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二零章 發展飛快的印刷術

不過江南世家對此倒是沒有太大的異議,出面審覈秋闈試卷的是吏部尚書宗元饒、御史臺裴忌和專門請來的孝穆公徐陵,最後還是陛下親自過目,所以說明這個結果並沒有什麼問題。

真的在對天下大勢的把握上,歷經了戰亂磨難的北方世家,的確要比偏安江南的江南世家佔優勢,畢竟這些年北方世家在北方顛沛流離,經歷得多,所思所想的自然就多,而江南世家大多數在幾年前還想着怎麼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甚至不惜造反呢,真的讓家族之中的子弟討論實打實的天下大勢,着實是強人所難。

尤其是南北朝之後,由於大量的史書經典在北方的戰亂之中散失,或者乾脆直接毀於戰火,所以南渡的家族因爲缺少史書文教,逐漸流行詩詞歌賦以及談玄,清談和坐而論道風靡江南,當時所謂的名士,多數都是在清談中嶄露頭角的。

但是這也就導致南方世家的格局往往越來越小,最後目光甚至只停留在東南,甚至原本的吳地家族和南渡的家族,還以太湖爲分界,稱太湖以北是北,太湖以南是南,江南之地尚且還要分爲南北。

熟不知大江以北,纔是華夏中原之地,大江以南,不過是東南一隅罷了。

尤其是東晉滅亡之後,南朝破局,甚至往往還得依靠外來人,或是從北方逃難來的劉裕,或是崛起於嶺南的陳霸先,或是來自於荊州的蕭氏,又或是當今聖上,那也是來自於淮北的山中,身上流淌的甚至也是北方世家的血。

當然了,格局小是一部分原因,這部分原因南方世家也是承認的,還有一部分原因,自然就是南方世家這一輩中佼佼者,都已經先一步進入朝堂之中,比如現在的六部之中,大大小小的官吏,怕是有一多半都是出身南方世家,這主要還是得賴於他們父輩的舉薦功勞,各個家族之間的相互舉薦,讓這些小輩能夠在朝廷急需用人的時候快速進入朝堂之中,因此自然也就不會再參與到這一次的科舉考試之中。

沒有足夠的年輕一輩參與到這一次的科考之中,南方世家就算是佔據地利優勢,取得不到什麼優秀的戰績也在情理之中,不過北方人才的大量南下,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這說明如今的朝廷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北方人的認可。

而朝廷想要越過大江和淮水繼續向北挺進的話,依靠南方人自然是不可能的,所有的世家都有着安土重遷的思想,讓根基都在南方的江南士族冒着敵人的箭矢向北衝鋒當然不現實,相比之下北方的人們當然更願意收復故土,當初劉裕北伐的時候也是依靠着北府兵一路殺將過去所向披靡。

因此這樣的場面,是李藎忱樂於見到的。

當晨光照射在大殿屋檐上的時候,宮門緩緩打開,今日應試的考生魚貫而入,李藎忱率領監考的羣臣——主要就是都官尚書、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刑部尚書和御史大夫——已經在大殿上等候。

既然這是這個時代歷史上的第一次科舉考試,那麼一切的規則當然都是李藎忱和禮部共同制定的,不過李藎忱也懶得絞盡腦汁去想,所以還是按照原本的考試規則來的,一層層選拔出來的人才將會最終在這大殿之中、在皇帝陛下的親自監考下一決高低。

“今歲秋闈前三甲士子,參見陛下。”三十六名身穿特製白衣的考生同時拜倒,他們之中有的人年輕氣盛,正打算抒發文采,而有的人則已然不再年輕,不過身處此情此景之中,當然也是激動不已。

登科取士,這是絕對不同於之前孝廉制度或者九品中正制度的新的人才考覈和選拔方法,通過登科核用的人才,說明其不僅僅有孝心,也不僅僅是家族門第顯赫,而是因爲他們本人有真才實學,有能夠治理天下、匡扶社稷的能力。

這是時代的變革,能夠見證這種變革,讓身處大潮之中的他們當然很是激動,因爲那一刻他們甚至能夠感受到,歷史已經因爲他們而改變,或者說他們就是歷史了。

“平身,”李藎忱的手擡起,“宣,入殿!”

“考生入殿!”袁大舍的聲音難得的中氣十足,甚至都讓人忘了他是個宦官——李平當然不會拆穿這個老太監私下裡爲了這一刻到底練習了多久。

“謝陛下!”考生起身,沿着臺階走上大殿。

而李藎忱已然轉身先一步登上了丹墀,不過他並沒有坐下,而是靜靜看着考生們依次進入大殿上已經排列好的桌椅之中。

在大殿的兩側,還有一些官員正在奮筆疾書。

這些官員以史官爲主,主要是爲了記錄下這歷史性的一刻。而還有一部分人,身上雖然也是穿着官服,但是他們的身份卻是新成立的《大漢報》的記者。

記者,記錄的人,到不能算是一個這個時代不能理解的稱呼,所以李藎忱也不客氣的照搬了。

大漢的工部一向是被李藎忱支使得團團轉,不過李藎忱安排下來的任務,他們終究還是非常認真負責的完成了,這其中自然就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

當時大漢開國之初,爲了促進文教工作,李藎忱把發明印刷術的任務交給了禮部和工部,工部雖然比較忙,好在禮部這邊尚且有時間,總算是把這種東西給研究出來了。

李藎忱知道活字印刷術要比雕版印刷更好用,所以上來就乾脆要求直接研發活字印刷。之前受限於材料,研製出來的活字總是不牢固,印刷出來的東西參差不齊,所以工部只能先雕刻了雕版,這也讓李藎忱感慨歷史總還是在頑強的沿着原本的進程向前走。

不過很快隨着大漢的冶煉產業產量和技術都上來了,活字印刷自然也就不再是什麼難事。

相比於歷史上從唐到宋才實現雕版到活字的轉換,這個時代的印刷術發展的的確非常快了。

正是因爲印刷術的快速發展,大漢在各地建設書院和義學纔有足夠的資本,否則哪有那麼多書本給人用?

第七百零九章 保護自己愛的人第三十四章 荒村第一千零二章 應變第一六七七章 進英烈堂,咱們不一起第一七三零章 打斷了脊樑第四百二十二章 孤身第五百二十章 不懂事第一三五八章 人老心老第一三八零章 回家第三百八十六章 未來的對手第一四九五章 皆是大漢天下第四百零一章 再等等第二零六八章 趁夜色,奮短兵第八百五十四章 是時候休整第一五五二章 勝了也有頭大的事第二百零八章 動手(第三更)第五百九十四章 有志挽山河第四百五十一章 對不住第一一六八章 南北之別第二零一三章 沒有失誤是最大的失誤第一八零二章 隨風去第一二二七章 樹幹第二一零七章 對鄴城的接管和規劃第四百二十五章 背後的利益糾葛第二一一三章 最後的忠臣第二三六八章 征途第二一一五章 未來的燕郡第二百四十章 雨中驚現第一一三零章 知足第九十一章 陳叔陵第六百二十章 爲敵第一千二十九章 塹壕戰第三百零九章 致命第九百八十章 收拾舊山河第二零七七章 願革除功名第一三零八章 軍心潰第一一七九章 引領思潮第一七零一章 捷報頻傳第一百四十二章 哪裡來的小蘿莉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招第六十五章 選擇第一六八零章 爲了贏得這場戰爭第一四四四章 在慈善的基礎上第一四一八章 就算是一羣豬第九百一十章 初見李淵第一九七四章 甲騎對甲騎第一千八十九章 共同的敵人第一九七三章 白袍傳出的六個字第二零八一章 晉陽城第一八四五章 這個冬天不好過第六百零五章 許善心的煩心事第二一六七章 安定與絲綢之路第二一八九章 軍事學院存在的意義第六百八十七章 相逢猶似在夢中第八百三十九章 鳴金第一一二四章 虛張聲勢第五百七十七章 勝利第一三八七章 把長安融入大漢第二零六一章 明顯的暗示第一三五七章 可不能搶風頭第一千三十九章 混賬第一八二零章 無事獻殷勤第三百六十三章 難以拒絕第一三六九章 怕死,又不怕死第一九三一章 只懲首惡,不及家人第一二七零章 類似的開局第五百零二章 破膽第五百四十五章 蟬第七百一十六章 接見第兩千零八章 宇文貢還不想死第二一四一章 不是你和我們,是我們第一八九五章 紈絝對紈絝第一七四三章 軒轅關,全軍衝鋒!(補上昨天少的一章)第二零四六章 雞肋,雞肋第二零三四章 以德服人第一五一二章 登陸地點第一千四十五章 胭脂井與傳國璽第一三一一章 楊素的天馬行空第一五三九章 宣華夫人第一九二七章 做好眼前事第二零一五章 將士用命,攻破居庸第一五二五章 磨合和融合第一五三七章 佯攻變主攻第一千零七章 你們第二三零二章 “烽火戲諸侯”第二十九章 虛實第一千四十七章 南方局勢第四百四十五章 家底第一五一二章 登陸地點第六百一十三章 另有目的第二三一八章 西南有國名吐蕃第一千九十三章 轉角遇見突厥第二三四零章 陛下的心結第二二三一章 什麼樣的大漢第一四四二章 陰陽差錯第二二三三章 一箭三雕第二零九零章 浴血雁門第二百三十二章 蕭湘第一千七十五章 是分贓不是收編第八十章 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