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一一章 “老農”李淵

農部左侍郎李淵已經在府衙外等候。

農部的府衙坐落在洛陽新城的最外圍,因爲府衙的後方就有好大一片試驗田,放在城中的話屬實是浪費土地。

自從農部設立以來,實際上一直沒有一個合格的尚書能夠擔任此職。農部畢竟是從戶部中分出去的,所以一開始只是讓戶部尚書陳叔慎掛個名兼任,甚至李藎忱還專門把戶部侍郎於德調了過來臨時擔任農部左侍郎,作爲農部實際上的主持者。

而在李藎忱設想中應該承擔起來農部重擔的李淵,到底只是初出茅廬,沒有經驗,因此李藎忱只是讓他擔任農部主簿,是農部真正跑腿和幹活的。

隨着農部一點點步入正軌,再加上戶部一直缺人,所以於德調回戶部繼續擔任戶部侍郎,而李淵因農耕順利之功進位農部左侍郎,也在情理之中。

大家心裡都清楚,只要農部再有點兒成績,那麼李淵進位農部尚書也是必然的,誰都擋不住。

作爲當年金陵書院第一屆學生中成績最優秀的一個,又是李藎忱親自關照的天子門生,李淵本來就有根正苗紅的背景。

之所以沒有直接委以重任,而是一步一步往上走,在大家看來也應該是陛下爲了防止年輕人過於驕傲而迷失了本心——真正的原因,就算是李藎忱說出來大家也不可能相信的。

李淵應該也是這麼認爲的,所以不管在哪個位置上,他都鬥志昂揚。未來可期,還有什麼能夠攔得住自己努力上進?

這個年紀坐在侍郎的位置上,放眼滿朝文武,也就只有得天獨厚的陳叔慎了,那是皇上的小舅子,也是內府和外廷聯絡的關鍵人物,別說是一部尚書了,就算是都官尚書,他也做得了。

沒法比。

因此對於陛下的垂青,李淵有的,只是濃濃的感激。

見到李藎忱前來,李淵當即大步向前,鄭重的躬身九十度行禮:“弟子拜見陛下。”

行弟子拜見恩師之禮,自然是因爲金陵書院的第一屆學生都算作天子門生,如此,李淵便是李藎忱的記名弟子,所以自稱“弟子”絕對不是失禮,而是表示自己和李藎忱之間親密的關係。

就跟李藎忱在朝堂上往往直呼蕭世廉和裴子烈之表字一樣,關係、出身,也是維繫君臣關係的一種手段。

這就是元從派系的第二代啊。

李藎忱心中忍不住感慨。

朝中南北派系分明,文武又相互對立,現在內府和外廷表面上合作的很快樂,但是背地裡要是能夠下絆子,一個兩個絕對都不會心慈手軟。

想要從中維持和平,可不是那麼簡單的。

光憑李藎忱一人顯然還遠遠不夠,維持元從派系的力量便是很重要的一個方式。元從派系實際上人數並不多,以蕭世廉和裴子烈爲核心把持軍隊,而像是蕭摩訶這樣還在外征戰的老一輩,以及蕭世略等兄弟子侄輩,其實都是元從派系。

他們的生死榮辱都已經和大漢捆綁在一起。

當然了,還有楊素這個表面上的關中世家代言人,因爲弘農楊氏和皇室之間已經得到雙方默認的血脈關係,所以真正有什麼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楊素以及弘農楊氏肯定是要站在皇室這一邊的。

就跟曹魏時期的夏侯氏和曹氏一樣。

正是因此,李藎忱才把楊素放在太尉這個位置上,出身文官卻管理武事,實際上也是藉助楊素八面玲瓏之性格,調和各方矛盾,並且還能保證在矛盾難以調和的時候,這個關鍵位置依舊爲皇室所掌控。

不過只是憑藉這些人,顯然是很難支撐起來元從派系下一代的。

南北官員只會源源不斷的產生,而元從派系都是因爲有從龍征戰之功而能夠躋身朝堂甚至掌握大權。等到他們的下一代,可不見得就有這樣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會被排擠出去,等到再下一代,十有八九就只剩下祖輩傳下來的爵位了。

大漢之爵,並非世襲罔替,而是代代降級,因此不好好努力,連爵位可能都沒了。

李藎忱不能依靠硬是提拔這些勳貴的無能之後輩來維持元從派系的規模,所以他只能選擇在書院上下手。

把一部分學生變成天子門生,這就是最簡單的辦法。

天子門生,會變成這些還沒有步入社會、本身沒有什麼官銜和名號的學生最深厚的背景,大家都會把他們當做天子門生、當做陛下的人來對待,自然不可能虧待。而他們也會從中收到好處,從而更加願意坐實自己這天子門生之名。

如此一來,他們的效忠對象,自然而然的就不是朝中某一個團體,而是皇室。

不管從什麼角度上來講,他們都已經和元從系臣子沒有區別。

不過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成爲天子門生的。

各個頂級書院的第一屆學生,作爲大漢新的教育體制成功建立起來的象徵,自然都是天子門生,他們都是受到過李藎忱親自接見,甚至聆聽過陛下教誨的。

尤其是李淵等人,那是真的曾經追隨陛下平定江南世家叛亂的。

有從龍之功。

在此之後,每個書院之中都只有學習最優秀或者在某些方面最爲突出的,才能獲得如此殊榮,而且每個人也都需要經過李藎忱的親自考覈。

畢竟李藎忱需要的,是精兵強將,是能夠服衆並且可以維持秩序的人。元從系起的就是朝中定海神針的作用,人多了不見得就有用。

李淵,顯然就是李藎忱選定的元從系重要接班人之一。

這傢伙雖然不是個老實人,但是李藎忱不能白白丟下如此人才不管不問,更何況歷史上李淵應該還是屬於比較穩重的那種。

隋朝都已經亂七八糟了,結果他作爲一方重臣,造個反還得屬下設套、半推半就。

因此李藎忱相信,只要大漢國祚穩定,那麼李淵永遠都只會甘心爲大漢效勞。

尤其是現在站在李藎忱面前的李淵,雖然身着官府,但是人甚是瘦削精幹,皮膚曬得黝黑,風吹日曬的,臉上都有了些褶皺。

這活脫脫一個勤勞樸實的老農啊。

經歷不同,心境不同,人生的選擇,自然也就不同。

第二一四七章 房彥謙第九百一十四章 岳父的信第二百零六章 默契(第一更)第五百二十八章 進還是退第兩千零三章 席間驚變第二零三六章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第一八四三章 別無選擇第一四三三章 且戰且走第二三五六章 且將新火試新茶第一二六八章 老天爺的玩笑第一七一七章 赤與青,山河鼎沸第一五三一章 白袍的努力第二一一二章 來生還是兄弟第七百零七章 大婚流程第二一六五章 巡視陪都,名正言順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貪心第三百一十章 解脫第二百二十四章 鏖戰第二百二十三章 替身第四百五十八章 西河渡第九百四十二章 農耕事宜第一千三十三章 真正的抵抗者第五百七十二章 血水第一一七四章 活水第一五三五章 橫山要道第二二二四章 朝野的盼望和擔憂第一二三二章 雞湯第一一一零章 陣法變化第一三三九章 韋孝寬的掙扎第八百一十一章 間隙第一八四七章 風雪是最好的掩護第二一二七章 孩子的教育第二一三零章 內府要改制第二三五二章 沈姊姊懂我第四百三十九章 這是國戰第三百七十六章 四面八方第一九九二章 遙遠的戰場第一三一八章 死國之心第二二五零章 未晚第一五七三章 天朝上國第四百四十七章 他非常人第二二一六章 角門第一五零二章 朕的底氣第二二一七章 此時,必須有犧牲第九十四章 過吳府第一四九二章 第一滴血第二零八三章 某亦同往第七百一十三章 不惜抗旨第九百零七章 做些什麼第一七六三章 朕的旗幟只在此處第四百五十三章 風起第一三七二章 朕給過機會第五十三章 止啼第五百二十八章 進還是退第二百零九章 “狼狽”(第四更)第二零一八章 城牆上,各懷心思第一三八九章 岳父大人還沒死第二二九三章 有規律的求援第七百零五章 大變將起第一七三六章 殺人先誅心第八十七章 借書第一六六八章 海棠承雨(修改版)第一三三九章 韋孝寬的掙扎第一五四五章 沒有火藥的火槍第九百四十八章 真實的訓練第一百二十一章 對詩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可止步第九百四十二章 農耕事宜第一四三三章 且戰且走第一三一八章 死國之心第五百八十七章 談判代表第二零六九章 未竟全功第二二二七章 陛下的雄心第一一六一章 幾分真幾分假第六百四十八章 同意又何妨第五百三十九章 做個示範第二三二八章 民族氣運,佑我華夏第三百四十二章 聊發少年狂第一二二四章 制衡張麗華第一七零三章 回來加班吧,諸位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口第四百七十八章 洛水上第五百零六章 傻丫頭第一九八六章 變陣第一七五一章 最後的強援第二二二八章 張掖第一千二十六章 戰採石第一千七十二章 功過分開第一八六三章 破局之處仍在河東第一千二十八章 輪戰第一九四九章 猶記當年,石頭山上第八十八章 四方樓第一千二十一章 江州之會第一一五九章 條約是拿來撕的第七十六章 淮口第一九八三章 會師山巔第二二五七章 被迫參與的決戰第八百九十六章 塬上的風第一八五四章 宇文純,逃!第一六八零章 爲了贏得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