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四四章 故友

正是因爲有這樣的壁壘在,北朝歷代就算是能夠飲馬大江,也往往不會選擇在建康府正面突破。

瓜洲渡、採石磯,都比這來的香。

石頭城的重要性,建康府中的統治者們就算是再昏庸,心裡也有數。所以石頭城長期以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壁壘,佇立在城的東北側,負責屏障大江。

也因此,建康府的城池建設並沒有向石頭城的方向發展,一來這樣自然不是溝通江南的最好選擇,二來自然也是爲了保證石頭城作爲軍事堡壘的獨立性。

而今的石頭城,自然已經不再具備這樣的軍事用途。

而今的建康府,當然也已經不是那個三百年來亂糟糟的、一直作爲南朝歷代暫時落腳之處的建康府。

江南經濟的發展和繁榮,顯然讓建康府在整個江南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南方而來的貨物匯聚於此,如河流一樣。

所以建康府的城市規模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擴大,向南越過秦淮、向北抵達石頭城,向東越過紫金山,假如此時能夠從天上看去,建康府就像是一隻巨大的烏龜,腳踏江南、飲水大江!

當然了,這個體量的城池,說是烏龜可能過於貶義了,應該用玄武來形容更加貼切!

石頭城下,早就已經不是當年的層林掩映。

亭臺館閣,從城牆底下一直延伸過來,這是建康府的富人區。

建康府最先經營的商貿區是秦淮兩岸,商鋪酒樓、青樓楚館,鱗次櫛比。而之後運河開通,建康府作爲南北溝通樞紐的身份雖然被廣陵和京口所取代,但是從南方來的貨物依舊會在此地匯聚,以起到倉儲和分裝的作用。與此同時,還有從巴蜀、荊州、湘州等地順流而下,抵達的貨船,也都會停泊在秦淮兩岸。

秦淮爲大江之支流,水流平緩,河道也不算寬闊,自然是商船裝卸貨物的最佳選擇。

目前按照建康府衙對秦淮的規劃,下游入江的地方周圍是大量的集市、貨棧和裝卸碼頭,而上游則是整個建康府最紙醉金迷所在。

下游的號子聲、上游的歌舞聲,環繞着秦淮河,從不消散。

也因此,秦淮河周圍顯得過於熱鬧,建康府中的富貴人家,只能選擇把自己的府邸向着和秦淮相反的方向佈置,石頭城自然就受到了青睞。

除了秦淮本身噪聲污染這個原因,還因爲秦淮這個地方,實際上已經很靠近南朝權貴之所在——烏衣巷。

今日的烏衣巷中居住的,都還是徐氏、沈氏等從龍有功的家族。

而現在崛起的這些新貴們,都是依靠商貿、工業等等發家的,自然和這些老牌家族們尿不到一壺去,大家既然互相嫌棄,那還是離的遠一點兒比較好。

對於現在建康府出現的新貴和舊貴族之間的碰撞,李藎忱很清楚,但是他纔不管呢。

他本來需要的就是這些實權派系之間的一個平衡。

只要兩邊不撕破面皮,那和李藎忱就沒有什麼關係。

石頭城此地同樣有多處碼頭和港汊,直通大江,但是水流湍急,碼頭規模也不大,所以往來商船並不是非常多,甚至逐漸變成了私家船隻的停泊之處。

陛下龍舟,便是停泊在此處碼頭。

這也表示了李藎忱對新貴們的些許支持,不管怎麼說,這些依託工商業崛起的新貴族們,在對上根深蒂固的老貴族們,還是處於劣勢的。陛下得平衡一下。

不然的話或許應該前去靠近秦淮河的碼頭,更能一眼看到建康之繁華。

當然了,秦淮河兩岸,人口太多,陛下龍舟靠岸,恐怕要引得全城圍觀,到時候難免過於混亂。

——————

石頭山下的風貌,已經和李藎忱當年見到的截然不同。

但是石頭山上,依舊還是那般模樣。

這也不是建康百姓們手下留情,而是建康府本來就打算把這裡規劃成一處類似於旅遊景點的地方,各種集會,比如建康士子們非常喜歡的詩會,就可以在這裡舉辦。

面前是大江滾滾、故壘蕭蕭,背後是一城繁華,古今對比,濃縮在這山上山下,自然容易讓人詩興大發。

建康府羣臣們、本地士紳商賈、本地一些年長老人、金陵書院的山長和衆多學生等等,都已經在石頭山下等候。

“臣等參見陛下!”見到李藎忱的身影,黑壓壓的人羣一齊行禮。

“諸位平身!”李藎忱哈哈大笑着擡了擡手。

他的目光順着人羣讓開的上山臺階,向上看去。

當年自己就是和蕭世廉他們順着這條上山路,一路回答詩會的種種問題,最終登頂,並且憑藉着一首“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脫穎而出,開始了自己真正在這個亂世之中拼殺的征途。

而今的李藎忱,不再是那亂世之中的飄萍,不再是人人都能夠欺負兩句的一介白丁。

歷經無數生死,天下,已然在他手掌翻覆之間。

看着這條最初的路,李藎忱感慨萬千。

時光匆匆,自己就這麼走完了當時想都不敢想的路。

他不但在亂世之中活了下來,並且已經在努力向這個時代傳達一些思想和理念,逐漸帶着這個民族昂首挺胸走出混亂、大步向前。

李藎忱拾級而上。

自己成功了,但是他並沒有多少成功的喜悅。

一將功成萬骨枯。

自己的成功,也是鋪墊着無數的鮮血。

因此他的路,還有很遠要走。

因爲他要對得起這些人付出的生命代價,讓這個包含着他們的子孫後代的民族,亙古強大。

很快,李藎忱側頭,在人羣之中看到了兩道熟悉的身影。

那兩個已經五十歲的男人,在笑着交談着什麼。

似乎察覺到陛下的眼神看過來,兩個人都是鄭重一拱手。

李藎忱一笑,這兩個傢伙,是故友了。

這行禮,也夠應付公事的。

不過李藎忱並不打算和他們計較。

十年征伐,計較的太多了。

而李藎忱的目光挪開,那兩個中年男人交換了一個眼神,其中一人說道:“我家小兒子交給金陵書院了,可不能帶偏了。”

“楊兄老年得子,最是寶貴這個孩子,餘又如何不知,儘管放心!”另一人含笑道,“老夫自當親自叮囑犬子,多加照顧。”

第一五九四章 秋來得快第一四零一章 宇文述的噩夢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迂迴戰術第五百九十章 不要太過分第一三八七章 把長安融入大漢第一二九六章 陛下不是之前的陛下第二百四十八章 兵鋒第四百零八章 清晨第一一六七章 長處和短板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變第二二五七章 被迫參與的決戰第一一三三章 血肉長城第一七四九章 神醫也要嫁人第三百八十一章 妻管嚴第一五九二章 戰爭開始的時間第一千二十七章 上戰場第四百八十五章 所見略同第一八二零章 無事獻殷勤第二一三八章 潛移默化,由緩至極第六百二十三章 科技興國第一二四四章 又是一年春好處第一八五零章 雪夜破營第一六二八章 大時代下的每個人第二十六章 穿雲第一一四二章 風雪刀光第一四二四章 韓擒虎的猶豫第一一四九章 血償第九百九十一章 北門第一四二三章 讀書人的事第五百五十五章 月華如水第五百四十章 巴人的擔心第一八一四章 調動第八章 危機第六百四十章 預料之中第二百四十二章 效死而已第一一八二章 恍若當年第一一二一章 吃醋的蕭湘第一九八二章 絕望的進攻第五百五十八章 猛攻第二一六六章 安定城外,十里長亭第一四三三章 且戰且走第二零一九章 大漢天威,無不拜服第六百六十八章 南中的現狀第三百四十一章 截斷沔水第一四一零章 陛下的願意和不願意第二百五十七章 阻驚濤第二二五一章 黎明前第八百一十二章 順水推舟第兩千零六章 進攻燕郡的序曲第一三一二章 兩大都督第一九四一章 恭候裴公久矣第一九七五章 羽林騎威武第一千六十九章 利益鎖鏈第一百四十六章 留意第六百零五章 許善心的煩心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自保第九百五十七章 造錢第一五零八章 人生軌跡的改變第一三零零章 本末倒置第九百三十九章 看不懂的年輕人第三百二十五章 溫泉第七百九十八章 與其慢慢凋零第二百五十五章 棋差一招第一八九二章 華夏的民族精神第一千四十二章 談判?第一二六一章 梟雄末路第一千二十七章 上戰場第二三四一章 陛下會做傻事?第一百六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五百六十二章 龜縮第一八八二章 無事不登暖香閣第四百六十一章 幾路敵人第一七一六章 失控的戰場第一六五三章 一面旗,一腔血第二一九六章 洮水羌人第一百零四章 親衛第一三三八章 未敗已敗第一二六四章 權力的巔峰第一千一十七章 嚴關第九百零一章 生死壕溝第六百三十九章 倒是一個好機會第二一八九章 軍事學院存在的意義第一九八五章 禁衛軍的實力第一六六一章 中流第一三一一章 楊素的天馬行空第四百七十二章 孫家門第七百六十二章 南山霧第六百四十九章 練兵第一五七三章 天朝上國第七百一十章 我要見姊夫第一千九十三章 轉角遇見突厥第一七六九章 將將之才第一四九三章 水陸夾攻第七百八十八章 烏雲卷地第一二七六章 爲大漢之崛起而讀書第七百零四章 原諒我的任性第一七五零章 少年不知愁第二一一六章 編排朕的八卦第一四七一章 朕不急,岳父急第一三七九章 長安一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