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六五章 巡視陪都,名正言順

西北戰火延燒,甚至波及關中的話,那就意味着剛剛開始把注意力轉向社會民生的各地州府,都得再提起一口氣來支援西北甚至可能會波及關中的戰事。而一旦戰火燒到了關中,也就是燒到洛陽門口了,對於大漢的威望也是很大的打擊。

這是現在剛剛成立的大漢最不想看到,但是事情一旦發生,就不可避免的。

到時候可想而知,肯定會有人表示,你們大夥兒都看看,這大漢陛下在國內征戰、鎮壓四方確實是威風凜凜,可是西北隨便竄出來一個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國家就能把大漢吊着打,甚至一路打到了都城不遠的地方,這樣的陛下、這樣的王朝,難道真的值得我們信任並且安心爲之勞作麼?

李藎忱還沒有自大到以爲在自己的治理之下,所有人都會乖乖聽命並且忠心耿耿。

大漢上下這麼多人,不冒出來幾個腦子有問題的,難道還真以爲自己生活在天堂麼?

只不過對於這些少數人,李藎忱完全可以用武力威脅着他們不敢貿然開口——大不了偶爾來一次文字獄也是可以的,有的時候李藎忱看着那些添油加醋都不知道傳成什麼樣子的謠言,真的有想要把這些造謠者斬盡殺絕的衝動,當然就算是真的要來文字獄,那也得是證據確鑿纔可以。

假如一個人真的對朝廷的時政方針之類的有異議,那李藎忱還是很虛心接受批評的。但是假如其不瞭解實情,甚至在瞭解實情的情況下仍然還要堅持顛倒是非,那就別怪李藎忱手下不留情面了。

大漢提倡廣開言路,甚至李藎忱還鼓勵民間創辦自己的報紙,和大漢的官方報紙並存,可以照顧到官方報紙所涉及不到的一些邊邊角角,同時實際上也是在爲有想法、哪怕是反對意見的人提供一個能夠表達想法、甚至直接上達天聽的渠道。

可是這個渠道也不是讓你隨便利用甚至以此爲宣泄不滿、煽動民間情緒的工具。

但是不管怎樣,只要事情走到了這個地步,就必然會有人跳出來抹黑大漢、貶低漢軍將士浴血拼殺的努力,企圖從中煽動民意以獲得更大的利益。

所以能夠從根源上防止這一切,自然是最好的。

大漢軍隊高奏凱歌,你們還有什麼能夠抹黑的地方麼?

要是再強詞奪理的話,恐怕老百姓第一個要不願意了。隨着這些年大漢注重宣傳和教育,民智漸開,再加上國家與民族的概念逐漸落實下去,百姓也不是沒有任何一點兒辨別是非的能力的,同時廣大的百姓自然也都期望這個國家能夠發展的更好。

除了要面對戰爭成敗的輿論壓力之外,李藎忱實際上還有一個擔心的地方。

大漢遷都洛陽本來就在南方惹起很大的非議了,只不過朝廷一直在努力疏導輿論,並且一步一步“溫水煮青蛙”一樣讓南方的官員和百姓能夠接受這個既成事實,但是一旦洛陽城外受到戰火的威脅,就算朝廷再說什麼恐怕也是白搭,到時候反對遷都並且要求把都城重新挪到建康府的聲音必然甚囂塵上。

屆時內外矛盾四起,誰知道還會不會鬧出來別的什麼亂子。

因此李藎忱還是傾向於御駕親征。

這個御駕親征肯定和之前的進攻北周不一樣,李藎忱頂多也就是向西抵達長安罷了。不過這樣做當然也是有負面影響的,陛下剛剛返回洛陽不久便直接前往長安,這說明西北戰局已經趨向於惡化,使得陛下不得不親自前往坐鎮,當然也會引起國內的民心動盪。

只不過李藎忱現在顯然還並不清楚文武們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此時詢問楊素,自然也是在先試探楊素的態度。要是太尉府這邊都表示反對的話,那就沒有必要再討論這件事了,因爲文官那邊必然會反對的更加徹底。

李藎忱現在也找不到一個堂而皇之、能夠說服所有人的理由,堅持向西去。

楊素沉默了良久,方纔開口說道:“啓稟陛下,西北戰局遲遲不能打破僵持,讓車騎將軍前往安定、穩定軍心,亦是好事。畢竟隨着援軍陸續抵達,西北徐巡撫和宇文將軍等人不見得能夠穩住局勢,而曹將軍又已經前往河套,保護糧草並和薛延陀部對峙,現在西北的確缺少一員大將,臣以爲善也。”

徐德言畢竟從軍日短,之後雖一直擔任封疆大吏,卻是不折不扣的文職,在軍中威望並不高。而曹忠作爲實際上掌管西北軍事的主將,此時則已經前往河套,沒辦法,嗅到血腥味的薛延陀人又開始在草原上蠢蠢欲動,平城的奮武軍此時還有半數在幽州,剩下的兵力保衛平城或許綽綽有餘,但是屬實是顧及不上河套這邊了。

也就是說現在西北兵馬非但不能全力對付吐谷渾的進攻,還得抽調出來一部分保衛河套這個後方糧草重地。這也是爲什麼宇文忻等人三番五次的送來告急文書,屬實是艱難啊。

等到援軍抵達之後,西北漢軍面對的壓力或許並沒有那麼大了,但是新的問題自然隨之而來。前來的援軍都是從大漢休整各部之中臨時抽調出來的,除了編制較爲完整的鞏漢軍和鎮林軍兩路兵馬之外,其餘的各軍幾乎都是你出點、我出點,東拼西湊出來的。

曹忠雖是從龍元戎,但是久鎮西北,在整個大漢軍中威名不盛。徐德言這個文官就不說了。而長孫晟是搞外交和民政的,也不必說。

宇文忻等人則是曾經的北周降將,本來就因爲不願意和北周正面爲敵而主動要求前往西北,其餘各軍對他們自然也談不上什麼好感,甚至不厭惡就算不錯的了。

到時候援軍抵達,如何安排分配,必然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所以裴子烈斷不可只坐鎮長安。

這也是李藎忱本來就想好的。

李藎忱打量着楊素。

這個問題只是爲了拋磚引玉,朕的重點在於隱藏的意思。

李藎忱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楊素應該明白,只是現在多少有種裝傻充愣的感覺。

楊素深吸了一口氣,沉聲說道:“陛下當年入關中,於長安接受宇文贇的投降而全有關中,之後立長安爲陪都。若是陛下以巡視陪都之名前往長安,倒也名正言順。”

第四百六十五章 攻和守第六百五十九章 扯皮第一七八九章 順理成章第一七四七章 鐵骨錚錚宇文達第一九七七章 甲騎恐有千餘第二二三三章 一箭三雕第二一五四章 務實的思想第二二八七章 雪域高原爲漢土第八百三十三章 差不多了第一五八六章 讓半邊天也動起來第二百九十九章 請纓第二一五六章 三省的瓦解第一三七零章 先走一步第一三七一章 宇文氏的去留第二三五七章 廣告第一百九十二章 巴陵第一七一七章 赤與青,山河鼎沸第三百一十四章 水第二二五一章 黎明前第二零七八章 用其人,不用其家第一五零九章 煥新顏第一五八四章 就是知道的意思第一六三三章 皆我族類第二一一四章 大周覆滅,天下一統第一一七零章 當岳父上癮?第九百一十九章 刺激經濟第八百零一章 有點兒怪第四百三十五章 燈下人如玉第三百四十章 歲歲因何折綠柳第三百八十五章 多多益善第六百零六章 吏員第三百零五章 華容第一百零九章 裴忌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要出兵第一千六十九章 利益鎖鏈第二二一九章 怎麼入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人心第一千二十一章 江州之會第一百六十四章 楊愔第九百二十八章 除卻巫山不是雲第七百二十一章 牽手第七百六十三章 硬碰硬第一八四四章 蒲阪津和風陵渡第四百六十八章 消失的隔閡第一九三三章 安民開墾第四百四十四章 臭味相投的瘋子第七百六十三章 硬碰硬第二二九六章 來自歷史的教訓第二三四零章 陛下的心結第六百九十四章 訪客第六百五十二章 家書第一百九十三章 敵我第三百一十四章 水第六十九章 王軌第二零一七章 那就讓他們看看第一七五九章 家國第二二三零章 不一樣的世家第一六二一章 殿試三題第一二七四章 登上歷史舞臺的李靖第一六五二章 城頭戰場第一四九一章 認識圓第一九一八章 遷都之念第一五九二章 戰爭開始的時間第一千九十一章 不是一個人第二二零六章 有人知道答案第一百六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七百二十六章 火速第一六零四章 彎路不可怕第七十八章 西向第兩千零六章 進攻燕郡的序曲第三百四十四章 兵發第一五一四章 李詢聚將第一六四三章 貧富差距第一百六十一章 捧場第二一零七章 對鄴城的接管和規劃第二三七一章 歲歲有今朝(本卷最後一章)第一五零三章 年輕人的較勁第一七二零章 不能製造內部矛盾第一九七四章 甲騎對甲騎第六百五十九章 扯皮第七百九十九章 江南士族第三百七十章 江南岸第二百一十二章 缸中酒第五百五十四章 願者上鉤第一六零四章 彎路不可怕第一九六七章 各軍爭鋒第二二九九章 接皇后下班第二一三一章 龍門書院的新學生第六百一十二章 北方來客第一六零二章 反正朕都不吃虧第二二八一章 步步爲營和直搗伏俟第一三零零章 本末倒置第二百一十二章 缸中酒第二二零二章 破敵先鋒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吐屯第二三三零章 律法和沈君高第二百章 公安第二百七十章 使李將軍,遇高皇帝第一一二一章 吃醋的蕭湘第一六四八章 潼關下,不能耽誤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