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四)

陳佑沉默了。

他知道答案,但他也知道在他有生之年恐怕看不到結果。

好一會兒,他擡頭,看着滿臉不解的張賢,開口問道:“同矩以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張賢稍一思忖,回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之於庶人,猶舟之於水。”陳佑雙手交疊,語氣平緩,“高官顯貴之於天下,亦如是。故君要愛民,高官顯貴要有益於天下。”

停了停,他繼續道:“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一人侵天下之利而不受其害,則有千萬人侵天下之利,如此之天下,焉能久存?天下不存,高官顯貴何能爲貴,黎庶貧賤何以爲生?

“故,爲子孫計,貴者當掃除那等侵天下之利而肥己之徒,卑者當從其賢者而棄不賢者。”

他擡起右手點了點桌面,發出咄咄之聲:“若天下人皆知此理,又何愁百官不從吾之道?”

這一番話叫張賢心神激盪,但他總覺得有些不對勁,因此沒有多說,而是長揖一禮,隨後退出書廳。

屋內只剩陳佑一人,他重又低頭看着批到一半的公文。

張賢沒想明白,陳佑明白,有一個環境要“理想狀況下”,有一種社會叫“大道之行也”。

這世上,有些事知難行易,有些事知易行難。

恰巧,他所說的情況就屬於後一種。

即便通過教育,讓所有人都明白那個道理,但因爲生產力水平和物質豐富程度的限制,必然有人經受不住“成爲先富”的誘惑,這些人中也必然會有人爲了保證子孫繼承自己“先富”地位而通過各種或明或暗的規則制度提高“後富”誕生的難度,直至再也難有“純粹的後富”誕生。

任何制度的確立都是曲折反覆的,比如郡縣取代封建,從春秋戰國到如今一千多年,封建形式出現許多變種。但這麼些年下來,除了既得利益者,絕大多數當權者都認同郡縣的好處大於封建,一旦有機會,就會動手削藩。

所以,陳佑現在就在考慮,是不是應該在他有生之年還能控制住局勢的情況下,讓天下感受一番新舊制度的對比?

或許有一場七國之亂一般的切膚之痛,纔會讓後人認識到新制度的優越性。

這樣經過千百年的拉鋸戰,最終把舊制度徹底掃入歷史的墳場。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第一步先掌控住朝政。

中秋過後,經過徐雄的聯繫,終於有幾名法司中堅官員被同時彈劾。

不等事情發酵,龐中和案調查結束,徐雄坐誣龐中和,奪三任官,貶至蜀地。

隨後,三法司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

御史大夫董成林不管其他,手下有人被彈劾,他首先自查,自查有問題立刻找肅政、大理協助。這段時間御史臺基本上是關起門處理自家事,應付上面指派的案子已經十分勉強,沒有御史還有精力去彈劾其他人。

大理寺比較佛系,該審理案件就審理案件,有人被彈劾被調查就老老實實停職等待結果。

肅政司就不一樣了,在韓向陽的帶領下,但凡有那彈劾攀誣法司官吏的,立刻就一羣人奮力調查其人有違道德律令之事。

查不出來也就罷了,一旦查有實據,立刻就提請大理寺審理。大理寺的工作量,有一半都是肅政司送過去的。

如此,再加上宋白解說“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文章流傳開來,對法司的整頓漸漸步入正軌。

辛卯,以稅務少監龐中和任尚書左丞,知光祿寺。吏部郎中盧億任稅務少監,禮部郎中竇儀任吏部郎中。

壬辰,樞密副使薛崇罷工部尚書,禮部侍郎李成璟除工部尚書,庶務司丞樑關山任翰林學士、工部侍郎。

癸巳,庶務司正聞克除稅務監,以戶部尚書康自觀爲吏部尚書致仕。

康自觀在嘉定三年因爲稅改得力從大名府接替王彥川執掌戶部,至今已有七年,是六部之中資格最老的一個。

只可惜相比其他人,終究少了些運道,七年時間也不過是從守戶部尚書變成戶部尚書,如今致仕了,才更進一步。

他致仕後,戶部尚書暫且空缺,由侍郎孫宣懷代掌戶部事。

值得一提的是,巴寧泰終於如願以償把庶務司換成了自己人。

而且這段時間,巴寧泰可謂是雙喜臨門:他的嫡孫女出嫁了!

而做了巴家東牀快婿的青年俊彥,乃是中書省主書範昌祐。

是的,這個範昌祐,同陳佑的弟子範昌祐是同一個人。

據政事堂內小吏傳言,範主書即將外放一任縣令,之後回京任部寺佐貳官,前途一片光明!

值得京城百姓八卦的還有另一件親事:在潘美的說和下,麟州楊家一女同龐中和定了親。

而這個楊家女,其母乃是府州折家嫡女——這一條消息普通百姓不知道。

總之,高官顯貴的婚姻事總能牽動大衆的目光。

丁酉,大理少卿楊光義坐不法奪職,移交河南府審理。

戊戌,王彥川告疾在家,陳佑前往探視。

這是陳佑就任首相以來第一次上門拜訪一人。

陳佑的到來並沒有讓王府諸人多麼驚訝。

他在皇宮裡得到消息剛做出前往王彥川府邸探視的決定,立刻就會有人通知王家人。目的是讓他們早做準備,免得哪裡出紕漏落了陳佑的面子,導致陳王二人不得不擺明車馬互相對立。

不過知道歸知道,真等到陳佑抵達時,王家上上下下都很緊張。

無他,稍微有些敏感性的底層官吏都能猜到這段時間的風波一定牽扯到陳王鬥法,更別說王彥川家裡人了。

見到敵人,當然會緊張。

在京中侍奉的是王彥川第三子王慕年,未及弱冠,看上去十分瘦弱。

陳佑的馬車剛一停到王府門口,王慕年立刻上前兩步長揖道:“後學王慕年恭迎平章!”

陳佑從馬車上下來,同時嘴裡說着:“賢侄不必多禮。”

雖然只大了不過十歲,這也算是兩輩人了。

陳佑心中感慨不已。

“松嶺兄身體可好些了?”

第五百章 局勢有變使者來(一)第四十九章君臣問對定計策第四百九十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二)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難之地有默契第三百三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二)第四百九十六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八)第六百七十七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一)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亂三國動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四)第二百九十六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二)第三百七十一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七)第六百九章 軍政盡操六人手第一百六十一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第三百八十五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一)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第二十七章措手不及擔重任第一百八十三章 議定幽燕相公換第三百十六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三)第六百九十三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二)第二百一十八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四)第四百四十三章 直言敢諫贊明君第二百六十八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二)第三百五十七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四)第四百一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一)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與空氣鬥智勇第一百四十四章 破城小寨諸事雜第九十六章治民撫兵制度齊第六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四)第六百五十九章 爾等當爲好工具第一百四十二章 守蜀地躺着中槍第六百六十二章 誰料竟會遭背刺第一百七十二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一)第十五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三)第五百十三章 悔不該旁生心思第四百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九)第一百九十二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三)第六百十九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六)第七十九章即將離京奇事多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第四百八十九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一)第三百七十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六)第三百六 空辯不若實爲證(二)第二十三章小意應對新同僚二百八十七章 事事皆起更當穩(一)第三百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二)第二十七章措手不及擔重任第三百七十二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八)第五百七十五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二)第四百五十七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四)第五百九十七章 胥吏亦可當國事第二百八十八章 事事皆起更當穩(二)第四百六十五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二)第七百三十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二)第二百三十八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三)第一百九十三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四)第六十六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一)第四十三章爭權奪利心思重第十章大周來客夜登門第六百八十四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一)第二百九十五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一)第二百九十六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二)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四)第四百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三)第七百十四章 心思各異選大將第四十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三)第四百四十六章 閒談軍政論優劣(二)第五百六十八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三)第四百四十七章 名利相誘推物理(一)第四百八章 鮮血淋漓投名狀第三百八十二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八)第五百八十三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十)第七百三十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一)第三百四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各取所需抉擇異(二)第二百五十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二)第三章此身何所存(一)第一百九十七章 兩手準備終定音(二)第六百三十七章 看天下捨我其誰第五百四十八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一)第三十七章 項上人頭吾必取(二)第四百七章 好惡皆爲門戶計第四百四十章 天下朝集聚洛陽(二)第三百七十八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四)第四百三十二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五)第二百三十二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二)第五百五十五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八)第七百二十一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二)第六百六十九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四)第二百一十七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三)第四十六章法不長遠心意躁第三百十六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三)第五百二十一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一)第二百四十九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一)第八十一章路途漫漫欲拜師(二)第三百六十五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一)第六百八十九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六)第二百五十五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五)第三百二十八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三)