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一七章 遼東有國名勿吉

當時的沈婺華,自然和李藎忱一樣的心思,這後宮之中能夠進來的都是自己人,也不怕看去什麼。

但是換作其他任何時候的沈婺華,都不可能有這般心思。

沈姊姊意識到自己落入了李藎忱的圈套之中,捏了捏他的手,這已經是她表示對這個臭弟弟不滿的最大懲罰了。

李藎忱咧嘴一笑,攬着沈婺華坐在牀沿上,翻看奏章。

八百里加急,他不可能熟視無睹。

不過是尉遲貞送來的,而不是直接太尉府求見,說明事情應該還沒有危急到必須要儘快做出決定的地步。

隨着大漢現在基礎設施的完善,很多地方的道路都已經變得通暢,一座座驛站的建立再加上水陸聯運的發展,讓消息的傳遞也變得更加快捷。

水運相比於快馬來說並沒有多少優勢,但是水運勝在運輸量大、運輸費用便宜,因此大宗貨物往來都傾向於走水運,如此一來,道路上的大型車隊就減少了很多,等於變相加快了郵差和驛使的速度,即使是偏遠的地區,消息往來京城也快了很多,這其中就包括已經通過海運和青州建立聯繫的幽州。

幽州的商品都去走海路了,官道暢通,因此日行八百里不是夢。

不過這樣帶來而後果就是······

李藎忱看着奏章上所言,高句麗已經聯合勿吉人,逼迫契丹人向東且戰且退,因此幽州文武多少都有些坐不住了,懇請出兵。

這件事,實際上在李藎忱和太尉府的預料之中。

大漢雖然表態,但是遲遲沒有什麼實際動作——實際動作還是有的,不過是昨天李藎忱才和太尉府敲定,因此現在肯定還沒有落在實處,估計還得四五天,幽州那邊才能收到消息——因此高句麗會急乎乎的對契丹動手,也在情理之中。

“勿吉人,沒想到竟然還真的存在,之前只是整理史書的時候發現過這個名字。”沈婺華在背後給李藎忱捏肩,看到了奏章上的內容,忍不住感慨一聲。

“說說?”

李藎忱倒是有些好奇,這個名字,比起來契丹,讓他屬實覺得陌生。沈婺華登時一笑,陛下原來也有不知道的,還以爲陛下上天入地、無所不知呢。

實際上這個名字也應該出現在之前通事館對於遼東局勢的奏報中,不過李藎忱當時的心思都在河西,根本就沒有細看。

沈婺華柔聲說道:“勿吉人,原本是肅慎人的一支,在肅慎國中地位並不高,不過後來中原動盪,遼東也跟着受到鮮卑崛起之影響,作爲肅慎人之後的挹婁國也隨之覆滅,從屬於挹婁的勿吉人趁機崛起,佔據挹婁故地。

這‘勿吉’兩個字,在他們的話語中就是樹林的意思,他們多聚集在山林中,以打獵爲生,所以自稱‘林中人’,也算是貼切。

這些年高句麗向北擴張,迫使契丹只能向東、勿吉只能向北遷徙。而今契丹打算背靠大漢抗拒高句麗,那勿吉人和高句麗聯合壓迫契丹,以求之後能夠重新獲得一些土地,也在情理之中。”

李藎忱眉毛一挑,大概想起來什麼。

勿吉,這個名字的確很陌生。

但是在歷史上,這個時間點,這個位置上,按理說應該還有一個民族正蓄勢待發纔是。

那就是靺鞨!

靺鞨,肅慎和挹婁之後,曾經趁着隋唐攻破高句麗而崛起於東北,成爲關外霸主。

同時,這靺鞨人,也是後世女真人的先祖。

勿吉,顯然有着和靺鞨相同的出身。

李藎忱不知道是不是說法傳承上有了什麼偏差,或者說每個時代的叫法有所不同,但是他可以肯定的是,如此跳脫的勿吉人,肯定就是靺鞨人。

勿吉,也就是女真的前身。

契丹,是當年被突厥擊破之柔然的南支。

而柔然的北支,逃遁到興安山和外興安嶺下的草原上,也就位於現在勿吉人盤踞之地的北方,這便是蒙古的源頭。

契丹,女真,蒙古······盛唐沒落之後,和華夏漢族糾纏上千年的三個民族,此時都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啊。

既然都已經在場了,那就都乖乖的融入華夏吧。

李藎忱笑了笑。

“遼東局勢可不怎麼好,陛下如此有信心?”沈婺華很是詫異。

她自從交接內府事務,退居幕後之後,也沒有閒着,除了幫着樂昌打理後宮上下,還負責資料書籍的蒐集,皇家藏書都在沈婺華的管理下,光是這些年蒐集的散佚典籍以及修繕的古書就不計其數。

關於遼東的這些部落發展,不少書籍之中也有記載,沈婺華甚至能夠面前理出來這些部落的更迭脈絡。

中原戰亂三百年未休,但是也不代表着南北兩朝和九州之外沒有任何的交流,南朝還在開發嶺南,北朝還在草原上和突厥人打的有來有回,因此北朝也是有不少文獻記載比如河西、比如遼東等地的部落、國度之更迭變化的。

因此沈婺華也清楚,遼東這些部落,雖然成不了什麼氣候,但是居住在山林之中,和外界沒有什麼往來,歷朝歷代對他們的瞭解也只是侷限在“某個國家沒了,又出現了某個國家”這種已經涉及到改朝換代的大事上。

不過這也意味着,這些部落天然的對於大漢、對於中原王朝不可能有什麼好感和歸屬感,想要在深山老林之中和他們作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所以沈婺華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覺得遼東之戰,遠不是那麼好打的,陛下的態度讓她有些困惑。

李藎忱淡淡說道:“高句麗者,不過三韓之一、半島小國也,小國寡民卻又吞天之心,可是佔據遼東疆土又能有什麼用,契丹和勿吉,誰能真心臣服?滿地礦產,真能化爲己用?土地肥沃,真有人能夠在短短几個月或者一年內開墾?這都不可能。”

頓了一下,李藎忱一攤手:“人心不足蛇吞象,佔據的土地越多,周圍的不臣就會越多,戰線也會隨之拉的更長,那麼何處不是破綻,朕不過揮手之間,就能夠讓這一切分崩離析。”

沈婺華楞然。

對於久在深宮中的她來說,外面的世界很廣闊,但是終究她本人還是缺少了一點兒經驗和認知。

第四百九十九章 斗的是耐心第七百四十八章 就此別過第二二八九章 先漢因何亡?第一二二五章 修仙黨第二二七七章 落葉滿長安第一千二十七章 上戰場第二二一五章 激戰城東南第八百四十六章 收穫第一二三零章 土地集中制第一七五八章 大漢需要更加穩定第一四四八章 元樂尚的目的第一九三七章 從內府到內廷第二二八六章 漢羌一家親第二二二八章 張掖第六十八章 裴子烈第一一六五章 總要改變什麼第二二一三章 防禦薄如紙第一六一三章 一粒米,一個國第二二九一章 柔情萬種第一三五三章 關中的土地第四百五十六章 米倉道中第一六三一章 搶人第二三零八章 大漢的江南第一八一三章 開竅的薛延陀第二二四三章 蘭陵蕭氏和陛下胸懷第四百零六章 野心第二二四五章 牛刀小試第一三八四章 楊麗華的請求第一六六零章 誓師出征第一七九一章 突然有動作的宇文招第三百三十四章 巧合第八百三十九章 鳴金第一百七十六章 潑墨第二零五二章 反戰第一二六五章 釜中游魚第八百六十五章 自請第三百二十八章 信與不信第五百九十四章 有志挽山河第一八一六章 “離經叛道”的二劉第九十六章 請賜字第二三五八章 鍼砭時弊第二百一十四章 纏戰第八百二十二章 徒勞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想做塵埃第一六二八章 大時代下的每個人第七百二十二章 離別第一四八五章 白袍和府兵制第一九九零章 溯流而上,滿盤皆活第二一一九章 且看門外,風猶未定第一四一二章 騙不了我第一百九十章 合適人選第五百八十七章 談判代表第一百一十三章 什麼樣的君王第四百七十一章 他在想什麼第一千四十三章 入城第一四三四章 特事特辦第二三三六章 天道昭昭第一百八十五章 隱患第四百三十四章 晚來天欲雪第一四四九章 通力合作第七百六十九章 戰爭的目的第二三零四章 宗教第一九七八章 先連成一片第三百九十三章 杏葉滿庭鶯亂啼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栽樹第八百九十三章 街亭第二二九五章 海軍的任務第一二零四章 臣堅持所請第七百六十章 同時突破第八百七十六章 亂世的主題第二二六三章 唯一的活路第二一七一章 馬革裹屍,猶然不悔第一一三七章 這是各取所需第八百七十七章 任務艱鉅第一八零七章 芳心第七百九十一章 隆中第六百九十二章 歷史終究改變第四百六十二章 假象第七百三十三章 別後第五百三十九章 做個示範第一二八零章 內府第七百三十九章 離開的時候第一九六六章 陳智深的改變第七百七十三章 會好好考慮第一二五五章 春雷第三十四章 荒村第兩千零八章 宇文貢還不想死第一一四七章 血夜第八百一十七章 會不會是罪人第一六五零章 窩囊第二百二十八章 詛咒第二零一六章 各有好消息第一千七十七章 交流第一六五六章 萬衆一心第一六三六章 戰爭的前奏第一千七十六章 違令者斬第一九三四章 振興兩淮第二一二零章 邊關戰事第二零五二章 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