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六一章 授印掛劍

都官尚書代表尚書省表態之後,隨同而來的還有建康府衆多留守官員的奏章。再加上洛陽這邊的官員早早的都已經表態。

尤其是此時應該還在從晉陽返回洛陽路上的楊素也派人送來了奏章,表明了自己作爲北方官員中主要領導者的態度,自然也就讓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

李藎忱旋即提議藉着這一次祭祀正式冊封太子。

羣臣連態度都已經表明過了,自然也就沒有反悔的餘地。

而坊間那些不知道到底是有意爲之還是隻是無意出現的言論,自然也就消散的無影無蹤。

李藎忱牽起了李滄海的手,領着他走到祖廟之前的小祭壇上。

按照禮部的設計,祭天,這是皇帝纔有資格的,自然也要凸顯出來皇帝的威嚴,而冊封太子當然也不能只是在皇宮之中。

皇長子當然是不能跟着陛下一起祭天的,但是冊封太子到底是國家大事,在祖廟和英烈祠前完成,豈不是比在大殿中完成來得更加合適麼?

李藎忱不知道這背後到底是樂昌的想法還是江總的小心思,不過他對於這個安排並不反感。

之前坊間甚至宮中的傳聞李藎忱都知道,不管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自己一直沒有顧得上這件事或者乾脆是由於自己本身不傾向於讓李滄海在這個年紀就承擔這麼大的壓力,結果反而適得其反,還是因爲樂昌等人考慮不周、冒失前進導致的不良效果,總歸都是讓李滄海本身承受了很多本來不應該承受的委屈和猜疑。

所以也應該用一場盛大的典禮來讓樂昌以及蕭世廉、裴子烈等元從派系以及衆多的南方官員們放心,同時也補償一下自家的好兒子。

李藎忱拉着李滄海的手,低聲和他說着什麼,臉上帶着一個父親和煦而慈祥的笑容。

站在他們的身後,樂昌心中的一塊大石總算是落了下來,眼角甚至已經有淚水滾動了。自家這兩個男人能夠相互支持、相互理解,自己就已經足夠滿意了。

雖然主持內府這些年,樂昌也逐漸明白李藎忱組建內府的意義所在。顯然陛下是想要通過鼓動後宮妃嬪們都參與到其中,再帶動天下女人能夠走出家門、多多的參與到社會的生產實踐當中。

而這樣做的意義,在很多人看來當然是爲了釋放出來更多的生產力,畢竟國內人力不足的時候讓家中女子頂上來也不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了。

據說當年劉備和曹操決戰漢中的時候,蜀中老幼婦孺,一齊上陣,方纔保證了大軍的糧草供給,爲蜀漢開國立威之戰提供了堅實的保證。雖然大漢倒是還不需要婦孺都上陣搬運糧草,不過女人出門幹活,顯然也有和這異曲同工之妙了。

但是實際上時日久了,樂昌已經隱約能夠意識到,陛下真正想做、想要實現的,恐怕遠遠不只是這個。他想要從根本上讓女人同樣能夠意識到一個人存在和拼搏的價值所在,意識到有些事情並不只是男人能夠做到的,女人同樣能夠做到,女人絕對不能單單成爲男人享受和逍遙的一種“物品”,更不能真的把自家的男人當作自己生命的全部。

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的意識,樂昌這些年主持內府才能如魚得水,同時這樣的思想實際上也通過她平日裡的交流逐漸一層一層的傳遞下去,讓內府中的女官也好、所屬各個部門的女工也罷,都能夠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爲家庭、爲家裡的男人而奮鬥,同樣也是在爲了自己而奮鬥。

不過話雖如此,當樂昌此時此刻看着前方低聲說着什麼的父子兩個,卻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寬慰和欣喜。

此時的她,依舊還是那個把家庭當做一切的小女人,這兩個男人的身影,給她無可替代的幸福感。

樂昌記得很久之前,李藎忱曾經說過:“人是要在外拼搏不假,但是迴歸家庭也不見得就是壞事。”

那個時候的她並不明白李藎忱身爲皇帝,爲什麼會有這些感慨,講道理這天下本來就是他的,對於任何人來說,屋裡屋外都有內外之分,可是對於李藎忱來說應該是沒有的。

而到現在,樂昌越來越明白,李藎忱的這句話並不是說給自己的,而是說給她聽得。

雖然他已經是大漢的皇帝、號令天下,但是在同一個屋檐下、同一張牀榻上,他依舊是自己的夫君,時時刻刻爲自己着想,想到這裡,更讓樂昌心中平生一股暖意。

而李藎忱和李滄海之間的低語,被靜靜站在周圍的羣臣們看在眼裡,有的人心裡自然是吃了一顆定心丸,而有的人則暗暗嘆氣。

不管陛下是在刻意的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太子的喜愛和支持,還是真的真情流露,這都表明至少短時間內無人能夠撼動太子的位置。

自然如願以償的人高高興興,本來就暗中想要做小動作的人則垂頭喪氣了。

李藎忱並沒有管身後這些人是什麼想法,他帶着李滄海來到祭壇上,先對着之前的祭天之壇,再對着祖廟和英烈堂依次行禮之後,李藎忱將早就已經準備好的太子之印遞給李滄海。

“印璽爲人一言一行之憑證,但凡加以印璽,就要對說出的話、做出的事負責。”李藎忱沉聲說道,“朕希望吾兒能夠謹言慎行、多加思考後再做決斷,但只要下定決心,斷不能猶豫遲疑,當一力行之,吾兒可明白?”

李滄海很鄭重的點了點頭:“父皇之言,兒臣牢記在心。”

李藎忱親自把並不是非常大的印章掛在李滄海的腰間,又拿起來短劍:“此劍同父皇之劍一樣,爲龍淵利刃,吹髮立斷、削鐵如泥。然身爲君王,當知何能殺,何不能殺,此劍既出鞘,再收回時必然關乎人命,吾兒可知道箇中利害?”

“父皇,兒臣知之!”李滄海擲地有聲,“身爲儲君,當手持龍淵劍,爲父皇開疆拓土,討伐不臣,使普天之下,皆知我大漢爲王!”

“好!”李藎忱幫他帶上佩劍,“左手持印,右手持劍,當知文武皆爲國家之本,當左右權衡,使其並駕齊驅,不可傾向一側而使左右失衡。”

“兒臣牢記父皇所言。”

第一七八零章 致命的威脅第八百八十八章 大家都是自私的第六十八章 裴子烈第二二二五章 半夜起牀的原因第一一三二章 心甘情願第一千四十四章 井軲轆在轉第一八二三章 六部的責任第二二八零章 吐谷渾的價值第八百九十四章 覆轍第七百三十八章 恰恰相反第一一九八章 新生第一三三一章 困獸猶鬥第一百零七章 警告第八百二十三章 騙人的第八百八十七章 暗藏的刀第一九五六章 定策,南北夾攻第四百二十五章 背後的利益糾葛第二一五一章 以後有他們好看第一百零三章 考覈第一二三四章 暴殄天物第一九零一章 韋圓成的表現第七百三十章 後患無窮第二百九十九章 請纓第一二一四章 穩紮穩打第一七九一章 突然有動作的宇文招第五百八十一章 傷心地第二百六十四章 撤兵第一九二二章 絕不偏袒,問心無愧第七百四十二章 沒有動靜第八百六十九章 蕭家的使者第一百零五章 遇襲第一一九九章 招生第二一九九章 不變的戰法第兩千零三章 席間驚變第六百二十一章 守好底線第一七一七章 赤與青,山河鼎沸第一六八三章 步卒戰騎兵第二二七三章 財政補貼第一八一七章 思想要變第四百三十六章 新年前的寧靜第一二三零章 土地集中制第二一零一章 整理衣冠,自入宮中第二二三八章 工部的未雨綢繆第一二二七章 樹幹第三百三十四章 巧合第一章 千年第一四三九章 老將軍的謝幕之戰第二二四四章 且戰一場第二零四五章 豐碑第二三六九章 一條鹹魚第二一八零章 披掛上陣,恍惚少年第一九二六章 穩定西北,當步步爲營第一五四九章 林邑炮灰第一七七一章 尉遲老夫人的信第一九二二章 絕不偏袒,問心無愧第一五五六章 不知道爲什麼很有幹勁第二三六八章 征途第一二二七章 樹幹第一四六一章 不走心的勸降第一一四四章 乃不知有漢第三百九十一章 可有意見第二一七一章 馬革裹屍,猶然不悔第一九二五章 朕信她,從未改變第四百八十一章 發火第一四四六章 不試試怎麼知道第一三二八章 白鹿原上的風第五章 山路第二一三四章 天子門生第二一一四章 大周覆滅,天下一統第八十章 款待第一一四五章 青石嶙峋第八百一十七章 會不會是罪人第一千零二章 應變第一二零三章 那是個倔老頭第一七七九章 大漢的家底第二零六零章 當隨大樹共迎風第八百七十九章 初到陳倉第二三六九章 一條鹹魚第七百三十八章 恰恰相反第六百七十一章 歸來第一六八六章 打的就是精銳第一五二七章 戰盧容,火槍對炮灰第一四零二章 短兵相接洛川城第一千五十九章 開皇?大業?第一三八九章 岳父大人還沒死第一四九一章 認識圓第二百九十六章 爭執第一二七七章 時間就是命第七百九十七章 淳于家的底蘊第一三五零章 不一樣的宮闈第二百五十六章 起狂瀾第八百七十九章 初到陳倉第九百六十九章 朕的命令第三百五十四章 得手第八百七十九章 初到陳倉第七百零一章 兩步走第兩千零四章 一把椅子第一二七六章 爲大漢之崛起而讀書第一七二三章 天要亡我?第九百七十六章 血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