀第二六二章 大阪的夏之陣(終)第五五七章 獨立軍上高速第二十六章 原始資本積累(一)第二三四章 歷史未能重演(五)第六四四章 美洲的孫督師第一七八章 宿命的薩爾滸(八)第一六五章 山海關定方略(三)第五五八章 進化論的萌芽第三一一章 崇明沙攻防戰(三)第二七五章 孫慎行的選擇第五零七章 科舉制度將變第三二六章 忠君愛國商人(一)第三零九章 崇明沙攻防戰(一)第一二六章 東林陷入頹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