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一三章 下田

因此不再需要李藎忱多勸導什麼,後人們也會堅持將對外貿易進行下去。

或許哪一天,大漢的航海技術就足夠發達,也就發現美洲了。

李藎忱相信,這一天並不會太遠。

此時李藎忱就站在農部的試驗田前,看着搭起的大棚下一茬一茬的幼苗,內心感慨萬千。

沒有塑料,大棚的保暖效果也就那樣,不過架不住試驗田總共就只有那麼大,因此當大棚足夠厚的時候,保暖效果自然也就有了,而且農部還在其中生火加溫,因此雖然已經是深秋時節,大棚之中還是暖洋洋的,恍惚夏日。

而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就在其中茁壯成長。

大棚只是一塊地,旁邊還有好幾塊地,培育的則是小麥。

雜交水稻畢竟只能在江南地區種植,農部很快舉一反三,把雜交技術應用在北方作物上。

甚至還專門有一塊地被騰出來,種植的依舊是水稻。

不在水裡的水稻,也就是旱稻。

旱稻的種植歷史實際上也很長了,只不過因爲旱稻的種植週期長,在南方那水網密佈的條件下,自然比不過水稻。水稻的生長週期短,在南方引水灌溉也方便,又何苦把注意力集中在旱稻上呢?

而偏偏旱稻又廣泛分佈在南方,因此還真的沒有人想着能夠在寒冷的北方種植旱稻。

畢竟南方種植水稻,北方種植高粱和小麥,這已經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固定格局,伴隨着形成的還有南北迥異的飲食風俗,所以人們並不傾向於打破。

不然就算是在北方種植了旱稻,北方人不喜歡吃米飯,又有什麼用?

不過農部的存在,本來就是尋找生命力更強、傳播更廣泛的農作物,旱稻自然也在農部的研究範圍內。尤其是現在雜交技術的突破,讓農部更是忍不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旱稻上。

假如水稻的畝產能夠通過雜交提升,那麼旱稻的耐寒能力和產量自然也能夠提升,如此一來,旱稻在北方種植的話,出產的糧食自然就要多於小麥等等,便能夠養活更多的人。

至於什麼口味、飲食風俗,當家裡又多了幾張嘴之後,人們自然而然又顧不上這些了。

旱稻的推廣自然也就不會是什麼問題。

當然前提是產量要能夠高到可以替代北方的農作物。

現在農部最愁的就是這個。

北方的黃土地雖然比南方的紅土地更加肥沃,但是旱稻在上面的生長並不是非常好。總不能再從南方運紅土過來吧,這豈不是成了最典型的本末倒置?

李藎忱當然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那就是遼東的黑土地。

後世遼東就是憑藉肥沃的黑土培育出了有口皆碑的東北大米。

不過這個李藎忱就不去點破了,以農部現在的探索精神,用不了多久就會發現黑土地之妙用的,李藎忱若是刻意引導,反倒是不美了。那樣就沒有辦法鍛鍊農部自我的探索精神。

以後要是沒有了李藎忱這根柺杖又該怎麼辦?

對工部,李藎忱是這個態度,對農部,亦是如此。

他不讓自己顯得全知全能,只是負責引領一個大致的方向。

一旦農部可以發現黑土地的肥沃,到時候大漢佔有遼東又會有一個更好的藉口。

種地,從來都是華夏的種族特技。

當朝野意識到遼東不光是底下物產豐富,地表上的林木甚至土壤都是好東西的時候,更會支持大漢建立起來對遼東的完全統治。

除了旱稻外,李藎忱還看到了青稞。

如果說水稻正在大棚裡“苟延殘喘”,旱稻也在寒風中發抖,那青稞這種天然耐寒的植物,正在這蕭瑟風中昂首挺立。

李藎忱頓時來了興致,便要下田,可惜田裡澆了水,滿是泥濘。

李藎忱索性直接去脫靴子。

“陛下,不可!”李淵嚇了一跳,急忙阻攔,同時對着跟在李藎忱身後的尉遲貞直眨眼,娘娘,您說句話,攔一下啊!

“陛下,地裡涼,別下去了。”尉遲貞雖然知道自己說也沒用,但還是“盡力”的去扯一扯李藎忱的袖子,免得李淵到時候再給自己甩臉色。

得罪這等天子心腹,沒必要。

更何況尉遲貞自己又如何不心疼?

李藎忱笑道:“無妨。”

一邊說着,他一邊把靴子塞給尉遲貞:“你不準跟着,拿好。”

正要跟着脫鞋的尉遲貞吐了吐舌頭,又無奈的對着李淵使了一個眼色。

你看,我說了。

李淵也急忙脫了靴子跟上李藎忱:“陛下小心!”

一衆親衛和官吏們都想要跟上去,李藎忱頓時察覺到,不由得回頭擺了擺手:“你們一個個的都跟着湊什麼熱鬧,有一個人過來給朕說一說就可以了。”

大家也只能圍在田邊,陛下都說了,那真是下也不是,不下也不是,不過看着陛下和李淵深一腳淺一腳向前走的背影,每個人的心中又覺得有一種難言的感覺。

下田,哪怕是在寒風之中,在泥濘之中,對於他們來說都沒有什麼。可是這是當朝天子、九五之尊,就這麼毫不避畏的在冰冷的泥濘之中看着一畝畝田地,做着和他們平時一樣的事情。

這說明在陛下的心中,這個工作同樣很重要,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甚至是值得陛下親自來看一看、親自去走一走的。

李藎忱倒是沒想那麼多,他只是看到青稞長勢一片大好,心中也難免有些激動罷了,若非如此,他也不會親自下田,未免給人一種作秀的感覺。

“大漢以後能夠走上高原,就靠這些了。”李藎忱輕輕撫着青稞的葉子,“之後河湟開墾,甚至於深入高原,在各處河谷之中開墾,青稞將是大功臣。”

李淵鄭重頷首:“農部派人已經勘探過吐谷渾境內已爲我大漢所有的多處河谷,應該都可以種植青稞。這也是現在在高原上發現的唯一能夠成片成活的農作物。”

青稞無論是從產量還是從口感等等上,顯然都比不過小麥和水稻,但是在大漢長久立足高原的計劃中,其地位不容挑戰。

山高路遠,來自於中原的糧食不見的就能及時補充,因此青稞纔是最主要的軍糧和日常口糧。

第六百零一章 天下爲之動第一五九一章 中原決戰方案第一七八九章 順理成章第一千五十九章 開皇?大業?第二一九四章 此等英才當舉薦第二零八五章 河套告急第一八二三章 六部的責任第五百五十章 杳無音訊第三百三十九章 池上鴛鴦啄翠羽(下)第三百三十七章 歲歲不得清平久第二一九五章 洮水捷報第一三二二章 楊堅真的值得嗎?第八百七十一章 冬來第二二八四章 西寧第四十六章 夙願第五百八十二章 談判第四百五十四章 賨人李迅第九百二十九章 漢王妃第二百零五章 堆積如山第九百六十一章 春耕第五百五十九章 見面第一五三一章 白袍的努力第五百六十六章 以靜制動第二一六零章 冊封太子第六十四章 力爭第三百七十一章 劍指何處第七百四十一章 旗幟第一六零四章 彎路不可怕第二百一十八章 俘虜第五百九十二章 揹負罪名第二二六九章 臣妾向陛下討個人第六百八十一章 入城第兩千零三章 席間驚變第二零五八章 條件第一六二四章 意欲何爲第一七六二章 擊鼓,死戰!第二二一一章 難得的賭第六百七十一章 歸來第八百八十二章 不宜大動干戈第三百零四章 章華寺第一九九八章 白袍在幽州的發展第一七五九章 家國第五百三十一章 憑險而守第一二一三章 跬步第一千二十七章 上戰場第一三七六章 收拾舊山河第四百一十三章 瀘州城上第一五六四章 內府也不富第一九一四章 不要一驚一乍第二三三七章 安撫江南第六百七十一章 歸來第一百七十六章 潑墨第十章 往事(上)第三百九十九章 效忠第一五七三章 天朝上國第一八五三章 回去罰他請自己吃酒第二百四十七章 頑強第四百三十五章 燈下人如玉第一八九五章 紈絝對紈絝第四百七十九章 霜滿天第五百七十一章 正在眼前第一三零三章 抗命第一八零五章 掌控輿論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雲涌第一四三九章 老將軍的謝幕之戰第一八五一章 馬,馬!第一四九五章 皆是大漢天下第十九章 火光第一六九六章 轉進,時間不等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自保第一七一零章 不當三姓家奴第六百五十七章 謹受教第一三五三章 關中的土地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部郡第二一二零章 邊關戰事第一八零七章 芳心第二零八四章 巡撫之信第二二八零章 吐谷渾的價值第二零五四章 持節北方,比肩蘇武第二零五四章 持節北方,比肩蘇武第一八五七章 痛並快樂着第三十三章 對策第八百零六章 錯在哪裡第一一五零章 正當時第七百五十一章 抗旨第一四三七章 不能厚此薄彼第一八一七章 思想要變第二一一八章 陛下之壽三千霜第一六零六章 白大褂第一四七八章 垂簾第二二九零章 五,五個?第四百四十章 孤家寡人第一二二六章 外儒內法第八百七十章 各自的路第四百六十章 陷陣第一三一三章 有得漁翁之利者第一五零三章 年輕人的較勁第二百四十八章 兵鋒第一三零六章 留給漢軍的時間不多了第二零六六章 秦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