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一八章 西南有國名吐蕃

欲擒故縱。

沈婺華心頭升起這四個字。

不過不是戰術層次上的,而是戰略層次上的。

沈婺華有些怪異的打量着李藎忱。

按理說高句麗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也不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國家,而李藎忱是怎麼確定這個國家的秉性,並且打算利用一二的呢?

當然,沈婺華並不會在這個問題上深究,畢竟這可以很輕易的用通事館和白袍總結了相關情報向陛下稟報解釋。

只要陛下覺得可行便是。

沈婺華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陛下讓自己掌管皇家書籍典藏,這其中還不知道有多少國家機密,不足爲外人道也。不說別的,單單是這些年的往來奏章之類的,也有一些因爲戰略尚且沒有落實的原因,還需要保密。

所以自己的任務就是多做、多幫忙,但絕對要少說。

李藎忱放下奏章,靠在軟榻上,深深呼了一口氣。

遼東局勢未定,倒還好說。

現在李藎忱更關心的,實際上還是吐谷渾那邊。

在很多人的眼中,大漢發動西北之戰的主要目的是爲了防止吐谷渾對大漢西北的進攻,作爲好處,大漢轉過來又拿下了河西。而朝堂上的袞袞諸公倒是清楚,陛下很早就對河西有覬覦之心,吐谷渾只是自己傻乎乎的送上門來,給了陛下這麼一個難得機會罷了。

太尉府和軍方這邊則清楚,陛下實際上早就已經想把吐谷渾收入囊中,不然的話對於吐谷渾的種種礦藏資源也不至於如數家珍。這不知道已經盤算多久了,甚至楊素他們有理由懷疑,陛下在最早拿下西北並且和吐谷渾合作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打算,只不過這麼多年從來沒有爲外人道也。

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那一層上,覺得大漢現在在西北已經取得了很大的好處。

但是實際上在李藎忱看來,還不夠。

整個西北的穩定,實際上不在於大漢能不能拿下河西或者拿下吐谷渾之地,也不在於大漢能不能拿下西域,而在於從吐谷渾繼續向南的那個國家——吐蕃,會在什麼時候崛起,還會不會崛起。

以盛唐之強,最終都沒有能夠奈何吐蕃,結果大唐就算是擁有河西走廊和整個西域又有什麼用,河西走廊就像是一個脆弱的脖子,當吐蕃在南,回紇在北,兩處夾攻,這個脖子就會直接被折斷,偌大的西域孤懸塞外,和中原已經沒有什麼聯繫,自然也就不能指望那些胡人還能夠乖乖聽從於朝廷的調遣。

所以即使是拿下了吐谷渾,李藎忱心中還是有些惶然。

只有確定吐蕃只能在大漢的刀刃下蟄伏,李藎忱才能放心。

“陛下在擔心什麼?”沈婺華給他端過來一杯水。

夜色不知不覺已經深了,外面的不少燭火都已經熄滅,只留下內廂的蠟燭微光,在風中搖曳,照在李藎忱的臉上,亦是忽明忽暗。

陛下託着頭,雖然沒有看什麼,但是明顯亦是有心事。

若是換做蕭湘或者陳宣華等性子活潑一些的,此時恐怕早就已經按捺不住,纏着李藎忱先去“休息”一下了,有什麼事大可以在風雨消散之後相擁着細細說來。

沈婺華自然是做不出來這種事的。

她更喜歡坐在陛下身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無論是幫他按摩捶腿,還是弄筆研墨,又或者素手破纖橙。

李藎忱撓了撓頭:“遼東無虞,盡在掌握。但是吐谷渾那邊,朕卻總是放心不下。”

“是擔心慕容氏死灰復燃麼?”

“不,是吐蕃。”李藎忱搖了搖頭,這倒是沒有什麼不好跟沈婺華說的,因爲論守口如瓶,沈婺華肯定做的比所有人都好。

這個名字讓沈婺華亦是微微蹙眉,不過旋即想起來什麼:

“之前好像有周人奏章曾記載,吐蕃是吐谷渾以南、羣山之後的一個國度,乃是衆多部落聯合而成,行奴隸制,或未完全開化,比吐谷渾猶然落後。”

李藎忱有些詫異的看向沈婺華,這你都知道?

放眼現在朝堂上,除了曾經聽李藎忱說過此事的楊素等人之外,估計真的沒有幾個人知道吐蕃的存在。

畢竟現在的吐蕃,只是剛剛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而變成一個整體,這中間還有過很多次分分合合,甚至吐蕃這個概念都曾經多次消失。對於很多人來說,吐蕃所處的地方實在是太遙遠了,而且又是一些還只處於半開化狀態的蠻夷,自然沒有什麼好在意的。

就算聽到了這個名字,轉眼也可能直接丟到腦後。

沈婺華頓時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陛下曾經讓妾身整理列國風物,這吐蕃也好,勿吉也罷,雖是偏遠,但是多少還是在官方正文中有所記載的,妾身尚且還有印象。”

李藎忱微微頷首,他知道沈婺華青燈古佛相伴十年,那些佶屈聱牙的經書都可以倒背如流,記憶力自然是被鍛煉出來了。不過她能夠在浩如煙海的經史典故中想起來,甚至還能夠點評幾句,這足以說明沈婺華對自己交代的任務是用心了的。

這讓李藎忱愈發慚愧。

因爲他的本意,並不是爲了讓沈婺華能夠通過這些經史典故,搖身一變變成百科全書,而只是害怕沈婺華平時因爲太過無聊而出現什麼心理上的問題之類的。

沈婺華生性素淡,不喜歡和外人有太多往來,內府發展起來之後就交接了自己的任務。李藎忱也好,樂昌也罷,當然都知道沈家姊姊的性格,多少都擔心沈婺華這樣會不會導致人過於孤僻。作爲一個後來者,李藎忱更是清楚這還有可能引發社交恐懼症、自閉症,甚至於抑鬱症什麼的。

畢竟當年初見時,沈婺華的精神狀態就不是非常好。訂婚就服喪,之後又是十年冷宮,這給人的心理壓力當然是很大的。

所以整理這些經史典故、掌管皇家公文書籍,實際上是李藎忱和樂昌商議過之後,出於保護沈婺華心理狀態的目的而把這個任務交給她的。

只是李藎忱也沒有想過,這看上去不過是舉手之勞的任務,沈婺華也如此用心。

“陛下?”沈婺華對李藎忱今天的狀態感到奇怪。

陛下平時難得如此握着自己的手,還陷入深思。

第五百七十六章 透重陣第一八二五章 錢莊的問題第一九六二章 興替第四百一十章 攻心第二百一十八章 俘虜第二三三五章 君臣“離心”第二百一十九章 紀南第一四一七章 老帥的反應第二百四十三章 八百里加急第一五五八章 火炮的誕生第一九七七章 甲騎恐有千餘第二百七十章 使李將軍,遇高皇帝第五百章 天降第八百五十五章 莫要便宜了老賊第一九七六章 巡營第四百零七章 爆竹聲中第一六三五章 換個地方見面第四百七十九章 霜滿天第一二四四章 又是一年春好處第二一三八章 潛移默化,由緩至極第九百八十四章 業火第一六六八章 海棠承雨(修改版)第一七九七章 激戰,兩城之間第一五一七章 象林第九百四十四章 人口與人才第三百一十二章 驚馬第一八四四章 蒲阪津和風陵渡第四百二十一章 脣亡齒寒第二三零三章 內府新的財政來源第六百零七章 兩條計策第五十一章 光亮第一五九一章 中原決戰方案第二一九四章 此等英才當舉薦第八百九十八章 六盤山下第一九九八章 白袍在幽州的發展第二零一三章 沒有失誤是最大的失誤第一一六零章 走一步看一步第二零一三章 沒有失誤是最大的失誤第一九八一章 火炮齊鳴第一千八十四章 打突厥?第一三二零章 天平傾斜第一二七一章 某相信某的士兵第一六七六章 揚武軍,死戰不退!第一六六四章 歧途第二零五九章 局裡局外第一六五五章 大漢沸騰第二三三九章 絕知此事要躬行第一七六零章 陛下的緋聞滿天飛第二一六四章 長安不見使人愁第一四五三章 拖延時間第六百八十八章 巴蜀消息第二百零一章 入城第五百六十八章 衝中軍第一千八十六章 曹忠,可以麼?第一三二八章 白鹿原上的風第二一六五章 巡視陪都,名正言順第八百一十二章 順水推舟第二百四十三章 八百里加急第七十一章 時間第二二四三章 蘭陵蕭氏和陛下胸懷第一五七四章 給李詢的新任務第一三四二章 一大一小沒正形第三十六章 蕭世廉第二百九十章 星暗淡第七百八十四章 軍屯第一二九五章 叔父要小心此人第一七九二章 糾結第一八四九章 白狼堆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栽樹第一二一三章 跬步第一二七二章 李靖第五百零一章 鐵門第七百一十八章 迎親第七百二十三章 驚起第六百三十二章 不想隔岸觀火第一七零九章 最無奈的選擇第二百二十六章 老繭第九百二十八章 除卻巫山不是雲第三百零九章 致命第二一四三章 大漢的監察制度第二百一十四章 纏戰第兩千零二章 刺史的欣賞第一五五四章 阡陌交通第一二五四章 萬事開頭難第一四六三章 班師回朝第七百一十六章 接見第七百五十八章 虛實不定第三百六十一章 援兵抵達第二三六八章 征途第四百五十一章 對不住第一三三八章 未敗已敗第五百五十一章 已經熟悉廝殺第一二三五章 臉譜化的歷史第二三三七章 安撫江南第一九九六章 海岸線第八百一十二章 順水推舟第一千六十二章 南北人口第一一四五章 青石嶙峋第八百四十一章 潛入第一四八一章 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