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七二章 非一代之功

對於羌人,李藎忱還是期望能夠和對巴人那樣,儘可能的安撫、招攬,逐漸讓他們成爲華夏的一部分。

畢竟單純的殺戮和征服,並不可能把羌人殺得亡族滅種,也不可能讓羌人真心臣服。只有爲他們帶來更加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思想,並且給他們和大漢國民相同的待遇,才能夠讓他們意識到原來漢人並不是想要加害於他們。

隨着這一代人離開,下一代人就會對大漢更加忠誠。一代又一代,逐漸的這個民族可能還被保留,但是從思想上、從血脈上、從認知上,他們都已經和漢人並沒有什麼兩樣,並且認可於華夏民族這個共同的稱呼。

當然李藎忱並不是說之前歷朝歷代對這些蠻夷部落所採用的殺戮和鎮壓的策略至始至終都是錯的。

冷兵器時代,生產力跟不上,搶掠和鎮壓是必然的。

不然的話中央王朝根本沒有那麼多的財力和物力供養駐紮在邊疆的軍隊以及派遣足夠多的官吏在本地建立起來完善的統治。不說別的,單純是後世的廣西啊、海南啊這些地方,實際上都是到唐宋時期才陸續形成中原王朝的直屬統治的。至於吐蕃這些地方,其東部實際上一直到清朝平定大小金川,實際上才正式歸屬於中央,而西部,也就是後藏等地,即後世的西藏所在,長久以來只是聽調不聽宣罷了,到了民國動盪之中又自立爲王、差點了就在英國人的小動作下和華夏說拜拜。

而現在的大漢,至少在李藎忱看來不是單純依賴於冷兵器和小農經濟的封建王朝了。

工商業的急速發展和擴張以及火器的大規模列裝,意味着大漢軍隊可以更輕鬆的戰勝原本佔據地形優勢和人數優勢的本地部落——這個人數又是當然是在局部上的,畢竟大漢進攻邊遠地區也不可能派遣太多的兵馬。同時也意味着大漢能夠通過建設商貿網絡以及開採當地的礦產原材料等等,將這些地方納入大漢的版圖之內,讓當地的百姓同樣能夠在和大漢的貿易往來以及工業生產等等過程中獲利,如此一來,他們自然就會更加傾向於歸屬於大漢。

同時,中原王朝能不能形成對邊疆的有效統治,實際上並不只是看邊疆民族是否配合、支持中央的政策,也要看朝堂上的羣臣以及朝野百姓是否具有“這些土地本就是我大漢所有”的概念。

不得不說,這樣的概念或許在朝堂上還比較濃厚,但是在民間,很難讓那些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百姓秉持這樣的想法。因此朝廷對外征戰很有可能就會被貶斥爲“勞民傷財、窮兵黷武”。

教育的重要性自然在這個時候就完全體現出來了,假如百姓從小就被告知,如此遼遠的地界原本就應該是大漢的地盤,原本就是我們的祖輩們浴血廝殺拿下的土地,那他們肯定更加傾向於支持大漢對外征戰。原來的時候我們弱小、受人欺負,連自家九州之地都保不住,也就來不及計較這些了,而現在既然已經天下一統,那我們去拿回祖輩們曾經開拓的土地又有什麼問題麼?

不過這種思想想要貫徹人心,恐怕至少還得等上一代人。

可是現在的大漢,現在的李藎忱也不是很想等。

敵人都已經打上門來了,假如不反殺回去的話,豈不是顯得我大漢對內強硬,對外卻是軟骨頭?

所以李藎忱還要着手通過勘探和開發這些邊遠地區豐厚的資源來讓百姓充分的認識到拿下西域還有遼東等地的重要性。不過李藎忱也不知道到時候工部是不是就能夠在西域找到足夠多的資源來證實自己的想法,畢竟他對於後世西域還有遼東等地的礦產資源也只是有個大概的認知罷了。

這些礦產是不是露天就能開採、具體在哪片山上,李藎忱還真的不清楚。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有在南洋發現的豐厚資源作爲背書,李藎忱說西域也有,百姓們自然不會再質疑。而不管西域也好,遼東也罷,就算是找不到,等到大漢在這些地方站穩腳跟並且擴張勢力的時候,下一代人就已經成爲社會上的頂樑柱了,自然會比自己更習慣於盯着門口一畝三分地的父輩們更加支持朝廷對外的擴張。

征服這些曾經屬於華夏的邊疆土地,絕非一代之功。甚至可能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屯墾、繁衍,才能讓華夏文明的根深深的扎入這一片又一片土地之中。

不過正是因爲這是一個漫長而持久、需要耐心的過程,所以李藎忱更加傾向於能夠更早的開始。

可想而知,在剛開始的時候,這一切必然都會面臨很多挫折和挑戰,因此李藎忱也期望自己能夠儘可能的在自己在位的時間裡解決掉這些問題,這樣自己的後代們就可以用已經經過完善的政策方針,實現對這些土地的同化和掌控。

而讓羌人成爲大漢的一部分,同樣也是爲大漢創造出更多的勞動力。這麼多人蹲在山上,飢一頓飽一頓,何必呢?假如能夠讓他們去耕作或者讓他們進入工坊,那自然就能夠極大的彌補現在大漢人力的不足。換句話說,這些驍勇好鬥的羌人,如果真的能夠收服並且使得他們認可於大漢,那麼大漢軍中也會再多一支驍銳。

李藎忱的心思,蕭摩訶似懂非懂。

不過他也知道,李藎忱只是單純的先提醒自己一下罷了。

陛下如果真的有心想要讓羌人歸順大漢的話,不會把這種活單純只是交給自己,必然還會派遣文官以及隨軍的主簿配合指導。

到時候在這方面上自己只要乖乖聽話就好了。

之前大漢北伐的時候,武將在前只管衝殺,文官在後只管安民,很快整個北方就安定下來,這已經讓大漢文武們有足夠的經驗並且足以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至少比原來都督一方的官員又是忙着征戰、又是忙着安撫百姓,看着是大權在握,但是實際上卻是手忙腳亂來得好。

蕭摩訶慨然應允之後,李藎忱並沒有多做停留。

本來徵調蕭摩訶上陣,又何必需要李藎忱親自上門。

第四百零二章 重逢第二零六四章 北岸對峙,壕溝之間第八百六十六章 不同的戰略思想第二零六五章 勾結密謀第二一七一章 馬革裹屍,猶然不悔第八百九十三章 街亭第一五一五章 從蠻夷到漢人第九百六十二章 邊境衝突第七百八十一章 看清時局第四百四十章 孤家寡人第五百八十二章 談判第九十五章 多險惡第一三三零章 萬歲戰淳于第二二六二章 斬斷後路第二百一十九章 紀南第一九二七章 做好眼前事第二百五十三章 一石二鳥第二一四零章 也不是好欺負的主兒第一千一十六章 年輕第一六七一章 援軍就在後第九百一十九章 刺激經濟第一五三五章 橫山要道第一五三五章 橫山要道第六百五十七章 謹受教第五百三十二章 柔情似水第一百三十章 驚鴻第一六五五章 大漢沸騰第二零四零章 搶灘,不惜代價!第二百二十五章 繞着彎子第二百章 公安第二零二七章 魯班橋頭,三軍爭渡第一九九九章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第一二八三章 在疏不在堵第一七零一章 捷報頻傳第二一三四章 天子門生第一二二五章 修仙黨第五百四十一章 狠辣第八百二十三章 騙人的第三百六十四章 更進一步第一九四六章 打掃乾淨好請客第一七二九章 函谷關外幾人回第二百三十四章 時間不多了第六百一十四章 秘密第一五六零章 新式戰船第一三五一章 一力破百巧第七百零四章 原諒我的任性第八百零六章 錯在哪裡第三百零一章 無須擔心第三百七十九章 竟全功第一三一六章 朋友嘛!第一一七三章 年關第三百七十五章 突破第五百九十五章 是否也在思念第十九章 火光第二二零九章 刮目相看第一一七五章 開墾淮南第八百九十六章 塬上的風第四百零七章 爆竹聲中第六百二十八章 變了第九十五章 多險惡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部郡第一百八十章 軍營第四百五十一章 對不住第一百六十二章 坐觀第三百二十九章 造化弄人第一一八九章 雷霆手段第三百六十二章 一個模子第一一六六章 童謠第二一四二章 沒有捷徑可走第一三零九章 直迫上洛第一五零七章 沒有來源啊第一千九十五章 搶人頭第五百七十二章 血水第三百七十六章 四面八方第三十二章 身份第八百四十九章 懦夫第一五八二章 孫思邈的決定第二一二八章 心有春天,自是春天第七百七十一章 威風第二零六零章 當隨大樹共迎風第八百零八章 被包圍的陳智深第三百五十章 碼頭第一二五零章 戰爭的殘忍第一二零零章 華夏的文藝復興第一六六五章 戰情如火第四百零九章 敲山震虎第一三五二章 囚籠的鑰匙第一一九一章 和約第九百一十九章 刺激經濟第二一零四章 血色清晨第二零五七章 不是沒得談第十九章 火光第一九七八章 先連成一片第一八四四章 蒲阪津和風陵渡第七百九十一章 隆中第一一六一章 幾分真幾分假第一七三一章 斷後也是老夫來第一九八五章 禁衛軍的實力第四百六十三章 呼應第六百四十九章 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