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青島港

果然不出衛朔所料,沒過多久,郡守府的官吏就送來了委任衛朔爲嶗山鹽田使的告身,同時還運來了三百石糧食,基足夠嶗山上一千多號人吃上一個月,看來郡守府已得知嶗山上缺糧的窘況。

官府此次大出血,再次爲嶗山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起碼暫時解決了嶗山上下吃飯的問題。填飽了肚子,嶗山上下立馬像開足了馬力一樣,迅速投入到大發展當中。

首先就是將鹽田擴大到兩百畝,一下子將鹽的年產量提高到了二十四萬斤,當然了具體的產量只有寥寥幾人知道,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嶗山上下一年的實際產量。

其次,因爲衛朔成了名正言順的鹽田使,上任之後,他立即以鹽田使的名義將嶗山及其四周納入管轄範圍。後世的青島港正好在衛朔的管轄範圍之內,今日衛朔帶着人專門來青島港調查。

後世青島港位於膠州灣,爲天然優良港灣,包括青島老港區、黃島油港區、前灣新港區和董家口港區等四大港區。但魏晉時期中原王朝尚未意識到海洋的重要意義,對沿海各大港口的利用遠沒有後世那麼大。

就拿青徐二州來說,沿海地區存在着大量優良港口,可真正被利用起來的只有東萊港以及琅琊港。

“諸位,來瞧瞧,這兒就是膠州灣,灣內港闊水深,風平浪靜,海水終年不凍,爲天然優良港灣。又有大沽河、南膠河等注入其中,如果在此地建一座海港就能扼守整座港灣。將來再將對面的琅琊港給佔據了,就能輕易霸佔整個海灣。”

衛朔站在灘頭上,望着風平浪靜的海灣可謂是雄心萬丈,一想到青島港將在他手中誕生,他就忍不住熱血沸騰。

“將來青島港建成了,我們就能通過海路將精鹽販賣到大晉各地,到那時看還有誰能阻擋咱們嶗山的發展壯大。”

“青島港?衛大哥,你怎麼知道這兒叫青島港嗎?”張二郎如今負責整座嶗山的護衛工作,今日他帶了幾個護衛隊的人負責保護衛朔等人的安全。

衛朔還沒想到怎麼糊弄張二郎,身後的朱文卻站出來搖頭晃腦道:“想必這是社長爲即將誕生的港口所取得名字,此地地處青州,又處在半島之上,可不就是‘青島’麼?”

“哦,原來如此啊!青島這名字不錯,以後這裡就是青島港了。”

“二郎,聽說最近聚集在縣城的流民有南下的跡象,你們護衛隊要提高警惕,謹防有人趁機混上咱們嶗山。”衛朔扭頭對二郎叮囑道。

“衛大哥,你放心吧,凡是來咱們嶗山的人都得先接受護衛隊的檢查,是不是流民一眼就能分辨出來。只要是打着流民旗號的別有用心分子,絕不可能逃過咱們護衛隊的火眼金睛。”張二郎拍着胸脯向衛朔保證道。

衛朔瞧着虎虎生風的張二郎,不由得感慨真是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張家兩兄弟的性格可謂是截然相反。老大張大郎做事穩重,考慮問題全面,很有長兄風範;而老二張二郎則做事急切,有些不甘於現狀。

自打護衛隊成立之後,生性活躍的張二郎就整天泡在護衛隊中,看得出來他非常喜歡軍隊的生活。衛朔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在調整大會上,特意將其提拔爲護衛隊的直接負責人。

“社長,咱們剛剛擴大了生產,如今嶗山上正極度缺乏勞力,恐怕暫時無力營建一座港口啊。”朱文有些擔心,青島港會成爲目前嶗山的負擔,作爲幕僚他覺得自己有義務提醒一下自己的主公,高瞻遠矚很重要,可要是成了好大喜功就不行了。

“哈哈哈,子文不用擔心,我沒那麼心急。青島港絕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建成的,短時間內我們嶗山商社還沒能力營建一座港口。我考慮的是,接下來嶗山會面臨一波流民高峰,曬鹽和護衛隊可消耗不了多少人口。”

“再說咱們也沒多少田地可讓大夥兒去種,爲了避免新的流民無所事事,可以考慮先挑一批人讓他們把這四周清理一下,等過段時間手頭寬裕了,就可以正式開啓青島港的計劃。青島港能不能建成可是關係到咱們嶗山的未來發展。”

說到這兒,衛朔站在海邊迎着海風,指着遠處一望無際的大海,伸開雙手充滿激情的喊道:“知道嗎?不,你們不知道,大海,眼前這一望無際的大海纔是未來我們的希望所在。我知道你們很多人都很畏懼大海,也從未真正瞭解過大海。”

“但是我卻知道,大海纔是真正的寶庫,其中不但有無窮無盡的食物,海底還蘊藏着無數的寶藏,就連大海的盡頭還有衆多未知的土地。二郎,你曾見過我包裹中的兩種珍貴農作物,你可知他們來自何處?”

張二郎一愣道:“衛大哥說的是玉米和紅薯嗎?”

“玉米、紅薯是什麼東西?”朱文上山不久,還沒來得及接觸到有關新作物的事情。

衛朔轉身看看有些爲難的張二郎,笑着解釋道:“子文,玉米跟紅薯的事並不是有意對你隱瞞,只是連我自己都快把這事給忘了。如果不是今天來到了海邊,讓我想起了一些往事,恐怕你還得晚些時候纔會知道。”

“紅薯、玉米是我從海外得來的兩種新作物,它們不但種植範圍極廣,而且產量極高,差不多是小麥、粟等作物產量的數倍甚至十倍以上。只要玉米和紅薯能在華夏大地上得到推廣,就能讓全天下的普通百姓不再忍飢挨餓。”

“嘶!是粟米十倍以上的產量?!這,這,這是真的嗎?”

朱文倒吸一口冷氣,他已經盡力高估自己主公的能量,卻沒料到主公手中竟然還握着如此大的底牌,這一下子讓朱文對嶗山的未來充滿前所未有的信心。

“呵呵,是不是真的,等明年秋天產量下來就知道了,現在再怎麼說也不過是空口說白話罷了。其實說起玉米跟紅薯,我只是想告訴大家,在大海的另一邊還有很多未知土地和未知的事物。”

“如果可能的話,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人能駕駛着海船,越過無際的大海,抵達海的那一邊好好的看一看。”

聽衛朔將大海的盡頭描述如此優美,引得衆人不禁憧憬起來,張二郎甚至忍不住打聽起海外的事情來:“衛大哥你去過海的那一邊嗎?知道對面都有什麼嗎?”

“呵呵,能有什麼,和咱們華夏差不多,有不少當地人,有森林、河流、草原等等,還有大量我們這兒沒有的動物、植物。而且據說是當年殷商滅國時,有一支殷商國人從遼東極北地渡過海峽逃到了對岸,如今在當地已發展成了一大部落,名殷第安。”

“還有這種事?我怎麼聽像神話故事呢?”張二郎、朱文二人聽衛朔講海外的故事,不禁入迷了。

“這事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只是聽說在武王伐紂,攻破都城朝歌,紂王於鹿臺**時,商朝一位名叫攸侯喜的統帥,率領部分殷人乘船在極北之地渡過了海峽抵達了海對岸,據說當地殷第安部落就是殷人的後裔。”

“如果你想確定這事的真假,最好有機會到當地看一看,如果他們真是殷商後裔,一定會留下和殷商文化有關的記錄,只要找到相關線索,不就可以證明殷第安部落的來歷了嗎?”衛朔是極力鼓勵古代人儘快將目光從狹小的中原之地移開,他總覺得古代華夏老是將自己的影響力侷限在東亞地區有些浪費。

“好,等將來青島港建成了,我一定去海外瞧瞧!”張二郎面帶神往之色道。

第238章 會盟雁門關第86章 兩棲登陸戰第45章 曹宏入軍營第636章 江東新政第445章 太子算個屁!第511章 開春視察第135章 心急的崔毖第595章 新的時代第110章 封釋的打算第369章 扶南欲圖夷州第427章 名動薊城第137章 裴穎兒的麻煩第30章 打賭!第132章 裴家的爭論第674章 何去何從第139章 大戰來臨第166章 “嶗山號”揚帆起航第425章 太子司馬紹第380章 進駐馬六甲第456章 請鮮卑人離開華夏故土第668章 設州立郡第293章 大儒——皇甫方回第393章 先談經濟合作第249章 裴府門前是非多第286章 震驚關中!第415章 勸降第31章 這才叫真正士兵!第260章 彷徨無助的段氏鮮卑第221章 先攻段氏,再滅慕容第641章 車師前國內附第16章 ‘官府’來人了第626章 成漢震驚第101章 插手遼東第386章 南安姚弋仲!第623章 新科士子第396章 宗室鼎沸第394章 孤立宗室勢力第18章 徐福島上的海盜第341章 整合軍隊第99章 遼東初印象第52章 祖逖衛朔初相見第600章 陳郡謝氏第335章 自取滅亡第498章 紛紛擾擾第39章 王家新動作第297章 威壓索綝第548章 會師南皮第5章 真的變成精鹽了?第537章 雙方備戰第454章 威逼張賓第296章 朝堂交鋒第212章 大破烏丸第607章 不甘心的李越第46章 永嘉之亂第334章 躁動的琅琊王第62章 裴盾又回來了第324章 平陽之亂第133章 覲見琅琊王第461章 有點兒不對勁!第171章 祥瑞白鹿第124章 四下串聯第356章 江左來客第361章 水師前出第66章 倉皇而逃第624章 漢中震動第400章 石勒的應對第409章 榆眉會戰之背城而戰第133章 覲見琅琊王第123章 遼東農場第652章 西域使者!第468章 漠南,我的漠南!第176章 民心即天道第33章 上任第一步第400章 石勒的應對第5章 真的變成精鹽了?第36章 劉隗的招攬第335章 自取滅亡第113章 帶方、樂浪危矣!第25章 祝其縣買糧第80章 招募船工第552章 準備收網第87章 雷霆萬鈞!第564章 羯胡崩潰第650章 高車與嚈噠第30章 打賭!第48章 祖逖來了第639章 收復越巂第65章 拯救刺史裴盾第606章 糟心事一件接着一件第572章 襄國之亂第638章 蜀中變局第466章 陣斬拓跋鬱律第441章 擒獲李琀、李稚第510章 涼州猛將——索苞第535章 王敦之亂第633章 熱鬧的嶗山第505章 新年述理論第229章 出使拓跋第210章 溫嶠的試探第658章 又見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