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十章 楊素在成都

蜀中,成都府。

雖然李藎忱和朝廷中樞都已經前往江南,但是蜀中的這些基業不可能短短几個月之內就全部都轉移到江南去。而且成都府現在也是名副其實的行在,朝廷還是要在這裡保留足夠的統治力和影響力的。

現在成都最惹人注意的應該就是分別位於城南和城北的工坊和成都學院了。

工坊自然不用說,隨着最近戰事逐漸平息,工坊也不再僅僅生產兵刃和攻城器械,大量的生活用品也從這裡流水化產出,不但滿足本地的需求,還會源源不斷的運送到荊州、江南等地。幾乎短短半年之間,工坊的規模就擴大了足足一倍,當然這也是因爲峽江唐氏等家族在得到允許之後也開始開設自己的工坊。

民間自己開設工坊本來就是阻擋不住的潮流,李藎忱也沒有打算阻擋,只是在已開始限制下規模罷了,畢竟只是依靠朝廷的力量,實際上是很難建設起來龐大的工坊羣的。當然了,民間工坊的業務範圍限制在日用品和民間造船等等上,真正的軍工依舊掌握在朝廷的手中,至少在這個時候是不能交給外人的。

而北面的成都學院甚至要比工坊還惹人注目。因爲嶽麓書院和金陵書院還沒有完全建起來,所以這裡自然而然就成了天下士子趨之若鶩的地方。

畢竟整個學院,從主持的徐陵以降,都是士林文壇之中執牛耳者,能夠聽到這樣的大家講學,可是三生之幸。

而成都書院的規模也出乎意料,在這個時代大多數的所謂的書院,實際上就是一個小院落,說是私塾實際上更合適一些。但是成都書院卻是依山而建、佔地龐大,讓前來求學的人感受到這裡的宏偉莊嚴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新朝對於學問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成都學院並不僅僅侷限在招收世家子弟,寒門子弟甚至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也都有機會進入書院。當然這個時代寒門子弟的識字率都不高,就更不要說普通人家了,所以大多數的機會還是在寒門、商賈等家族中。

但是學院也並沒有放棄對那些普通人家的教育,學院的先生每週都會集中前往工坊、鄉鎮等地巡迴,一來是爲了尋找有沒有天資過人的孩童,二來也是爲了教授那些普通百姓們識字。

李藎忱並沒有指望着民間的受教育水平能夠在短短几年之間就飛快上升,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一切都需要慢慢來。

說起來倒是有些奇怪,書院的東側不遠處就是成都大營,將書院和軍旅校場放在相隔幾裡的地方,也頗爲奇怪。甚至有的時候軍隊拉練都會經過書院下。

對於這些大頭兵,實際上書院的士子們倒是沒有多少瞧不起的意思,畢竟這是大漢的兵馬,他們在那位戰神一般的陛下手下,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蹟,保護了這一方的和平,所以士子們對此更多的是好奇,想要看看這些傢伙是不是真的三頭六臂、刀槍不入?

此時校場外,一隊隊士卒正列隊向着這邊跑過來,這些多數都是李藎忱下江南之後蜀中招募的新兵,多爲本地的巴人良家子,當然也有很多工坊之中的戰俘重新招募的。

現在工坊之中的勞力也逐漸被良家子所替代,原來的那些北周戰俘在服完勞役之後,朝廷也可以根據他們的需求爲他們在本地安置田產,當然要是不喜歡種田的,自然還可以回到軍中。

對於大多數的戰俘們來說,已經習慣了廝殺的生活,而且他們的家多數都在北方,所以也夢想着能夠重新回到家鄉,入軍的最多。

“立正!”帶隊的校尉大聲吼道,他的臉被太陽曬得黝黑,聲音吐出來自帶着一份渾厚,“整隊!”

“休息!”

所有的士卒全部都盤腿坐下,這是軍中的規矩,就算是休息也只是原地休息,不能亂跑。一名名幢將和仗主並沒有坐下,而是來回巡視,他們要確保自己的手下士卒人數不變。

這個時候是他們最喜歡的時候,因爲軍中的主簿會在這個時候給大家講故事。

主簿是個投筆從戎的文人,大家都喜歡叫他“小眼兒”,主要就是因爲他怕是讀書太多,所以視力不好,看什麼都是眯眯眼,體力也不好,這拉練他就跟着跑一半,但是誰都別不敢小看這傢伙,他肚子裡的墨水比這裡站着坐着的所有人加起來都要多。

“上一次說到,這常山趙子龍在長阪坡七進七處,就是那曹操,你們知不知道誰是曹操啊?”

“知道,上一次說過!”

“就是就是,別賣關子!”

“小眼兒”主簿大笑着接着講。

而就在不遠處的點將臺上,一名中年人朗聲說道:“趙子龍是什麼樣的人物,忠誠,果敢,所以呢,就連曹操這樣的梟雄也會稱讚他。同理,衛青和霍去病也是這樣。七進七處也好,封狼居胥也罷,我們每一個人,要做的就是有這一份志向和膽量。我們向前進,封妻廕子,我們向後退,就是恥辱!”

坐在這裡聽的不再是下面那些什麼都不知道的大頭兵,而是校尉、仗主甚至還有一些主簿。

“陛下有云,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我們每一個華夏兒郎應該的義務,陰山之南是什麼,是我們自從秦漢以來就有的故土,是我們的列祖列宗生存的土地,是我們的妻兒老小和家園。”中年人的聲音愈發慷慨,“我華夏民族自從炎黃之後,只有向外拓張,未曾聽聞有退縮,晉室衣冠南渡,就是我們最大的恥辱。作爲華夏兒郎,作爲大漢的一份子,無論你們是北人好,南人好,巴人也好,都曾歸屬於大漢,都是炎黃之後,自然就有北上恢復故土的責任!”

“參軍說得好!”一名校尉率先喝彩。

這中年人正是南下的參軍楊素。

“好!”幾個巴人將領也跟着叫起來。

對於這些巴人們來說,怎麼才能培養自己和這個國家的歸屬感纔是最重要的,一個“炎黃子孫”落下來,大家心裡面都非常受用。是啊,不管怎麼說,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也都曾經是秦漢這兩個龐大王朝的子民。現在山河破碎,他們的確有這個責任。

(作者按:現代考古證實巴人蜀人在上古時期就和中原有廣泛密切的聯繫,爲華夏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蜀人或爲陝西文化南遷,巴人或爲中原文化或楚文化西遷)

第八百二十二章 徒勞第三百四十三章 後路第八百一十四章 請命第一五三三章 平亂的好辦法第三百一十八章 沒有真的桃源第一四七二章 從南陽向洛陽第一六一九章 不可空談第七百六十五章 牽扯利益第一三五四章 蕭世廉戰楊堅第一六三八章 丟掉的要拿回來第一五八三章 賣姊姊第一千一十九章 顛倒第一六三二章 輿論之戰第一九四七章 樂昌就是定心丸第二二七五章 外戰則內安第一八三零章 咱們得主動第七百五十一章 抗旨第二二七八章 願賭服“贏”第二一二一章 你這樣讓我很難做啊第七百二十二章 離別第九百七十一章 兩線作戰第一二二一章 南陽攻略第一五四二章 海軍上岸?陸軍下海?第二零四六章 雞肋,雞肋第五百二十八章 進還是退第一八六五章 朕給你這個機會第一一九八章 新生第一五五九章 比技術更重要的第一三三一章 困獸猶鬥第六百五十五章 忽悠第二三零零章 內府的橄欖枝第九百五十章 徐陵到來第一六六一章 中流第一一九八章 新生第一二零零章 華夏的文藝復興第六百三十五章 家大業大問題也大第一六五九章 名將之後第四十一章 巧合第二一六七章 安定與絲綢之路第五百一十八章 靜與動第七百二十章 倖臣第一四五五章 總有人要證明第一百五十章 月色第一九五四章 四面開花,中路突破第一四三八章 平渡溝第一千二十五章 戰爭的演變第五百八十五章 立足第四百零四章 喜事第一三一十章 西北一孤臣第一七一一章 洞開的許昌城第九百八十六章 地位尷尬第一九八九章 沁水以南,盡爲漢土第二一六四章 長安不見使人愁第一八四六章 韓擒虎的殺威棒第一四六四章 建康府外有田舍第二三二零章 舒展的旗幟第七百零四章 原諒我的任性第一四五九章 背叛與信任第一六九五章 將軍,帶我們守住這裡第一七一二章 見風使舵最擅長第一四一二章 騙不了我第九百一十四章 岳父的信第一三七九章 長安一片月第六百八十六章 還有私事第二十三章 生變第三百六十三章 難以拒絕第四百二十八章 弄潮兒第三百三十九章 池上鴛鴦啄翠羽(下)第六百八十五章 前夜第八百四十九章 懦夫第五百八十五章 立足第一千零二章 應變第三百三十六章 陸之武番外一·都中知我劉文靜第一五四三章 一身輕第一六四三章 貧富差距第一七五七章 克忠職守,大漢萬歲第一五六六章 預算和預案第四百三十二章 詩書教化第一一七八章 意料之外的贊同第二三二七章 平西三策第一三七三章 皆大歡喜第一千五十六章 新制度第八百九十章 寒酸第五百九十九章 僅憑這些還不夠第一一四五章 青石嶙峋第一一六二章 歸家第一千九十七章 船廠規劃第二百七十章 使李將軍,遇高皇帝第二零八四章 巡撫之信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空第八百一十九章 與此處何干?第一千四十四章 井軲轆在轉第二二四五章 牛刀小試第一九九一章 手下人太能幹的好處第二一五七章 各部門的劃撥第六百一十五章 弘農楊氏第六百六十九章 小隊伍第一七二四章 逆流而上是男兒本色第三百一十八章 沒有真的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